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读书情况记录
读书快乐
一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正见》(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1月14日。常常听人说起这本书,同学会后订购了两本,其中一本送给了丽芳同学。将此书放在办公室,用于填补工作中的空闲时光。)
馬修‧李卡德、尚‧方思華‧何維爾的对话,賴聲川译《僧侣与哲学家》(2014年12月24日至2015年1月14日。2014年10月31日在高铁站候车,本是带着本《读者》的,但由于没有坐位便拉着行李箱踱进了车站的书店。本以为此类流动性很大的场所的书店中,只能是些文摘或心灵鸡汤类的快餐,不曾想这个小书店的最显要位置放的竟是《僧侣与哲学家》这样一本书,拿起,便无法再放下。拿回家放在书桌上,总是蠢蠢欲动地想要翻开,但碍于《瑜伽师地论》最后一本没有读完,只能忍着,也因此加快了读《瑜伽师地论》最后几个章节的速度。14年平安夜,读完全套九册的《瑜伽师地论》,在属于自己的新的书房兼卧室中,打开此书,心中很是舒爽……
摘本书内容简介及人物介绍:
法国当代思想大师,法兰西院士让-朗索瓦·勒维尔与他皈依佛教的儿子马蒂厄·里卡尔,尼泊尔俯临加德满都的山上的一个僻静处,开了一场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
僧侣说:佛教提出了一种精神科学,它讨论的是幸福与痛苦的最基本的机能。从早到晚,在我们生命的每个时刻,都在与我们的精神打交通,这个精神的最微小的改造也会对我们的生存过程和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产生巨大的影响。
哲学家说:从这些谈话中我吸取了什么教训?它们给我带来什么?它们启发我产生对于作为智慧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钦佩,以及对于作为形而上学的佛教的越来越多的怀疑。它们也使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对这种学说目前在西方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解释。这首先是因为佛教在生活艺术和道德的领域里填充了西方哲学的逃脱造成的一个真空。
儿子僧侣馬修‧李卡德,一九六六年二十歲的他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那時他正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要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經過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完成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定居亞洲,開始過心靈的生活,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馬修和西方的關係並未全然斷絕,他成了僧侶,跟著西藏大師學習、翻譯佛典,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三十一年後,馬修和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祕的面紗;佛法不是無為、迷信、被動的東方思想,它是一門心的科學。
佛教源起東方,和我們的生活、價值觀緊密相連,但是我們是否認識它?接受西方式教育的現代人,不乏理性的思考和積極的工作觀,可是要如何轉化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您要深入了解佛法,甚至於西方文明的整體價值觀,僧侶和哲學家之間的對話,絕對可以提供您最佳的解釋。
父亲哲学家尚‧方思華‧何維爾( Jean-Francois Revel)
法蘭西學院院士,一九二四年生,哲學教授、政治評論家,所著的政治評論在西方
世界皆引起很大的迴響,曾任法國新聞周刊《快報》總編輯,現居巴黎。
馬修‧李卡德 (Matthieu Ricard)
生於一九四六年。巴黎巴斯特學院分子生物博士。一九七二年移居印度,向西藏大
師們學習,這二十多年來過著佛教僧侶的生活。出家前曾寫過一本鳥類遷移的著作
,最近作品有《頓悟之旅》。他不斷從事藏文經文的翻譯,現居尼泊爾謝城寺。
译者 賴聲川
戲劇家,一九五四年生於美國,輔仁大學英語系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藝術博士,中英文皆為其母語,曾擔任專業翻譯,並於就讀研究所期間擔任加州法院認定之中英文專業立即翻譯。翻譯作品包括貝克特、契訶夫、品特、達利歐‧弗、高多尼、艾克鵬、庫許納等之劇作。
