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佛教?

个人日记

为什么选择佛教?

Bhikkhu Dhammavaro 法增比丘 英文著作Why choose Buddhism?

钟可圆(妙行Cynthia)汉译于舟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什么选择佛教?

Bhikkhu Dhammavaro 法增比丘 英文著作Whychoose Buddhism?

钟可圆(妙行Cynthia)汉译于舟山

 

介绍

 

对于追求精神寄托的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可以选择,那为什么要选择佛教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因此我想给出一些合理的论断供大家思索。我将尽量坦诚如实地介绍佛陀的教法,以便大家对佛教有正确的理解。我可以保证,即使你不改变信仰,你依旧可以从佛教中受益良多,特别是佛教的人生观。佛教是理性、无瞋(忍辱)的甚深智慧,只留给有智慧和幸运的人。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在信纳佛教前,我们自己应该先要理解它。

 

尽管通常认为佛教是宗教,但它其实是培育心灵的一种心理方法。佛教里有很多寺院传统并强调道德的培养,形式上看起来有很多宗教特征,但是佛教不是有神论的宗教,因为它告诉我们宇宙是按照客观规律运作的,不是由全能造物主神来掌控的,而对神的信仰是永恒论的一种形式。

 

虽然些许的祈愿也还是有益的,但佛教不强调祈祷的使用,因为祈祷意味着依赖外部或超自然的威力,而佛陀只是一位老师,一个向导,而不是一尊神。佛陀只是指明了方向,只有通过戒、定、慧的完善,我们才能彻底穿越道路到达终点。佛教徒的礼拜供养只不过是表达对教导师世尊感恩的一种方式,是做为精神开发的一个日常修行方法。作为佛教徒我们按照以下这三种修行方式生活着:守戒防止伤害他人,培育禅定并以智慧观照我们身心内外所有现象的无我本质。

 

那我们如何定义宗教呢?如果宗教是对至高无上神的信仰,我们向其祈求救赎、平安、利益或者减除痛苦,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不是宗教。我们身陷轮回的确就是受苦,这是个多么可怕的生死巨轮,把我们推进无尽悲苦的循环中。单单想到这些就会让我们脊背发凉全身颤抖。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贪爱,而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不懈修行来去除贪爱。因此佛教是一种精神培育的方法,而不是宗教。

 

佛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强调以我们高尚精神的开发来过无害的生活。

佛陀忠告我们不要盲目地接受佛教的任何教义,而是要通过深思熟虑后才信纳。佛陀的目的是向我们指出彻底从苦中解脱的道路。涅槃是到达无条件(绝对、非因缘)即不生的状态,超出了凡人没有修行过的心识范围。涅槃不是死亡,很多人这样误解它,涅槃又是一种不灭的自然状态(dhatu),那是我们心的执着热火的寂灭。

 

佛教直接的目标是去除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根源。佛陀根据他的弟子的能力教导他们逐步做到这一点。

 

修行人应该尽其所能投入到修行中去,虽然最终每个人的目标都一样,但道上的进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佛陀正法将带领我们到达涅槃,也将在前进的道路上引导着我们。这就是修行人被认为是僧伽成员的原因。

 

为了更好的理解佛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三宝。

 

三宝

 

三宝是佛教徒的三大标志,他们宣称佛、法、僧是他们全体的庇护者、皈依处、渡舟、避难所,是精神之路的向导和精神的食粮,是达到开悟的三大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应知道什么是佛、法、僧,否则我们将迷失,没有向导,没有方向,盲目前行而无法了解佛法目的,获得益处或者证果。“凡对至高无上(的三宝)欢喜信受者,他们的果报也是至高无上的” (增支部434) 佛教徒虔诚礼敬,热枕奉献的最高目标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他们的护卫。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喜马拉雅的小国迦毗罗卫国,其父是人间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与普通人一样,他过完童年生活,上学,结婚,并育有一子,但是他对人类生存和受苦的精神探索推动他到宫墙外去寻找答案。当他亲眼看到人类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后,最终抛弃了皇室的生活,披上黄色袈裟,在民间托钵行脚寻找答案。经过六年几乎让他丧生的苦行之后,以深度的禅定思惟,佛陀发现了四圣谛,也即随后佛陀教导佛法的精髓 --- 关于苦与苦的解脱之超越世间的真理。基于极大的慈悲佛陀将法教导人类,他对他的侍者说:“阿难!因众生有我为善友,他们将从生死受困中得以解脱!” (相应部3相应18) 就这样,佛陀开悟后开始在世间教导佛法。

 

