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
个人日记
不在雨中,就在往雨中的路上……”
乍听到这句话,虽说觉得这话有点为了感觉而感觉的意思,但不觉中还是触动了一下。既然触动,便有了细细的品味,索性扯进自己的思绪,想感受这句话飘渺而又空灵的意境。
而仔细想这句话,又是矛盾的。
若首句成立,那么就只有“家里”或是“雨中”这两个选择,何谈“路上”?若第二句成立,则否定了首句,就是“我不在家里,就在雨中或者在往雨中的路上”。
我们,是不是也生活在矛盾中?
“家里”和“雨中”是两个状态,家里是自己生活的地方,雨中是自己思绪的空间。在这两个状态下,都没有工作、没有无奈,应该说是最贴近真实最还原内心的两个状态。然而,家里的自己和雨中的自己哪个又是最真实的自己?
家里,我们生活了几十年,还要生活几十年,理应是一个最放松最随便的地方。在家里,我们听到的是妈妈的唠叨,是爸爸的教导,听到的是另一半的关爱,是孩子的欢笑。但家里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我们的世界就不仅仅是自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因为是家人,他们爱你,他们包容你,所以你偶尔可以稍微放肆一下,但毕竟那也是一个共同的空间。
雨中,雨中的自己或许只属于自己,没有了家里的天伦之乐,也没有了家里的温馨甜蜜。在雨中,我们听到的是懵懂的嘀嗒,是凄冷的冲刷,混着莞尔的泪滴,混着清澈的坚毅。雨中的自己可以最真实的放纵,思维可以尽情去酝酿、去发散,行为可以无畏的去施展、去随性,而雨中是否是个常态,一个人在雨中又能呆多久。
雨中还会有些萍水相逢,虽然在雨里视界模糊、互不相识,但雨中的我们都是为了一份真切。或许幸运,能碰到一个陪你淋雨的人,一直走,但往往在雨中的,只是自己。
“路上”则是一个过程,不是绝对的“0或1”,不是绝对的“黑与白”,这个世界正是如此,太多的捉摸不定,太多的千变万化,因而让人有了措手不及,有了莫可名状。我们不能简单的定义自己的心情或是状态,因为我们不知道下个状态要等待多久,下一个状态会停留在哪里。“家里”,“雨中”,其实这两个状态都是最还的状态,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会碰到的状态实在太多……
虽然会经历种种状态,但我们往往都是在路上,在路上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在某个状态上的时间,在路上投入的精力也远远大于在某个状态上投入的精力。我们为了走到一个满意的状态,就要在路上不停的去思索、去准备、去奔跑、去选择,然而我们又怎能知道,这段路尽头的状态就是我们想要的么?如果这状态不是想要的,我们又要怎么办?我们有勇气么?默认自己的选择,或是舍弃现在的状态,继续在路上。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家里”或是“雨中”的,但是这两个状态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希冀。虽然遥远,虽然飘渺,但是,“我不在家里,就在雨中。不在雨中,就在往雨中的路上……”
文章评论
漫随云舒
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拆解成一个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题
Fighting
不明觉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