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困局[三]

个人日记

        伊朗对于中亚各国而言, 是一道安全保障之门; 从地理位置上看, 中亚各国处在俄罗斯--中国--阿富汗--伊朗的合围疵护之下; 在政治军事上加入了以俄罗斯的集体安全防务组织, 在经济上加入了以中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 只要伊朗之门还是关着的,其外部环境还是安全的, 一旦伊朗之门洞开, 其立刻变成了很多大国经济利益博弈与地缘利益争夺的前缘阵地, 届时其国内政治局势的掌控就由不得自己了.无论是谁, 都不会让自己的国家变成他国利益之争的战场.
         据此, 中亚各国在对伊朗困局采取的态度会同中俄一致,即坚决反对对伊朗使用武力. 并不是简单城门失火,鞅及池鱼的道理所能涵盖的; 为什么伊朗困局要重点提及中亚各国呢? 因为一旦伊朗战事祸起, 中亚态度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甚至可以影响战局孰胜孰败. 伊朗战力的持久性来自中俄全方面的援助, 而援助通道大致有三条, 一是相对安全的里海水道, 二是巴基斯坦, 而这条通道会在对方监控与袭击之下, 三是中亚各国的通道, 无论从隐蔽性,还是速度,运输量都是无可替代的.它们在战时可以视为伊朗的战略纵深及大后方.或许届时中俄为了不让战争扩大化,而不愿直接出面, 让它们作代理人也应该在选择之中.
        当然, 深谙战事布局的黑老大决不会轻视这步棋, 让与伊朗邻近的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在战时保持中立, 从而截断这条通道; 就是战前必须要摆布好的大事. 那么, 在中亚的博弈就极可能愈演愈烈, 先伊朗战争而将美俄, 美中矛盾凸显出来.2011年10月20日至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对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进行了穿梭访问。意在与这些国家在阿富汗未来政局走向和政治安排方面协调立场,顺利推进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向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力推“新丝绸之路”计划,推动以阿富汗为核心、连接南亚与中亚的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保持美在中亚地区的存在。而俄罗斯推出的欧亚联盟计划, 及关税同盟也在中亚步步深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有极深厚的历史渊源及人脉资源, 又是中亚单一经济结构所依赖的对象, 所以俄罗斯在中亚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中国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为框架, 以经贸合作为先锋, 以企业员工本地化, 企业经营本土化互惠互利为理念, 抢占合作先机; 加快铁路,公路的硬件建设,为合作奠定基础, 本着尊重历史, 又着眼于现实,成功和平地解决了边界问题, 取得政治与安全上的互信, 为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中国在中亚合作发展的深度关键在度上把握;大快了会引起中俄冲突, 而遭到俄的抵制, 慢了就会让其它国家占了先机;当然,还有日本,欧盟, 印度,伊朗,土尔其等等都在以不同的方式, 积极介入.
           不管是谁? 也不管是采用何种方式而来? 中亚各国自己心里清楚: 都是为能源,资源而来, 为其地缘价值而来; 利益最大化当然是它们的优先选择.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只有稳定才能保持发展的成果. 那么, 维护地区稳定也就应该是它们的政治取向.
           从阿富汗撤军是黑老大向本国选民及世界人民的庄重承诺, 就即便是有一万个不愿意, 从国际道义上也必须去做; 如果从阿富汗撤军, 那它还能在中亚有所作为吗? 十年之功, 无果而返决不是黑老大可以接受的结局, 它必须寻找新的切入点, 制造新的矛盾, 为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找到理由, 那就是激化伊核矛盾,它就能以国际警察的身份, 在中亚继续军事存在, 为其完成中亚战略目标赢得时间, 至于打与不打,那是适时而动的后事.大选在即, 如果他拿不出一件可以转移国内关注目光的大事来, 又怎能掩饰经济低糜的负面影响呢?制裁伊朗是以牺牲盟友利益而自己获利的一出政治演戏.至于会起到多大的成效完全取决中俄及亚洲其它国家的态度.
            对于日本而言,参与制裁伊朗就是制裁自己, 日本在伊朗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估且不计, 己饱受十年经济低糜发展之苦, 又受核事故重创的国民经济还能经受得起,因制裁伊朗而引起油价飞涨带来的负面影响吗? 对核能利用的不信任而限制使用核能, 使日本对能源的需求更趋紧张, 如果再失去它本有优势的伊朗能源供应, 谁又能为它的能源需求提供安全保障.美国除了会用能源大赚它一把钱外,还会做什么? 广场协议还记忆犹新, 日本经济就是被这个黑老大胁迫, 用一纸协议打得十年喘不过气来,现在又要让它付出多大的代价?我想日本人民会慎之又慎之.
          对于欧盟而言, 参与制裁伊朗就是自己挖自己墙脚, 伊朗的能源贸易使用的是欧元结算, 为欧元制衡美元出了不少力;本以捉襟见肘的欧盟经济, 又要面临油价上涨的新考验;而欧盟却己宣布对伊朗实施制裁,这又是为何? 这关系到利比亚战争红利如何分配问题, 我认为是黑老大用利比亚的战争红利绑架了欧盟,胁迫欧盟同意制裁伊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