他所倡导的解脱方法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消除个人的不善杂染,而不是依靠外部超自然的力量。他从未作与造物者神有任何关联的宣称。当忆念佛陀时,我们要回忆起佛陀十大品质:至尊的如来、阿罗汉、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有十种殊胜的美德(波罗蜜parami):布施(dana),持戒(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ñña),精进(pañña),忍辱(khanti),真诚(sacca),欲愿(adhitthana),慈心(metta),舍(upekkha)。佛陀从无量劫以来在多世中培育了这十种波罗蜜。

 

过去的圣者用“佛宝”把佛比作珍贵珠宝。尽管世间有各种珍贵的珠宝,红宝石、蓝宝石、钻石、宝石等都非常的珍贵,但佛宝是至高无上的。此宝是这世间众生脱离无边苦海的良药,带领他们脱离病苦、危险、苦恼、悲痛,还有各种精神上的苦以及生死。他向我们展示了圣洁、纯净的生活以及净化生活的方式,到达自由与解脱的道路。因此,佛是无价之珍宝!

 

基于对佛陀的崇敬,我们膜拜外观艺术作品、佛的雕像画像以此来表达崇敬之情,这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甚至不同国家包括佛教国家也把佛陀雕刻成与本民族相似的模样,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对佛像如同对着佛陀本人那样表达崇敬之情。与此相比,那些对此不理解的人毫无根由地指责和诬蔑说佛教徒膜拜的是木偶,甚至说是魔鬼,这些人的确太无礼和愚昧了。

 

佛陀被崇敬不是因为他的名望、种族或社会地位。他不是作为天神,而是因为其本身就是证悟的体现而被崇敬。

 

忆念佛陀殊胜的品质是有益的。世尊曾经说过:“每当圣弟子回忆佛时,心不被贪缠缚,不被瞋缠缚,不被痴缠缚。这时,他一心正向于佛(如来)而行。心正向而行的圣弟子生起对佛的热情、对法的热情、对法的欣悦。当欣悦时,则喜生起;当喜生起时,则身心宁静;身心宁静者,则轻安生起;轻安生起者,心则入定。如此圣弟子在迷惑的世间住于清明,在困扰的世间住于无忧。” (增支部610

 

贪欲来自五个根门,我们每天被它们包围着,通过培养禅定,我们的心得以净化。静思忆念佛陀、观想佛陀,喜(piti)升起,喜导向轻安,轻安导向乐,乐而入定。

因此佛随念有助于获得观照所需的定力。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次大陆教法45年后于拘尸那罗入灭进入大般涅槃。每年人们在五月月圆之日庆祝佛陀诞生、成道觉悟、涅槃(这三个吉祥的日子恰为同一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卫塞节。

 

 

佛陀的教导称为“经”(Sutta),意为“线”,就如用线串持起采摘下来的鲜花,作为佛教徒我们修学香醇的佛法(法花)时须要经常用到这条线,这样我们才不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或者在理解世尊教法时过度发挥。

 

世尊曾对僧众说:“打开不死门,闻者弃邪见,吾去迦尸城,以转正法轮,无明众生中,击响不死鼓。” (中部26经、85)

 

法有三种形式:教法即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佛陀教法的经典(pariyatti dhamma)。学习经典的法并修习戒、定、慧,佛教徒修习恰当与否都取决于修习者本人,而不取决于经文。若想开悟,我们要通过法的实践来开发内在品质,这是行法(patipatti dhamma)。修行者的成就是道法(pativedha dhamma),即证果通达涅槃。

 

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行之处就是我们的五蕴。八正道可以总结为三方面:戒,定,慧。世尊称之为中道,即佛法的核心。

 

佛陀教法有三个层次:发展正念(Sati),培育定力(Samadhi)来开发直觉智慧(Pañña),从心灵污染中解脱(Vimutti)。我们必须自己开发这些品质,才能获得觉悟,达到阿罗汉境界。

 

在经文中有一则关于跋迦利(Vakkali比丘的故事。他对佛陀充满了忠诚和热爱,发愿日夜赞颂佛陀庄严之相。世尊告诉他:“看到法就看到我,你从这不净身体中得到什么利益呢?”就在佛陀涅槃前不久,他说道:“若比丘或比丘尼,信男或信女,过着如法生活,他的生命是正确的,他是依法而行的,那他就是以诚实、敬仰、崇敬,以最真挚的敬意保护和尊崇至尊的如来(Tathagata)。”

 

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曾说到:“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就是盐味,那么在正法律中(dhamma vinaya)也唯有一味,就是解脱味!”这就是法的无上珍贵的品质。

 

