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建市30周年征文二篇

个人日记


        

                                                                                       昔日涝洼塘  今朝米粮仓

 

       金秋十月,我又一次回到了老家——铁岭县双井子镇 。下了客车,站在高高的水泥公路上,秋风拂面,顿感凉爽。装满水稻包装袋的拖拉机时而在身边急驰而过。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稻田泛起金黄色的稻浪,一座座蓝顶白墙的电井房坐落在田间。水稻收割机在稻浪中来回穿梭,腾起一股股烟尘,紧跟在收割机后面的人们,把一个个装满稻子的编织袋,装上拖拉机,广阔的田野里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谁也想不到,这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30多年前曾是一片片的涝洼塘。

       双井子镇,地处辽河岸边,汪河自西向东流经这里,人们都叫这里为“北河套“。这里地势低洼,南、西、北地势偏高,自然形成了一个大“锅底”。过去,这里都种旱田,一遇雨水多的年头,农田长时间”蹲水“。有人形容说,夏天白亮亮(水),秋天灰茫茫(淹死的庄稼)。大部分农田绝收或欠收,生产队花钱靠贷款,社员口粮靠返销。秋收分配时,多数社员干了一大年,家里分完口粮柴禾,还欠生产队的钱。

       70年代,双井子被列为地区、县里的困难公社。后来,地区和县里下大力气,动员全县各公社和城里的工人、学生,全力以赴支援双井子,搞了几年改洼治涝大会战。经过几年的改造,排水配套工程发挥了一些作用。后来大部分又改了水田,但由于当时的”大帮哄“,社员出工不出力,春天插秧,依靠城里的工人、学生支援。夏天草苗稻苗一起长,秋天上层草穗下层稻穗。亩产三四百斤。社员年终分点水稻口粮,不够吃,磨成大米后去旱田地区1斤大米换3斤玉米。大队、公社经济很困难,教师和乡干部开支都很困难。当时有一外派领导,针对到公社讨债多的现象,编了一个顺口溜:“宜入新春乐,债主屋里坐,送走三四伙,又来七八个”。

      80年代中期,全乡范围内,先后实行了联产承包,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猛然高涨,承包后的当年,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社员们口粮足了,还有些余粮。这回,农民的脸上有了乐摸样!后来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农民真正吃上了定心丸。农业税的免除,各种提取的取消,种粮补贴的逐年增加,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荒道、废河堤,老河底都开垦出来了,现在,除了机耕道,就没有闲地方,都种上了庄稼。生产队时,全乡耕种面积不足7万亩,现在接近12万多亩。

       近些年来,党的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上级政府逐年增加对全镇的农业扶持资金额度。全镇6处排水站,装机容量2140千瓦的设备都进行了更新维修。下水干、支渠260多公里,实行机械清淤,达到设计标准,3日降雨量180毫米不成灾。旱有机电井,涝有排水站,现在全镇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近几年,上级又出资,把各户千姿百态的破旧电井房更新重建,新建了地梁、砖墙、彩钢瓦的电井房900多座,坐落在一望无际的水田里,成了双井子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全镇的水田上水毛渠多数改为水泥渠道,顺畅又省水。现在,全镇水田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水稻多数地块亩产都达到了1300——1400斤以上,玉米亩产大部分都超过了1500斤以上。双井子的大米销往天津、沈阳、抚顺、本溪等周边大中城市。

       忆往昔,看今朝,真是感慨万千!过去的穷坑,变成了现在的金坑;昔日的涝洼塘,变成了今天的米粮仓。


                                                                                         昔日泥泞土路 今朝水泥大道
 

       
我的家乡——铁岭县双井子镇,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悄悄发生着变化,其中给我体会最深的莫过于道路的变迁了。

       过去的双井子,是辽北有名的困难地区。地势低洼,雨大就涝,生产队花钱靠贷款,社员群众吃粮靠返销。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泥泞土路,这土路,给我留下的印象及其深刻。

       当时,各自然屯到大队(现在的村)的路就是田间地头的土路。这土路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路面泥泞不堪,马车玩不转,机动车根本就无法驾驶,只能步行,很不方便。尤其是秋收季节,要是赶上多雨天,眼看着收获的庄稼从地里运不回来,人们心里干着急。下雨了,人们穿着蓑衣,挽起裤腿,光着,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里行走。各大队到公社也都是土路,只不过是比耕地高了一些,土路两侧有顺水沟。路上有两条明显凹下去的车辙,到了雨季,只有老牛花轱辘车还能将就。那时的人们出行是相当困难。骑自行车路上遇上下雨,就车骑人了,马车“坞车”的现象经常发生,人们赶集多是人挑肩扛。县、乡领导下基层工作,看着天要下雨,马上就往回返,不然汽车就出不去了……。公社到县里是有了公路,铺上了“山皮”或“火烧”,但是到了春季,路面上多处是“翻浆窝子”,车走在路上,路面像“席梦思”床垫,忽悠忽悠的,严重时水就返上来,交通就中断了。行路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里的人们。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上级政府投入的修路资金逐渐增多,全镇交通状况逐渐好转。现在,这里行路难的局面彻底大改观。

