《法华经·序品第一》第14讲 印广法师主讲

妙法莲华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现在继续为各位讲解《大乘妙法莲华经》,请打开经卷

    上午讲到如来十号,讲到『佛世尊』。最后这句佛号呢,是对前面九种佛号的概括众结。
 
       佛世尊】。从这个『世』字来看,是表十方三世。在佛法里有时间必有空间,有空间必有万法。时间、空间、万法就是一,就是一个『尊』,就是一个『佛』,就是一个念,起画龙点睛综合概括。说一千道一万,十方三世森罗万相万法就是一『佛』就是一个『尊』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

『演说正法』在佛法里呀,讲真空、讲无形无相之法,为『正法』;讲有形有相万法,为「大法」;讲空有不二,圆融一体为「妙法」。但是,我们在这里这个『正法』当下即是「大法」,当下即是「妙法」。如《楞严经》所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正、即大、即妙。「演说」「正法」本不可说不可说但又必须说,所以借助于世间的语言文字强词夺理,所以叫「表演」,叫『演说正法』。
 

『初善、中善、后善』作三种观照。第一种观照:「初、中、后」「过去、现在、未来」,『善』就是「善哉」,「过去、现在、未来」是当下一念;第二种观照:「初、中、后」三善,表佛良苦用心教化众生的次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具体体现在后面的「十如是」第三种观照:还可以用五时说法来观照第二说法时应该是「初善」第一说法时、第三说法时、第四说法时应该为「中善」第五说法时,也就是法华涅槃时为「后善」。「后」是表圆满、究竟成就了。
 

『其深远』。佛所说之法,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是讲真理,非任何世间法所能比拟,其『深』过去、现在、未来,南西北上下十方无量法界森罗万相当下是一念,其『远』时间、空间、万法,皆是一念而已所以其深无底其远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体悟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妙不可言妙不可思那么懂了的人,妙也可言妙也可思,但是永远讲不。诸佛出世讲无量劫都讲不完可是我们能够观照到。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但通过言语文字的表达变成了相,你永远表达不完。
 

『其语巧妙』这是显示出佛的智慧德能,善解人意,善于演说,最大的特点善于打比方。特别是讲『如来藏』大法与一切法之差别,那个比喻简直妙不可言。你看了就是容易开智慧,这是真的。
 

『纯一无杂』《法华经》是唯一的「一乘「万法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而已」。这个法太重要!这是救命的法宝。

那么我们现在再想一想:无量的修行人都在这样念佛、那样拜佛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种种分别法。在佛法里叫「愚痴法」、叫「愚法教人」、叫「下劣法」。真正的大法始终抓住「万法都是一个念」,而且「当下是一个念」
 

     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当下是不是唐朝人、汉朝人、秦朝人、是不是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可是我们老讲我们是现代人,过去还有古人啊将来还有未来人呐。未来人是不是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人?所有的人当下是不是都是一个人?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好好把「做梦」这个道理搞明白,梦中的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就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你从梦中醒来以后,是不是当下还是一个念?梦中醒来以后,梦中的那些境界当下是不是还是你?是不是还在?所以我们这里在座的有没有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啊?你以为只有「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啊?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我们没有生命的开始,也没有生命的结束。这个道理很难讲很难讲,唯智者能入,所以听法一定要专心致志。这个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从何而来?他是谁?我是谁?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
 

所以这个『纯一无杂』就是强调「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任何万法不可替代的地位『唯此一实』,诸佛如来恒沙妙理都是戏论法。佛不讲这个话,谁敢讲?佛把自己讲的无量的法判为戏论法,可是无量劫以来我们修行人都当成是香饽饽,执著而不肯舍弃「无杂」,其它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在打杂都是在打闲岔;而这个法很简单,对上等根机之人而言,两三句话拉倒了事。所以佛在前面放光现瑞,上等根机之人借助于佛力之光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法现前,仅从光的这种气氛即已开悟,当下成佛尽管佛讲了那么多,那么由于众生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他仍然不能当下明白,所以就要靠晚辈后生,生生世世反反复复来传这个大法。
 

