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写】拍京剧艺术照

【随写】

        昨天晚上六点多我二姐来找我,说要我陪她去一位原来凤城京剧团的老演员家里去拍戏装艺术照。一想,诶!这个很有趣啊,我便高兴地陪着去了。
        三转两转,走到了翰墨市场南面的那个小区,二洞口,三楼。一进门,两老两少就迎上来,满脸堆笑,忙着给拿拖鞋,让进客厅沙发落座,接着就各自介绍了一番。
        咱先简单介绍一下
那两小吧,说是两小其实岁数也四十多了,是老爷子的儿子和儿媳,是协助老爹完成心愿的摄影技术人员。再说这两老,老爷子正是原京剧团所剩下无几为数不多的演员中的一位,名叫于盼清(也许我写的字有误),老妇人是他老伴儿。于老艺人已经78岁,年近耄耋,可神采奕奕,一看就是一身的功夫至今没落下。老人从解放到文革,到改革开放,一直从事演艺事业。
京剧团一路从兴到衰,到解散了,可算是阅尽世间沧桑。 唉!所有的演演职员都很抑郁,有的从此在家不再唱戏了,有的走上票友的行列。于老 爱戏啊!看凤城的国粹京剧也后继快无人了,这颗心老是纠缠着,心里这急呀,思前想后,决定让儿子帮他完成这个心愿,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置办了一些生、旦、净、末、丑角色的戏服和头饰,又将化妆大头这门技术传给了儿媳,然后就办起了在家照戏装相的大事儿! 
       老爷子和姐姐是从剧团儿聊到票友,从唱腔儿聊到拉弦儿,真是百事尽知,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唠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扮装了。要说这扮装也真不简单,怪不得把这个称为技术呢。老爷子指挥着儿媳,先从搽脸开始,打底色、拍腮红、定妆、
涂胭脂、画眼圈、描炭眉、 画嘴唇  然后就是梳大头,这梳大头就是最关键的一步了。老爷子把自己亲手弄来的已经泡开的榆树内皮黏浆拿出摆在茶几上,把一缕缕头发放进去,然后疏开再拿出放在光板上备用。我才知道,在手上一围这就是贴片了,七个。还有两条大柳子。勒完头贴上贴片,耳边贴上大柳子,然后勒上吊眉条。 吊眉是必要地一环,将鬓角的皮吊起,即利于贴片子的稳固,眉眼这一吊又显得非常精神。再插上亮泡子,戴上线帘子,扣上假发壳子,固定好,将水纱缠在头上压抚平展。戴好发网固定脑后,将假发壳子系在大别簪上,再将水纱绕住缠牢。再戴耳鬓花、顶花、横竖联,再戴上纂围、腰箍和后兜,戴偏凤、插绢花,整装,这个梳大头才算结束。怎么样?繁琐吧。弄完用了一个半多小时。接着穿上戏裤,内装,外披,穿上白袜子登上绒球绣花鞋,整理好花苞头,水袖,线帘子和水鬓,基本完成。 
        姐姐这个美呀,嘴都笑木了,眼神都笑定住了。在于老的各种姿态的示范指导下,一张一张地展示着戏曲中戏装的魅力所在。 中间时而还更换一些头饰和戏服,变换着各种身份。什么拾玉镯里的小丫头哇,锁麟囊里的新娘妆啦,大登殿里的王宝钏哪,最好看的要数那身贵妃装束,忒美了,似乎看到了梅兰芳等那些个老艺术家的身影,唉,即感叹又赞美呀!我这一嗓子一嗓子的油腔滑调的打趣着,逗得于老和儿子儿媳乐的合不拢嘴,把个紧张疲乏消了一半。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以前叫大口落子,是从昆曲演变而来。记得70年以前凤城的戏园子是在羊圈子胡同后面,文化宫旁边。我家当时就住在旁边,所以父母经常去看戏。我姐姐们和哥哥也经常偷着混进去听戏,所以现在都是京剧票友,大姐是唱老旦的,二姐唱花旦。我呢,只会哼哼几段。我喜欢老生戏,可自己又学不来,只能没事儿听听。 咱们
凤城原来有一大批京剧爱好者。可如今,票友寥寥无几,可惜 那些个老艺人的技艺了,也没个衔接,弄得断条,连个剧团都黄了。唉!感叹哪!不过,我还真敬佩这于老,能想出这主意发扬京剧国粹艺术!多希望能有很多人因为拍艺术照而爱上京剧啊!
        时间真是一晃即逝,拍完了一看,嘿,都快十点了 。
脱下戏服,撤下头饰,解开包头,洗了脸,还原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感觉又回到了人间。姐姐热得汗流浃背,嘴里一个劲儿地赞叹,赞叹那些艺术家们在台上的精湛技艺,台上台下出的气力,流的血汗,欸! 我也深受感动!
        一切收拾停当,我们起身告辞了。于老和儿子儿媳送到门口,笑意盈盈也没挡住一脸的疲乏。向我们挥着手,看着我们下了楼,消失在转角处。

 
   图片 图片


文章评论

寒松

看了你的介绍,对京剧演员的化妆打扮有了很多的了解。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在当今唯利是图风气的影响下,京剧艺术也同许多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逐步走向了萎靡不振,这是很可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