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之我见
个人日记
世界上宗教繁多,就是同一冠名下的宗教里也 藏纳着许多教义歧异的分支,流派。宗教在原始时代就出现了,甚至可能在猿类进食了发酵的水果产生幻觉,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宗教真正成型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以后,可见其形成和发展是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距今2400年前后形成。当然,这段时期中还有大量其他宗教形成,如祆教(拜火教)等。
今天三大宗教所各自呈现的基本特点,如信徒的状况、分布等很能说明他们本身的一些本质问题。基督教分布区定然与原西方殖民者有关。中国早期称为“景教”,虽然在南宋时是和平传入,但始终不及本土的“儒、道、释”。尽管后三种在对信奉者的财产、文化诸方面要求大相径庭,还是颇有“共御外侮”的意味。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教”信徒才迅速大量地增加。儒和道是中国的本土原生,却大不如晚了数百年传入的佛教发展普及得快。原因就在于前两者或需具备相当的财力(修仙要吃,要讲究环境条件的地方;炼丹需要当时很贵重的黄金、朱砂、水银等)或是学习作文化人的难度(金钱、时间等),佛教则仅需一个“信”字就解决问题。
越是本土文化落后的地方,就越是容易被殖民征服,就如非洲和美洲的土著宗教几乎已经全被殖民者带来的基督(天主)教所覆盖。而亚洲的佛教、儒家、道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祆教等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甚至还有一定的发展。佛教信徒多分布于农业文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如东亚、南亚和东北亚、南洋等。由阿拉伯人兴起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争夺“圣城”耶路撒冷,兴起的时间、地点与基督教几乎同时,早期传教区域多有重叠,如麦加、伯利恒等。其时又正是罗马帝国统治后期,穆斯林强调“圣战”,基督徒主张“博爱”,想想这两种宗教兴起早期的民族关联就会似有所悟了。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举的就是宗教战争的旗帜,全不似东方各教虽然互相稍显抵触,但总能和平共存。今日伊斯兰教徒近15亿,分布于非洲的西、北、中东部的贫穷,落后甚至动乱地区,还有中东、西亚、南亚。中亚和南洋的曾经落后、受压迫地区。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的这些表现好像已经说明了什么。
再看看各大宗教创始人的身份与其早期教义的关系就更有意思。释迦牟尼佛出身为尼泊尔王子,纠结于宫内穷奢亟欲荒淫无耻的生活和“不忍"的宫外人间苦难,于是创设了“众生平等”,“天生受苦”和“轮回”的教义;耶稣基督出身没落世家又受到严酷的民族压迫加之可怕的贫穷,教义里主张“平等”,“博爱”和“忍耐”;穆罕默德出身市井,早间传道被拒,且被逐出麦加,就讲究“多妻”,“朝圣(个人崇拜)”和“圣战”。
单拿佛教做一解剖,看看其生成、传布和在各地的表现,就会对宗教的真实面目有更深的认识。释迦摩尼的早期教义仅只“轮回”和“忍耐”。松赞干布先娶得尼泊尔公主,她带来了佛象和经卷。怎奈尼国国小无分量,且藏地早期本教强大,佛教只停留在这位公主的香房里。在文成公主进藏以前,佛教是没能翻越喜马拉雅山向北传入西藏的。今日藏传佛教即是与本教结合形成的分支众多,教义多歧的本地宗教。早期佛教先向南传入印度,受到当地印度教和锡克教排挤,结合了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又称希腊主义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犬儒哲学流派思想,发展出若干“自找苦吃”的教义。如模仿“金鸡独立”,模仿动物爬行甚至狗吃屎等。在那些不愁物质生活,文化颇高的信徒中发展出了早期瑜伽一类较为高级的修行方式。
佛教从印度恒河流域向东进入缅甸、暹罗(今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届时该区文化处于极其自然的状态,于是佛教在那里表现得非常原始、简单和淳朴。从印度河流域向西进入西亚,受到已成型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抵挡,只有转向北,绕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中亚。这里早期佛教极其兴盛,后来或因种族原因,使伊斯兰教的各个流派流行起来,佛教渐次退出舞台。但佛教正是从这里再折向东,越过葱岭(今帕米尔)大举进入中原的。四川大足石刻表明东汉时期佛教就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所叙述的教义虽然已有本土化的意味,但仍然非常原醇,这与四川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是相适应的。