纵观几千年修行人的历史,一目了然。到底有多少人成就了?要建立起我们的信心呀!有些人问说:「师父呀,我现在学了《法华经》,我还要不要诵《金刚经》?要不要诵《地藏经》?」我说:「怎么不要呀」「但哪有许多时间呢?」我说:「没有时间就诵《法华经》呐。诵《法华经》难道不是诵《金刚经》吗?」诵一句《法华经》等于诵无量的经典,叫『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具足』这是讲「圆满、圆融、圆通」。『清』是表无量的万法清一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白』是表根本究竟了义。『梵行』是表没有污染。这里的污染有别于方便法。后者执著恶垢污染;可是圆顿大法讲,是非好坏、香臭善恶统统皆是『梵行』统统皆是佛。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这段经文跟前面那段经文一字不差,我们不再重复。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十法界里,同名同号的诸佛菩萨不可胜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曾经在三十亿同名同号「释迦牟尼佛」法中修行这是纵向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这是横向那么从究竟义来讲,它就是表法——万法同一个本体。 

这个『二万』说起来比较绕。《十善业道经》十种慈善功德,这十种慈善功德都具足「百界千如」;所以十善功德叫「万善功德」「万善功德」又具足自利利他,所以叫『二万』,这是佛以十善功德来教化众生。
 

『颇罗堕』,译作「利根」。没有哪一法不是利根,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根,这就是『一心三藏』,这就是一个念。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増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八王子』,在这里与八识相对照来解释。

『有意』,与「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相对应。从如如不动的真心,起了一念业相;由于有了这一念业相,把我们的真空浑浊为虚空,浑浊为「阿赖耶识」,故名『有意』。从第八识开始就开始产生了「有」,所以第八识属于真妄和合之心。
 

『善意』与「第七识」对应,也叫「末那识」,也叫我执。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叫「转相」怎么叫「善意」呢?它能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性具功德转变为六种意识心;又能把六种意识心回光返照转为「大光明藏」,「转识成智」,所以叫『善』。转圣成凡,转凡成圣,都靠它。
 

『无量意』很明显,第六意识心念念无量。可以攀缘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攀缘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又可以攀缘天人鬼畜、有情无情、无量万法;又可以攀缘生、住、异、灭,无量动静相,所以叫『无量意』。
 

『宝意』「身识」相对照。在没有看破之前,五蕴之身是个臭皮囊;明心见性以后,它成就道行的法器。

『增意』与舌识相对应舌头贪著美味,搞人我是非,增长恶业那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又增长佛业、菩萨业

『除疑意』与鼻识相对应。我们看某种食品合不合口味,是不是用鼻子闻一闻就是为了除去疑惑,增加信心,『除疑意』。

『响意』,与耳识相对应。

『法意』,与眼识相对照。眼睛能够分别无量的万法。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领一个四天下就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福报很大呀!宇宙虚空无奇不有。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

『闻父出家』。注意!不是听说父亲出了家,这是懂得了父亲出家修行成佛开了智慧。『闻』必有慧。出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两种生死」之家『悉舍王位,亦随出家』。修行证果从『舍』开始。在见道位也好证道位也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的修证,归纳到一个字,就是『舍』,看你舍不舍。舍财、舍物、舍身、舍命、舍烦恼习气、舍我执、舍得一无所有,圆满成佛。佛法就这么妙,舍的当下即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舍了我执当下是不是就快乐就自在啊?你即使坐在劳改里也自在。
 

我们在吃素之前,吃鱼啊、肉啊,是不是恨不得嘴里都吃臭了?其实,那时候也有时感到快乐,有时就体会不到快乐。开始吃斋以后吃一粒白米、吃一粒咸菜,是不是感到比山珍海味还甜还美啊?那个一口唾沫放在嘴里,都像甘露水一样甜甜的,是不是啊?所以什么叫苦?什么叫乐?全在于我们一念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转轮王不当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江山美人放下,来剃头?为什么唐朝的庞居士万贯家财扔到海里,靠打几双草鞋来度日来修行?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
 

【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

『发大乘意』怎么『发』呢?在八个意识心里来做文章,以第七识为轴心,我们只要学会「转识成智」。

打比方,比如我在这里讲「阿弥陀佛」,这就涉及到六种意识心。耳听音,是不是耳识?那我这个「阿弥陀佛」,它有字形,是不是眼识?从殊胜意义上来讲,它还有香味。鼻子也能闻舌头也能尝。但是我们人道众生烦恼心重,你体会不出来。那么「阿弥陀佛」,还有字义是不是意识啊?这六种意识心怎么发出来的?就电力一样,可以点亮灯盏,可以运转风扇,可以播放收音机。这就是第七识。那么第七识在转出来之前,第七识那个后面有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啊?那就是「有」。那个「有」有没有任何形相呐?那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我们在七识转的时候,七识跟真心是不是合为一个第八识啊?如果我们强词夺理的话,可以把真心变成第九识第九识就是我们原来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那当我们转回来原来的真心,你再想一想这个原来的真心,它是原来的真心吗?不是了。所以原来的真心叫「本觉」。那么原来的真心,由于一念无明妄想,现出了七识、六识以后,再由六识、七识回到原来的真心,它是不是经过了时间、空间和万法,它变了没有?这个时候变成了「究竟觉」。所以我们不妨发明创造,把「究竟觉」可以说成第十个心。但这种说法是师父在这里方便创造,其他人没有讲过,我们这样讲大家能不能理解呀?
 