米兰 昆德拉著《被背叛的遗嘱》(1月16日至22日。 14年佛教书籍看得比较多了点,想换换脑,于是将在抽屉里放了几个月的这本书拿上了手。)
马少群等著《马氏温灸法》
(1月22日至24日。手腕处不舒服了一年多了,起先只以为是扭到筋了,等待它自然好,近日却越发严重。又最近常听同学说到艾灸,于是上网找来此书,并在“静艾坊”网购艾条及灸盒。在将书大致浏览一遍的同时,对着书本边读边灸。灸了二次,还谈不上效果,偶会坚持的
) 。
毛姆著《观点》(1月25日至2月3日。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昆德拉又多处提到卡夫卡,于是又翻开《卡夫卡小说集》,想借着昆德拉的评说就势读下去。勉强翻了几十页,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阅读水平并没有因为昆德拉的点评而提高,只得再次放弃,也许这辈子再也不会主动去翻卡夫卡了。又想看在书柜里放了不知多少年的《北回归线》,这回只读了十几页便再也读不下去了,乱七八糟不知那哥们要说的是什么,只得再次败下阵来。索性看回毛姆先生的著作,在他的《观点》中,看他眼中的歌德和圣者。)
二月:
萨克雷著《名利场》(2月4日至2月22日。一时觉得没有合适的书看,于是在书柜里捯饬旧书。说是旧书,只是从时间而论,大多是年轻时买的,要从是否读过来说,许多都是没有正式读过的新书。比如这本《名利场》,想不起具体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只记得刚工作那会每月奖金5元,一季度发一次,拿着好象是额外的15元巨款,最想去的就是书店。80年代,真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不管买回来的读了几本,也不管读了的究竟读懂多少,毕竟年轻人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时尚甚至是高尚。也许当时我们从中并没有直接获得什么实用的价值,但是几十年过去,那时候读的书,以及从中受到的无形的影响,总是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若隐若现。没有必要用80年代来对比现在,每一件事物的出现和消亡都是“存在即合理”,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而言,很庆幸自己的青春年华与80年代相遇。)
贾平凹著《老生》(2月23日至3月1日。年前的最后一个会,和海海坐在一起,她将这本《老生》带给我,说是机关党员学习室新进的书。于是,这个大年,我喜滋滋地吃了机关党委提供的大餐。)
三月:
《奇迹课程》(3月1日至5月11日。在网上淘书习惯进宗教哲学类,也不知怎么就看到了这本《奇迹课程》。被书的介绍打动,在一份好奇的冲动下买了这本有点贵的书,收到书时才发现其实是包括正文、教育手册和练习册在内的一套书,于迫不急待中开始阅读。被书中的许多观念吸引、打动、警醒,边看边庆幸自己以前阅读的一些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哲学类的书籍,如果没有以往的阅读基础,恐怕很难读完这本书,也就无缘领略到其中真义和妙趣。阅读过程中也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比如对“上主”“圣子”和“圣灵”的称谓;比如在许多叙述中给出的常常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而对为什么要如此的分析不多。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只要你认真看,认真想,就一定会打动你的书。对于与此书配套的练习册,跟着做了几课,便觉得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我相信只要真的跟着练习册一步步去做的话,一定有什么是会被彻底改变的,从心里害怕这种彻底的改变,既是害怕被假的残酷洗脑,又是害怕被真的无情唤醒。)
五月:
布莱恩 魏斯著《轮回》(5月12日至18日。又是一本在网上闲淘来的书,奇怪的是竟与前一本《奇迹课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书的方面,我越来越相信,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主动靠近你。读这本书有一种挺矛盾的现象,我魏斯医生在书中阐述的有关理论,但他记录描述的那些病历,对我而言不仅没有强化他的理论,反到是在太具体的事件中让我生出怀疑。也许有些事真的是不能太具体的吧。)
藏长风注释《六祖讲金刚经》(5月18至22日。新购的书在途中,拿起书橱里现有的书,再次读《金刚经》。六祖的讲解更注重经文的意,且不累言,很顺就读完了。也计是有了前二次读《金刚经》的基础,这一遍读得比较快,也很顺畅。)
一行禅师著《心的交会》(5月22日至26日。)
