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中的精華 (下)
南师禅门文化
(接上文)
本法修持之重心,在於「心月輪」觀
由末學撰文再經 南公審核並修正的一篇文字《「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一文,於2010年4月27日定稿發表流通,其中有下列幾段相關的敘述:
為什麼「心月輪」觀是本法的重心,文中指出:『本法的觀想的諸多層次,除「心月輪」觀外,其他觀想的部份,都是暫時的,無可永恆地觀持下去,不可能長期停滯一處觀著不動的,多半也只能在依儀軌修法時,觀一下而已,沒有一點是行、住、坐、臥任何時間都能用的上的。譬如說,頭頂上字的觀想,是不宜一直觀下去的,否則,會導致血壓上升而出問題了。
乃至「圓滿次第」的「空」相,雖是我們修法的目的,莫說一般人做不到,即使做到了,達到「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之空相之時,也僅能觀於修法的當兒,去深深地體會,下座後,在日理萬機的境地裡,就難以實用了,因為在萬「有」的世界的日常生活裡,也無法永遠守得住這個「空」的。
而唯有「心月輪」觀,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只要觀的得法,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於任何時間都能用的上。乃至於了生死、三身成就的關鍵,也都在於這個「心月輪」觀上,它就有如此的神奇與殊勝。故以修持的立場來看,「心月輪」觀是本法的重心,實不為過。』(《「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法本第300頁)
再次,文中又說明了,本法之「心月輪」觀與顯教殊勝的「觀心法門」,有異曲同工之效,且更不易修出毛病。其云:『一般老修行者也都知道,「觀心法門」是一個行、住、坐、臥時時可用的修行法門,「觀心法門」簡單的說,就是要行者一念清淨,了了分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很清清楚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有如一個冷眼的旁觀者一樣,不加也不減地靜靜地綿密觀照著身心內外的一切。清清楚楚就是觀、就是照,無須另去找一個觀或照。這個殊勝的法門,自凡夫到聖人,都一樣的可用。
而「準提法」的「心月輪」觀,不但與「觀心法門」具有異曲同工,且更有加強之效,其觀想的要領與「觀心法門」相似,一切清清楚楚,只是在有意無意間,於心頭上再加帶觀一個光點或明月,這不是硬想出來的,是要利用第八意識中的任何一個發光種子影像為助(譬如說,一盞燈的影像),輕鬆地帶出來,毫不吃力,就如同我們憶及自己的母親,母親之影像立即自然顯現,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因為母親之影像早已深植於自己的八識田中,輕輕一帶就出來了,就是這麼簡單。然後,無論做什麼事,都帶著這個明點,隨時始終都在那,沒有散離,變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就成了。
不要小看多加這一光點,只要你帶著這發光明點,絕不會有其他妄想產生,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是「準提法心月輪」觀的方便,卻是「準提法」之重心所在,也可說是「觀心法門」的加行變通,「觀心法門」原則上是「空」法,加上了這一點「有」(光點),觀心就不會逐漸落於昏沈或無記而不自知,有如「片雲點太清」之妙用,就因有了這一片雲,更能襯托出萬里的晴空。如能做到隨時隨地這一明點都在那裡,不用硬想,時時不散,修持自然可得「準提三昧」而登堂入室的了。』(《「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法本第301頁)
南公於2007年9月間我們拜師時,傳了準提法「晝夜長明」的修持方法,也就是以「心月輪」觀為基礎的,其云:『上師告訴我們,睡時亦可觀想「準提字輪」,位置還是觀在心窩以下胃以上的部位。觀想字輪,忘了身體,一圈圈旋轉地觀,每觀一圈如同念咒一遍,如果整晚都能做到了,就是「晝夜長明」,自然不需睡眠了。如能做到這一步,我們二六時中,都可融入法中,我不離法,法不離我,永遠清醒,遠離昏沈,如此修去,焉有不成就的道理?』(《「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法本第302頁)
由此觀之,「心月輪」觀在正式修法中,或平時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能行之;從凡夫到聖人,隨時都可用到。故曰:「心月輪」觀就是師傳「準提法」之重心,自有其理。
修持重點提示
· 有關手印之重要提示
修密講求的是「身、口、意」三業專一清淨,而手印是身業最重要的一環。