南北朝时期从中亚大肆东传的佛教一旦进入经济文化皆已繁盛纷呈,且又正值“胡族”统治的中原,与当地文化嫁接就翻生出众多的分支,流派。各地的统治者,“掌门人”都对教义做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又相互矛盾,抵触。随着时间推移,裹挟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就更形冲突尖锐。这也是中国多有法显,玄奘等直赴“西天”求取“真经”的根本动因。当时中原文化还没有宋明以后的拘谨保守,所以其时鸠摩罗什在敦煌所设传教教习尚且“专授男女交接之术”,全不似后来的“尽形寿不女色”的戒律。敦煌的绘画也尽是坦腹露乳,不似后来中原妇女的包裹唯恐不严的形象。当然,鸠摩罗什也开创了中国翻译学的先河,也是第一个把汉武帝时期就已出现,仅囿于宫廷的性教学研究放到民间的。
从中国再向东跨海传入日本,佛教就表现得更有意思了。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佛教亦不例外。当然日本毕竟不是中国,定然自有差异。看日本的寺庙和尚,一眼难看出不同,但总觉着少了什么。细细检查起来,会发现日本的寺庙较之中国最欠缺的就是文字饰装,如楹联之类。即使名寺大刹,亦不及中国一般香火稍微旺盛点的小庙文字表现得多。更不说墙壁、门面、前廊、大殿,乃至方丈、住持打坐修行的房舍和待客接人的茶室。中国佛教在文化涵养上的表现是日本根本无法比肩的。
其实统治者从来就不相信“圣迹”、神灵的,只是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蒙古人在汉奸指点下捧出关羽是取其不讲阵营区别(当然更不讲种族区别)一味地“讲义气”。武则天就寓训于乐地好生羞辱了那个“得道高僧”:叫人剥光他的衣服,在小腹系上一面皮鼓。再命裸女舞蹈其前,使之“击鼓”做“金石之声”以娱。这等玩法,哪里找得到哪怕一丁点的“信奉”!
就是宗教本身也并非由“神圣”主决一切,却是反过来由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决定着它的形式。上面已经论述了佛教在其原生地和不同的传播地的表现,特别中国和日本佛教的比较最能说明问题。即使其他宗教,特别是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表现就大有不同,即使在中东和中亚的主要区域内也是分成了互不相容的逊尼派和什叶派的,这点几乎众所周知。基督教还分支天主教,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天主教就是两回事。而东南欧洲(主要是斯拉夫族系区域)则有自诩“正宗”的东正教。
以上叙述都说明这样几点:宗教只是现实社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力完全无法解释,更无力应对,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就是简单的敬畏和崇拜。在相互由广大空间区隔的各种族间都有不同于其他种族的图腾,都有巫师——祭司进行“沟通冥凡”的“跳神”、祭告天地和问卜未来就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对自然“神力”一色是无条件的敬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极少,但毕竟有的人能够过上为所欲为,穷奢亟欲的生活。而对于整个社会成员来说,那是令人向往,又是绝无可及的。绝大多数人处于水深火热,甚至于暴力反叛的边缘。于是渴望“幸福”又不敢反叛的就将这高不可企的“标的”寄托于“来世”,而统治者又须要以“轮回”,忍耐,博爱等安抚、麻痹具反叛倾向者,高高在上的皇帝之外就又出现了一个神圣且无所不在、法力无边的东西。道教称“神仙”,佛教称“佛陀”,伊斯兰教称“真主安拉”,基督教称“耶稣”,……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事情,都是要教你放弃今世寄望来世,即是所谓“出世”的观念。
人类社会到了近代,现代,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社会成员们看到了“幸福”的曙光,甚至会觉得再努把力就“摸得到”。人们又回到现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入世的思想。现代社会又强调自由,民主,个性等,教义的解释不再是教皇、主教和牧师的专利。信徒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对教义的理解五花八门。越是现代化的地方,就表现得越是纷繁,这也是基督教到了美国就支派众多的原因。有趣的是,在这些“发达地区”,非宗教信徒在人口中比例也是迅速增加的。封建时代区区两次宗教改革(德国和英国)在今日已成持续、多样不断地加速改革。虽然邪教也乘机冒头,但宗教已显出消亡的最初迹象。宗教不再是对自然力、对权力的敬畏、向往和崇拜,不再是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仅只是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一种寄托。这么看来,将来社会进化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大同世界,那里定然不会留有宗教的位置。