慈诚罗珠堪布著《生命的真相》(5月27日至31日。5月29日,从的前言来看,这是一本力图用科学的方式研究心识以及轮回的书。看了20多页,觉得自已在心里不太接受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同时也不怎么习惯作者的文字表达方式。不接受这样的种“科学”方式,是觉得一方面有很多一说就错的事,本不适合用所谓“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害怕,害怕人类的所谓“科学”一旦渗透到人的心识领域,从而制造人以及人的思想,后果不堪设想。针对那些无始无极的虚空之事,也许我们应该做的只是修行而非研究。)
六月:
南怀瑾先生讲述《人生的起点和终站》(6月1日至6日。南师从十二缘起和六道轮回由死到生,讲人的起点和终站,秉承他一惯的语言风格,无论懂与不懂,都让人听得痴迷,读得有味。)
毛姆著《随性而至》(6月7日至7月20日。这二个月,经历了很多事,安静下来,沉浸在毛姆特有的精准、客观的语言风格里,很舒服的感觉。)
七月:
印顺大师著《性空学探源》(7月21日至8月16日。薄薄的一本书,184页,看了近一个月。是印顺大师对性空研究的一本非常专业的书,只能说是读完了,而无法知道自己明白了多少。一边看,一边晕,一锅粥的感觉,好在习惯囫囵吞枣,总以为反正是一锅营养粥,就算是无能完全咋巴出味道就吞下去,或多或少总会吸收些什么的,更或者在今后读到类似的书时灵光一现就懂了呢。哈哈,安慰一下自己。)
八月:
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百年孤独》(8月16日至8月24日。 与人民路的大新华书店相比,我更喜欢去南长街上的小新华书店。里面很少花花绿绿的畅销书,各种教辅书也没有铺天盖地。人不多,小桌、小凳、小书架,很安静和干净。换了单位后不方便了,去的少了,前些日子再去,竟赶在了它关门前的最后一天。说不清出于一种怎的心情,在一下子零乱了的书店里一架架扫视挑选,将能找到的原本想买而未买的书一并买下,这本《百年孤独》就是其中之一。……8月24日中午看完此书,说不出的感觉。纽约时报称此书是:《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诺贝尔颁奖辞说:加西来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而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马孔多”是世界的缩影,而反复以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命名的家族及命运,似乎就是人类的缩影及命运。)
二月:
萨克雷著《名利场》(2月4日至2月22日。一时觉得没有合适的书看,于是在书柜里捯饬旧书。说是旧书,只是从时间而论,大多是年轻时买的,要从是否读过来说,许多都是没有正式读过的新书。比如这本《名利场》,想不起具体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只记得刚工作那会每月奖金5元,一季度发一次,拿着好象是额外的15元巨款,最想去的就是书店。80年代,真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不管买回来的读了几本,也不管读了的究竟读懂多少,毕竟年轻人把读书看作是一种时尚甚至是高尚。也许当时我们从中并没有直接获得什么实用的价值,但是几十年过去,那时候读的书,以及从中受到的无形的影响,总是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若隐若现。没有必要用80年代来对比现在,每一件事物的出现和消亡都是“存在即合理”,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而言,很庆幸自己的青春年华与80年代相遇。)
贾平凹著《老生》(2月23日至3月1日。年前的最后一个会,和海海坐在一起,她将这本《老生》带给我,说是机关党员学习室新进的书。于是,这个大年,我喜滋滋地吃了机关党委提供的大餐。)
三月:
《奇迹课程》(3月1日至5月11日。在网上淘书习惯进宗教哲学类,也不知怎么就看到了这本《奇迹课程》。被书的介绍打动,在一份好奇的冲动下买了这本有点贵的书,收到书时才发现其实是包括正文、教育手册和练习册在内的一套书,于迫不急待中开始阅读。被书中的许多观念吸引、打动、警醒,边看边庆幸自己以前阅读的一些佛教以及其他宗教哲学类的书籍,如果没有以往的阅读基础,恐怕很难读完这本书,也就无缘领略到其中真义和妙趣。阅读过程中也有许多不习惯的地方,比如对“上主”“圣子”和“圣灵”的称谓;比如在许多叙述中给出的常常是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而对为什么要如此的分析不多。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只要你认真看,认真想,就一定会打动你的书。对于与此书配套的练习册,跟着做了几课,便觉得不敢再做下去,因为我相信只要真的跟着练习册一步步去做的话,一定有什么是会被彻底改变的,从心里害怕这种彻底的改变,既是害怕被假的残酷洗脑,又是害怕被真的无情唤醒。)
