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苦、苦集、苦集灭、苦灭道,这也就是法,

个人日记

 

三、「法」之研究

  序起

   」是达磨DharmaDhamma的义译。佛法中,有根本而重要的意义,如佛教的流传人间,称为三宝住世。三宝是我们的归依处,信仰与理想所在,而就是三宝之一。如释尊成道以后,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宣扬其自觉自证的圣道,称为「转法轮」。佛法的内容,而佛与僧是法的体现者与实践者。所以,佛法的根本与核心。

   从圣典看来,的内涵,极为深广;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致。佛法的流传中,「一切法」成为熟悉的成语,善恶邪正──一切都是。如一般人说到法,就会想到《俱舍》的七十五法,大乘的百法。一切一切都是,这样的意义,当然也是古已有之。但着重于这样的与如来出世宣扬正法的根本意义显然有了距离被偏重的泛称一切习惯了也就忽略的本义。如西藏所传,弥勒所造的《辨法法性论》(法尊译,汉藏教理院刊本),竟然说「法为生死,法性为涅槃」。被局限于生死流转的一切有漏法的本义──是归依处到了恰好相反的一面

   关于「」的含义,《原始佛教思想论》(汉译本六九──七○)引觉音的法有四义:教法、因缘、德、现象。而以为应分为教法与理法;而理法有现实世界的理法,及理想界的理法。我在《佛法概论》,曾类别为文义法意境法

依法。而归依法中,又有真实法中道法解脱法(第一章第一节)。现在看来,依法的不同意义而作不同的分类,是可以的。但从含义的不同,发展的倾向,以探求法的根本意义,还嫌不够。所以再以「」为对象,而作进一步的探究。

   古代有「智所知」,「识所识」,「通达(慧)所通达」论门。说一切有部阿毘达磨论师,以为一切法是智所知的,也一切是识所识的,通达所通达的。但大众部等却说:「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是所通达」(异部宗轮论)。大概的说,这是以为,识所认识的与般若所通达的不完全相同。阿毘达磨者的见解,自有他的思想渊源,有他的独到见地。但如以法为有是「识所识」的,有是「通达所通达」的,在说明上,倒不失为善巧的方便。

——摘自《以佛法研究佛法》三、「法」之研究/ 序起

 

  圣道现见的正法

   」是释尊自觉自证而为众生宣说开示的。自觉自证的,一向称为「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为众生作契理契机的宣说,实在并不容易!从佛的开示看来,佛是以圣道为中心而方便开示的。圣道是能证能得的道,以圣道为法,主要是八正道。如《杂阿含》(卷二八)说:「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为初转法轮时宣说的道。八正道为什么称为「」呢Dharma从字根dhr!而来,有「持」──执持不失的意义。八正道是被称为:「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杂阿含经卷一二)。八正道是一切圣者所必由的,佛曾为须跋陀罗表示了绝对的、决定的主张,如《长阿含经》(卷四)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可见八正道是解脱所必由的不二圣道,不变不失,所以称之为法。

   圣道不外乎八正道,但佛应机而说有种种道品。如佛曾一再为阿难说:「自洲(或译「灯」)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杂阿含经卷二四)。佛教弟子们依自己、依法而修习,而依止的法,就是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是八正道中正念的内容。八正道是古仙人道,四念处也被称誉为:「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准中阿含经卷二四,真如法即正法),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四四)。这是贯通古今,前圣后圣所共依的一乘道。还有,摩诃迦旃延说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为一乘道(杂阿含经卷二)。这样的古道与一乘道都称之为

   八正道统摄为三增上学,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依戒得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这样的三增上学,能得解脱的实现,所以《长阿含游行经》(卷二)中,称戒定慧解脱为「四深法」。如加上解脱的证知,即成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名五分法身(法蕴)。佛的无学弟子,都是成就此法的,所以《长阿含经》(卷六)说:「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谓众者,戒众(众即蕴的异译)成就,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成就」。

上来以圣道为「」而展开,着重于道的体证解脱。依圣道而修习成就,一定会体现那甚深法。反之,如不能如实知见,陷于迷谬的二边,那怎能解脱呢?这样,从圣道的先导者──正见而开示如实法。圣道的如实知见,据《杂阿含经》(卷三)说:

四圣谛,八圣道而外,举「十二支缘起如实知见」。从无明到老死──十二支,为缘起说的最后定论。佛说因hetu、因缘nida^na、缘起prati^tya-samutpa^da,这些术语起初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这无非指出一项根本法,一切的有与无,生与灭,都依于因缘,显示了有无生灭的所以然。释尊到底怎样开示缘起呢?释尊一向宣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里所应该注意的:有与生,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无与灭,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苦聚」,就是称为「五盛阴苦」的五取蕴,现实身心的总名。五取蕴的集起,依于因缘,灭尽也由于因缘。这似乎从因缘而展开为相生与还灭的二面,其实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纯大苦聚集,是缘起,是依缘而集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纯大苦聚灭,是寂灭,不是依于缘而是缘灭了。舍利弗听了马胜比丘的一偈而悟入,极有名的缘起偈,《四分律》(卷三三)这样说:「诸法因缘生,佛说此因缘;是法缘及尽,是大沙门说」。缘(依缘而集起)与尽灭,不能看作不相关的两法。因为依缘而集起的,当下就显示了灭尽的可能与必然性。「此有故彼有」的,没有不归于「此无故彼无」。所以悟入因缘、缘起的依待性,也就能更深入的悟入寂灭。因此《中阿含经》(卷七)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甚深微妙法,从缘起的悟入而显现出来。

