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文章---浅谈传统诗词联创作及其他
个人日记
浅谈传统诗词联创作及其他
浅谈传统诗词联创作及其他
李 朴
关于传统诗词联创作这一话题可以写成一部书,冠以“浅谈”,是不敢妄加言说而已。只是看了大赛一些作品、一些文章,总觉得有些话想说,无非是想使好的东西得以共识,不好的东西别谬种流传。
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对传统诗词联创作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问题的归宿是如何提高传统诗词联的创作。百诗百联百家谈栏目此类文章已有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但是,也有几处文章,貌似懂行,实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树碑立传之衣冠。这类文章,谈诗论词,大大咧咧,说起自己作品,飘飘然乎不止,若细化诗词联创作则吞吞吐吐,不知其所以然。真正的交流,在于抛开利己原则,具体讨论传统诗词联创作诸如文化、生活、语言,乃至构思、技巧与写作等实际内容,让读者有所启迪,而不是其他。
一、需要文化功底。传统诗词联写作,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困难的。新中国前三十年新诗创作中的工农作家作品,流传至今者很少,就是一个例证。推而广之,今天中国国人数理化(理工)、现代思维、外语等水平,已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国人国学水平(中文类)却一代不如一代,就大陆而言,国学水平终结于王国维、鲁迅、毛泽东一代。自1920年出生者以来,由于国内战乱、新学兴起、尤其文化大革命十年灾难,加之现行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转移(古典文学比例小),这种一代不如一代现象还将持续下去。现在,大学教古典文学的教师(包括研究机构),如,教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者,能背下所教内容之万一吗?更不要说古典文学能通关者了。想说的是,进行传统诗词联创作,要有所长进和突破,没有一个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过程或者习惯,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以前说饱读诗书,现在只望读点诗书,创作者,必须多读古典诗词,要读出体会,读出一种享受,真正读懂其精妙之处,只要有心去读,不论文凭高低,都会读出较高的文学水平和文化基础。这是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因为,这种积累是创作者潜在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创作有无后劲的重要标杆。
二、需要生活功底。文学来源于生活,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生活这本教科书。看一首诗词,就可以看出作者有无生活内涵,是真情自然流露,还是故作漂浮姿态。文学史上,写“愁”最优者莫过于李清照,她有坎坷生活作为支撑,故其词“究苦无骨”,不露痕迹,让人叹为观止。陆游的《钗头凤》之所以传诵至今,是因为他的爱情悲剧使然,才在沉痛的喟叹声中表达出难以言状的悲哀,真实地倾吐了自己的“一怀愁绪”。如,“春如旧,人空瘦”,他和前妻唐婉被迫离婚十年后相遇,婉儿泪流满面,人已消瘦,陆游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即明明在爱,却又不能爱,明明不能爱,却又割不断爱缕情丝,而两人又各有其家,这不是白白为相思而折磨自己吗?著一“空”字,就把词人对婉儿那种怜惜之情、抚慰之意,伤痛之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一“空”字的内涵,是陆游从生活里发掘出来的诗意。
近代有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诗词文,都来源生活,这是近百年来独一无二的艺术存在,也是空前绝后的文坛奇葩。抛开联坛曾有无知小丑微博上对毛泽东的谩骂,文坛人士细细品量,再过几百年,当今诗词文还留下几许?唯独毛泽东诗词文仍然可以作为研究20世纪时代生活的资料而被敬仰,因为其诗词文就是史诗、史词、史文,是对20世纪前中期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
