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之恋(1、2、3、4、5、6、7、8……图文连载中)

旅途漫笔

   孩童时,经常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梦绕魂牵;为大文豪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美好意境而心驰神往。之后,对这美丽的地方愈加充满遐想,还源于八十年代初一部风靡全国的电影——《庐山恋》;而庐山浓厚的政治色彩,又使人倍感庐山的神秘。
   
18年前,我到过庐山。18年后的8月2日,重游庐山,依然迫切,依然心旷神怡,依然流连忘返。

                      (一)游赏三叠泉奇观

   早晨8点从仙桃出发,大约4个小时车程,我们便来到了美丽的江西九江。吃过午饭,坐汽车沿北路上山。大巴在绿树掩映的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蓝天、白云在一点点靠近,车窗外的片片秀色强烈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没有机会去看庐山瀑布,但一睹“三叠泉”的风采也是一大乐事。
   不一会,我们便来到三叠泉景区的入口。沿着一条林阴小道往前走,跨过一道小溪,一条幽径展现在眼前。顾不得擦拭满头的汗水,我们加快脚步,去追寻那“曲径通幽”的意境。两边都是参天大树,将小径的天遮了个严严实实,混着泥土味的清香扑鼻而来,凉爽的风儿悄悄在林间游荡,不时还偷抚一下我们的脸,旅途的疲倦不知不觉已烟消云散。少顷,潺潺的流水声渐渐清晰起来,间或迸出几声脆鸣,那条蜿蜒的小溪忽隐忽现。这一刻,城市的喧嚣和烦燥仿佛离我们很远很远。  
   路在脚下不断延伸,雾气慢慢散开了,景色也逐渐明朗起来。拐过一道弯,小溪向我们挥手告别,眼前一道千折百绕的石阶在向我们招手。石阶是通往山下去的,沿着它向下走,刚开始还精神百倍,可是眼看着路越来越陡,整个人仿佛是贴着山势在往下行,险要处石阶刚能盈脚,没多久,小腿肚就开始僵硬着抗议了。而眼前的石阶却似乎没有尽头,好容易走完一段,下面却接着又是长长的一段。一级级的石阶被我们甩在身后,一级级的石阶又出现在我们面前。听导游说从我们的出发点到三叠泉至少有4000多级台阶,也不知道究竟走了多久,我们僵硬的腿早已麻木了,只知道跟着人群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可就在这个时候,起先还是若有若无的流水声越来越大,慢慢的,变成了巨响,变成了轰鸣。
   转过一道弯,再转过一道弯,哇!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条白链从山顶倾泻而下,由远及近,由高而下,大大方方地跳过三个按高矮排列的紧连着的山头,折了三叠再来到凡间,三叠泉便因此得名。水流从顶峰倾斜洒下,冲击在石岩上变成一股白雾,如雪花片片飞舞,又如飘逸的裙带在空中来回抖腾。山风夹着朦胧的水气轻抚着我们,湿湿的,凉凉的,柔柔的。瀑布在与岩石经过激烈的搏斗后终于老老实实地聚集成了一潭清澈见底的水。手伸进去冰凉浸骨,只觉得周边阴气森森,寒气逼人,不由打了个冷颤,先前的暑气荡然无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果用这句诗表现今天的三叠泉是再恰当不过了。遗憾的是李白当年并没有来到三叠泉,却是在距三叠泉不远的青玉峡瀑布发出如此感慨。这一声感慨倒是让人不时感叹人与自然的某种机缘,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古人云:“泰岱青松,华岳摩岭,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并称山川绝胜”。庐山之美,瀑布居首。三叠泉奇观,便是最好的佐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走进白鹿洞书院

