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个人日记

 


图片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生查子》

 

这是一首抒写别离之情的词。
 

上阕写拂晓景色。春日远山的浓雾已渐渐散去,天上的星星也越来越稀,
越来越小了,天色即将破晓。一夜欢聚已成回忆,心境怅然若失。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是离别时的一个侧影镜头。看看枕边的人,
月光淡淡的照在她脸上,化成了两行清泪在默默的流淌,此般无奈的惜别之情依然可感。
 

下阕则更加传神,“语已多,情未了。”我们可以想象到两人恐是已经说了很多的情话,
然而还是不足以表达那份不舍之情。以至走出屋门,又忍不住回过头来哽咽着说:
“哪怕今后看到那些碧绿的青草,还要想到穿着绿罗裙的我呀!”。
 

这首词文字清新馥郁,韵味绵长,让人沉浸流连。最后这句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把离情别意写得如此深挚,如此缠绵,令人动容。
南朝江总妻有《赋庭草》诗:“雨过草芊芊,连云镇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
牛希济的这首词意从此诗中化出,颇见构思之巧、寓意之挚,
比江总妻原诗更有情致,更有一种缠绵之意,堪为千古名句。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见桃花而想人面,见丁香而想爱情,
见牡丹而想美人,见芳草而想绿罗裙,这种美好的意象联想具有极大艺术魅力。
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解读说:“天边悬挂的星子稀疏微小,即将沉落的残月却将脸颊照亮了,
原来颊上晶莹的并不是月光,而是在晨曦中闪耀的泪水。”她说,在爱恋着的时候,
其实是我们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刻,情人的一次蹙眉,一个微笑,都被赋予非凡的意义
……挥别时刻,不谈彼此的盟誓,不约生死,只是叮咛再叮咛,不要忘记啊,
走到天涯海角,总会看见芳草碧连天,那芳草就是一个俯拾可得的印象,弥天盖地的相思。
 

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对这首词作了很好的评价:“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
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语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
是为善于言情。”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也称道这首词说:
“此首写别情。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
‘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

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
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从绿色的芳草联想起绿色的罗裙,
这个想法看着有点痴,做起来用情则极其真挚。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牛希济《生查子》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相似。
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
便忆及翠裙,表“长勿相忘”之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
 

 

过去闲下来时静心读这本《花间集》,有时会翻到了牛希济这首《生查子》。
看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一句时,每每心里会不由一动。

牛希济是后唐的陕西人,史书罕有他的记载,字不详,生卒不详。
陇西人,在梁太祖乾化三年(913)前后在世,早年有文名。五代动乱,他流寓到了西蜀。
牛希济在蜀地做过翰林学士、御史中丞,降后唐又做到雍州节度副使。

《花间集》称牛希济为牛学士,其所作词今存14首。牛希济崇尚清新自然之风,
其词多淡,清,绵,雅,属另一种婉约,每每写景写情,无雕琢痕,能真切表达深厚的感情。
李冰若在《栩庄漫记》中称赞他的词说:“词笔清俊,胜于乃叔,雅近韦庄,尤善白描。”
 

他的这首词以女性的口吻将分别时那依依惜别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春山已暮,
残月映脸,别泪晶莹,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后人始终无法参透:是远行人的承诺:“我会记得你今天穿着绿色的裙子,
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可怜脚下青青芳草?”或者是送行的人在返时回头吩咐:
“想我时,你看看那芳草,那就是我,你怜爱芳草,就是爱我。”也许两者都可能。
 

总之,只有深切的相爱,才有无数的重复叮咛,在依稀可见的淡淡忧愁之间。
词中的女子应该是个很可爱很纯情的女孩子。为什么说她可爱纯情?
因为她的想法很可爱、很纯情。她在表白她的感情,她大胆地告诉男子不要忘记自己,
不要忘记自己这一身绿罗裙。这样的叮咛无疑给男子一个提醒:
暗示自己会一直等着他,你不能对我变心。牛希济词中这样一个执着纯情的女性,
如此敢爱、敢言使她显得十分可爱动人。
 

图片


 

后来,北宋词人张先写过一首《菩萨蛮》: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这首词显然受到牛希济这首《生查子》的影响。起首一句闺中少妇登楼望远,
引起思念远行情郎之情。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这芳草“年年绿”引起了少妇的联想,
从“芳草年年绿”想到“绿似去时袍”,从芳草之绿生发联想,
想起郎君去时所着衣袍的绿色,并进而追忆其人临去依依、回首相望时,
衣袖随风飘动的情景。这一细节深深印她的记忆之中,时时都会重现眼前,
从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显然这是另一版本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同是宋朝的贺铸也写了一首《生查子》: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首的末句几乎一字不移地搬用了牛希济的原词。分离已久,相思难却。
唯分别时身穿绿罗裙的倩影,异常醒目、亲切。行走天涯之际,每逢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
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亲近感,仿佛那茵茵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可爱身影,
飘飘荡荡,幻化而成。春日芳草,时时随处可见,似乎时时处处都能感到她就在陪伴身边。
写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贺铸,在这里信手拈用牛词原句,
借助于绿色这一特殊色彩,采用移情手法,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中的景紧密结合起来,
使遥远的空间与悠久的时间借助于想像的翅膀相连结,似乎借助于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
使对恋人深深眷恋得到了依托和满足。
 