三、需要语言功底。厚实的静态语言积累与丰富的动态言语表达是创作者语言功底的两大内容。饱读诗书的人静态语言积累基本过关(如,熟记很多诗词文名言名句),到了这种境界,书面语言表达可以信手拈来,其诗词联创作的言语驱使则游刃有余,因此,创作者在自己头脑中必须建立一座厚实的语言宝库,才能有效地进行言语理解与表达。
1、准确(信)、简明(达)、生动(雅),是诗词联语句的基本要求。“辞立其诚”(《易经》)则情感真实,才会写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如,有父母同时逝世者,挽联曰:
六载孝当三载守;
两炉香共一炉烧。
言简意赅,读来动容。“辞达而已矣”(孔子),语句必须流畅(通俗易懂),且情感信息传递自然地表现出来。一副自挽联: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续弦房中,休向生妻谈死妇;
子依严父哀哉,小孩儿终当有母,如异日承欢膝下,须知继母即亲娘。
像这样的联语,属于“我心写兮”(《诗经》)的典范,情感流泻像流水一样,充分而完整。“雅”即简洁精致、清新自然、生动优美。诗词联主要体现在语言音韵的回环美上,组词造句的整齐美与参差美注重有机变化,其方式很多,全靠创作者自己去觉悟。如,笔者曾提到一副对联:
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蟹虾藏冰镜,两行铁甲银盔。
上联描写鸡犬走过有霜的小桥,作者用“一路梅花竹叶”,将鸡爪痕迹、狗的足迹逼真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又契合抒情主人公居家自然环境,“铁甲银盔”亦如是,没有污染的乡间生态美,跃然纸上,全联音韵旋律读来流畅、和谐、动听,这就是“雅”。
2、用语善于打破常规。
其一,语义乖谬、悖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愁”有重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有长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愁”有动作;又“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鸡声白,鸟话红”都是惊奇语句。其乖妙、悖理之词语又没有违背言语表达的逻辑与规范。
其二,善于颠倒语序。诗家惯用违背常规之句法。如,杜甫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的主旨是突出风物“香稻”、“ 碧梧”之美,诗人不是写鹦鹉啄稻、凤凰栖梧,而是用鹦鹉、凤凰短语以状香稻之丰,碧梧之美,若用陈述句则诗意全无了。
其三,善于语词错位。词语位置的颠倒,词性用法的违背,都属于语词错位。这种错位可以引起读者反复品味,从而进入诗境之中。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几个意象有了生机,使静态颜色成了泼洒的颜色,春风也有了情感,活了全诗。又如,一小说家描绘一人沿着铁素滑向对岸,用“只见他小了过去”,一个“小”字用的形象生动。因此,诗语对日常语的有意违背,可以使平凡琐碎的经验世界(看到的)洞开一扇艺术门扉。
3、善于用典。赋最多用典,而诗词联用典者亦多。如,刘禹锡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典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 陆游诗句“袖剑客同楼上醉,烂柯人看洞中棋”,张炎词句“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他们用同样的典,各得其所,用典活泼而不僵硬。即使借用他人名句,也要善于化用,如李清照“柔肠一寸愁千缕”、“连天芳草”,就化用了韦庄《应天长》句“别来半岁言书绝,一寸离肠千万倍,以及《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明,春草生兮萋萋。”用得灵活,化为己有。
而本届有不少诗词联用典只是照搬硬塞,没有融入自己语句之中为其情境服务,有的甚至典语堆砌,如同贴膏药,读来别扭,看似知识渊博,实乃囫囵吞枣,此正如买来一斤肉,不会红烧,不知小炒,也不懂做汤,一口生吃了事,自己卖弄,读者嗤之。因此,典语要与自己所写语句之表意巧妙融合,自然流畅,使韵律节奏和谐优美,使读者明白,此为上乘。