   带着对三叠泉的留恋,沿路下山,峰回路转。猛一抬头,座落在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的白鹿洞书院如同一位隐者,早已伫立在唐朝的古风中迎候我们的到来。
   史书记载,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而我,一名学识疏浅的晚生,该执一盏怎样的灯烛,来穿越这场文化之旅?
  据说书院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我曾想象过它的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然而我很快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想象有多幼稚可笑!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不是皇家园林,它是读书人的文化磁场,它是素朴的,庄严的。现存的建筑群沿着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一律坐北朝南,灰墙青瓦,石阶木檐,所有的门窗都向青山开着。林间鸟鸣,贯道溪流水潺潺,从庭院前面的碧翠中穿过,傍溪而行的是朱熹当年往返南康的古道,先生当年迎送生徒的枕流桥卧伏于溪上。白鹿洞书院就像是一片藏在山中的净土。
  行走在这样的庭院中,浮躁的心会变得清明、古朴。至少在心理上我很愿意当一个旧时的学生,对每一位先贤的神位或画像或雕塑,我都一一揖拜,包括丹桂亭中的那两株桂树,我一样顶礼膜拜。传说这两株丹桂是朱熹亲手种植的,虽只是传说,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知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战乱浸透在每一页泛黄的纸上,深重的灾难是任何事物都无法躲过的。白鹿洞书院不是世外桃源,一样随着社会的安乱,时兴时衰,屡毁屡建。但风波总会过去,教育不会灭亡,就像我眼前的这两株树,在经历了宋代的箭伤、元带的刀伤、明代的火伤、清代的枪伤,以及严寒酷暑、风雨雷电的侵袭后,依然花开花落,生生不息。
  不知不觉我已经步入了白鹿书院的明伦堂。明伦堂是当年白鹿洞书院授课的讲堂。外面悬挂的“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那幅对联,想必是鼓励学子们用心苦读吧?千年以来,白鹿洞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其中不乏朱熹、陆九渊、王阳明这种世界级的顶尖高手。可以想象当年这讲堂里教者君君、习者咿咿的动人情景,学子们聆听着大师的登坛布道,享受那种至情至圣的泽福……
  而此刻,一排排的课桌椅依然整整齐齐地排放着,却不再有老师和学生。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伤感的静寂。《白鹿洞书院学规》就铭刻在右边的石碑上,十分醒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一部学规,影响了七百年的一部教育史。据说,正是因了这部学规,这座庭院才登上中国古代书院的第一把交椅,睥睨天下书院。
  绕到屋后,只见拱形的山洞前,一石鹿竖耳昂首,凝视前方,似神灵一样照看着这座庭院。在它的上方,是思贤台,睹台思贤之意。这是整个庭院的最高处,上面空无一人,远远望去,我更觉得它像一个空空的鸟巢,是在守侯迷途的鸟儿归来,还是在等待时间的风将它吹落?
  一会回头,我惊喜地发现了一班小朋友。原来是武汉的孩子刚到这里开展夏令营活动。惊喜之余,我不禁有些怅惘:在历经千年历史风雨后的今天,书院作为一种教育体制已经宣告结束;白鹿洞书院在历史的进化中完成了自身的改造,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留存下来的文化血脉,融入到新时代的文化教育体系中呢?即使不能像岳麓书院那样继续办高校,那么办一所中学也是十分有意义的,白鹿洞书院文化的历史血脉才会永远温暖着一代一代的学子。白鹿洞书院文化河流的庄严与瑰丽,为什么要在静止的船舷边停泊呢?
   走出书院时已近黄昏了,可是依然有游客陆陆续续地走进这座庭院。在这里,也许有他们想见的一棵树,也许有他们渴望聆听的声音,也许还会找到这个喧嚣时代已经或正在被忘却迷失了的一些东西……安享它的宁静,遥想它的辉煌,甚至可以梦回到一个时代的坐标中去,也可以拥抱它的寂寥,持一盏高烛,到天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聆听庐山的故事