僧伽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自称为佛教徒,但甚少懂得其义。很多人成为佛教徒只是因为某种便利或社会关系,而不是基于理解。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我们的宗教,不是人云亦云,或者盲从他人的偏见或亲友的劝说,而是遵从佛陀的教法,以正法律(Dhamma-Vinaya)为最高向导,不屈从于惯例和社会习俗。对佛教来说,我们想知道修行是否正确,是好是坏,值得尊崇与否,应以佛陀制定的八个标准来检验,它们是:

 

1.它是否会导致激情,

2.它是否会导致痛苦,

3.它是会导致更多的杂染,

4.它是否会导致更大的野心,

5.它是否会导致不满,

6.它是否导致社交聚会,

7.它是否会导致懒惰,

8.它是否导致成为别人的负担。

 

我们修习佛法应按照佛陀最初的解释,不应杂揉。如果我们的修行实践会导致这八种行为,那么它就不应该视为佛陀的正法律,一出现就应弃之。

 

僧伽的职责是引导信众。除非我们训练自己,举止得当,否则佛教将会衰落。信男(upasaka)信女(upasika) 将遇到障碍做一些错误的行为。僧伽和初学者变得漫不经心,错过品尝佛法的机会。于此有三个方面:

 

1.听闻、研读佛经

我们应遵循佛经中的原始教法,为了能从经书中受益,我们可以从有经验的老师那里听闻佛法,他们是受戒的僧伽或博学的居士,这样我们就能够欣赏和获取经文真义并实践它。

 

2.实践佛法

我们需要把听闻和理解的佛法付诸于实修中,修行戒律过道德生活,修行禅定,修行观照。如果不实修,就好像汤勺无法品味美味的汤一样。只有通过佛法修行才有希望获得领悟。

 

3.成就

僧伽有两类:普通僧伽和圣者僧伽。普通僧伽是未证果的受戒僧伽。圣者僧伽包括四双八辈行者:向须陀洹,须陀洹(初果入流果),向斯陀含,斯陀含(二果一还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不还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1). 须陀洹(入流者):达到了通往涅槃的第一层觉悟,在人天中最多投生七次。

在佛法道路上,他们培育了足够的定力和观照力,以真正的觉悟从所有世俗和超自然的现象中觉醒过来。他们已经断除导致不断轮回的三结(samyojana)

 

a.身见:认为身体的所有,五蕴,感官是我或者属于我。入流者已经完全摧毁了这个错误的见解。他们仅仅把身体看做因业而生的物质现象。

b.疑:对佛法圣道怀疑和不确定。

c.戒禁取:执着于仪式、仪轨和典礼,认为这些对佛法圣道是有益。

 

在《相应部》的《具戒经》里有一比丘问舍利弗:“贤友舍利弗,是什么将入流僧伽引入解脱正道?”舍利弗尊者回答:“对五取蕴,如理作意为无常、苦、无我将入流者引入解脱正道。”应知道我们的苦深深根植于对五蕴的黏着。对于入流者来说他们完全关闭了通往四恶道的大门,将不再投生到地狱、阿修罗、饿鬼或畜生道。

 

(2).一还果:达到第二层觉悟的圣者将再投生这世间一次。一还果跟入流果一样断了三结,同时还减弱了贪、瞋、痴。

 

(3).不还果:达到了第三层觉悟将不再投生欲界。死后投生阿那含世界净居天,并将于此涅槃。不还果断除以下五结:

 

a. 身见(Sakkaya-ditthi.

b. 疑(Vicikiccha

c. 戒禁取(Silabbatam-paramasa

d. 贪欲(Kamaraga由感官欲望和感官对象引起的激情和喜悦

e. 瞋恚(Vyapada Patigha:由生气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4)净洁者(阿罗汉)(Arahants):达到了不死不灭最高觉悟的境界,从所有污染中解脱。无明,渴爱,以及造成不善业的各种行为都终结了。阿罗汉断除了通往圣道上剩下的五结。它们是:

 

f. 色爱(ruparaga):对色界存在(色有)的贪爱

g.无色爱(aruparaga):对无色界存在(无色有)的贪爱

h:我慢(mana): 还有这样或那样自我存在的骄傲

i:掉举(uddhacca):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思念,思考过度

ji:无明(avijja):通常指对四圣谛的无知,即对苦集灭道(苦,造成苦的原因,苦的灭除,以及灭苦之道路)的无知。

 

世尊曾说:“以烦恼(漏)(āsava) 集(升起),则无明集 (中部. 9)”但是世尊补充道:“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无明的特定条件(idappaccaya)即因缘是可知的。” (增支部1061)