南公開示:『所以念咒一定要有手印,為什麼要結手印呢?手印代表身業,身業清淨,因為十指連心,所以手印多得很,我們老古那有一本書,收錄到的一切手印,我將還要出第二本、第三本,手印有五百多種手印。十指連心,都在這十個指上,手印是什麼?換句話說,手印是給十方諸佛菩薩的手語,如啞巴的手語,通無線電,所以各個手印都不同。手印一結,身業就清淨了,口中唸咒,口業清淨,觀想意業清淨,如此身、口、意三業清淨。所謂密宗,要身、口、意三業清淨,一念之間就要身、口、意三業清淨,才夠得上修密宗的人。』(《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修密的任何手印,散開時必須要自頭頂上散開,否則,就不夠尊敬,更甚而有犯戒之嫌,不可馬虎,漫不經心,這是對法的起碼嚴謹與恭敬。 南公曾說過:『每一個手印,一定要在頂上放掉的,不可以隨便撒這樣下去,不行的,那是犯戒的,手印結起來,可以隨便結,散掉的時候,一定到頂上放開。』(《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儀軌中,於唸淨法界咒與護身咒時,身密部份是手持金剛拳印,金剛拳印在修法時置放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手持金剛拳印時,不是仰放於膝上,應俯放或側放。』(《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2頁)
這個「」字觀想的位置,在 南公的開示中,有兩種些微差異的說法。
其一:『這個字是觀想在頂上,梵文的,放光,照遍全身,如果你實在顯不出梵文,你用中文,也可以,但是要放金白的光,像日光燈、霓虹燈一樣,照遍法界,一路照下來,整個乾淨了。在頭頂上,注意啊!什麼地方是頭頂?每一個人由前面髮際開始量起,加四指併攏來的距離,就是頭頂,每個人不同,有的人頭髮在這裡,你就從這裡開始量,要搞清楚。』(《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其二:『我們頭頂中間有個穴道,你們知道嗎?(有學員答:「百會」。)對!「百會穴」,可是「百會穴」還不算數,而是在「百會穴」後面一點,這個地方,就是你的靈魂與宇宙通的一條路線,你們不要出去亂說啊!』(《南公上師1997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39頁)
南公早期的準提法開示中,講的多是如前所述的第一種說法,即以各人自己的前額髮際中央點量起,四指併攏之距離處,就是各人應觀想字的頭頂部位。意業觀想本來就無須如扎針灸一般地準確不可,位置差不多就行了,無須過於拘泥。
但於1997年2月 南公於香港再傳「準提法」時,有了更為明確的說明,位置應在「百會穴」略為後方一點的位置,這也是自古以來,沒有大德願意告知的大秘密,即「這個地方,就是你的靈魂與宇宙通的一條路線」。 南公隨時都會透露些千聖不傳的玄機,我們自己研讀其開示時,應該具有洞察之智慧才好。
· 頂上如何放光來迎請毘盧遮那佛與金剛上師?
儀軌中有兩段文字:『蓮蓬座中,生起我身,頂上放光,迎請本師毘盧遮那佛,…』與『又觀想傳法上師現前,如法供養之。上師又由我頂上光明渾入我身,三身合一,了無分別之相。』迎請本師毘盧遮那佛或金剛上師,都須於頂上放光,由此光中迎請毘盧遮那佛或金剛上師,渾入我身,這一部份的觀想,應該如何來觀? 南公上師也有明確的解答。
即:『「頂上放光」,所謂「頂上」,並不是只從頂上,而是從「海底」,也就是男、女性的下面,一直上來延伸到頂,就像地下冒上一個白光一樣。這個光「迎請本師毘盧遮那佛」,《華嚴經》的境界,以毘盧遮那的華嚴境界來講,一切諸佛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毘盧遮那是法身淨海。迎請是以「光」去迎請,阿彌陀佛接引眾生,也是以「光」來接引的,一切諸佛與一切眾生,都是光光相接,地獄裡頭,黑光。』
換言之,這裡的「頂上放光」,不是單單由頭頂放光而已,而是由自身的「海底」部位放光,延著中脈一路上來,至頂上發放出來,作為迎請之光,整個中脈都有如一條光柱一般。(《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 「心月輪」觀想之位置
儀軌云:『即時觀想自身如透明琉璃體,毫無雜垢,內空心中,生起八葉蓮花,紅色無根。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只提到「內空心中」的位置,並不是很明確,依我們一般在邏輯上的理解,似乎應在心窩或膻中穴的部位。於是在末學所撰的《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之初稿中,曾敘述心月輪觀應觀在心窩或膻中穴的部位,呈報 南公後,他立即批回,將此一觀想的部位,改為「己身的心窩以下胃部以上的位置,亦即膻中穴以下的部位。」由此,令我們了知更為確切的觀想位置。
在《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文中又提到:『「心月輪」觀在此處,會有助於中脈與心輪的打開。但亦不可過於拘泥,譬如說,自己已達忘身的境界,覺得身體都沒有了,何必還要硬把身體找回來,然後再觀住在一個膻中穴以下,這樣反而走了回頭路,顯得沒有智慧。』
南公在其他開示中,也有相同內容的述說:『再不然,你就觀一個明點,這個亮光,把這個油燈的影像留住在心中,就可以了,能把這個影像觀成一個字輪或一個梵文的「」字,就更好了,如觀不出來,就觀一個亮光在心中,不過要注意啊!這個「心」,不一定在自己的心窩啊,如果身體都忘掉了,與心窩部位平行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心嘛!』(《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14頁)
位置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但也無須過於拘泥。自己要有知時知量的智慧!