五月:
布莱恩 魏斯著《轮回》(5月12日至18日。又是一本在网上闲淘来的书,奇怪的是竟与前一本《奇迹课程》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在书的方面,我越来越相信,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主动靠近你。读这本书有一种挺矛盾的现象,我魏斯医生在书中阐述的有关理论,但他记录描述的那些病历,对我而言不仅没有强化他的理论,反到是在太具体的事件中让我生出怀疑。也许有些事真的是不能太具体的吧。)
藏长风注释《六祖讲金刚经》(5月18至22日。新购的书在途中,拿起书橱里现有的书,再次读《金刚经》。六祖的讲解更注重经文的意,且不累言,很顺就读完了。也计是有了前二次读《金刚经》的基础,这一遍读得比较快,也很顺畅。)
一行禅师著《心的交会》(5月22日至26日。)
慈诚罗珠堪布著《生命的真相》(5月27日至31日。5月29日,从的前言来看,这是一本力图用科学的方式研究心识以及轮回的书。看了20多页,觉得自已在心里不太接受这样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同时也不怎么习惯作者的文字表达方式。不接受这样的种“科学”方式,是觉得一方面有很多一说就错的事,本不适合用所谓“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害怕,害怕人类的所谓“科学”一旦渗透到人的心识领域,从而制造人以及人的思想,后果不堪设想。针对那些无始无极的虚空之事,也许我们应该做的只是修行而非研究。)
六月:
南怀瑾先生讲述《人生的起点和终站》(6月1日至6日。南师从十二缘起和六道轮回由死到生,讲人的起点和终站,秉承他一惯的语言风格,无论懂与不懂,都让人听得痴迷,读得有味。)
毛姆著《随性而至》(6月7日至7月20日。这二个月,经历了很多事,安静下来,沉浸在毛姆特有的精准、客观的语言风格里,很舒服的感觉。)
七月:
印顺大师著《性空学探源》(7月21日至8月16日。薄薄的一本书,184页,看了近一个月。是印顺大师对性空研究的一本非常专业的书,只能说是读完了,而无法知道自己明白了多少。一边看,一边晕,一锅粥的感觉,好在习惯囫囵吞枣,总以为反正是一锅营养粥,就算是无能完全咋巴出味道就吞下去,或多或少总会吸收些什么的,更或者在今后读到类似的书时灵光一现就懂了呢。哈哈,安慰一下自己。)
八月:
加西亚 马尔克斯著《百年孤独》(8月16日至8月24日。 与人民路的大新华书店相比,我更喜欢去南长街上的小新华书店。里面很少花花绿绿的畅销书,各种教辅书也没有铺天盖地。人不多,小桌、小凳、小书架,很安静和干净。换了单位后不方便了,去的少了,前些日子再去,竟赶在了它关门前的最后一天。说不清出于一种怎的心情,在一下子零乱了的书店里一架架扫视挑选,将能找到的原本想买而未买的书一并买下,这本《百年孤独》就是其中之一。……8月24日中午看完此书,说不出的感觉。纽约时报称此书是:《创世记》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诺贝尔颁奖辞说:加西来 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而我此时此刻的感受是,“马孔多”是世界的缩影,而反复以何塞 阿尔卡蒂奥 布恩迪亚命名的家族及命运,似乎就是人类的缩影及命运。)
文章评论
行云~流水
[ft=,4,宋体][/ft]别的啥也没看懂[em]e103[/em] ,就知道如歌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的书房兼卧室”了。[em]e128[/em]
北方
“我的高中女生”[em]e120[/em]
北方
不对啊,应该是“我们的文博士”[em]e179[/em]
绿竹百合
刚看了一个说说,丑女才多读书呢,如歌那么漂亮,还读那么多书,还让我妈丑女活不[em]e120[/em]
静思
学如歌,这本书我也想读了[em]e100[/em]
蓝天草原
我是没有水平看这样的书,如歌真才女也
悠然
钦佩如歌的博学[em]e179[/em][em]e179[/em][em]e179[/em]向如歌学习
★梦中青春★
读不懂啊[em]e117[/em]
你在远方
繁体字看的似懂非懂,祝友友周末愉快[em]e163[/em]
臭棋篓子
佩服,我现在根本沉不下心来认真看一本书
燕子
新春马上到了,祝朋友幸福快乐!合家团圆!健康一生!
归来的玛雅
如歌能读上这样的好书,实在艳羡之极,哪天您能与我一读,应了一句:与人玫瑰,手留余香。玛雅喜爱读书,惜乎天资愚钝,看不了,只能一边读,一边翻阅大字典。让友人见笑,玛雅贻笑大方。
丑小鸭
只能说如歌真厉害,这些书别说看,听名字我就晕了!
莲子
内外兼修,如歌真了不得![em]e163[/em]那样的高度,我等只能望洋兴叹[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