   当晚,夜宿庐山龙湾公馆。次日,晨曦初露,经过气势恢弘的庐山检票站,我们一行乘坐大巴向牯岭镇进发。
   初到庐山脚下便感觉到山路18弯,实际上是远远高于20倍的18弯呀。不仅山路陡峭,而且都是急转弯,这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在颠覆中不由精神瞬间集中起来,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总是在险弯处“哇……”的一声长叫。好在这里不仅风光绝世,连开车的司机也一个个身怀绝技,总是在频危处化险为夷,在尖叫声中我们又过了一段非常有刺激的车瘾。
   此时,昨日缄默不语的导游小李正式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庐山也称匡庐,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 兄弟七人于此结庐为舍,修道成仙,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庐山也因此成名。古书《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使今天的庐山不仅成为旅游避暑的胜地,还使它成为一座享誉中外的的历史文化名山。
   小李饶有兴趣地说,庐山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一座中国的政治名山。中国共产党上个世纪曾在庐山先后开了三次重要的会议,分别是1959年的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而蒋介石本人似乎对庐山更“情有独钟”,在他离开大陆前的执政期间,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庐山。当年,蒋介石上庐山,几乎都是坐轿子,那些轿夫都是些体格健壮的青年,所以蒋介石把轿夫们抬他走过的山路叫做“好汉坡”。建国以后,1959年为开“庐山会议”,从北线修了一条上山公路,因那是为毛主席党中央开会所修,故当地人把它称为“革命路”;毛主席当年所写的诗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指的就是这条路,它的特点是弯道特别多,所以毛主席形象地称它为四百旋。七十年代初,林彪一伙为了其政治目的,又从南线修了一条上山公路,后因林彪一伙被定为“反革命集团”,因此当地人又称此路为“反革命路”。
   关于毛主席从这条道上庐山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有一次毛主席在上山之前听时任江西省长的邵士平介绍北山公路有三百九十六道弯(南山道是一百二十四道弯),毛主席对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很细心,他就在车里打开车窗,每到一个弯从车窗往外丢一根火柴,到最后,弯走完了,整整丢出了四盒火柴(火柴的包装都是每盒一百根)。这时毛主席问邵省长:“四百个弯啊,你怎么说成三百九十六个呢”?吓得邵省长满头大汗,不敢回答。还是主席的警卫员解了围:“主席呀,看看您脚下有四个香烟头,四根火柴把”,主席笑了。此后,主席在七律《登庐山》的前两句就写出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其中“四百旋”就是说的那三百九十六道弯。
   听着导游小李的介绍,我心中不禁感慨,“革命”和“反革命”这两个当年在庐山曾是多么敏感的字眼,而今却被人们当作轻松的笑谈;大概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在这种更换观念的几十年间,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曾经历尽了多少磨难,走过了多少坎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感受牯岭的清凉

