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殷氏起源与兴衰考 (2)
个人日记
陈郡长平殷氏另一支,殷续裔孙,魏晋间人殷褒(字元祚,一作殷裒),曹魏章武太守,西晋荥阳令,有美名。晋永嘉之乱后,其孙殷敞、殷识率子殷羡(字洪乔)、殷融(字洪远)全族过江,乔居建康(今南京)。殷识一支,先兴于东晋和南朝,出殷浩、殷仲堪、殷孝祖、殷景仁、殷钧、殷芸等一流人物。正是他们将侨居江南的陈郡长平殷氏带进东晋至南朝的一流高门,使南渡江左的陈郡长平殷氏上升为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的五大侨姓之一,它们分别是琅琊临沂王氏、陈郡阳夏谢氏、陈郡阳夏袁氏、南兰陵兰陵萧氏、陈郡长平殷氏。侨居江南的五大侨姓与江南土著高门吴郡陆氏、吴郡盐官顾氏等一起扶持着东晋和南朝的偏安小朝迁,成为左右从东晋起的五朝政治走势的重要力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过重大影响。殷敞一支,后兴于南朝末和隋唐,出殷不害、殷不佞、殷英童、殷开山、殷闻礼、殷令名、殷仲容、殷践猷等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中,有的为中华民族从南北分裂终成隋唐一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图像于凌烟阁的兴唐功臣殷开山等;有的在唐代文化的繁荣中自成一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了丰碑,如殷闻礼、殷令名、殷仲容、殷践猷等。殷敞一族,曾与颜氏连续六世联姻,哺育了影响中外的几代颜氏历史人物,如古文献考据学家颜之推、海内大儒颜师古、家喻户晓的书法名家颜真卿,特别是大书法家颜真卿及其父颜惟贞父子两代均少孤家贫,连练字的纸墨笔砚都买不起,全靠娘舅殷家养大。大书法家殷仲容的姐姐适颜真卿的祖父颜昭甫,颜昭甫英年早逝,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完全靠其舅父殷仲容养大;被大诗人贺知章誉为无所不知的“五总龟”之唐谱牒学大家殷践猷的长妹适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颜惟贞亦英年早逝,少孤家贫的颜真卿母子多人亦全靠其舅父殷践猷接回家中养大。学界公认,没有娘舅殷家的默默投入,就没有颜家后来的辉煌。
正是由于陈郡长平殷氏坚行文化兴族的努力,才使中华殷氏从东晋起,获得中兴,再次跨进一流高门。总人口从秦末的几十人发展到唐末的十多万人。但好景不长,入宋以后,中华殷氏面临着避赵宋宣祖讳的灾难,再一次使中华殷氏的人口发生锐减,从唐末的十多万人几乎降到零。随着殷姓大规模地改为汤姓(少部分改为商姓),使中华殷氏人口几乎全部因改姓汤转移成汤姓人口,这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此处不再赘述。
关于中华殷氏之来源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汉史游《急就篇》唐人颜师古殷姓注中说的“以水为姓”的问题。颜氏在《急就篇》“殷满息”条下加注释曰:“微子本殷之族,虽封于宋,支庶或称殷氏。又,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亦以为姓。秦有殷通,汉有殷仲。满息,言充满而蕃息也。”颜氏此说,后被一些姓氏学家解读为“殷姓除了有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外,还有一个以水为姓的源头。”但中唐的林宝撰写《元和姓纂》时,未采以水为姓之说。两宋间姓氏学大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也不支持以水为姓之说。只是对殷水的地理位置作了详细的解释。郑氏认为,殷水即溵水,既为颖水之支流,也指颖水之本身。古人谓颖为溵,故命以殷。郑氏强调说,成汤为什么将国号定为殷,就是因为他建国时的都城在殷这个地方。后来的殷王朝虽王都屡迁,如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但国号一直没有变,仍叫殷。值得指出的是,郑氏的这个“以水名为国名”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因为,前已说明,成汤代夏后的国号称殷的原因有四。故郑氏的“以水名为国名”的说法不真。但郑氏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将颜师古首创的以水为姓一说统一到殷姓源于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中去。意思是说,住在古溵水(颖水)流域的人肯定都是子姓商族人(殷人),而不会是他姓别族人。古溵水(颖水)流域这些人,他们因为姓国姓“子”,因此在当朝时他们是绝不会,也没有必要,弃国姓“子”不用而依水名改姓的。只是在殷亡后,他们才与殷王室不得封者一起,为不忘故国,以国为姓,称殷氏。这样一来,郑樵既否定了殷氏还有因水得姓一说,又将史游《急就篇》颜师古的姓氏注的殷氏两个源头说,统一到殷商子姓的一个源头中,郑氏可谓用心良苦。近来,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姓氏文化专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在释殷氏本源时,就采用了郑樵的说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详见该书第三卷第859-861页)。郑樵《通志•氏族略》释殷氏源头的原文如下(引文中,郑氏的“亳论”根据欠足,不一定可靠,读者勿为所累,有意深入探讨者,请参阅拙著《殷代史六辨》):“殷氏:契始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是也,杜城今在长安南,故司马迁云,禹兴西羌,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今南京榖熟是也。盖有殷水出阳城东,至西华,汝阳,入于颖水合流,古人并谓颖为溵,故名以殷。旧有溵水县,宋建隆改商水,隶陈州。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谓之殷,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或谓之商,以契始封之所命也。自汤至雍己,……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
