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非同儿戏,多少名人死在誓言里?

个人日记

  《名贤集》有言,“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更何况发愿相约的誓言了,誓言一出,记录在天。言出当践,发愿必还,如若违约,天报昭然。不管你是叱咤风云、力可拔山举鼎的大英雄,还是纵横天下、武艺万将无敌的真豪杰,丝毫都不能超越于这个天定的客观规律之外。

                       孙坚与司马懿之死 

三国时期,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率先进城,在皇宫得到传国玉玺,起了私心,自己隐藏起来,盟主袁绍问责他时,他拒不承认,并负气率部离开,行至荆州地界,遇到刘表拦阻,刘表劝他交出玉玺即可放行,孙坚对天发誓:吾如私藏玉玺,将死于乱箭之下!刘表不信,仍逼其交出,孙坚大怒,双方交战孙坚大败 .
后来孙坚率军找刘表复仇,刘表设计诱孙坚入包围圈,将其乱箭穿身,这是一个例子。

魏国司马懿素有篡逆之心,为独掌大权,先剪灭曹氏宗亲,趁大将军曹爽离京,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了京城,为了骗大将军曹爽回城,司马懿当着使者的面指天发誓:如不能保全大将军曹爽全家性命,吾将暴病而亡!终于骗回曹爽,诛杀满门,结果事后不久,司马懿果真暴病而亡。

秦琼与罗成之死

隋朝末年的一天上午,表弟罗成正陪表兄秦琼在后花园练武,忽然家将来报:老王爷让两位少爷马上到前厅去,有事安排。二人匆匆来到前厅,北平王罗艺手捋长髯微微含笑上下打量表兄弟二人,见罗成剑眉星目,头戴冲天银冠,身穿素罗袍,飘飘然有天将下凡之仪表;再看秦琼面如淡金,虎背熊腰,头戴壮士巾,巍巍然实有大将之风范。老王爷默默点头赞许,说道:“你们二人都是将门之后,祖传武艺都是独步天下,你们除了练好自家的武艺之外,从今天开始,还要互相传授武艺,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千万莫负我之众望!”表兄弟二人听了不禁点头唯唯而应。

第二天,表兄弟二人便到后花园互相传授武艺。罗成笑着对表兄说:“表哥,您可要把秦家锏法好好传给我,我也要把罗家枪法毫不保留的都传授给您。如违此誓,必乱箭穿身而死。”秦琼听了很受感动,也随口接着说:“表弟放心,我会把秦家锏法如数传授给你,如违此约甘愿吐血而亡。”说完,二人都不禁开怀大笑。

图片
 
但人心真是复杂的,复杂的有时连自己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罗成教秦琼前71路罗家枪法的时候,教的都很实在,剩下了一路绝招他犹豫了,最后经过思想斗争,把这个招数改动后才教给表哥。这个绝招叫“回马枪”,方法是在双方交战时诈败逃走,引对方来追赶,到一定距离时做出马失前蹄的假象,待对手临近时突然提缰调转马头,趁对方不备把对方刺落马下。后来在战场上罗成使用这一招时被秦琼看到了,才明白自己当初学的这一招是假的。可他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他当初教罗成时也留了一手绝招——杀手锏,也叫撒手锏。一次在战场上,罗成见秦琼同敌将交战时,趁敌将不备把一只锏撒开,然后用另一支锏在撒手的锏尾上一磕,被磕飞的锏便飞速的刺中敌将,敌将应声落马而死,罗成也高声称赞:“表哥好杀手锏!”二人又都不禁开怀大笑,丝毫没有责备对方违约行为的意思。

人虽然没有抱怨,但天报却是如期而至了。罗成在和苏定方的一次交战中,中了苏定方的奸计,单人独骑陷在淤泥河内被乱箭活活射死。可叹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在23岁时就这样应誓死于非命!秦琼的应誓兑现来得晚一些,他在青、中年时都历任唐太宗李世民的兵马大元帅,可以说是大唐朝的开基立业元勋。但尽管这样,也没能逃脱自己誓言的兑现果报。他在晚年的时候,同尉迟恭比武夺帅印,在举千斤鼎时累的吐血而死。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年老力衰,用力过度吐血而死,实际上这只是个结果,前因就是他立誓言却又违背誓言的行为造成的。也就是说他即使不这样吐血而死也要那样吐血而死,因为吐血而死是他的誓言选择,也是上天鉴察、兑现的结果,这是天理,任何人也不能逾越。

历史名人都逃不过违背誓言所遭受的灭顶之灾。看来发誓可不是表面空间张开嘴巴,举起拳头就结束了的,在神明看来,那恰恰只是誓言的开始。再想想我们自己,是否曾因为一时之快,或者利益驱使,或者被威逼利诱,甚或因为各种各样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亲人之间,而发过什么跟自己生命有关的誓言呢?