今天三大宗教所各自呈现的基本特点,如信徒的状况、分布等很能说明他们本身的一些本质问题。基督教分布区定然与原西方殖民者有关。中国早期称为“景教”,虽然在南宋时是和平传入,但始终不及本土的“儒、道、释”。尽管后三种在对信奉者的财产、文化诸方面要求大相径庭,还是颇有“共御外侮”的意味。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教”信徒才迅速大量地增加。儒和道是中国的本土原生,却大不如晚了数百年传入的佛教发展普及得快。原因就在于前两者或需具备相当的财力(修仙要吃,要讲究环境条件的地方;炼丹需要当时很贵重的黄金、朱砂、水银等)或是学习作文化人的难度(金钱、时间等),佛教则仅需一个“信”字就解决问题。
越是本土文化落后的地方,就越是容易被殖民征服,就如非洲和美洲的土著宗教几乎已经全被殖民者带来的基督(天主)教所覆盖。而亚洲的佛教、儒家、道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祆教等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甚至还有一定的发展。佛教信徒多分布于农业文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如东亚、南亚和东北亚、南洋等。由阿拉伯人兴起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争夺“圣城”耶路撒冷,兴起的时间、地点与基督教几乎同时,早期传教区域多有重叠,如麦加、伯利恒等。其时又正是罗马帝国统治后期,穆斯林强调“圣战”,基督徒主张“博爱”,想想这两种宗教兴起早期的民族关联就会似有所悟了。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举的就是宗教战争的旗帜,全不似东方各教虽然互相稍显抵触,但总能和平共存。今日伊斯兰教徒近15亿,分布于非洲的西、北、中东部的贫穷,落后甚至动乱地区,还有中东、西亚、南亚。中亚和南洋的曾经落后、受压迫地区。世界三大主要宗教的这些表现好像已经说明了什么。
再看看各大宗教创始人的身份与其早期教义的关系就更有意思。释迦牟尼佛出身为尼泊尔王子,纠结于宫内穷奢亟欲荒淫无耻的生活和“不忍"的宫外人间苦难,于是创设了“众生平等”,“天生受苦”和“轮回”的教义;耶稣基督出身没落世家又受到严酷的民族压迫加之可怕的贫穷,教义里主张“平等”,“博爱”和“忍耐”;穆罕默德出身市井,早间传道被拒,且被逐出麦加,就讲究“多妻”,“朝圣(个人崇拜)”和“圣战”。
单拿佛教做一解剖,看看其生成、传布和在各地的表现,就会对宗教的真实面目有更深的认识。释迦摩尼的早期教义仅只“轮回”和“忍耐”。松赞干布先娶得尼泊尔公主,她带来了佛象和经卷。怎奈尼国国小无分量,且藏地早期本教强大,佛教只停留在这位公主的香房里。在文成公主进藏以前,佛教是没能翻越喜马拉雅山向北传入西藏的。今日藏传佛教即是与本教结合形成的分支众多,教义多歧的本地宗教。早期佛教先向南传入印度,受到当地印度教和锡克教排挤,结合了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又称希腊主义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犬儒哲学流派思想,发展出若干“自找苦吃”的教义。如模仿“金鸡独立”,模仿动物爬行甚至狗吃屎等。在那些不愁物质生活,文化颇高的信徒中发展出了早期瑜伽一类较为高级的修行方式。
佛教从印度恒河流域向东进入缅甸、暹罗(今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地区,届时该区文化处于极其自然的状态,于是佛教在那里表现得非常原始、简单和淳朴。从印度河流域向西进入西亚,受到已成型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抵挡,只有转向北,绕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中亚。这里早期佛教极其兴盛,后来或因种族原因,使伊斯兰教的各个流派流行起来,佛教渐次退出舞台。但佛教正是从这里再折向东,越过葱岭(今帕米尔)大举进入中原的。四川大足石刻表明东汉时期佛教就经南方丝绸之路传入,所叙述的教义虽然已有本土化的意味,但仍然非常原醇,这与四川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是相适应的。南北朝时期从中亚大肆东传的佛教一旦进入经济文化皆已繁盛纷呈,且又正值“胡族”统治的中原,与当地文化嫁接就翻生出众多的分支,流派。各地的统治者,“掌门人”都对教义做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又相互矛盾,抵触。随着时间推移,裹挟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就更形冲突尖锐。这也是中国多有法显,玄奘等直赴“西天”求取“真经”的根本动因。当时中原文化还没有宋明以后的拘谨保守,所以其时鸠摩罗什在敦煌所设传教教习尚且“专授男女交接之术”,全不似后来的“尽形寿不女色”的戒律。敦煌的绘画也尽是坦腹露乳,不似后来中原妇女的包裹唯恐不严的形象。当然,鸠摩罗什也开创了中国翻译学的先河,也是第一个把汉武帝时期就已出现,仅囿于宫廷的性教学研究放到民间的。