   佛所自证的深法,感到不容易宣说,而有「我若说法,徒自劳苦」的慨叹。传说梵王为此而请佛说法,律部都有记载。《相应部》(六一)说:「世尊独处禅思,作如是念:我所证得甚深之法,难见难悟,寂静微妙,超寻思境,深妙智者乃能知之。众生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众生以乐阿赖耶、喜阿赖耶、欣阿赖耶故,是理难见,所谓缘起。倍复难见,所谓一切诸行止灭,诸依舍离,爱尽,离欲,灭,涅槃」。这在汉译《杂阿含经》(卷一二),即分明的称为有为与无为,如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难见与倍复难见,是先后的次第悟入,这就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杂阿含经卷一四)了。

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一切法中最为第一」(杂阿含经卷三一),这是不消多说的。缘起是有为生灭,为什么也称为法(任持不失)呢?对于这,释尊有明确的开示,如《杂阿含经》(卷一二)说:「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缘起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此等诸法,法住、法定(原误作「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这一经文是非常著名的,虽传译略有不同,但主要是说明:缘起是本来如此的,与佛的出世不出世无关。佛只是以正道而觉证他,为众生说明而已。法住、法界等是从种种方面来形容表示缘起──的意义。《杂阿含经》(卷三)说:「此法(缘起)常住、法住、法界」。玄奘在《瑜伽师地论》中,译作「法性、法住、法界常住」。

什么叫「法性dharmata^?如《增支部》(一二)说:「凡持戒具戒者,不应思我起无忧,于持戒具戒者而无忧生,是为法性。……厌离者不应思我现证解脱知见于厌离者而现证解脱知见是为法性」。《中阿含经》(卷一)译法性为「法自然」。这是说修道──持戒、得定、如实知见,这些道法,如能修习,会自然的引生一定的效果。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性自尔故」,所以叫法性。又如《杂阿含经》(卷四四)说:「过去等正觉,及未来诸佛,现在佛

世尊,能除众生忧。一切(佛)恭敬法,依正法而住;如是恭敬者,是则诸佛法」。「是则诸佛法」,据巴利藏,应作「是诸佛之法性」。意思说,诸佛于法是自然的、当然会这样的──依正法而住的。依法而住与恭敬法,就是以法为师的

意思。「法性本形容法的自然性但一般解说为法的体性实性法性被对立起来的本义也渐被忽略了。这些形容法的词类,都应该这样的去解说。

缘起)是安住的,确立而不改的,所以叫「法住」。

是普遍的、常住的,所以叫「法界常住」。

是不动的,所以叫「法定」。

是这样这样而没有变异的,所以叫「法如」。

如是tathata^的义译,或作真如。「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就是「非不如性」avitathata^、「不变异性」ananya-tathata^的异译,是反复说明法的「如」义。「审谛真实不颠倒」,奘译作「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也就是说明法──缘起是真实而非虚妄的,审谛而非颠倒的,如如而非变异的。这样的甚深缘起(及缘起寂灭),非变非异,法尔自然,当然是「法」了。

   从道的实践,而达解脱的证知(五分法身),是从能证边说。从圣道的如实知见,悟入缘起与涅槃,是从所证边说。这是释尊开示正法的两大方便!其实,修圣道而能悟见缘起与寂灭,当下就是离系解脱的证知了。是以圣道的实践为

核心的,所以佛的开示,或称为「示涅槃道的胜法」(经集二三三)。此外,如实知见的,还有四谛。佛在波罗奈初转法轮,就以四谛为法的纲要。四谛──苦、苦集、苦集灭、苦灭道这也就是,所以《杂阿含经》(卷一六)说:「如

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在这四谛的开示中,也有两方面的叙述。

一、经中一致说到,「如实知四谛」,四谛是应思惟,应如实知,应现证的:这是从所边说。

二、如《杂阿含转法轮经》(卷一五)说:四谛是应了知,应现证的。但又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这是说,在修道的实践中,知苦,断集而证于寂灭,可见这是从能边说。苦与集──苦由集起,由集起苦,就是纯大苦聚集,为缘而起的缘起法。苦集灭,就是纯大苦聚灭,也就是「爱尽、无欲」的寂灭涅槃。在圣道的实践中,不但悟见苦集灭,而也是知苦(缘起故无常、苦、无我我所),断集(离爱),证入于寂灭。知断证修的四谛说,是以圣道的修习,而叙述其断证的。这二类不同的方便叙说,实为后代部派中,渐悟四谛,与顿悟灭谛的异义的根源。

是我们的归依处佛弟子应「念法」,「于法证净无疑的。法随念与法证净的法,《杂阿含经》(卷二)这样说:「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玄奘于《法蕴足论》(卷二)译为:「佛正法善说,现见,无热,应时,引导,近观,智者内证」。这可以略为解说: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说,说得恰如其分的──善说。

佛的正法能在现生中悟见而不是非要等到来生的──现见八正道与烦恼不相应是清凉安隐的──无热应时或译不时佛法不受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达的能力──引导;能随顺于如实知见──近观。是佛及佛弟子所自觉自证的,称为智者内证。所以,「法」不是别的,是从圣道的修习中,现见缘起与寂灭而得自觉自证。方便的开示中,这就是法,就是我们的归依处。这一切是本于佛的现正等觉而来。

——摘自《以佛法研究佛法》三、「法」之研究/ 圣道现见的正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