看来不管对于信神或者不信神的人来讲,都不要轻易发誓,对任何人、组织也好,都不要轻易发誓。万一真的有“应誓”这一说那可就悔已晚也。人说过的话,特别是发过的誓,都是必须要兑现的,不兑现会强迫你兑现,神都在一笔笔记着的。

其他一些誓言

图片
宋太祖誓约
宋太祖赵匡胤因黄袍加身取代柴氏家族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要求子孙在接替皇位之时,警记誓约,其中之一是:“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誓约中严重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誓约,否则为不祥,将遭天谴。因此我们能看到历史上柴家子孙总是享有王族之尊。从另一个角度讲,宋太祖赵匡胤是出于敬畏神灵,为保赵氏江山稳固而立此誓约,同时,宋朝历代皇帝也做到了,也因此有了宋朝一段时间的繁荣与稳定。


黄泉相见

《左传》记载,郑武公夫人姜氏生庄公时难产,所以一直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姜氏想立小儿子为君主,可是她的丈夫武公不同意。及至庄公继位,姜氏就一意帮着小儿子讨封地,最后发展成和共叔段一起阴谋造反,想要推翻庄公。庄公在打败共叔段后,就把其母安置到了城颖,并且当面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古人都很重誓,一国之君怎能出尔反尔。庄公既思念母亲,又不愿违背誓言,就叫人修筑了一座高大的土台,思念母亲时,就登台向城颖方向眺望。后来人们把这夯土台叫“望母台”。

当时在颖谷管理边境事务的颖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思,就乘给庄公献礼的机会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元)”庄公听了很高兴,就让颖考叔办理这事。隧道挖好后,庄公在地下见到了母亲,十分感慨地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子情意恢复如初。

人无信不立,重信义才能立国安邦。作为万民之表率的君王对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引导作用,若稍有不慎,上行下效,所造成的恶果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即使一国之君也不敢违背誓言,惟恐影响了自身的威望、民众的教化,被后人耻笑以及遭神灵惩罚。

刘庭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议娶其乡人之女,两家已草成婚约但还没给女方送礼。后来刘庭式中举,可未婚妻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古汉人看待婚约,如同看待国家间歃血为盟、看待兄弟间结拜为盟,盟誓本身含有永恒性,所以说“山盟海誓”。谁若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就要受到上天和道义的惩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可译成:与你订立了契约,只有生死才能把我们分开。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老去。做出了爱的承诺和誓言,就要心甘情愿的相依相守,荣华富贵、灾难贫病都不离不弃。

警醒:一念之差  生死之别


神圣庄严的誓约,誓言,现在已经被搞得如儿戏一般,沦为了口是心非的闹剧、做秀的表演。尽管如此,宣誓的性质并不因为人们在认识上的变异而随之改变。誓言是不能拿来当儿戏的。

众多的事实都向人们讲述着誓言终究会兑现的道理,因此人们在发誓前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发誓言的真实意义
我们经常说坏事做多了,会被雷劈,在世界各地,经常有被雷劈死的人,可能有许多人不解,因为这些被雷打死的人中,有许多不是坏人,甚至还有不少好人。于是凡人便认为报应是假的,因此不相应报应。其实是人看不到因缘,这些被雷劈死的人,没有一个是冤枉的,他们都是在过去世,发过毒誓,说没有兑现誓言就被雷劈死,结果他们誓言没兑现,但他们那一世的命运又不能被打乱,所以这个誓言就拿到这一世来报应,所以这世就被雷劈死了,其实都是这样。可能有人说这不公平,这一世记不得那一世的事,其实在神所在的空间里,看人这一世与那一世就如同今天与昨天发生的事,昨天发过的誓,今天怎么能够不违背呢?所以一定要慎言慎行,万事三思而行。 
如果说不信鬼神,那用得着向天发誓吗?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生命作为赌码来发那种连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誓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