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树对话(二)——岭口古樟 劫后余生

个人日记




   
千百年来,由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沿成习的良好风情,使得三门境内千年古树比比皆是。三门县珠岙镇岭口村有一棵县林业部门鉴定保护的千年古樟树,这棵古樟树见证了岭口村千百年来的兴旺发达,也向世人诉说着岭口村民对古樟树如同家人般的爱惜之情和为古樟赢得第二次生命的故事。
   
这棵编号为“樟树JE009”的古樟,千百年来英姿勃发地生长在岭口村后山岗直往下白象鼻头处的神庙下首处。800多年的生长发育,树高长到15米,胸围640厘米,冠幅16米,在古树保护等级中列为一级。看到这棵大樟树,就知道到了岭口了。
  
岭口地处三门县西北面宁温通商大道,现在居住着顾、叶、俞三姓百姓。可是据传这棵古樟树,是周、秦、蔡三姓祖先在岭口居住时,由周姓周国平、秦姓秦民安、蔡姓蔡必武三人共同亲手栽下。这三人都是朝廷高官,虽然不同姓,住在一个村落里,和睦相处、相依为命。他们都想给后人留点什么,便想到了三人同载一棵树,以此给后人留作纪念,告诫后人在同一方水土和谐相处、友好相依、共建家园。从此,这棵樟树就一代代被保护下来了,古樟是和谐的象征。

    八百年,多少风霜雪雨、台风肆虐、病虫害侵蚀,它都坚强地活下来了。古树成了岭口村村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福地。我们去采访时听得村中老人们讲:“岭口村能世代繁衍,人丁兴旺,就是亏得有这棵古樟树,它是我们村的风水树。” 仔细琢磨,也有几分道理。她是一种精神,岭口村的人就是靠这种精神支撑,度过灾荒逃过兵祸战胜无数的磨难,古樟是他们的精神靠山。
   
如今的古樟树也步入了老年,树形老态龙钟,树身千疮百孔,枝叶残老,树心全空,空的树心中间可安放一张八仙桌。从树的根部到树干78米高处,还有大小树洞好几个,而且洞洞相连,能透过树心看到蓝天,村里的小孩子,甚至小伙子、小姑娘也总是喜欢钻进树洞玩耍。
   
但是,岭口的这棵古樟,在上世纪末却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抉择。1999年,甬、台、温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岭口村的这棵古樟恰好处在高速路的中心位置,昔日它扎根的地方,要变作高速路宽阔的路基,这样千年古樟就面临被砍伐的厄运。对古樟树情同手足的岭口村村民在争取高速公路改道末果的情况下,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强烈要求保护古樟树,地方政府也顺应民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慎重考虑;在此过程中,为了保护古樟树,村民们团结一心,不为金钱所动,并运用法律来保护古樟。村民选出代表积极上访,获得媒体支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法制报和省级的一些新闻机构,围绕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始终抓住法律这条主线,一直旗帜鲜明地进行报道、呼吁保护古树名木。更让人感动的是,岭口村的老人们,怀着对祖先留下来的千年古樟的深厚感情,为了维护古树的生存尊严,不顾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自觉地组织起来,昼夜轮流在古樟下值班守候,着实令人感动。

    透过保护古樟事件,让人欣喜地看到,老百姓坚信我们的国家是法治的,宪法赋予人民的明主权利是神圣的。经过三年的极不寻常的“保樟”努力,岭口村的这棵古樟,创下了古树整体平移50米并成活的奇迹,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史无前例。为了平移确保成活的需要,古樟被“整容”了,修去了一些枝干,它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庞大树冠和秀美造型,变得矮小了,也显得苍老了,但它的生命得到了延续。那硕大的洞口,似在向人们倾诉着感激之情,也似在告诉人们一定要保护自然,保护古树林木。
   
移植以后,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古樟长势良好,催出新芽嫩枝,给人一种返老还童的享受。最近,岭口村的人们又在古樟旁边栽上了一棵小樟树,老的终将老去,生命的轮回不可抗拒。古樟得以保护,高速路建成通车,这一双赢的举措,会载入古樟生命的史册,被赞赏,被传颂,岭口因古樟也提高了知名度。
   
岭口古樟树,一定会世世代代活在岭口人的心中。记住这棵古樟,它在三门县古树名木保护名录中,标牌编号为:樟树JE009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