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故乡

个人日记


       七月节前夕,我又回到了故乡。这次回故乡,还是那三件事,看望弟弟全家;和弟弟到父母坟前烧纸;看看庄稼,用自己的旧相机拍几张照片。这是多年的习惯,难改了!
图片
 
       哥俩在父母坟前烧了好多纸钱并叨念着,爹、妈,我们给你送钱来了,你的孙子、孙女太忙没来,他们都买了不少纸啊,你们收下吧!这钱别舍不的花,过一段时间再给你们送。我们哥俩合计了,明年清明前,把被拖拉机刮坏的墓碑底座重新修复。
图片图片图片 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绿中泛黄,都已扬花灌浆,丰收在望。
图片图片       图片        2013年秋后,国家出资,在每套水田(条田化,每套45亩)的上水渠北头及每户现有的电井,都修建了白墙蓝顶的井房。井房下有地梁,上有圈梁,顶盖是彩钢瓦,坚固美观实用。
图片

 图片

       都是国家出资,送水渠道全部更新,全部建成水泥钢筋水渠,一改过去上水渠道漏水、跑水、上水慢的现象。
图片 我那矿工退休的弟弟,憨厚、朴实,站在自家稻田地里,不知在想什么,也许在想,一会儿回家,俺们哥俩好好喝点酒!
图片       我站在水田边,思绪万千……过去的涝洼塘,现在的丰产田。2008年国庆去北京参观奥运场馆,在前门大栅栏一个米行里,意外发现铁岭县双井子产的大米,真是感到惊讶和自豪!
图片       喜忧参半!多少年没有的干旱今年来袭,路边的玉米旱的黄叶了,如果再不下雨,旱成这样的玉米有绝收的可能!老天爷,您老人家行行好吧,给俺们农民下一场透雨吧!
                                                      

文章评论

久久

友友们久违了,你们好啊!我一天瞎忙,有5个多月没写空间日志喽!

很多旧的习俗沿续至今,新加坡的中元节讲究更多。今天要拜过祖宗才可以吃饭!希望哥哥的家乡风调雨顺!金秋五谷丰登![em]e163[/em][em]e166[/em][em]e183[/em]

霞光

久哥回老家祭祖去了,祝愿先辈们在天堂也快乐过好每一天。今年干旱,但看着绿油油的庄稼,铁岭这块宝地今年应该不会太欠收吧。祈祷老天爷给降点水吧。[em]e196[/em]

网缘

正像久哥经常说的那样,在作者眼里到处都是素材。在回乡祭祖途中,久哥却图文并茂的反映了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当前农村大旱的真实情景。久哥这种写作热情就是奔月精神的集中体现,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向他学习![em]e179[/em] [em]e142[/em] [em]e157[/em] [em]e183[/em]

天长地久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习俗就是为了让鬼魂可以托生。同时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孝亲节)。所以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恒久先生传承得好啊[em]e179[/em] [em]e157[/em] [em]e161[/em] )

安静

水稻长势好,旱地庄稼就没那么幸运了

解索

真想到你家乡去住住,看看大平原。

解索

不知道有没有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蛟龙出海

久爷,好久不见了,还好吗?你的这篇文章既勾起了我们对逝去父母的怀念又燃起了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谢谢您!

杨杨

久哥好,好亲切朴实的文字,欣赏拜读了![em]e179[/em]

杨杨

即兴一首小诗: 昔日 涝洼地,今朝高产田。 富民政策好,百姓喜欢颜。 [ft=#c00000,4,微软雅黑][/ft]

杨杨

我们这里雨水好多,南水北调;这老天爷咋不回安排了呢。 【七绝】立秋诗 / 杨杨 * 斗转星移又立秋,凉风阵阵上高楼。 苍天喜有甘霖洒,燥热瞬间付水流。 写于2014年8月7日立秋

解索

就喜欢看你这样的文章。

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