读着这些美丽缱绻的词句,一时间,那古代红颜们身上的
绿色罗裙似乎在眼前忽明忽暗,飘扬摇曳。

 

在读诗词的印象中,古代红颜的罗衣罗裙是美艳绚丽的,让那些青春的女子似风前杨柳,
婷婷袅袅,风情万种。罗裙的颜色似乎有这样几种:
 

首先是鲜艳靓丽的红色罗裙,也就是常说的“石榴裙”。有道是:“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鲜红的石榴裙以其张扬、艳丽的风情在唐代盛极一时。
个性张扬、开放的唐朝女子多爱穿红裙,那浓烈鲜明的色彩、浪漫的情调往往能
激起人们内心火一般热烈的激情。这种石榴裙甚至一度成为女性的代称。
因此就有了男子被女子所征服的那句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

据说,当年杨贵妃也就爱穿石榴红裙。天宝年间,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
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
“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
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
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行礼。
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语。
 

石榴裙的火红、热烈、奔放也激起了诗人们的想象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诗句。这里的血色罗裙象征的
是一去不返的青春岁月,象征的是那种风流浪漫的歌乐生涯,象征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晚唐五代时和花间词人欧阳炯的《贺明朝》中也写到了石榴裙:
 

“忆昔花间初识面,红袖半遮妆脸。轻转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拈双凤金线。

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
 

这是欧阳炯笔下一见即为之钟情的石榴裙女子。词人在花间初次见面时,
她用红袖半遮着脸儿,娇羞难当,还用纤纤玉指轻拈着石榴裙带的双凤金线。
然而,词人自那次初见面后却再也没能和她相见。词人只好望着碧绿浓密的梧桐树深锁庭院,
空自羡慕那双双春燕能飞到玉楼上,和她朝暮相守。
这里娇羞婉丽的红裙少女初见之下,就让人惊艳和爱慕。
 

武则天晚年时也有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因为思念过度或年老眼花,
武则天把朱砂色看成了碧绿色,自己有点不相信,故开箱验取石榴裙。
手抚当年燃烧过青春之爱的这石榴裙,遥想当年那高宗李治对自己的痴情迷恋,
这位一代女皇心中可曾感到一丝遥远的温馨和沉醉?红裙直到明朝还很流行,
明代唐伯虎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
 

除了红裙,诗词中常见的还有蓝色罗裙。欧阳炯有《浣溪沙》写道: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独坐含颦吹凤竹,
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这首词写美人的服饰容止和动人姿态。
词中的“天碧罗衣拂地垂”就是天蓝色的罗绸衣裙。据说当时蜀地女衣以天蓝色为美。
这美人刚刚穿上天蓝色的罗绸衣裙,便觉得非常靓丽养眼。“宛风如舞透香肌。”
“宛风”,即软风缭绕之意。软风缭绕如舞蹈一般,吹透了她的每一寸肌肤。
碧兰、轻飘、透亮、垂地的罗衣,真如仙女飘行于云彩之间,
与白居易“风吹仙袂飘飘举”意境相似。穿天蓝色罗裙的美人独坐含颦,吹奏着笙箫。

又在花园中缓步徐行,若有所思地折下花枝。此时她情愁难抑,感到虚弱无力,
痴痴柔柔一如泥人。这里的蓝色罗裙透出一丝忧郁。和凝有首《河满子》也写到了蓝裙子: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
羡他长束纤腰。”其中“却爱蓝罗裙子”即是这种颜色的罗裙。
这里的蓝裙却显得青春活泼、大方俏丽。
 

图片 


而绿罗裙就是牛希济笔下《生查子》里的绿罗裙。

 关于绿罗裙,诗词中有不少描绘和赞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写的就是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荷叶田田,碧波荡漾,一群采莲的少女,
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
使人难以分清荷叶与罗裙、荷花与人面,歌声由池中传来,
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
 