· 持咒計數之重要性
1985年, 南公到美國來時,我趕去其維州之居所首次拜師,並受傳了「準提法」,我當時即問到,持咒需要計數嗎?他答說:「不必!」。因為我們在家人,為生活已經夠忙碌了,故可以不必數。多年後,於2007年於廟港率眾拜師時,他卻開示,要持咒計數。令我了解到,早先要我不必數,那是可憐我們在家人諸事忙碌的一個方便,而精進修持之下,就應計數。
「準提法」是修「有」法,修「有」法就一切皆「有」,一切皆「有」,有「相」就有「數」,持咒就要計數。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於盤腿打坐,而是在於「事上修」,即起心動念都在修,而持咒計數可以幫助我們,把持咒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同時,也具有一個相當的鞭策的作用。通常,我們一閒下來,往往就讓自己精神放逸或胡思亂想,不僅浪費了許多大好時光,而且造了許多「無記業」或「惡業」,亦即所謂的「小人閒居為不善」了。持咒計數,無形中就有一股鞭策作用,讓我們隨時閒下來,就會想到持咒計數,既不再多造惡業,同時還可修持,一舉數得。
在 南公的諸多開示中,一再強調持咒要計數。記得 南公在一個傳法的場合,有學員提到說:「袁了凡認為念持準提咒,無須計數。」 南公卻妙答說:「那你頂多修成袁了凡。」其意顯見。
但反過來說,只知拼命加速唸咒,以快為尚,在數字上百般計較,而忽略了三合與止定的要領,唸的遍數再多,雖有持咒的功德,但其成就必然有限。
· 觀想之要領
就以意業的觀想而論,是完全用到「唯識」的原理,不可用第六意識去硬想,那樣會想出問題來的,他說:『有些人初學時觀不起來,不要亂想,意識上知道即可,如亂想會神經錯亂。其實觀想很簡單,比如說我提到你住的家,你一想家,家中的樣子就會起來,一提起就有,觀想原就是這麼簡單。如果你硬去想,那是妄想,不是觀想。一點不用著力就現前了。妄想是第六意識硬想,觀想則等於是第七識末那識同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發起來,是獨影境又不是獨影境,它又是明了意識。』(《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1頁)
觀想也非如畫圖一筆一筆的觀出來,是要剎那間,全體呈現, 南公說:『觀想的道理,不是如畫圖一樣,一筆一筆地來,而是如電影一樣,一下子就要全部出現的。』(《南公上師1997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49頁)
南公又以最重要的心月輪觀為例,來說明應如何觀想:『修準提法基本上告訴你,三業專修,基本上怎麼樣修呀?(眾答:身、口、意三業)當然是身、口、意三業,身業在做什麼?(眾答:結手印)口業呢?(眾答:唸咒)而意業呢?(眾答:觀想)大家都要照這樣修,晝夜、二六時中。意業觀想字輪、月輪,至少觀想一個明點,現在有供佛的燈都在這裡,燈亮在這裡,燈光這一點明點,都看到嗎?心中有一個如此的明點,你們看一下燈,這個影像就有了,不要你去用妄想去觀想,用妄想、肉眼去觀想,就不對了。就是這第六意識的影像,影像、境像都有了,帶了這個質,也就是「帶質境」了,燈光是物質的,把「帶質」與「獨影」兩個連起來,將沒有意識與分別心的影像留住,這樣都聽懂了吧?輕鬆不輕鬆?這樣不吃力的嘛!這就是「淨觀想」。如果用分別心妄想去觀想,那就糟了!所以一般學法、修密、修止觀,第一個竅門、關鍵都不懂,一輩子也修不成。』(《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4頁)