4、学会用意象写诗词。在诗词联创作中,意象即“表意之象”,是作者主观的、蕴含意思的、可以让读者感知的物象。运用意象是诗词联创作的基本方法。“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首先用十余个意象连贯成一幅凄清而萧瑟的画卷,最后一句借助前面意象点出天涯游子悲怆的情怀,这就是意象妙用。物象本身没有情感,经过作者选用精准语词搭配,便有了情韵,成为作者主观情感的外化。因此,诗词联作者要提高意象选择、描摹的功力,它可以直接影响诗词意蕴的浓淡与深浅。“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空图),所以,意象能为诗词联联注入永恒的艺术生气。初学者多体会古典诗词之精要,须知诗词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物象,是经过作者情感(艺术)加工的、依据作者情趣创造出来的特殊形象,是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5、诗词联美在意境的营造。初学者写的诗词联大多不注意意境的生成,往往由几句口号式语词组成,甚至全部是议论句式,或说教、或发泄、或排列俏皮话,空洞苍白,读来枯燥无味。
意境,简言之,“境”是客观世界之景、物、人、事,“意”是作者主观世界的思想情趣,二者不结合什么也没有,二者有机结合就构成一个特殊境界(意中之境),就是意境。如何营造意境,主要靠意象,意象是意境形成的基础,意向的勾勒,直接影响意境的渲染,锤炼意象是创造意境的独特方法。
前面提到的对联“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蟹虾藏冰镜,两行铁甲银盔”,联中十几个意象,组成一幅多彩的生活画面,让人想见:主人公清早起来,放出家禽、狗儿跟上,一路过桥到小溪对面田野觅食、玩耍,主家也走上霜桥,仰朝阳而沐浴,风光明媚,空气新鲜宜人,看桥下而欣然,清澈见底,鱼虾鲜亮可人,这甜美的乡村生活图就是此联营造的意境。
陆游的“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一幅优美的春耕采桑图呈现在读者面前。老农犁田,不使小牛(犊)过于劳累,幼妇采桑,担心蚕儿是否饿了,一“缓”一“忙”,这种张扬人性美的诗歌,并不多见,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陆游才能生出如此意境。
又“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将枝头无声飘动的盎然春意,变成一曲悦耳动听的春歌,诗人运用通感手法,营造出含蓄隽永的优美意境。
意境之美是古往今来诗词联写作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阅读评价的标尺。诗词联艺术水准如何,有无艺术魅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意境的创造。
四、尊重文学创作规律。
1、写论文不宜煽情。文学评论就是对作品、作家的客观评价,这类文章只对评论对象说话,靠逻辑严谨取胜(尤其学术论文)。诸如作家荣誉、头衔之类大可隐去。须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受这个庞大市场制约,尤其是经济实利主义原则,既是经济的轴心原则,也成了社会的轴心原则。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泡沫经济就有泡沫文化,有泡沫文化就有泡沫文化名人,就诗词联而言,文化产业之中泡沫文化名人最多。只要作者舍得花钱,到出版社(资深出版社除外)一个月出一本诗词集很容易,只要愿意钱花,什么头衔都可以买到。诗词联创作遵循的是文学客观规律,谁违背这个规律,就不可能有所作为,尽管抱着诗词集一时甚嚣尘上,终将昙花一现,留不下什么好东西。因此,在当今文化圈内,功名利禄光环下,头衔越多者越不中用。而文学创作恰与此绝缘。
2、面对名家,无需高山仰止。真正的诗词联名家,全国各地(从乡村到城市)都有,他们值得尊敬,对所在地诗词联创作起到了普及推广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并非一出手就是好诗好词好联纷至沓来,文学创作不是请客吃饭。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等名家创作黄金时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新中国后已不再辉煌,只因生活、灵感、心力、年龄已不占任何优势,要他们写些四平八稳的作品可以,出传世之作,恐力不从心了。
有文章提议当下所谓诗词联名家也来参赛,希望以此提升百诗百联赛事质量,但也不排除有向他们叫阵的心理,看看名家究竟如何。创作赛事本身就是无情的挑战,名家不鸣很正常,他们职责在于传帮带,因此,中国传统诗词联创作的希望寄托在青壮年身上。