所以这叫『发大乘意』,就是这样『发』,大家会发了吗?会发,我们要常发、常常发,这叫「养悟」。不养悟,我们这六种意识心容易退转。但是开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种意识心上退转,他也永远不落三恶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麻烦的就是说,他会误导别人,他自己误导不了,因为他(第七识)已经开悟了。
 

『皆为法师』没有见道之人,讲种种善法无非邪说。《楞严经》云,『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凡是不能讲「第一义正法」,统统是戏论法。即使佛金口玉言所讲一切的善法也不例外你看《楞严经》『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怎样才能称为『法师』?『法师』一定是宣讲正法、大法、妙法之师。
 

【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从纵横两个角度观照。所谓「纵」,在过去世中老修行追随诸佛,在其座下成就;所谓「横」,当然是指「明心见性」,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万法万相,皆是一人一念这样的『善本』,如佛在《法华经》所讲:『我独无所畏』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即于大众中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时有菩萨,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妙光』就是文殊菩萨前生。『日月灯明佛』先入于三昧这里又从三昧而起。我们知道已证金身的究竟佛,叫「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并没有出入三昧之说。佛在这里是表法,示现给众生看。我入定这是什么东西呀?无形无相,谁也看不到,勉强说为一;如果再出定,就是把我刚才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讲给大家听这是表空有不二不入定,就不能启发佛法的真义;不出定,就不能使这个法随缘而现。佛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帮助我们开智慧。
 

有智慧的人把「入三昧」跟「出三昧」作一个观照,他不需要读多少经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当下成就了。好好观照,为什么《法华经》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楞严经》讲:『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像我们讲『如来藏』这样的大法当这个讲师,跟大家讲:最伟、最殊、最妙,而且最简单。一切的东西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你把师父《过五关六将证往生》这个光盘,不了十遍八遍,你就能背诵如流。要变成你自己的语言,跟故事一样。而且能讲得比师父还要好,讲法要「依义不依语」。这不是简单得很?开口之劳啊!
 

『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在方便品第二〉讲,迦牟尼佛也是从三昧起。因为他前面已经『入于无量义处三昧』。一出一入,妙义无穷啊!所以祖师大德讲,叫「出定扬德」「德」,是不是『入于无量义处三昧』那个无形无相的东西啊?看你怎么扬出来。
 

【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妙光菩萨』在这里是作为法会的一个当机众,对『妙光菩萨』说,实际上就是对整个法会大众说。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不再重复。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这里又是个妙法,我们前面在讲『一时』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
 

『六十小劫』。「一个小劫」是怎么算的呢?按照娑婆世界的众生来看,人均寿命最低是十岁,最高是八万四千岁。人寿自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而至十岁,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岁而至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也就是八十个小劫,为一个大劫。这个大劫的时间来讲,说法不一有的说为几十亿年;有的说为百亿、千亿、万亿年。所以这个『六十小劫』我们可以笼统把它说为万万亿亿年。后面在见宝塔品也出现这种情况,一讲法就是万万亿亿年,佛也不离座听经的人也不离座。
 

『身心不动』这是表道交感应,佛、法、僧圆融为一体。感觉呢?『谓如食顷』『食顷』是说一餐饭的功夫而已。不可思议啊我们前面讲了,对于白天黑夜的感受都是一种错觉;那么对于一年、十年、百年这种感觉,还是错觉时间是我们的妄想在佛法里叫「同分妄见」。
 

另外呢,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说法,也是一坐几亿年,大家感觉一个时辰而已佛把法华会开完以后,这个地球已经过了百千万亿年当我们地球人醒来的时候,以为只过了昨天一个晚上因为大家都在同分妄见中你们能不能听得懂这个法呀?这是真的。
 

诸佛之所以是诸佛,诸佛活在一念;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凡夫活在过去现在未来,活在大小多少、皮肉筋骨、名闻利养当中。所以从这个『六十小劫』与『谓如食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