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戥秤

珍品收藏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令中国成为举世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国度。衡器不断演化、至唐宋时期已十分成熟。北宋年间,以金银为流通货币之风渐盛,这就要求度量之法愈精愈佳。景德年,主责朝廷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研制成精密衡器,谓之“戥(děng)秤”(亦称“戥子”)。“戥”字会意,戥秤形似戈,秤杆上的刻度由铜丝镶嵌而成,宛若星星。这一成果,将之前只能精确到“钱”的度量,一举精密到以十进的“两、钱、分、厘、毫”。

       戥秤越制越精,极致到“分厘戥”。分厘戥长不足十来公分,秤盘直径不过三公分,一秤盈握于掌心,秤取不足一克之物,细至毫克。旧时,富户商贾出门,大多身携戥秤,用以交易,所谓“家有万贯,外有戥子”。富贵人家重视身份之表达,一枚戥秤亦不例外,选材讲究至极,秤杆多以象牙、紫铜、硬骨制,一柄直径不足两毫米的秤杆上,要钻出半毫的提钮小孔,如此精作,即便是娴熟钻工师傅都未必能得心应手。从选材直至穿妥绳纽,工序十数道。

       秤盘直径两三公分、厚不足一毫,平整光洁如镜,边缘钻孔数个、系以绳纽。最出彩的部件,当属戥锤,青铜制、百般修饰,多刻有纹饰、商号或府宅之名。

       戥秤衡量金贵之物,一星半点的受潮、锈蚀、尘灰都会影响其精确度,于是人们为它量身定制外盒,妥帖安放。外盒奢华讲究,多用珍贵硬木打造,不雕饰、不上漆,只以蜂蜡打磨,求取木材自身的隽秀美感。盒盖开启之处、设有铜质机关锁住戥秤,以防滑落。

       除衡量金银之外,戥秤亦用作称量药材细料、香料、剧毒之物。因为“丝毫计较”,戥秤亦成为商贾富家的代名词,平头百姓哪需如此精细的衡量。精密戥秤的问世,在无意间促进了中医的跃进,它使得药材计量更驱精准,故而古有言之“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使用戥秤控制药物计量之法,在中国沿用千年,直至今日,若用一柄完好无损的戥秤称量细小物件,其读数与现代天平秤丝毫无异。

       民间百姓所用的秤以数市斤计,不求毫厘不差,求的是公平交易、买卖皆喜。记得在我儿时,售卖东西仍多用较大规格的秤杆,卖家用手掌虎口,推压着秤砣在秤杆上麻利地滑动,秤杆尾端翘得高高,以此表明自己的诚信与诚意。不论民间所用、或是官商富贾,其所用戥秤皆由戥秤匠打制,戥秤匠劳作强度不大,但却需要极高之严谨缜密,这门精细的手艺,道道工序不容马虎,不容纤毫不慎。秤杆选材需经过至少一年光景的晾晒,以确定材料充分干燥、不再变形,这是制秤之首要。而在秤杆上制定秤星,则更考验匠人的数理学识,定刻度、砝码校验,并在杆秤完全平衡的状态下,刻划印记、镶嵌秤星,歌中所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所言即是。

       秤,在中国承袭千年,富家有良材精作,百姓有粗料细工,家家必备。置办一柄秤,是居家商贾重视有加、吉利而慎重的大事。旧时,逢建屋上梁,人们必将秤砣悬于梁上,讨“称心如意”之彩。子孙们从小受长辈教导、认识秤星,乡野谓之“不识秤花,难以当家”。由戥秤演化而来的词语,则处处皆是,不差毫厘、权衡得失 ......(秤砣谓之“权”、秤杆谓之“衡”)

       中国度量衡,始之秦皇,历代修之,完备精密。纤小的戥秤,从北宋至民国,通行无碍,成为衡量细致微物的不二之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颁布全新计量单位,由十六两进制改为十两进制,以下的钱、分、厘,则一并改由”计量。旧时衡器、方寸戥秤,由此尘封。


清早期 / 黄花梨盒象牙戥秤


清 / 象牙盒戥秤


黑漆描金云龙纹戥秤


清 / 红木攒花戥秤盒


清 / 银制戥秤


清雍正 / 青花描金龙纹戥秤


骨杆算盘戥秤


竹盒戥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