清代词人朱彝尊有一首《菩萨蛮》:“低鬟十八云初约,春衫剪就轻容薄。
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罗裙百子褶,翠似新荷叶,小立敛风才,移时吹又开。”
词中其实写的是他心里暗自喜欢的一个叫做“静志”的女孩子。他们曾经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这里他将心中那穿绿罗裙的女子与碧水荷花相比。这翠绿裙裾好似新开的荷叶,
忽敛忽绽,在他美好的记忆里永远清新明艳,楚楚动人。 在这里,
也许牛希济的词变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荷叶”了。
 

花间词人欧阳炯不止是写到了石榴裙,他的另一首《贺明朝》词中还写到了绿罗裙:
“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人前不解,巧传心事,别来依旧,
孤负春昼。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
想韶颜非久,终是为伊,只恁偷瘦。”自从花间见面后,那美貌女子整日空自思念,
手中暗抛红豆寄相思。绿色裙衣上绣着对对鸳鸯,她看到时总会默默流泪。

人不可能总这样年轻,不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里嫁给自己倾心所爱的人,
容颜就只能这样消瘦下去。眼中那层层叠叠的绿裙衣褶里,藏着她深深的愁怨,
行走时曳动的裙角漾动着她心头理不清剪不断的纷纭心事。
 

“如何,遣情情更多。永日水堂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
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 ”这是花间词人孙光宪的《思帝乡》的相思女子。
“六幅罗裙窣地,微行曳碧波”写尽女子罗裙在在微步缓行时的摇曳飘动之态。
“六幅罗裙”,古裙分为数个条幅,上绣各种漂亮的花纹图案,竖幅横连而成裙。

“窣地”指裙摆拖曳于在地。“微行曳碧波”:人在缓步而行时裙摆拖拉在地人行而波动,
宛若水波也。一个穿着六幅罗裙的女子欲忘掉情思,则情思更浓,
触景伤怀,愁锁娥眉,曳裙徘徊,思伊伊不至,不思犹不能,只有“看尽满池疏雨,
打团荷”。那些稀疏的雨点,打着圆荷,那点点滴滴的声响,宛如她破碎的心声。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每每念起这个句子,就会想到那段远去了的过往,
就如情怀深处的一个梦,带着清纯的青春气息,始终清晰如初。日光月影里的青碧色身影,
就好像一枚青涩的荷叶,淡绿色情怀随着和煦的风摇摇摆摆。而那张烂漫笑脸和青春心事,
就如同清晨带露的花蕾悄然舒展着柔嫩花蕊。当年水气与雾岚般潮湿的感知依然
层层渗透在记忆深处,还有朦胧的灯光,隐约的水声,以及某个古典少女游弋灵动的身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份刻骨的相思,这种神伤的惆怅,
也许是每个经历过爱情的人共同的记忆。在那个情怀初露的年华里,一旦爱上了某个人,
便满心是这个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会不由地想到那个伊人。
 

就象那《天龙八部》里段誉公子遇上了姑苏慕蓉家的表妹王语嫣,魂不守舍,
“情愿为她死了也是好的”。自己仿佛只是个木偶,所有的线系在那语笑嫣然的女孩子身上,
总是默默地关注着她。她笑了,你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她哭了,你也会不开心,
满是一片怜香惜玉的、呵护她的温柔心思。她不经意的一句话你也会时时记忆在心。
如果她喜欢丁香花,你也许会在她生日那天给她一个丁香般的惊喜。

而女孩子却也是如此这般,就象那王语嫣的心思处处在那位一心光复大燕的慕蓉公子身上。
慕蓉公子高兴,她便也满脸嫣然笑意;他不痛快,她便也愁肠百结。
惹得一边的段公子暗感风月无情,多情却被无情恼。
 

其实,“记得芳草绿,处处怜芳草”这一类似的情愫,在西方文化中也可以寻找到。
《绿袖子》是一首英国民谣,在依丽莎白女王时代就已经广为流传,相传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

 

图片


 

《袖底风.绿袖》

 

我思断肠,伊人不臧。  Alas my love, you do me wrong

弃我远去,抑郁难当。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我心相属,日久月长。  I have loved you all so long

与卿相依,地老天荒。  Delighting in your company


绿袖招兮,我心欢朗。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绿袖飘兮,我心痴狂。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绿袖摇兮,我心流光。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绿袖永兮,非我新娘。  And who but my Lady Greensleeves


我即相偎,柔荑纤香。  I have been ready at your hand

我自相许,舍身何妨。  To grant whatever you would crave

欲求永年,此生归偿。  I have both waged life and land

回首欢爱,四顾茫茫。  Your love and good will for to have


伊人隔尘,我亦无望。  Thou couldst desire no earthly thing

彼端箜篌,渐疏渐响。  But still thou hadst it readily

人既永绝,心自飘霜。  Thy music still to play and sing

斥欢斥爱,绿袖无常。  And yet thou wouldst not love me

 