「觀」與「想」嚴格來說,是相關的兩回事,想比較粗,而觀比較細,想成功了可得止,先止而後能觀。 南公如下的開示,把觀想的要領,講得很簡單清楚:『甚至整個準提像想不起來時,只想一只手,或者一只眼睛,或者準提菩薩身上、額上帶的一點寶光、亮光,定在那裡就對了,這就「止」了嘛!但是如果我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你不是觀想,你錯了,不要用力的。我提一個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係。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以這個為坐標,慢慢的,其他的妄想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像慢慢慢慢定久了,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那什麼是「觀」呢?由想的程度變深了,你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永遠在這裡,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觀」。』(《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43頁)
觀想是要利用深植第八識的影像,輕輕一帶就完全呈現的,接近妙觀察智自然呈現的道理。他開示說:『觀不是用眼觀,是拿心念來觀,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呈現的道理來觀。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融通白骨禪觀與準提法的修持》)(法本第241頁)
· 唸六字大明咒時,應如何觀想四臂觀音
在修法的儀軌中,對四臂觀音的觀想方法,沒有明說。但在 南公的開示中,卻有相當的解說:『… (師領眾唸了兩遍六字大明咒),專注一心的唸,你就本身進入四臂觀音的境界,當然,你的第六意識與獨影識配合,本身就變成四臂觀音一樣,不可能去觀想頂上或外面了。當唸這個咒子,就進入這個情況,這才是修行。不光是嘴唸,修這個法門,要身(身體坐在這裡)、口(嘴巴在唸)、意(意識觀想)三業合一,你們現在就可試驗一下嘛!這個時候,觀想四臂觀音自頂上進入我身,發光照亮,但自己的意識要非常的清楚,知道自己在修法,是我在觀想它。』(《南公上師1997年再傳準提法於香港》)(法本第41頁)
這段開示說明了,觀想四臂觀音也是自頂上進入我身後,你的第六意識與獨影識配合,本身就變成四臂觀音一樣,沒有分別,你即四臂觀音,四臂觀音即你,故不可能去觀想頂上或外面了。觀出來的是四臂觀音菩薩在唸其本咒,而非你自己在唸六字大明咒, 南公的開示不是很清楚了嗎?
· 觀想上師之秘密
南公上師一再提到:『觀想上師時,就觀想我當時傳這法給你當時的形相、衣服等效果最大。學密法時,要發誓修成功,在傳法上師傳法時那一剎那是最重要,效果也最大。』(《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5頁)
南公曾對末學說過:「顯教之所以為顯,是其能把道理說清楚了,而密之所以為密,即使把道理講了,也無法理解。」密法的修持,有許多奧秘之處,沒什麼道理可講,也無可說,亦無從追究。修法時,能觀想出 金剛上師傳法的剎那形相,效果就特別大,應為此類奧秘之顯例。
為什麼密法之修持,如此著重於上師?因為上師代表了整個傳承,整個傳承的加持力量,都須透過上師而來,密法中「上師相應法」還是一個單獨的法門,可供行者修持與傳承相應。 南公慈悲,早已把「上師相應法」融入在我們現下的「準提法」儀軌中了,他曾指出:『修密法第一要觀想上師。這個法本中,我已把上師相應法包括進去了。』(《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83頁)
根據2008年11月23日 南公的正式宣示, 南公世緣未能如願過百,便沒有正式接棒的金剛上師。因此,有人或問,往後的受法行者,或過去沒有直接受法於 南公金剛上師的行者,無緣親見過 南公,如何觀想上師?這個問題,我們於2007年拜師後,也曾去函特地請教, 南公上師特別指示,我們觀想上師,就應觀想其指定的法相,即 南公身著藍色長衫,雙目微張正在打坐的那一張法相。既然 南公始祖對此已有了明確的指示,我們自當「依教奉行」。
修任何密法觀想上師,當然須要觀想最接近的而有成就的金剛上師,才有真正加持的實效,這也是修密之必要。本法儀軌中「上師降魔咒」所指的上師為誰?儀軌中所融入的「上師相應法」的上師又是指誰?而且以目前的發展看來, 南公他老人家是唯一的金剛上師,有智慧的行者,你認為觀想上師應觀想誰呢?
