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非同儿戏,多少名人死在誓言里?
个人日记
《名贤集》有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更何况发愿相约的誓言了,誓言一出,记录在天。言出当践,发愿必还,如若违约,天报昭然。不管你是叱咤风云、力可拔山举鼎的大英雄,还是纵横天下、武艺万将无敌的真豪杰,丝毫都不能超越于这个天定的客观规律之外。
孙坚与司马懿之死
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率先进城,在皇宫得到传国玉玺,起了私心,自己隐藏起来,盟主袁绍问责他时,他拒不承认,并负气率部离开,行至荆州地界,遇到刘表拦阻,刘表劝他交出玉玺即可放行,孙坚对天发誓:吾如私藏玉玺,将死于乱箭之下!刘表不信,仍逼其交出,孙坚大怒,双方交战孙坚大败 .
后来孙坚率军找刘表复仇,刘表设计诱孙坚入包围圈,将其乱箭穿身,这是一个例子。
魏国司马懿素有篡逆之心,为独掌大权,先剪灭曹氏宗亲,趁大将军曹爽离京,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为了骗大将军曹爽回城,司马懿当着使者的面指天发誓:如不能保全大将军曹爽全家性命,吾将暴病而亡!终于骗回曹爽,诛杀满门,结果事后不久,司马懿果真暴病而亡。
第二天,表兄弟二人便到后花园互相传授武艺。罗成笑着对表兄说:“表哥,您可要把秦家锏法好好传给我,我也要把罗家枪法毫不保留的都传授给您。如违此誓,必乱箭穿身而死。”秦琼听了很受感动,也随口接着说:“表弟放心,我会把秦家锏法如数传授给你,如违此约甘愿吐血而亡。”说完,二人都不禁开怀大笑。
历史名人都逃不过违背誓言所遭受的灭顶之灾。看来发誓可不是表面空间张开嘴巴,举起拳头就结束了的,在神明看来,那恰恰只是誓言的开始。再想想我们自己,是否曾因为一时之快,或者利益驱使,或者被威逼利诱,甚或因为各种各样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亲人之间,而发过什么跟自己生命有关的誓言呢?
看来不管对于信神或者不信神的人来讲,都不要轻易发誓,对任何人、组织也好,都不要轻易发誓。万一真的有“应誓”这一说那可就悔已晚也。人说过的话,特别是发过的誓,都是必须要兑现的,不兑现会强迫你兑现,神都在一笔笔记着的。宋太祖赵匡胤因黄袍加身取代柴氏家族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要求子孙在接替皇位之时,警记誓约,其中之一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誓约中严重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誓约,否则为不祥,将遭天谴。因此我们能看到历史上柴家子孙总是享有王族之尊。从另一个角度讲,宋太祖赵匡胤是出于敬畏神灵,为保赵氏江山稳固而立此誓约,同时,宋朝历代皇帝也做到了,也因此有了宋朝一段时间的繁荣与稳定。
《左传》记载,郑武公夫人姜氏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她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古人都很重誓,一国之君怎能出尔反尔。庄公既思念母亲,又不愿违背誓言,就叫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亲时,就登台向城颖方向眺望。后来人们把这夯土台叫“望母台”。
当时在颖谷管理边境事务的颖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思,就乘给庄公献礼的机会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元)”庄公听了很高兴,就让颖考叔办理这事。隧道挖好后,庄公在地下见到了母亲,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子情意恢复如初。
人无信不立,重信义才能立国安邦。作为万民之表率的君王对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引导作用,若稍有不慎,上行下效,所造成的恶果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即使一国之君也不敢违背誓言,惟恐影响了自身的威望、民众的教化,被后人耻笑以及遭神灵惩罚。
古汉人看待婚约,如同看待国家间歃血为盟、看待兄弟间结拜为盟,盟誓本身含有永恒性,所以说“山盟海誓”。谁若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就要受到上天和道义的惩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可译成:与你订立了契约,只有生死才能把我们分开。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老去。做出了爱的承诺和誓言,就要心甘情愿的相依相守,荣华富贵、灾难贫病都不离不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