   经过近50分钟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庐山顶上的牯岭镇。
   牯岭是避暑胜地,温度一般要比山下低十度左右。听说在骄阳似火的三伏盛夏,庐山顶上的牯岭镇却是一个清凉的世界。果然不假,车顺着盘山公路一层一层的上升,气温却一度一度的下降。在山下还穿着短袖衫,当我们上到山顶下车时忽觉冷气袭来,不过我们早有准备,及时换成了长裤长衫。庐山顶与众山不同,凡名山,多以顶尖、峰高、壁陡、路险而取胜,而庐山的顶上却是一座城市,是国内名山顶上唯一的山城——牯岭。
   庐山顶上有一巨石,其状如牛,故称牯牛岭。清光绪年间,不少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中国传教并做生意。江西一带夏天炎热,他们很难适应,都想找一块避暑的地方。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庐山顶上,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用金钱利诱,买通德县万和赓等人将庐山顶盗租下来。他根据庐山气候“清冷”这一特点,称其为Cooling(清冷之意)。而Cooling的译音正为“牯岭”。这种“假著汉文之音而别著其义”的巧合,得到中外人士的认可。中国人对“牯牛岭”简称为“牯岭”,无论是从传说还是从序列化角度来看,也认为理所当然。于是“牯岭”便与“庐山”无形中划了等号。
   牯岭称为山城,一点不错,它远看是山,近看是城。远看只见山峰林立,171座山峰高低参差,形状各异;高大的乔木撑天蔽日,把个庐山妆扮得郁郁葱葱。到近处才知是城。道路虽顺山势面修,却也四通八达。1000余幢各式外国别墅依山而建,又掩映在绿树深处,形成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山城。当年李德立租地后,便在这里建房,还把租下的土地售给其他各国的传教士。就这样,美、英、法、俄、德、日、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比利时、丹麦等十五个国家各根据自己同家的建筑特色建起了各自的别墅。这些别墅形态各异,集各国建筑之大成,简直是一个缩小了的世界。难怪黄培炎在《庐山》中这样感慨:“入其境者,恍游欧美焉。”
   说牯岭是城,与其他城却不同。因地域所限,牯岭顺着山势走向建成了弯月状的半边街道。牯岭街三面紧紧靠山,一边面临“剪刀峡”深谷。虽只有半边街,可街上的宾馆、酒楼、书店、邮局、银行和庐山名特产的商店林立。虽然,比起十八年前那条朴实简单的青石板路,眼前的牯岭街多了些许人工匠气和商业氛围,但它依然很美。就象庐山一样,秀气、别致。街心公园里一头巨大的牯牛石雕,路旁一块未经修饰的庐山石,满眼苍翠欲滴的绿、遍地绚丽多姿的花,即便是雨后,还不时从山里飘来几缕薄薄的云雾,把牯岭装扮得好似人间仙境一般。而长凳上休息的老人,手执摇扇,或拉扯着家常、或逗弄着孙儿,他们,则成了这仙境中的老神仙了。好一派惬意的山居美景。
   面对美景,我深吸一口清凉的仙气,心里大呼,庐山,别来无恙!
   可惜的是李白、苏轼、陆游等著名文人都未能睹此胜景。若能一睹,不知会给牯岭留下多少壮美的诗篇。清末谭延回在《牯岭》中写道:“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无数峰尖云海里,岂知培塿在人间。”实在耐人寻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花径、如琴湖与天桥 

