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风景--佛教圣地龙耳山

个人日记


 
 龙耳山
        龙耳山风景旅游区,属大巴山脉米仓山支系,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南部,矗立于鱼米之乡的正直镇境内。山麓一周四十里,面积五百余亩。据残碑记载:“始建于北宋,毁于明末兵燹,修复于乾隆六年。” 后又毁于文革动乱。 一九九一年夏天,正直区几位退休老人重游此山,见明代遗迹再度被毁,十分惋惜!后由这几位老人倡议,自筹经费,重建龙耳山风景旅游区。一九九四年冬,被南江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风景旅游区”;一九九六年五月,又被巴中地区行署批准为“第一批地区级风景名胜区”;一九九七年七月南江县人民政府指示成立“龙耳寺寺务委员会”,专管佛教活动。二000年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典像,四川省人民政府授牌嘉奖。由于各级领导大力支持,各界志士仁人无私捐助,迄今已集资近百万元,修复了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扩建了古井;重建了食堂、宿舍和凉亭;树立了简介龙耳山风景旅游区标志牌,捐款人姓名的石碑;新添了摩岩石刻;新修了公路和石梯路;开发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三十余处;创办了刊物《龙耳山》,出刊十八次;办诗词楹联专刊三次;还定期出墙报。每年旅游人数二万多。
        龙耳山,三山拱首,一首飞天。底部呈荞菱形,一起一伏,绿波荡漾。还环抱小龙耳山,悬崖绝壁,古木参天,奇险秀丽,雄伟壮观。其名由何而来?从朱公上龙耳山途中,有一巨大磐石,壮好巨龙腾飞。龙头、龙眼、龙鼻、龙嘴、龙舌俱齐,维妙维肖;龙身、龙尾蜿蜒伸展,活灵活现。由于龙耳不听若聋,故初名为“聋耳山”。后因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山名远扬,常常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共同商议决定,更名为“龙耳山”。光绪癸已春天,保宁府尹年已七十七岁高龄的廖纶,正楷书斗大“龙耳山”三字,就是证明。
龙耳山,有五个显著的特点是川北乃至巴蜀好多风景名胜区所不具备的。

其一.  三山拱首,一首飞天
         
呈荞壮,似菱形,起伏跌宕,还携山带水,奇异非常,雄秀超凡。

 
其二.  龙耳山所有部分由森林覆盖
         
而且主要是由大小不等的木质优良的翠柏,兼有少量的苍松、青杠、关刀、檬子、银杏、麻柳等。底部三山和小龙耳山,主要是由人工培植和自然生长的幼柏笼罩着。长势良好,郁郁葱葱,喜煞人也。其数以若干万计,兼有幼松、杞木、枫相、青杠、麻柳和其他杂树等。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森林公园。人们在山上走,晒不到太阳,只觉得空气新鲜,芳香扑鼻,表现了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其三.  龙耳山主峰
        
龙耳山主峰周围虽是岩石构成,但大多均成二至四米宽,二到三米高较为平直的长方形,离地面不高,大约两千块,是岩刻的天然场所。古有廖论、张星垣是岩刻的典范,今人也开始了。首当其冲的是年近八十高龄的万仕元老先生,刻的梅花篆字,独具一格。还有陈飞伯、杨建辉、何仲修、谭永达、汪隆重、何雍修……刻有诗、词、联、短语。

其四.  龙耳山不是独路上山
        
而是四路上山。其山顶到山脚有四环。上三环路平缓,宽窄不一,最宽百米,最窄也有五米能上能下,是建碑林的绝好场所。游人观览,一环扣一环,碑林也一环扣一环。边游边看,游完看完。这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达到高度统一,尽收游人眼里,游人胸中,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建碑林的建议是马善政先生提出来的,我认为他提得好,因为最合实际。

其五.  龙耳山风景旅游区的重建

        是几个退休老人提倡,各界志士仁人参与的群众性的自发运动。虽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但至今开发经费还是自酬的。一个由退休人员提倡、群众自发参加而坚持了十六年的旅游区,搞得有声有色,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龙耳山风景旅游区在前进中,据今新长留在山上的负责人讲:“准备重建观音殿,把公路再延伸一步”。准备塑建碑林。南江县诗词楹联学会采风结束,准备在明年编出《龙耳风光》一书。龙耳山风景旅游区,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在不久的将来,必然登上一个新台阶,不仅誉满巴郡,而且成为巴蜀乃至全国一颗璀璨的明珠。

文章评论

朝花夕拾

小时候去过,现在没有机会目睹它的风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