        双井子变了,真的变了!过去的涝洼塘,如今变成了米粮仓;过去的泥泞坑洼土路,变成了溜光水泥大道。全镇境内,镇级公路58公里全部实现硬化(其中:柏油路面33公里,水泥路面25公里),村级路全部是水泥路面,村委会到居民小组的主干道,好多都实现了水泥路面,一些偏僻小路都加高了路面,疏通了边沟,铺上了火烧或山皮。公共汽车通到了各村,人们的出行极为方便。去铁岭、调兵山、开原,当天能几个往返。去沈阳买够东西吃顿饭,当天返回是平平常常。农家小汽车逐渐增多,什么摩托车、电动车几乎普及了,赶集办事骑自行车的寥寥无几,有的小孩上学登上滑板车,哇哇地滑行在溜光大道上。晚饭后,村民们三三五五,走在水泥路上,说说笑笑,集中到村里的运动广场跳起了广场舞,扭起了大秧歌。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变,来镇里搞开发、经商的渐渐增多。近几年,在双井子镇境内建起了两座煤矿,现已投产出煤。初冬,外地收大米的汽车天天不断。镇内的集市一条街,原来坑洼泥泞、尘土飞扬、垃圾乱飞、污水横流的场景不见了,现在是宽敞平坦的水泥大道,两侧,摆放着整齐干净的商品,镇内外赶集的人越来越多。

        水泥路的修建改变了全镇的生产生活,也转变了农民们的思想观念。建基地、搞养殖,土地流转搞开发,生产生活大变样,家家户户过上了令城里人羡慕的生活。富与路,几乎就是一对关联词。条条水泥柏油路,将物质、信息、人群,联系了起来;条条水泥柏油路串起了散落的村庄,点缀着希望的田野;承载着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企盼……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一帆风顺

拜读佳作。双井子真的是旧貌换新颜了。我刚下乡的时候,是双树子农场,那时候都是玉米。家家吃的就是玉米大饼子。现在都是稻田了?

潇洒老太

过去的涝洼塘,如今变成了米粮仓;过去的泥泞坑洼土路,变成了溜光水泥大道。为你家乡的发达称赞!但愿金灿灿的稻谷都不是转基因。

书海飘逸【喜欢阳光】

久久叔好,,,您的文章俺回头再欣赏,,,坐个沙发,,,呵呵我在外面呢![em]e112[/em][em]e160[/em][em]e183[/em]

老戚

家乡变了样,党的富民政策好!

清水

真是旧貌换新颜。别梦依稀中恍如隔世,真想旧地重游。

牛知晚

辽北大地变模样,百姓吃饭不用抢。和谐社会人人建,天下太平心欢畅。

牛知晚

读了大哥的文章,自然想到从前,吃不饱穿不暖,辛苦一年见不到钱日子。同样的地,同样的天,现在怎么就吃穿不愁了呢?这就是人自己搞的。路线对了头,一步一层楼啊![em]e113[/em]

牛知晚

丰收景象在眼前,日子红火心里甜啊!

丛中笑

写的太好了,很精彩!在您的笔下,家乡旧貌换新颜,美景无限,看也看不够,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您的家乡和大多数农村一样,都有很大变化,只是没有向您一样的文人秀才描写抒怀,我想您的家乡父老一定会感谢您的,把家乡的美景展现在众人面前,真棒!

奔月

大哥的文章读起来感到亲切。

久哥妙笔生花,读者如身临其境。好生动的一篇描写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文章,惟妙惟肖的描写感染着我好想去看看稻穗翻金浪,走走溜光大道通四面八方!沾点哥哥的喜气!分享哥哥家乡的喜悦!祝福您的家乡越来越好!百姓家家幸福安康!

解索

文理流畅风格朴实,用数据阐明了双井子的变迁,没有生活是写不出来这么实在的好文章的!

智星

农民作家,把农村都写发达了,双井镇变化可真大呀!令人赞美![em]e179[/em] [em]e181[/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