 

无明意为不知道我如何产生,不认清过去而沉湎其中,不认清将来而幻想于此,不认清现在,活得毫无正念。因此对这三个时间的愚痴妄想被称为无明。我们只是所有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成品。

 

在《中部38经》世尊说:“哦,比丘们!这见解(法)是如此清净明洁,如果你粘着它,贪爱它,执取它,那么你将无法理解我所教导的法如同筏,是为了越度而非握持不放。”

 

所有阿罗汉完全断除十结,从各种束缚中得以解脱,因此他们的心是如此明亮,光彩夺目,就如同无云天空中的明月。

 

僧伽的品德是精妙,深刻,不易认知的。若我们不了解这些,我们是无法看到僧伽的功德。正因为不懂得这些,世尊说我们就像盲人一样。这就是僧伽被认为是世间的福田(Puññakkhettam lokassati)的原因。

 

当我们全力走在法的道路上,终将认识到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正如世尊所说:“当自洲自依,焉他洲他依?”

 

生命中的苦

 

巴利语中Dukkha可以描述为“苦”,“不圆满”,“压力”,或者“不满足”,大部分情况下第一个词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其它词或许更为合适。因此我选择使用“苦”这个词。

 

在佛陀最初的教导中,他阐明生是苦,病是苦,老是苦,死是苦。世尊也曾说:“乐是苦”,为什么这么说呢?众生寻乐,享乐,沉迷欲乐,却无法看到它的无常,因无常故它是不圆满的,对乐的贪渴又使得压力重重,因此乐是苦的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明白在第一圣谛中,生命就是苦,这并不意味着苦是无法出离的,无明的人无法出离苦,但圣者就一定可以出离。

 

苦的根源是贪爱

 

第二圣谛阐明苦的原因。是我们执着各自的自我才造成了苦,自我的意识驱使我们贪爱而造恶业导致将来苦受。

 

在这个世上是不可能不认知苦,而尝试通过去除所有苦的状况来治愈苦。但我们可以看到苦的原因,苦就在我们自身里面,在意识的深处,执取快乐,想得到,想存续。

 

世尊曾说:“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死)灭,生(死)灭则悲、苦、恼、忧、愁灭。如是灭了这整堆苦。”(中部I.337; 相应部II 1-3)因此我们必须停止贪爱。

去除贪爱得解脱

 

世尊说正因为涅槃是真实的,可实现的,他才向众生指明通往涅槃的道路。解脱之路只能我们自己去走,佛陀仅仅指明了方向。佛法修行是去除我执,正是我执制造了我们生命的各种问题。对去除我执有很多误解,去除我执不是毁灭生命,一个人当下活着依旧可以活得安乐,去除的是我们心中的愚痴妄想,如此所有迷惑颠倒将消散。当愚痴妄想去除,觉悟就会降临。

 

涅槃是非因缘无为),非造作,不生,无始,非组合的。我们无法用语言恰当地来描述涅槃,因为它是超越语言的。它的特点是极乐,完全从苦中解脱,不同于寻常的存在,因此无法真实描述。无为只能以陈述其反面来说明;因为涅槃超越了语言和思想。

 

佛陀把它描述成一座有美妙花园和树林,气候宜人的城市,一个非常快乐的地方,但是这座城市没有居民。自从他踏上了发现涅槃之路,他无私地向世界宣告了通达它的道路。

 

佛陀说:“诸比丘!此是无生、不成为、非造作、非组合。诸比丘!若非无生、不成为、非造作、非组合,则无法从生、成为、造作、组合的解脱。”(自说经, p.80-1)

 

无为解释为我们心里的贪嗔痴的最终去除。这也意味其他无私、慈爱、智慧正面品德的圆满。达到无为的境界是从苦的彻底解放。

 

解脱之道----八支圣道

 

八正道为:

1. 正见,对世间本质的认知

2. 正思维,无欲,无恚,无害思惟

3. 正语,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

4. 正业,不杀,不盗,不邪淫

5. 正命,谋生方式无害于有情众生

6. 正精进,精进于去除心中污染与道德的行为

7. 正念,圆满的专注力

8. 正定, 培养心的平静,镇定和专注

 

“正”字意思是身、口、意行为的正确。八支圣道是道德的典范,并非宗教的服从,因为我们想过安乐的生活就必须与其他众生和谐相处。

 

我们往往陷于外在的形式,而未能注意到佛陀教导的核心。虽然一些外在形式是必要的,也会因地理环境和民族的文化而有所差异,但本质的实践仍然是相同的,它包含在八正道即佛说的中道中。这八个步骤不应被理解为八个独立的或串续的步骤,它们实际上是紧密相互关联的八个并行道。

