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与你共享


图片
一位家长说:这篇文章改变了我的很多观念,我只后悔太晚读到它:

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 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 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 ——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 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 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 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 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 题。

王芳说,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 觉思维期,五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 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 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 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 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 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 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 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 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 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 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 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 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 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 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 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 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 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 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 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 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 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 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 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 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 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 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 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 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 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 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 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 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 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 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 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 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 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 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 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 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 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 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 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 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 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 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 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 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 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 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 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 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 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 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 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 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 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 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 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 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 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 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 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浙大城市学院甚至尝试用中学模式和军事化教育 方式来管理新生,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学生在高中 时代好比身上绑了10根绳子,不能一到了大学,就把 这10根绳子一下全放了,这会让他们茫然无所适从, 我们要尝试一根一根放。”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 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 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 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案例简况: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 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 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 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 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 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 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 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 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 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 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 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 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 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问: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 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 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 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 明的问题。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 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 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 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 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我们省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 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 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 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 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 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 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 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我们先来回答几个问题:

1、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2、做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3、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就是对孩 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或者说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么?

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愿,但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随着我们的功利心不断的膨胀, 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你完成; 因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将来要超 过你;看到邻居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你就忙着给孩子 报奥数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华大学,你又开始 忙找老师给孩子补习。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 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终不堪重压,采取最极端的做 法:毁灭自己!等到那时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让孩子幸福快乐,健康成长是我们对孩子的希 望,所以考试考得怎么样不重要!让孩子珍爱生命,不 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要珍惜别人的生命,所以活着 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 都是“浮云”,健康快乐的活着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 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的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能独自 面对社会的人。这应该是底线,是最基本的。然后再根 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更大的贡 献。

最后,与大家分享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 中的话,以此共勉:

“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 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