从中国再向东跨海传入日本,佛教就表现得更有意思了。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佛教亦不例外。当然日本毕竟不是中国,定然自有差异。看日本的寺庙和尚,一眼难看出不同,但总觉着少了什么。细细检查起来,会发现日本的寺庙较之中国最欠缺的就是文字饰装,如楹联之类。即使名寺大刹,亦不及中国一般香火稍微旺盛点的小庙文字表现得多。更不说墙壁、门面、前廊、大殿,乃至方丈、住持打坐修行的房舍和待客接人的茶室。中国佛教在文化涵养上的表现是日本根本无法比肩的。
其实统治者从来就不相信“圣迹”、神灵的,只是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蒙古人在汉奸指点下捧出关羽是取其不讲阵营区别(当然更不讲种族区别)一味地“讲义气”。武则天就寓训于乐地好生羞辱了那个“得道高僧”:叫人剥光他的衣服,在小腹系上一面皮鼓。再命裸女舞蹈其前,使之“击鼓”做“金石之声”以娱。这等玩法,哪里找得到哪怕一丁点的“信奉”!
就是宗教本身也并非由“神圣”主决一切,却是反过来由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决定着它的形式。上面已经论述了佛教在其原生地和不同的传播地的表现,特别中国和日本佛教的比较最能说明问题。即使其他宗教,特别是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在非洲、中东和南亚的表现就大有不同,即使在中东和中亚的主要区域内也是分成了互不相容的逊尼派和什叶派的,这点几乎众所周知。基督教还分支天主教,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天主教就是两回事。而东南欧洲(主要是斯拉夫族系区域)则有自诩“正宗”的东正教。
以上叙述都说明这样几点:宗教只是现实社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原始时代人类对自然力完全无法解释,更无力应对,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就是简单的敬畏和崇拜。在相互由广大空间区隔的各种族间都有不同于其他种族的图腾,都有巫师——祭司进行“沟通冥凡”的“跳神”、祭告天地和问卜未来就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对自然“神力”一色是无条件的敬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极少,但毕竟有的人能够过上为所欲为,穷奢亟欲的生活。而对于整个社会成员来说,那是令人向往,又是绝无可及的。绝大多数人处于水深火热,甚至于暴力反叛的边缘。于是渴望“幸福”又不敢反叛的就将这高不可企的“标的”寄托于“来世”,而统治者又须要以“轮回”,忍耐,博爱等安抚、麻痹具反叛倾向者,高高在上的皇帝之外就又出现了一个神圣且无所不在、法力无边的东西。道教称“神仙”,佛教称“佛陀”,伊斯兰教称“真主安拉”,基督教称“耶稣”,……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事情,都是要教你放弃今世寄望来世,即是所谓“出世”的观念。
人类社会到了近代,现代,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社会成员们看到了“幸福”的曙光,甚至会觉得再努把力就“摸得到”。人们又回到现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入世的思想。现代社会又强调自由,民主,个性等,教义的解释不再是教皇、主教和牧师的专利。信徒们出于自身的利益对教义的理解五花八门。越是现代化的地方,就表现得越是纷繁,这也是基督教到了美国就支派众多的原因。有趣的是,在这些“发达地区”,非宗教信徒在人口中比例也是迅速增加的。封建时代区区两次宗教改革(德国和英国)在今日已成持续、多样不断地加速改革。虽然邪教也乘机冒头,但宗教已显出消亡的最初迹象。宗教不再是对自然力、对权力的敬畏、向往和崇拜,不再是对现实无奈的叹息,仅只是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一种寄托。这么看来,将来社会进化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的大同世界,那里定然不会留有宗教的位置。
文章评论
莽华
@{uin:2020144279,nick:微如浮尘} 谢兄弟。
莽华
@{uin:389082495,nick:心语心愿} 多谢大妹。
女人ゝ要高傲的不可一世°
厉害
莽华
@{uin:389082495,nick:心语心愿} 谢谢阅读。
→_→
宗教在一个国家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宗教也是国家的思想。伊斯兰教在东亚北非等地的地位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