   从牯岭出发顺公路西北行约三四里,再下一小坡,进入景区。
   一米左右的小道用凿成平平整整的青石条铺就,在青石条铺成的小方块之间,又用小碎石摆成各种不规则图案。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白司马花径”。“花径”顾名思义,赏花走出的小道。“白司马花径”,即当年白居易游庐山赏桃花走过的道路。白居易曾官居左拾遗高位,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便有条件登庐山了。时至孟夏春已尽,天气变热,白与友人登上庐山,忽觉凉爽,只见这里桃李正绽蕾吐苞,鲜艳无比,随口吟咏绝句:“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民国十九年,汉阳人李凤高游此,发现“花径”二字后,便邀友人集资募地,植桃千余株,以续当年之胜。
   花径旁边静静躺着一条小湖,名“如琴湖”,其形状如同一把小提琴。一座人工修葺的小桥在水中倒映斜斜的影子,随着波纹荡漾,让原本平静的湖面活泛起来。和小桥连着的,便是水中的小亭了。亭子飞檐挑角,静静的像位不常见生人的处子,那份腼腆,只有愿意品味它的人才能了解。而这亭,如果从湖边的松枝间往去,衬着背后的大山,宛如一副自然天成的水彩画,乍然间浓艳起来。
   有人在喊着队友的名字,传到我耳边的时候,只有那么点声息,很是急切,却被山水净化得只有风与身体的摩擦声,和水拍前浪的重叠声。以为是唤我,寻找时,一切依旧,摇头嘲笑着自己,记起电影中的镜头,想扭过去,看看水中是否还有追逐嬉戏的男女,而波浪中,故事被荡散,还有梦一样的心情在寻找着什么。
   我想夜深人静时,它定会拔弄着它柔和的琴弦,奏一首贝多芬甜美的“小夜曲”,松伸斜枝,横写如琴。立于岸边,凉风劲过。环环绿波自远方而来,飘向更远处去。如琴湖,湖如琴。
   顺花径往北,再沿大林峰脚下石条铺成的约一米宽的小路,西南行约一里多路,便到了所谓的天桥。涧尽处成为一个大水口,大林峰前的诸水都会积此处泻落。水势凶猛,声震山谷。南望,两边陡崖壁立如门,一层一层的岩石又像堆垒而成,似刀削斧劈。又南行近百米,导游说天桥到了,我们不信,放眼望去,哪里有什么天桥,只是在千丈多高的断层高崖上一块横空跨出悬崖的巨石。与对面悬崖相距约百米远对峙在深涧之上。我们站在左侧高崖巨石上面,闻听涧内水流狂吼,风声怒嚎,令人心惊肉跳,不敢向下观望。
   “这就是天桥?”有人不解地问了一声。“这就是天桥,是一座断了的天桥!”导游接着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庐山山麓鄱阳湖上打仗。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他率败军退上庐山,陈友谅也带兵追了上来。到了这个地方,前边道路为深涧所挡,后边又有强敌猛追,朱元璋与部下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危难时刻,只见金光一闪,天上飞来一条金龙,横卧于深涧之上。朱元璋的兵马便踏龙背从容而过。待追兵赶到之时,已龙飞桥断,陈友谅只能望天堑而摇头长叹!”   
   导游见我们来了兴致,又带我们原路返回,走五六十米,下一陡坡,来到诸水会积口。有一凌空横出约三米的巨石,离地面只两米多高,并不险要。她教我们选准角度,从地面斜上一望,奇迹出现了。这块巨石恰与远处天桥左侧横空跨出高崖的巨石,差不多在一个水平面上,两石形成一线,相距约百米宽的悬崖看上去几乎接连,中断处不过两米之遥。你若站在右侧离地面两米的巨石上,做一个跨跃的动作,摄影师将会摄下你一跃跨过天堑的雄姿!
   巧合,巧合,天生巧合的奇景,令人拍手称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 天生一个仙人洞

