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 贤言慧语:(十四)
人生感悟
小窗幽记:尘俗之根 一二四、了心自了事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能在心中将事情了结,事情便自会结束,就好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会再生长一样;虽然逃离尘世,隐居山林,但是,内心仍对名声恋恋不忘,就好像没有将腥膻的气味完全除去,还是会招惹蚊蝇一样。 人世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灭的。因此,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若能彻底去除这层“心理障碍”,就没有什么事不能解决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虽处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于山林,俗人便寻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终将以尘俗的名心换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尘俗之根,根若不去,俗务如何能了? 小窗幽记:风流人物 一二五、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 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 论到举止潇洒,能得风雅浪漫的情趣之处,有才气的鬼尤胜过冥顽不灵的仙人。但是,就情债之为孽障而言,美丽的女子却比凶恶的神鬼还要利害。 李白为鬼,其风流得意,相信必胜过猪八戒为仙,这只是个笑话,但是,却说明许多事情不可以名相论其内容。很多文人的伧俗与无趣,比山野泽畔的渔樵还不如。为鬼为仙,为教授为诗人,这些只不过是外表的名相而已,至于实际的内容如何,就很难说了。 至于情债,就比凶神恶鬼更折磨人了。因为,凶神恶鬼由外来,终有降伏之时,而情爱却由心生,外无可助,若内心又不能自止,必然憔悴至死。虐祟之来,闭避之惟恐不及;芳魂未至,早已引颈盼望了。因此说:“芳魂毒于虐祟。”然而,如此亦非芳魂之过,全是人心作祟罢了! 小窗幽记:快乐的秘诀 一二六、事理因人言而悟者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若是因他人的话而领悟事情的道理,将来一定还会再迷惑,总不如由自己亲身领悟来得清楚分明。由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意趣和兴味,将来还会再失去,总不如自得于心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语言可以传达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经验的本身。他人的经验,尽管描写得十分详尽,对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痒。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并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见解,未必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环境而得的意兴,等环境变迁时,往往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环境而生的。至于由自己心中所生出来自得其乐的情怀,则永远不会失去。人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方法,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若能如此,这个人便得到了快乐的三味。 小窗幽记:忠孝与简淡 一二七、豪杰向简淡中求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无论其天赋多高,总是要经历艰苦与奋斗,才能闯出一番功业。我们读古今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伟人的生活态度都十分勤奋而简朴,即使成功了,也不改初衷。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实和努力功业上,不像一般人,都用来追求生活的舒适。豪杰是在艰难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从锦衣玉食中喂出来的。 西藏有一个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闭关修行。有一天,他母亲得重病,将要死去,希望临终能见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却说:“出家人修道要紧。”不肯回去。结果,他的徒弟指着他大骂说:“你修道是为了普渡众生,却连自己母亲的愿望都不能达到,天下哪有不孝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马上赶会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回来之后,他想:“我无师父,惟有徒弟能责我大义,可作我师。”以后每见徒弟,便向他叩头。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神仙,所谓佛,都不是只顾自己的人,而是要能普济众人;而众人当中,又有谁比父母、国家对自己的恩惠更重要呢?恩尚不能报,却侈谈帮助世人,岂非舍近求远?因此,“神仙要从忠孝上起”,是很有道理的。 小窗幽记:修道的障碍 一二八、浇花种树,亦是道人之魔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招呼、款待宾客,虽然大家十分欢乐,却是无法了断尘情的攀缘。喜欢浇浇花,种种树,这种嗜好虽然十分清雅,但也是修道的障碍。 朋友欢宴,有时的确很愉快,有时却也很烦人。对于喜欢清静的人而言,招客留宾,偶一为之尚为可喜,多了就成为苦事了。因为,太多人在一起,难免喧嚣、浮躁。至于饮酒划拳,杯盘狼藉,看见众人烂醉如泥,内心就更觉得清静尤其可喜了。 浇花种树,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执着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应无牵无挂,若因浇花植木,对花木产生不舍之情,就背“道”而弛了。所以才说浇花种树是道人之魔障。 小窗幽记:万物之灵 一二九、灵天下有一言之微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放风、雷、雨、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天下有像一句话那么微小,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觉新颖而毫不陈旧的;有一字的意义,百世之后读它,还仿佛亲眼看见一般真实的。像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灭呢?风、雷、雨、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仔细观察天、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得它们神妙难尽,我们岂可让这个灵性消失泯灭呢? 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 人类的文化,最初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的,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 小窗幽记:人生之乐 一三○、人生三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 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 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 小窗幽记:生命的圆融 一三一、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怀中对人对事能不生不满或执情,处世才能圆融。 读书人报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且都能接受。 小窗幽记:生命的真谛 一三二、不作风波于世上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的心情。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 小窗幽记:极乐世界在心田 一三三、无事而忧,便是一座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树刀山也。没什么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一点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刀的山呢? 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野,在于我们的心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键连,乘神通之力下地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叫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地狱,也是人心所造。 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 小窗幽记:生命的方向 一三四、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便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容易长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 (未完待续) 简介《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小窗幽记》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集,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之首,表现了隐逸文人淡泊名利,乐处山林的陶然超脱之情,文字清雅,格调超拔,论事析理,独中肯綮,为明代清言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工书善画,与董其昌齐名,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 此书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为中国修身养性的三大奇书,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小助益。 |
文章评论
清韵
[em]e160[/em][em]e163[/em]
永恒
[em]e142[/em] [em]e160[/em] [em]e177[/em] [em]e163[/em]
小蜗牛
[em]e163[/em]
烟花易冷
[em]e1000058[/em]
星空
[em]e1000058[/em]
浊笔墨香
饮尽风尘看你 , 月色当是柔和,雅趣横生觅友,纯真善良留墨!
老糊涂
[em]e160[/em] [em]e163[/em] [em]e179[/em]
岁月如诗(微号LYJF1352)
[em]e7150[/em][em]e7150[/em][em]e7150[/em][em]e160[/em][em]e160[/em][em]e178[/em] [em]e187[/em] 贴静默纤尘,笑守文字里的水墨落花,细数流年,轻倚记忆中的水色年华,走过岁月,路一直在脚下延伸,穿越尘埃,心一直在笔下生香;回眸,友情一直在灵魂处静守,友爱一直在浅笑中静开!开心每天!
岁月如诗(微号LYJF1352)
[em]e7150[/em][em]e7150[/em][em]e7150[/em][em]e160[/em][em]e160[/em][em]e178[/em] [em]e187[/em] 贴静默纤尘,笑守文字里的水墨落花,细数流年,轻倚记忆中的水色年华,走过岁月,路一直在脚下延伸,穿越尘埃,心一直在笔下生香;回眸,友情一直在灵魂处静守,友爱一直在浅笑中静开!开心每天!
岁月如诗(微号LYJF1352)
[em]e7150[/em][em]e7150[/em][em]e7150[/em][em]e160[/em][em]e160[/em][em]e178[/em] [em]e187[/em] 贴静默纤尘,笑守文字里的水墨落花,细数流年,轻倚记忆中的水色年华,走过岁月,路一直在脚下延伸,穿越尘埃,心一直在笔下生香;回眸,友情一直在灵魂处静守,友爱一直在浅笑中静开!开心每天!
刚刚---上线
[em]e160[/em] [em]e183[/em]
湘女
[em]e121[/em] 欣赏到好文,就是抢不到沙发坐地上心里也愉悦!
天上人间
祝你春安。[em]e163[/em] [em]e160[/em] [em]e10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