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修学思惟】
个人日记
一二五; 一二五( )
又复差别者:「是名比丘断五枝,成六枝,守护一,依四种,弃舍诸谛,离诸求,净诸觉,身行息,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立梵行无上士」。
其道有三种,实、觉亦三种,有身四种说,罗汉有六种。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
云何为十。于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断五枝】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于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成六枝】(注释1)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于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守护一】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于是。比丘恒护于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依四种】(注释3)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于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
【弃舍诸谛】
云何比丘观于劣弱。于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观于劣弱。
【离诸求】
如是比丘。平等亲近。于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净诸觉】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于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注释:云何净诸觉?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摘自——大正藏《经疏部七39》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批注T1789/钦录
【身行息】(注释2)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于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心善解脱】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慧善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于是。比丘观苦谛。习.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是谓。比丘。圣贤十事所居之处。昔日贤圣亦居此处。以居方居。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护一法。将护四部之众。观察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猗身行。心得解脱。智慧解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阿含部下2》【增壹阿含经T125】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结禁品第四十六(二)
~~~~~~~~~~~~~~~~~~~~~~~~~~~~~~~~~~~~~~~~~~~~~~~~~~~~~~~~~~~~~~~~~~~~~~~~~~
注释1 成六枝 = 成就六事 = 六恒住
六恒住者,云何为六?答:
一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二耳闻声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三鼻嗅香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四舌尝味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五身觉触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六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具念正知恒安住舍。
摘自——大正藏《释经论部下,毘昙部一26》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T1536/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十五
~~~~~~~~~~~~~~~~~~~~~~~~~~~~~~~~~~~~~~~~~~~~~~~~~~~~~~~~~~~~~~~~~~~~~~~~~~
(八○三)经:注释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
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喜。觉知乐。
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觉知心。觉知心悦。
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摘自——大正藏《阿含部下2》杂阿含经T99/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
注释3
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摘自——大正藏《阿含部上1》长阿含经T1/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五
~~~~~~~~~~~~~~~~~~~~~~~~~~~~~~~~~~~~~~~~~~~~~~~~~~~~~~~~~~~~~~~~~~~~~~~~~~~
永断顺五下分结故,于诸欲中毕竟离欲,即于是处而游行故,说名不共。
于六恒住常摄受故,名为无染。
于一分法思择远离,谓恶象马等,
于一分法思择习近,谓衣服、饮食等,是名为正依止所依。
如是于行善清净已,复由五相应了知住:
谓若由此而住,若此为依,若由此离系,若此为依,若由此相应。当知此中,由不动心解脱而住。
于一分法思择除遣,谓游行散乱,劬劳因缘,身心疲怠;
于一分法思择忍受,谓寒、热等,是名为依。
由于三种杂染离系,谓见杂染及爱杂染,寻思杂染。
由见杂染得离系故,于后有中心无动摇。
由爱杂染得离系故,于诸境界不被漂沦。
寻思杂染得离系故,寻思唯善,无有不善。
如是名为由此离系。
此依四种静虑无动三摩地,安住第一现法乐住,是名为依。
由与无学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而共相应。
又离爱者,于第二身不复生故,于涅槃舍无退转故,克证无上圆满德故。由此五相,应知圆满住第一住。
摘自——《杂阿含经论会编(上)》杂阿含经论会编/五阴诵第一/一 阴相应/一二0; 一二0( )
~~~~~~~~~~~~~~~~~~~~~~~~~~~~~~~~~~~~~~~~~~~~~~~~~~~~~~~~~~~~~~~~~~~~~~~~~~~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为十?于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于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于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于是,比丘恒护于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于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
“云何比丘观于劣弱?于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观于劣弱。
“云何比丘平等亲近?于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何比丘正向无漏?于是,比丘除去骄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于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于是,比丘观苦谛,集、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是谓,比丘,圣贤十事所居之处,昔日贤圣亦居此处,以居方居。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护一法,将护四部之众,观察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得解脱,智慧解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六种阿罗汉】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