   仙人洞前临锦绣谷,西为御碑亭,我们从天桥进入锦绣谷,沿花岗岩铺设的约1.5米游览道慢步下行,道路不时以地势高低而上下,险处有钢管护栏以防不测。这条游览小道恰如镶在山腰上的一条玉带,曲折起伏,与山崖绿树融为一体。弯腰过锦绣门,也便进了仙人洞景区。
   一圆门上镌刻着“仙人洞”三字。从圆门再向下行,约十余米,有一块巨石横出深谷之上,如蟾蜍坐在崖边,欲跳深崖之状。这便是有名的“蟾蜍石”了。石临深谷,不知谷深几千万米,谷内云雾缭绕,时隐时现,本来晴朗的天空,云雾突然像从地下、崖缝钻出,弥漫开来,头顶脚下眼前身后都被云雾笼罩。我们一行人只得靠紧慢行,不敢远离。若相距五米以外,便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阵微风轻吹,天公一下子又拉起了雾幕,眼前弥漫的云雾瞬间不知去向,又是艳阳高照,葱郁满眼了。石侧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就是对此处云雾匆匆来去的真实写照。
   石上刻有“豁然贯通”四个大字,这石这字好像都沾着庐山的灵气。游人站在此处,视野开阔,纵目天际,便会豁然通达,心胸坦荡,平日积郁的一切忧愁霎时云消雾散。石上长着一棵松树,看上去干老枝虬,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不折不挠,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虽不挺拔粗壮,但能在这石罅之中努力伸展着自己的根须,不论环境怎样恶劣也力争向上,足见它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1959年夏天的一个黄昏,李进(江青)在此拍了一张暮色中御碑亭照片,照片右上角有一苍劲松枝。1961年9月,毛泽东在这张照片背面题了一首七言绝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当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外敌对势力又掀起反华浪潮。毛泽东这首七绝充分显示他战胜困难、藐视敌对势力的伟大气魄。
   从蟾蜍石右的石阶下行不足二百步就到了仙人洞。仙人洞古称“佛手喦”,因洞顶岩石参差像人手伸出五指而得名。可食指长于中指,更与佛手相似,故称“佛手喦”。仙人洞高约七八米,深有十五六米,宽约十米左右。洞中有一石质神龛,龛上一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龛内供吕岩身背宝剑威武站立的石雕像。吕岩,号纯阳子,字洞宾。世传吕洞宾是八仙之一。
   神龛背后,有清泉,泉水来自洞顶,洞顶“黑质白纹的岩石缝中有水,一滴一滴的下滴。下滴之水久之自然成泉,人称“一滴泉”。因此泉左右两个并列,也称“雌雄泉”。从洞顶滴下的泉水发出声响,且二泉声音有别,又称“叮咚泉”。说来也怪,无论是天遭大旱,也不管雨涝成灾,这水滴千百年来不枯不竭,不紧不慢,就这么有节奏的“叮、咚”“叮、咚”地滴着。有一幅楹联写得好:“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
   时光飘过,当我们面对仙人洞里的吕洞宾,是否还会想到1959年庐山上的那场烽烟。“人去庐存”。说来说去,人总是自然的过客。庐山以她清新的自然风光,迎来无数文士雅士的默想,也演化出一年又一年的春去秋来。正是这种诗情给了庐山无限的诗意,相信这种诗化的自然一定会沿着庐山的风骨一路走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七)驻足庐山博物馆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时分。我们在庐山上的一家酒店,吃庐山特色菜,喝自带家乡酒,不亦乐乎。吃过午餐,我们乘车穿过日照峰隧道,直奔庐山博物馆。
   据导游介绍,庐山博物馆位于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那是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别墅。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
   下车走进院内,只见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这便是芦林一号别墅——毛泽东旧居,处于芦林湖东侧。芦林一号海拔约997米,别墅主体的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从芦林桥,或者芦林湖南岸往这里眺望,高大如塔的密林,隐约显露的别墅轮廓,倒映在碧清平静的湖水之中,是一幅妙不可言,色彩异常动人的油画。
   起雾了,乳白色的雾,轻盈漫舞,贴着湖面,使芦林一号的丛林和背后的山岭,都变纪成梦一般的意境。这,又是国画的神品长卷。
   毛泽东卧室在南大门西侧。房间宽大透亮,这里仍然陈列着床、沙发、躺椅、办公桌、衣柜、立柱台灯等原物。隔一个卫生间,便是他的办公室。芦林一号别墅院子驳坎前有个半岛,是毛泽东游泳下水的地方。1961年夏秋,毛泽东在庐山住了1个月。他几乎每天中午11点至1点来芦林湖游泳。现在,许多陪游的同志的家里,还挂有他和大家游泳之后,在别墅驳坎前的合影。1970年8月21日中午,他刚上庐山,就在芦林湖游泳。半岛上原有个更衣室,是个简易的木板房。
   芦林一号别墅,选址在芦林湖畔,含蓄在环山之中,是一种相当开阔,远视的艺术目光,它和高山平湖、如虹的芦林桥、横亘雄伟的九奇峰等组合成为一个令人畅怀的审美大环境。设计者颇有大气荡怀、挥洒自如的豪放诗魂。庐山,多少人梦寐以求在这一展雄才啊!人的生命的本质是创造,我们今日徘徊于芦林湖畔,漫步于芦林别墅之中,不禁对当年的建筑设计师肃然起敬。   
   庐山博物馆系地方性综合类博物馆,馆藏丰富,尤以陶瓷、书画为最,多年收藏的数百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人墨迹,异彩纷呈。庐山博物馆融地方历史、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观之一。
   博物馆内展出历代名瓷中的精品,有汉代的青瓷、唐三彩、宋影青瓷、明青花瓷、清逗彩瓷,特别是明清代的展品,都柔润细腻,非常精美。 博物馆内还收藏了蒋介石用过的“蒋”字瓷盘,宋美龄的象牙柄扇,以及蒋介石五十岁辰时,官僚们赠送的佩剑和铜砚。此外,馆中还藏有青铜器、陶器、工艺品、金石篆刻、历代钱币等藏品,其中也有许多是难得的珍品。
   博物馆里陈列的历史图片,观者如云。庐山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人文沉淀,在文化展厅里展露无遗。妙惟肖的庐山模型沙盘,正面蜿蜒盘旋的正是山北公路。在庐山博物馆的化石陈列室里,石头们安静地讲述着关于这座山是如何被孕育的古老故事。
   10亿年前这里原是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经历反复几次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浮出水面。此后两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层开始断裂,裂隙处在地壳的挤压下缓慢上升,初现山的样子。到了300万年前,这个山谷同星球上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着冰川世纪。这时,大地忽然开始抖动。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岩石和沙砾跌下山崖。沉睡的冰河开始苏醒,那些随波逐流的岩石用刀锋一样的棱角,切割着所经之处的每一寸浅滩和山体。
   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冰河之下暗流涌动了几百万年,自然界的秩序重被书写。
   走出庐山博物馆,右行数十米处便是庐山人民剧院。这是一个二层灰白色中西合璧砖瓦结构的建筑,房顶为蓝色琉璃瓦,二层五个大型连为一体的钢窗,一层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上方繁体行书六个大字“庐山人民剧院”。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庐山人民剧院的灵气,见证了中国近代及现代史上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庐山人民剧院的实物存在,给后人回顾那段历史提供了瞻仰的教育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八)信步九江揽胜