· 修氣修脈,在於忘身
修持最大的障礙,就是「身執」與「我見」,有身體有覺受,就有「身執」,如何放下「身執」?唯有忘了身體,如何忘去身體,則非修氣脈不可,全身氣脈通了,才有可能忘身,這個道理很清楚,故修氣、修脈本身不是道,只是一個修持必經的過程而已,講求氣脈,只是為了忘身,若將氣脈的修持當做主要的目標,就是捨本而逐末了。
他說:『慢慢功夫好了,上身也沒感覺了。為什麼會忘記腿、忘記身子,感到輕鬆舒服?這個地方氣通了嘛!不通時絕對忘不掉。修氣修脈就是叫你通,通它什麼?忘身用的!這是千古秘密。一般學密宗的人在那裡搞了半輩子還不曉得為了什麼呢!是為了忘身。』(《準提法修持要領開示》)(法本第99頁)
南公上師在其著述與開示中,談了很多氣脈之理論,這並不代表氣脈就是「道」,他一再強調,氣脈非道,但其理要明,因為色身的變化,是修持中必然的現象,明白了其道理,當變化突來之時,自己不會驚慌失措,其目的僅在於此,氣脈之理只是用以「忘身」之用,若執著氣脈,以此為道,是捨本逐末,還會入魔,行者不得不慎!
佛教界對 南公經常談及氣脈的原理,或有斥其為「外道」,實因他們不了解 南公的整體理論基礎,乃致有以偏蓋全的誤解。
· 持咒有別於軟修法門
漢傳佛教注重的唱唸方法,是軟修法門,是另一種修持方法,與唸咒有別,功能亦不一樣。軟修法門的唱唸,是要把氣唱上來,是揚聲而發放的,而金剛持咒,音氣是內醞的,不是發放的,氣到嘴為止,不發放出來,元氣在內輪轉滾動,有助氣脈的節節打通,也易得定,發聲不會大,但其內醞的力量,非同小可。這一點很重要,但很少人注意到,請看下一段 南公的開示:
『「微聲唸誦」,都是瑜伽修法啊!嘴唇、牙齒不動,嘴巴可以微微張開,不是不可張開,微張可以,嘴唇、牙齒也不是完全不動,是很輕微的動,主要是舌頭在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不是唱唸,唱唸是「南~阿~」(師示範唱唸),一定要這樣唱出來,氣唱上來,而這個「微聲唸誦」,也就是「金剛唸誦」,氣不能上來,只到嘴裡為止,元氣在裡頭輪轉,待身上氣脈打通了,百病皆除,「南~無~」,(師示範金剛唸誦,音平平地唸),唇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南公上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2009年11月21日, 南公批核流通了一篇由末學彙編的文稿,即《顯密圓通大準提》,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持咒與其他軟修法門的唱誦,略有不同,其不講求韻律,低沉單調,周而復始,綿綿密密,生生不已。單調之中,透發莊嚴,了了分明,感人無形。持咒若僅僅崇尚快速或韻律,而忽略了清晰莊嚴,在修「止觀」的基礎上,也許不錯,但它卻與本法(準提法)的精要,有了距離,就不能完全如法了。』
再仔細遍聽諸多 南公帶領準提共修的持咒錄音, 南公的唸法向來一致,從頭到尾,一個速度,低沉平淡,沒有悅耳起伏的腔調,也無愈唸愈快的趨勢,但卻有無比的震撼力。有大成就的金剛上師之唸誦,絕然非同凡響, 南公是本傳承的始祖,他的唸誦法既然有留傳下來,應視為珍寶,自然應為行者效法的依據,何庸置疑!比方說,蓮花生大士所傳下來的密咒,如果當年有錄音留傳下來的話,現下的修持者,不願依其為學習之範本,豈不顯得毫無智慧,至為可笑!
再試聽歷來藏密各大德的持咒方法,也都是如此唸法,不講韻律,更無花腔,可見這也是持咒修持的一貫方法,與漢傳佛教的一般的軟修唱誦,是不一樣的。或有人可能會質問說,一切音聲都是陀羅尼,不應有分別心。聽起來似乎冠冕堂皇,當然,有大成就的聖者,三字經一樣可當咒語來用,然我們不一樣,沒有修到、證到,自己放個屁還只是屁聲,絕不會有咒語的功效,千萬不要妄語啊!