绿袖去矣,付与流觞。  Greensleeves now farewell adieu

我燃心香,寄语上苍。  God I pray to prosper thee

我心犹炽,不灭不伤。  For I am still thy lover true

伫立垅间,待伊归乡。  Come once again and love me 


(上面的译文是最为流行的“诗经体”版本,典雅深情,原译作者为“莲波”。)

 

其实,《绿袖子》原先是一首苏格兰民歌,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情歌之一。
这首歌曲约在16世纪时传唱于英国的一些淘金者聚居地,歌中表达对身穿绿袖
衣衫的美丽女子的爱慕之情。据说,“green sleeves”(绿袖) 类似于中文里的“红颜”、
“红袖”、“巾帼”之类的指代词,是对女性的一种美好称谓。整支曲子咏唱着无果
而终的爱情,却在字里行间流露着优雅的中世纪骑士风范,彬彬有礼,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旋律婉转优美,古朴悠扬,歌词深情而忧伤,真切动人,流传不衰,成为英国民歌的一颗瑰宝,
不知被多少乐人一遍遍地演绎,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听众。
美国影片《西部拓荒史》甚至把它作为美国民歌来使用,足见它流传之广。
 

关于《绿袖子》的由来,据说那是一个年轻的水手和绿袖少女的爱情故事。
年轻英俊的水手和一个喜欢穿绿袖衣裳的漂亮姑娘相爱了。每次约会见面时,
姑娘都穿着她喜欢的美丽绿袖衣裳,让小伙子为之倾倒、痴迷。后来战争爆发了,
水手参战一去无音讯。姑娘穿着那件美丽的绿袖衣裳,天天站在路旁等待心上人归来,
眼神充满了忧伤。最后,姑娘因悲伤抑郁而死,只留下了那件绿袖衣裳。

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满身沧桑的水手归来。他已经老了,却再也寻不着他心爱的姑娘,
生死两茫茫,于是抱着那件绿袖衣裳,泪流满面地一遍遍悲歌:“啊,再见,绿袖,
永别了,我向天祈祷,赐福你,因为我一生真爱你。求你再来,爱我一次。”歌声荡人心魂。
 

此外,还有一说是国王亨利八世的爱情。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亨利骑着高头骏马来到郊外,
那样子看去英俊威武。这时,他看见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披着一头金色长发,穿一身绿衣裳。
灿烂的阳光洒在她那飘扬的绿袖上,非常明艳动人。惊艳之下,他不禁砰然心动。
那位绿袖女子其实知道了面前这位骑马的男人,就是位高权重、阅尽春色的亨利国王,
这位传说中性情暴戾的君主,根本不可能对自己动真情。于是,美丽的绿袖女郎选择了逃离。

但是这位宫中美女无数的亨利国王,却感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从来没有一个女人像
这绿袖女郎一样让他如此着迷,让他痴情难忘。自从那一次邂逅之后,
亨利国王就再也寻不到绿衣女子的下落。思念犹不舍,佳人难再得。
亨利八世落落寡欢,无论到哪里眼前满是那绿袖的影子。于是他居然下令宫廷里所有
妇人都穿上绿衣裳,以慰心中的相思之情。这位动了真情的国王常常饮酒大醉,
孤独寂寞中低低吟唱:“唉,我的爱,你心何忍?将我无情地抛去。
而我一直在深爱你,在你身边我心欢喜。绿袖子就是我的欢乐,
绿袖子就是我的欣喜,绿袖子就是我金子的心,我的绿袖女郎孰能比?”
 

据说直到亨利八世死去,那位绿衣女子都一直没有再出现。
终其一生,一瞬间相遇的钟情,成为永恒的相思。
显然这就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西方版。
 

无论古今中外,往日的古典芳华已随碧绿罗裙飘曳远去,
而今只在遥想中剩下一脉追忆的尘烟。
。。。。。。。。。。。。。。。。。。
(文/孟斜阳) 


图片


《生查子》词牌简介
 

《生查子》 ,亦称《楚云深》。原唐教坊曲,后用在词牌。
《词谱》引《尊前集》入“双调”。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
两仄韵,上去通押。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词牌格律

格律一

  格律对照例词:【宋】晏几道《生查子·坠雨已辞云》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坠雨已辞云,流水难归浦。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遗恨几时休?心抵秋莲苦!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弦语愿相逢,知有相逢否?
 

格律二

  格律对照例词:【宋】欧阳修(一作朱淑真)《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中平中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格律三

  格律对照例词:【唐】韩偓《生查子·侍女动妆奁》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韵)。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下划线:领格字。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图片
(素材网络青儿整理制作)/(边框/莲池印月)

图片

   ★点击进入小青的空间★

★QQ:79899404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