 

1.正见;看见这世间的确有善与恶,的确有苦、苦的因、可以灭苦、以及苦灭之道。

如实无欺、无污染无造作地看待事物的本来。悉心看护无智慧的心,不让它们升起。相信通过守戒过道德生活,培养慈悲,禅修的确能带来成果,相信道、果通达涅槃。正见是对实相的理解,因此被认为是八正道的前导。随后对与我们的心识接触的事物的直接的、深入的觉知将取代这种理解。正见是认识到所有生理与心理现象的三法印。它们是:

 

1)无常:世间所有现象是不断变化的。

2)苦:生命的本质是苦与不满。

3)无我:没有一个人,或其它任何形式的生命,拥有持续、不变、永恒的灵魂或自我。每个生命是由不断变化的身体和心理形成的,是业力的结果。自我的假象是精神意识错误地把身、心看成是连续的静态的整体,但实际上他们是一团不停变化的波动。在《正觉经》中,佛陀说到:“比丘们,若一人能觉知到无常,无我的觉知则建立。” (增支部3165)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关注的对象仅仅只是一系列的运动,我们只看到、认识到、注意到现象的生灭,且认识到无常和其它特性。这就是正见。

 

清净道论中曾提到:“因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清净道论 第廿一品)

 

正见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认同业果法则。善业将得善果,恶业将得恶果。善业和恶业的果报或者说他们业所带来的乐和苦不是即刻成熟,是有时间差别的,因为需要有支持善果和恶果成熟的条件。当死亡来临,身体四大分离,但是识继续着,迫使死亡一到,识投胎继续新生。新的生命可能不是人类,可能投生于三十一个生存域(三十一界)中任何一处。新的生命是刚去世生命的直接继承者。因此新的生命不间断的延续了旧生命,他或她继承了旧生命累积的、还未受报的善恶业。

 

世间万物不断在变化;每个生命都有别于前一刻;颠倒地认同是因为相续。再生的生命跟死亡前的生命是不同的,但被相续所欺骗认同为自我。修行关键是不懈精进努力如实看待事物,没有自我的欺骗,没有心的污染。

 

正见超出了我们日常知见。是正定和积极对待苦的结果。当我们想从遗忘、逃避、归咎他人中离避苦,或因受苦而沮丧、懊悔,这样都只会制造更多的苦。

 

2.正思惟;正思惟是摆脱一切我们所知的错误和不道德的品质,能够看到欲求的危害,它们带来苦和压力。正思惟把心从不良情绪影响中释放出来,如感官欲望、恶意,和妨碍智慧和公正的决定的愚痴无知。当平静的心专注于引起注意的对象,就是对所缘审察的修行(择法觉支)。在警觉审查的心面前,现象的虚幻本质就会暴露。这就是正思惟。

 

3.正语:说真实的话,不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即便我们说的是有价值的,若听者没在听,我们的话仍旧无用。

 

4.正业;忠于我们的职责,不做使我们或其他人堕落或带来伤害的事。

 

5.正命:以诚实的方式获取财产和过活,以道德的方式谋生。正语,正业,正命三者组成了道德戒律的修行,它们的作用是控制不净的心,防止堕落到有害的程度。这些不净污染无法单靠戒德彻底根除,需用其他的方法来彻底净化心灵。在修行内观前,正语、正业和正命的戒德必须完善。观照或智慧的升起需要戒清净(Silavisuddhi)。每当我们观注戒的清净,也就是在完善八正道上的戒德。道德的净化是坚持守五戒(panca sila),或者更严格的八戒(atthanga sila),沙弥守十戒(dasa sila),受具足戒僧守四律仪,即别解脱律仪”(受持佛陀制定的种种学处)根律仪”(守护根门)活命遍净戒”(远离种种邪命)资具依止戒”(对受用的四资具衣食住药进行如理省思)

 

6.正精进;不懈努力摆脱错误有害的身行、语行、意行,不懈努力增加善的、有益的身行、语行、意行。每当我们观注到五蕴的生、住、灭,即身体活动、感受、记想、造作和心识变化,我们就是努力观注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这就是八支圣道上的正精进。这就是心的实修,训练以阻止和克服污染的心,唤醒和培养纯净的心。

 

7.正念:保持正念,不要漫不经心或健忘失念,对身、受、心、法四部分保持持续的正念。对四念处的圆满断除污染的心,用纯净即达到禅定心,可以直观清楚看到五蕴(khanda)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