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还是一座慢城吗?

LOOK


一提起厦门,相信所有到过这座城市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用“整洁、文明”这样的字眼去描述它的城市环境,而它的城市气质,在许多时尚杂志里,“慵懒”一词是被最多提及的,换句话说,这是一座慢城,一切都可以慢条斯理地来。
  
文化大师易中天曾这样形容厦门:“厦门是我选定的养老的地方。我是1992年去的厦门大学,就是为了去那养老。厦门非常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节奏缓慢,适合老人居住。我建议你们退休以后也去厦门养老。”
  
然而,或许该让易中天先生有点失望了,因为现在的厦门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楼越建越高,车越来越多,而老厦门那种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只能到已经为数不多的老城区才能略略品味得到。
  
特别是近两年,高架桥、BRT、以及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的相继通车更是让厦门宛如插上了翅膀越飞越快起来。

厦门BRT


所谓的慢,已经成了只能在那些经历了厦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人的脑海中搜索的模糊记忆!
  
是的,也许你会说,还有鼓浪屿,那里的老别墅依旧,那里依然没有车来车往,那里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游走其间的游客依然对它眷恋有加。然而,你看到日光岩的缆车了吗?你看到那些无处不在的各色小店以及声嘶力竭叫卖的店员了吗?你看到那些来去匆匆三两小时就算游完鼓浪屿的游客了吗?
  
鼓浪屿,终归还是快了,快得俨然只是一道色香味俱全却营养稍缺的旅游快餐!
  
厦门曾经的慢,到底成了“寻寻觅觅”,却或许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而已。
  
不得不说,厦门,真的不是一座慢城了!
  
而厦门所谓的慢,究其源头,也许和厦门本是一座小岛有关,在高集海提这条厦门最早的出岛通道修建之前,厦门一直是座只能靠渡轮与外界联系的孤岛,长期生活在此的居民由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岛意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他们似乎固执地坚守着自己与世无争慢条斯理的小岛个性,而鼓浪屿上成群的殖民地时期的老别墅那种小资与怀旧兼具的品味似乎不约而同地与他们这样的个性相互交映着,并最终演化成了厦门“慵懒、散慢”这样的最被人提及与认可的气质。
  
相比之下,厦门没有北京、西安、洛阳等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就是和相邻的泉州相比,它的文化积淀也要单薄许多。也没有上海、广州这些国际化都市上千万人口的城市容量。它就是一座小城,一座常住人口不足200万的中小城市,更确切地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厦门就是一座岛屿而已。
  
但偏偏古老的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浪潮,偏偏厦门又成了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经济特区。当邓小平掷地有声地在厦门发出“把经济特区建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号召,厦门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先行先试的特区职责,于是,30年的改革开放,厦门发展成了一座已经初具现代化的现代都市。
  
作为经济特区,厦门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当钢筋水泥把这座曾经的小岛包装成现代都市时,也凝固了在这座城市的躯体里曾经流淌的慵懒散慢的气质。如果说这是厦门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大前提下的失策,但这样的失策却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下所有中国城市的共性,君不见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过后,所有可以冠上“都市”的中国城市除了高楼大厦外似乎没有更多可以向人展示的东西。
  
当然,必须承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它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一个文明古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自信。
  
但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复兴,必须是建立在对这个民族传统与文化精华的继承和保护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思在改革开放中丢失的传统与文化,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而对于厦门来说,传承或恢复或培育它的人文个性,才是它区别于其它城市并焕发魅力之所在。
  
从这点上讲,厦门的所谓慢城,自然应该更慢一些。
  
但厦门还能慢下来吗?
  
很难!作为经济特区,它被赋予了只能更快不能放慢脚步的使命。当一座城市全力以赴地快时,又能有多少精力去关注短期很难体现经济效益的慢呢!
  
当然,慢与快,本身并没有褒贬之见,慢一些,厦门会更悠闲;快一些,厦门倒也是忙碌有序。
  
但一座城市的发展,是需要快慢相容的,特别是在开始讲求城市个性与人文的时代,厦门的快全世界的城市都有,厦门的慢却或许是这里风景独好的独特品味,而这才是厦门真正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
  
所以,如果说厦门的发展依旧要讲究快,那么,代表了人文与个性的慢,是不是也应该快一点地还原与传承呢?!

厦门高架桥

已经通车的集美大桥

文章评论

Selma Blair,Big fan!

十年前去厦门,那里已经没人随地扔垃圾了,要罚款.那可是十年前啊!很多城市现在还拉级到处扔.

Sam

真正的强人无所谓生活节奏的快慢

踩一回二.忘大家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