   雨过天晴,夕阳西下。我们依依离开庐山,夜宿九江。华灯初上,我们相约在繁华的四码头夜市,把酒临风,开怀畅饮,直闹得飘飘欲仙才回房歇息。第二日,匆匆吃完早餐,我们便踏上了九江的旅程。
   九江”为地级市,关于 “九江”的命名,个人的理解,顾名思义就是有九条江在这里汇合而成吧?导游的回答为“并非”!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长江中游南岸,庐山北麓,东滨鄱阳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古称浔阳,柴桑。秦设九江郡,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它“襟江带湖”,雄据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称“江西门户”。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
   九江的城市绿化主要以樟树为主,樟树为市树,荷花为市花。大巴在宾馆林立、樟树飘香的大街上穿行,导游的讲解围绕樟树展开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夫妇一旦生了女孩,就在家门前种上一棵樟树苗。随着女孩渐渐长大,等到16、7岁,女孩成大姑娘了,樟树也有16、7年,已经成材了。这时,主人就在樟树上系根红绳子,说明本家姑娘待嫁。如果有男人要找对象,就看门前有没有樟树,再从樟树的茂盛与否,判断姑娘的容貌如何。随后,请人出面做媒。一旦说媒成功,该樟树就被砍伐,留下樟树根,说明这家的姑娘已经出嫁了。被砍伐的樟树又作何用呢?由于樟树有一种樟木香味,虫子闻到这种味道就离得远远的,所以就就用樟木制成衣箱,随姑娘陪嫁到男方。也因为这一点,当地人把相亲说成“看樟树”。
   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不觉间我们便来到浔阳楼下。
   浔阳楼是一座仿宋式的建筑,外观三层,内部却有四层,虽是钢筋水泥结构,倒也显得古色古香。长江的九江这一段也叫浔阳江,这应该是该楼名称的由来。据介绍,原楼本是一座酒楼,始建于唐,宋朝重修,此后屡经兴废。之所以出名,自然是因为施耐庵笔下《水浒传》中那段闹江州 —— 浔阳楼宋江醉题反诗的故事。站在楼上,眼见“滚滚长江东逝水”,确易引发豪情,多喝几杯,说两句醉话,恐怕在所难免。楼内有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彩塑,在三楼的侧厅墙壁上还题有宋江那首“他时若逐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当然,楼和诗都是新作。
   从浔阳楼往东几百米是九江另一座名楼 —— 锁江楼。所谓锁江楼,顾名思义,是为锁住不驯服的江水。据说,此处原是一回龙矶,江岸突起跃出江面有30余米,江水至此漩转激湍,常有行船在此处遭难。至明代,九江郡守筹集民间款项,汇集高师名匠,修锁江楼和锁江楼宝塔于石矶上,并铸铁牛四条护卫,为的是镇锁蛟龙,消灾免患,永保太平。现在景区像一个小公园,树木葱郁,清幽雅致,是一处闹中取静之地。锁江楼结构复杂、精美典雅,旁边的锁江宝塔玲珑挺拔。距此往东不远还有一个景点 —— 琵琶亭,因白居易的《琵琶行》而得名,不过不在我们行程之中。
   离开锁江楼,我们来到行程的最后一站——九江抗洪纪念广场。九江抗洪纪念广场建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中溃