近几年来,互联网上也有人反对郑樵的和稀泥说,他们认为,在成汤建国前,殷水流域本就有以水为姓的殷姓人,这些以水为姓的殷姓人与殷商子姓毫无瓜葛,他们得殷姓,距今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汤代夏建国后,殷水流域的这些殷姓人,都被成汤赶跑了,住到边远的山区去了,沦为少数民族。他们还举例说:“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同胞中的一支殷氏家族,就坚称其祖先是殷水之畔原住民,后来商王占据其地立都,族人无立足之地,遂辗转迁入凉山地区,后融入彝族的。显然,该支殷氏族人就是‘因水而得姓’。他们称殷氏就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比殷侯武庚禄父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针对此说,我们又委托西昌地区公务员就地进行户籍调查,至今也没有得到因水得姓的一部彝族殷姓家谱。此外,针对此说认为因水得姓的殷姓分支比殷商末代王室后裔的“得姓历史至少还要早一千余年,……其与殷商王朝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关联”的观点。我们又组织人力对十几本《甲骨文合集》的全部拓片,进行筛选式过虑,想查一查在殷商时代究竟有没有独立的殷姓。结果,只发现有姓子的人,竟没有发现一例姓殷的人。这说明,在整个殷商时期,尽管商族中有“殷、时、来、宋、空同、黎、北髦(比髦)、目夷、萧”九大氏族,尽管商族中的殷氏族位列九大氏族之首,尽管殷氏族又衍生出二十三个分氏族,尽管商族中的宋氏族又衍生出八十五个分氏族,尽管殷氏为殷王朝的国氏称,但包括殷氏族和繁衍能力最强的宋氏族在内的整个殷商族各大小氏族全姓“子”,没有一个人姓“殷”,也没有一个人姓“宋”,那时只是有子姓中“殷氏”、“宋氏”,没有单独的“殷姓”和“宋姓”。单独的“殷姓”是殷商灭亡以后才产生的;单独的“宋姓”是微子的宋国灭亡以后才产生的。殷商灭亡以后,殷商王室“大宗殷”后裔中,不得封者,以国为姓,才有了“殷”姓。微子的宋国灭亡以后,宋公室的人,以国为姓, 才有了“宋”姓。
由以上论述可知,汉史游《急就篇》中唐人颜师古“殷”姓字注最先提出的殷氏除了殷商子姓的源头外还有一个因水名得姓的源头是不确的,是无根据的。不仅唐人颜师古之前的任何姓氏书中都无此说,就是现代的殷氏也没有任何一支声称自己是因水得姓的。
此外,对上述的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姓氏文化专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中的所说的,在清后的现代殷姓中,还有一支是清满州八旗姓音佳氏的满族人改单姓殷而来。我们对此说也进行了网络调查,发现在现代殷姓中,确有一支殷姓源于满族的音佳氏,他们主要居于东北地区,且在现代殷姓人口中,所占比例极少。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兼中华殷氏网 站长
殷作斌 谨识
公元二○一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注】据袁义达等《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统计,汤姓按人口计位列当代第一百零一位姓氏,占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有200万。汤姓主要分布于今两湖苏闽四省。据《世本(秦本)》记载,汤氏本是商族子姓九大氏族----殷、时、来、宋、空同、黎、北髦(比髦)、目夷、萧----之一的殷氏族中的二十三个分氏族之一。《世本(秦本)》中列出的子姓殷氏族中的二十三个分氏族为:殷氏、衣氏、汤氏、乙氏、甲氏、沃氏、稚氏、梅氏、祖氏、武氏、邓氏、权氏、堂阳氏、郝氏、王氏中的比干王氏、孙氏中的比干孙氏、林氏中的比干林氏、箕姓、李氏中的箕子李氏、鲜于氏、鲜氏、禄氏、空相氏。关于古代殷氏族中汤氏的来源,《世本(秦本)》特别注明:“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即北宋之前的汤氏是成汤之后从殷王室分出来的一个殷氏族分支。据有的姓氏书记载,北宋之前的汤氏,还有一支汤氏出于微子的宋公室。宋桓公子荡后人去草为汤氏。但成汤之后和宋桓公子荡之后的汤氏,均非现代汤姓之主流。现代汤姓之主流是,北宋时因避赵宋宣祖赵弘殷名讳,由殷姓改为汤姓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唐之前,汤姓人口非常稀少,直到北宋初因避讳,致大量殷姓人口改为汤姓,汤姓才在北宋时成为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中未收录汤姓。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今人澹泊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北京)从上古到清末(上古~公元1911年)共收录汤姓名人52人。其中,从上古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止,《中国名人志》收录汤姓名人只有4人,其中有1人汤悦已经确认为系殷崇义于北宋初改姓名而来,所以从上古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止这几千年间,《中国名人志》收录的汤姓名人实际只有3人(南朝宋时人汤惠休、唐朝时羌族东女国首领汤立悉和唐玄宗时人汤嘉惠)。足见在唐之前,汤姓因人口非常稀少,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所以先秦文献《世本》、汉史游《急就篇》、唐林宝《元和姓纂》这些古代姓氏学名著均未独立列条收录汤姓。汤姓实际上仅是在北宋赵氏政权建立后才成为“著姓”的。所以,只有宋以后的姓氏书中才列有汤姓。如宋代人编的《百家姓》中有“雷贺倪汤”,南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有“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南史道人汤休。唐贞元道人汤灵澈,宋州刺史汤桑,并吴人。宋汤氏为著姓,望出中山、范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