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一讲

个人日记

初一第一讲

如梦班C-叶蓓蓓大家说:大家晚上好!
关于二十四品的“典雅”,尚未讲完的部分,
(20:01:04)

以后找个时间在补课时讲完。今天开始,就是初级年级了,首先恭喜大家在新的一月,大升了一级,完成了从基础到初级的升华,我们期待在四个年级结束后中级相见。

24品暂时告一段落, 初级年级,将不再涉及到24诗品的讲解。

初级一年级,主攻律诗, 着重于“五律”。

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从五律开始。前几节课之所以讲24品,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

如果使用现代汉语词组的概念, 去解释古人的作品, 自然就走进了误区,

得到的结果,与原文,出入就非常大, 讲解二十四品,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大家逐步知道, 诗,是用“字”来写作、来完成的, 不是用词组来堆积的 在律诗的创作中,怎样才能避免词组捏 因此,首先明白词组的含义,至关重要。

现代汉语给词组下了若干定义,比如“动宾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补充词组、介宾词组”等等,

现代汉语解释,词组,也叫做短语 指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

这个定义,其本身就有问题。 比如,什么是词语什么是组合,什么是语法单位。

“词组”两个字,却用了语法单位、词语组合来解释。 原意不明确,解释的东西更不明确。 什么是词语呢,现代汉语的定义是 “文辞;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字眼”。现在我们看到了,词语用词组来解释, (20:11:52)

拜山拜水拜码头, 如梦班-弦之韵前来报到...

而词组捏,用词语来解释。 (20:12:08)具体是指什么,还是没有明确的定义。 这就好像说,液体是什么? 答:液体是非固体。固体是什么? 固体是非液体。

1、 什么是词组?答:词组就是短语或者是词语。
2
、 什么是词语?答:词语就是词组或短语。

3
、什么是短语?答:短语就是词组或词语。

看了这些定义,大家明白“词语、词组、短语”到底是什么了吗?

如果不明白课后去翻阅书籍或者百度找出准确的定义。鉴于以上的词组定义,

我们无法准确滴去解释律诗等古人的作品,所以,我们采用我们自己的定义(这个定义仅限于我们讲解律诗这种体裁时使用)

词组: 1指不可分割的两个字(或者两个以上)组成的单位。

比如长城、南京、电脑、埃及、自行车、拖拉机、信号灯等等, 拿掉任何一字, 都不再是原来完整的含义

2 词组,只有单一的含义,不具有第二种解释。有特定的含义。

3 其中任何一字都无法用别的字来替换,如果换了,就不再是原来的含义。

根据这点,我们来看唐诗,其中是不是有词组,或者词组量是不是多。先看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以前课堂使用过多次的一首作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是词组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不说青山,还可以说高山、群山、绿山等等,可以写很多带山的组合来。 同理,北廓、白水、东城都不是词组。 这首作品比较容易理解。 不容易理解的是“游子“和”故人“ 特别解释一下这两个游子,实际指的是"游子的",“故人”实际指的是”故人的,游子意=游子的意,故人情=故人的情。

因此更不是词组。比如,故人也可以说故朋、旧友、老友等等, 换句话说故人其中的字,是可以替换的,替换,并不会严重影响其原意。 因此在这红首作品中,是没有词组的。

我们继续看杜甫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有没有词组?这首七律是有的。 比如:“酒杯”,换掉酒字就不是酒杯了。

还有长江。 这就是七律和五律的区别说明一下。唐诗作品里,五律和七律中的词组, 不是“绝对的”五律中就完全没有。大多数情况下,五律中的词组,明显比七律少。

而七律作品,几乎可以肯定能见到词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我们看这首李商隐的七律也符合这点,

基础年级我们讲了二十四品, 整个作品,基本就是以单字来完成的。

今天我们讲词组目的在于: 律诗是创作,创作想出新,那么,就不要大量的使用词组,即是非使用不可,也必须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这是由于词组本身决定的, 词组的含义,已经固定,在传统和习惯性理解这个前提下,无法释它为它义,因此,使用词组很方便,但不符合“创作”二字, 既然定义,何来创作捏。 这就是我们讲二十四品的目的。

 

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概念,创造这个概念并解释这个概念、以及如何在具体写作中使用等知识,全部属于中华诗词学院独家拥有。 记载中没有, 百度等搜索也没有。

 这个概念,就是“14/25

说明,这个概念是指五律,不适合其他的体裁我们实际来看律诗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承句中的“山、云”是分句第一个位置的字;“面、头”是分句第四位置的字。这个,就是“14/25”中的“14”。 转句中的“树、流” 是分句是第二个位置的字;
转句中的“栈、城” 是分句是第五个位置的字。

这个就是“14/25中的“25
说明: 1、这个“14/25”指的是名词的位置,不指其他含义。

2特指承句和转句,不包括起句和合句。

我们继续看杜甫的作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14=星户、月霄; 25=寝钥、风珂。这种情况是绝对的吗?不是的,在唐诗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按当时讲课时,大家随意发诗的情况来看,实际发唐诗是12首,其中七首属于这种情况。我们熟悉的,一些读起来,较美的句子,大多数(指半数以上),

就属于1425

比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这些句子(承句或转句),读起来不仅非常顺口,并且,句子各字的相互衔接与配合,都做得非常完美。其原因,正是因为14/25

我们平时在阅读唐诗的时候,可以发现,我们平时在阅读唐诗的时候,可以发现, 承句和转句的时候名词并不多,

比如,我们一直读的李白的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刚才我们已经讲过, “游子=游子的,故人==故人的”,

因此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名词,都是对后面一字起修饰作用。 现在分为八点来说明14/25其一,在14/25这种情况下,窄韵的可能性就会被迫降低,因为对名词的位置进行了限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承句与转句,最后一字,已经不可能犯窄韵,

也就是说,想犯也没有机会去犯。这是优点之一。

其二,从承句和转句相同位置来看,避免了同位置的字出现同类或近似的可能。

这是由于,14/25分别在句子中的第14字(同句)第25字(同句)位置上, 1425,无法重叠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前句与后句重叠,也就是避免了吟读时候的单调不单调与单调相比较,哪个更美捏相信大家不难做出判断。

其三:尤其是句子的后三字,特别需要注意出现这个情况。

换句话讲,承句最后三字中的名词与转句最后三字中的名词,序位,是错开的。

比如,承句名词在第四字位置,那么转句名词就不要在第四位置。

其四:14/25中的12,目的是为了使承句的第一字位置与转句第一字位置的字,使用名词与非名词,也就是说,承句与转句的第一字,只能在其中一句使用名词, 而另一句,使用非名词。

比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