根據一己之經驗,唸咒唸到三合(聲氣、心氣、身心)時,如醉如癡,身心已然淡忘,已有了相當的定境,唸咒就必然是平平而內醞的,絕對不是奔放飛快的,自然而然不快不慢,沒有起伏,亦無韻律可言,這是稍能沾到持咒三昧一點甜頭的行者,都應能體會得到。這一點,可讓行者自己去深切體會了。
· 唸咒須一口氣、一口氣地唸
唸咒一口氣唸到盡了,閉口自然吸氣,待氣吸滿之後,再接著唸,如此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誦,比練氣功還有效,對色身的轉化,有極大的助益,雖然氣脈不是道,但它卻是修持過程中,避免不了的,它對色身的轉化,有莫大之功能。開口唸與金剛唸,都是同一個道理,且看 南公如下的開示,就可了知。
『唸誦要好好唸,是開口唸,一口氣一口氣的唸,唸到氣用完了,嘴巴閉著,用鼻子吸氣,鼻子還不是鼻孔這裡吸,而是以挨近眼睛那裡的鼻子根根吸氣,慢慢吸,待氣充滿了再來唸,因為這是團體共修,你在吸氣的時候,別人還在唸,氣充實了,再與眾接著唸。如此唸誦,沒有妄念,氣散亂了,才會有妄念,才會有煩惱。一氣接一氣,一唸接一唸,沒有雜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因為氣充實了,也不會昏沈了。生命就是一個「氣」,人身四大以「氣」為最重要,所以要曉得調氣,如此吸氣唸誦,也不須要練氣功,不須要練什麼道家、密宗的功夫,自然氣脈就成就了,自然身體健康無病了。這個「氣」沒有練好,想求無病,怎麼可能呢?理論懂了講得再好,也沒有用。一口氣一口氣的去唸,氣唸盡了,用鼻子吸氣,也不要放在丹田什麼的,就是這麼簡單。』(《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191頁)
『到現在所謂一口氣一口氣的唸誦,你們始終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如果真正體會到,一開口唸誦,已經沒有雜想,絕對沒有妄念了,自然心氣合一,而且感到身心皆空,與法界同體。一開口就做到了嘛!「南……無……」(師作示範),身體沒有了,也沒有所謂音聲什麼的。「南…無…薩…哆…喃…」身心自然空了。那麼為什麼注重一口氣一口氣的唸?為的是要使你們內心的氣脈打開。所以前一階段特別要大家開口唸,不要金剛唸,因為你們還沒有資格做金剛唸誦。老實講,金剛唸誦也就是一口氣一口氣唇齒不動的唸,一身百千萬個細胞都在動,都在唸,身心全投進去了。開口唸也是這個道理。』(《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23頁)
『這樣一口氣一口氣唸,同你練九節佛風一樣。唸到後來連肚皮都癟進去了,沒有了,還在唸;最後放鬆,自然吸氣,充滿了再開始唸,比你練九節佛風,什麼氣功都有效。身體、精神越來越健旺,乃至兩腿原來坐不住,氣脈唸好了,一直唸到下面氣通了,自然經過屁股那裏,一路一路都會自己開了,到了大腿、膝蓋、足底心,連十個足趾頭都在發樂,就不會坐不住了。』(《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下] 》)(法本第228頁)
· 金剛唸誦之要領
唸咒無論是開口唸或金剛唸,其基本要領是一樣的,都須要一口氣、一口氣地去唸,試看 南公對金剛唸誦的說明:『嘴唇、牙齒不動,嘴巴可以微微張開,不是不可張開,微張可以,嘴唇、牙齒也不是完全不動,是很輕微的動,主要是舌頭在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不是唱唸,唱唸是「南~阿~」(師示範唱唸),一定要這樣唱出來,氣唱上來。