文章评论

蓝色天空

[em]e142[/em]好一篇精彩的游记呀!大家都等着欣赏您的再续哟[em]e112[/em]

一粟

[ft=,2,]老师随团去的吗?先来学习下了,想过几天等孩子放假了,也去看看呢[/ft]

沧海一粟

[ft=,2,]四年前去过,曾胡乱写过《匡庐情思》,不知现在变化怎样[/ft]

天天向上-仙桃

前年去过庐山。三句顺口溜记忆犹新:庐山的司机跑得快,庐山的房顶铁皮盖,庐山的美眉二百块[em]e128[/em] 祝光兄愉快!!

AA火火中℡

[ft=,2,]精美的游记,又是学生的一篇好的范文。光老师一举多得啊、[/ft]

**我随我心**

我虽没有去过庐山,可跟着老师的文章也游了回庐山。谢谢老师!

芳草

[ft=,2,]景美、文美、人更美![/ft]

心怡悠然

[ft=,2,]真开心,跟着光老师的美文,俺也去了一趟庐山。[/ft]

明月

精妙de 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颇多感悟,则引发深刻思考。落笔之处,如空谷传音,慢慢地漫漫地浸到你心里去,激起层层涟漪,连共鸣,也是同样的脆响。

天天向上-仙桃

描述精美,图文并茂------赛过当年徐霞客游记也!![em]e182[/em]

慧子

[ft=,2,]去年暑期的时候也带孩子游过此地,路线基本上跟光老师一样的,孩子一口气就跃上了三叠泉,而我们几个大人却是在走走停停中艰辛到达山顶,景色在光老师的描绘下确实不同凡响的,[/ft][ft=,2,]唯一不足之处就是那瀑布气势太小,与诗中所写相差甚远的。[/ft]

放飞心情

[ft=,2,]老师的文章图文并茂,仿佛自己也游了遍一庐山,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啊![/ft] [ft=,2,][url=http://ctc.qzonestyle.gtimg.cn/qzone/space_item/pre/4/64596.gif][img]http://ctc.qzonestyle.gtimg.cn/qzone/space_item/pre/4/64596.gif?pt=3&ek=1&kp=1&sce=0-12-12[/img][/url] [/ft]

夏天

[ft=,2,]留住美好,祝快乐永驻。[/ft]

**我随我心**

[ft=,2,]转去我的空间了,不介意吧老师![em]e100[/em][/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