而這個「微聲唸誦」,也就是「金剛唸誦」,氣不能上來,只到嘴裡為止,元氣在裡頭輪轉,待身上氣脈打通了,百病皆除,「南~無~」,(師示範金剛唸誦,音平平地唸),唇齒不動,一口氣一口氣地唸,譬如說,唸「阿彌陀佛」,唸到「南~無~」就沒有氣了,就停掉,將嘴巴閉攏,它自然就呼吸了,這個時候,一點雜念都沒有,因為你把氣唸光了,有氣就有雜念,氣一停住了,雜念就沒有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得定,因為你有呼吸往來之氣。』(《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金剛唸誦的唇齒不動,只是一個表相而已,開口唸誦唸到氣機內醞,如醉如癡,綿密不絕,忘卻自身,當聲氣、心氣、身心三合時,自然會達成唇齒不動,僅用舌的彈動來發音,因為到達此時,嘴唇大一點動作的唸誦,都會破壞了當下的定境,這就自然形成了唇齒不動的金剛唸誦。故可謂金剛唸誦是開口唸誦的極致,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現象,不是靠練口技般地做作出來的。這一點,行者應該了解,並應深切去親身體會。
金剛唸誦爐火純青了,氣機內轉,身上氣脈都會節節震開了,色身必然轉化。除此之外,也會感應到其他周邊的眾生,令其得益,其功效就有如此之大。 南公說:『你舌頭在裡面,這口氣不超出外面,在裡頭輪轉,氣脈不要修,打通了,得定了,這個時候,起不了雜念,一口氣一口氣,一字一字,逼到來,憋到氣沒有了,停下來,這個時候,沒有雜念,呼吸自然充滿了,舌頭在裡頭,「嗡~嗎~呢~叭~咪~吽~」,都要清清楚楚,嘴唇、牙齒不動,慢慢練,有點動沒關係,「嗡嗎呢叭咪吽~嗡嗎呢叭咪吽~…」,全體這樣一唸,外面的人,一聽到他的雜念妄想都沒有了,他的業障也可消除了。』(《南師準提法開示又一章》)
· 持咒的換氣法
南公一再強調,開口唸誦咒語,就要一口氣、一口氣地唸,這有如修練最上乘的氣功,對色身的轉化,會有莫大的助力。
他開示說:『唸誦好好唸!這一次是開口唸,唸完了用鼻子吸氣,嘴裡不要吸氣、嘴閉著。鼻子還不是鼻孔這裡吸氣,就是挨著眼睛旁邊這個鼻子根根吸氣。慢慢吸,充滿了再來唸,因為團體唸,你在吸氣時候別人還在唸呢,充實了再接上來唸。這樣唸誦沒有妄念了。妄念是氣散亂了,所謂散亂,氣散亂了就有煩惱妄想。一氣接一氣、一唸接一唸,沒有雜亂、沒有煩惱、沒有妄想了,也不會昏沉了,氣充實嘛。生命就是一個氣,四大裡頭氣最重要。要曉得調氣。』(《南師1985年親領「準提法」十三週共修之開示[上] 》)(法本第159頁)
「挨著眼睛旁邊這個鼻子根根吸氣」,根據末學一己之了解,並不是要你放棄鼻孔,而真用鼻根處進氣,該處也沒有孔,怎麼吸?其意應指當吸氣時,在意念上,想像是自此處進氣即可,這當然有其道理存在。
2007年9月末學帶領北美地區同修赴太湖大學堂拜師參學時,恩蒙 南公上師傳法灌頂,並附帶傳授了幾種不同的持咒換氣法,茲列如下:
1. 平常唸誦時:一口氣一口氣地唸,氣用盡時,閉口自然讓氣調順後,再接著唸下去。持咒的要領,必須心、聲、氣合一,氣定神凝。(如前所述)
2. 精神較差時:快速吸滿一口氣,嚥下口水(不論口中有無口水),再唸誦。
3. 有點生病時:快速吸滿一口氣,要高聲朗誦的唸。
4. 感冒鼻子不通時:手指按住通的鼻孔,再唸誦。(不必一直按著鼻孔)
上述之吸氣都是以鼻吸氣。除第一項所述外,第2,3,4項所述,乃非正常換氣法,行者練習時,需知時知量,不可太過,亦不可恆常用之,慎之!
· 心月輪/字輪之觀法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一文中,對心月輪的觀法,有具體的說明:『「準提法」的儀軌上,明確地敘述道:「…蓮花上現一滿月輪,輪上現字輪。觀想由字起,從前右旋,次第周布輪緣,終而復始,字字光明燦爛,不可混糊,字輪不可觀想太大,愈小愈好。…」即月輪上現出字輪,而字輪就是「準提咒心」九個梵文字的排列(如附圖),月輪中心部位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