在拙文《大赛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说过,中国传统诗词联创作至少还要三十年的普及过程,近三十年来,虽然不乏有成就的作者,但是,堪称著名诗家、词家、联家者,还为时尚早。但愿,待到第十五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之时,传统诗词联创作已是百花吐艳,盛唐不及了。
3、各地诗词联协会任重道远。初学者越来越多,加入诗词联协会人数也会与日俱增。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构思、如何运用技巧、文艺理论学习等,都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学习班、专业人士讲座、作品会诊、心得交流,等等,这样做可以使散兵游勇变为卧虎藏龙,形成浩浩荡荡的文艺大军。这就要看诗词联协会掌门人的能耐了。
4、最后一瓢冷水。吉林白城作者夏永奇,值得肯定的是他用火一样的热情投身于传统诗词写作,用勤奋的创作实践摸索传统诗词创作的发展途径,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作方式。
然而,从其发展趋势来看,笔者不忍多下赞语。据长沙王安国称他是“吉尼斯纪录创造者、名字和作品被铸在中华宝鼎上存放于联合国总部”,的确来头不小。其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艺45年,词作总数17500首,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创作《沁园春》480首,确立了被媒体称为‘独秀词坛的永奇模式。’”这一资料给人印象首先是写作劳动模范,365天写有480首《沁园春》,平均每天1.3首。其二,可能是从事表演艺术的(“从艺”,多指从事表演艺术),王安国、王小民、夏永奇三人“百诗百联百家谈”文章双簧默契,短时间读者点击数高达5850余次,或4350次、或3680次、或1050次,超出他者近十倍,而他们的文章却不敢恭维。其三,王小民称他为“诗词界基尼斯纪录唯一创造者。”就诗词创作而言,这只是悲哀的代名词。
第一,其《我在境中,境为我用》是一篇忽悠读者的所谓“创作体会”,标题与内容牛头不对马嘴,什么叫“意境”?作者未必懂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既然谈《沁园春》创作体会,又概括为八个字“我在境中,境为我用”,写了“2900多首”“沁园春”,经验那么丰富,为何不能结合自己作品将“我在境中,境为我用”的体会细化开来?也好让你的“博友和媒体”不枉费“多次催促和再三呼吁”之心呀。因此,建议作者还是沉下心来,读点文艺美学之类的书,提升理论修养,对今后自己的创作有益无害。
第二,有五首《沁园春》参赛,作者自称不少同仁写文章交口称赞。第一首“虎略龙谋”,标题组词生硬,上下片内容重复,纠缠不清,思路混乱,一个“运智智”生涩词语让读者惊呆。 第二首“品味早茶”,内容苍白,上下片内容又犯重复毛病,等于左嘴咬猪爪,右嘴啃鸡爪,以至于“早茶”这一中心意象未能与其他意象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意境,从而折射出饮食文化的生活气息与内涵 。第三首“华夏母亲——黄河” ,既然是母亲形象,用词更需讲究,“头撞”、“随手残”则显粗俗,“圣水如仙”,语义雷同,再加上“孵出慧慧”之晦涩,全词就不可品味了。第四首“千丈崖瀑布”,前面还加一个“九霄抛练”,作者显然舍不得这一妙语。既然是“九霄抛练”,练,柔美至极,词中却“踢、踹、撞、吞”,“刀刀猛剁,枪枪横扫”,就与词题极不相称了,最后邀请名家泼墨,也是不伦不类,若他们真有墨迹留存,用“邀”字就不真实了,全词表意受阻于作者僵硬的形象思维。第五首“人类霸王——成吉思汗”,标题就有问题,俗不可耐。既是人类霸王,谁敢讨教、咨询?上片写全欧亚“谋谋俘获,胆胆屈从”,下片写“洲洲疾荡鹰,敌敌落魄”,加上几个莫名其妙的叠词,更显全词表意重复、艰涩。
第三,这五首词存在严重不足。其一,内容重复,表意肤浅、恍惚,没有深刻的内涵。其二,思路不清晰,构思无序,缺乏形象思维,缺少含蓄美,不善于营造意境。其三,生造词汇,这是作者致命缺点,诸如“运智智、孵出慧慧、悟透玄玄、势吞豹豹、虎虎驮涛,龙龙挂浪,带带虹虹”,等等,这是诗词联创作之大忌,作者大多是想当然或一厢情愿,须知言语表达不能违背语言表达的逻辑与规范,更不能违背大众读者的审美习惯,生造词语,使意境破坏殆尽,也是其词缺少旋律美的症结所在,作者还需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学会“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于平凡词句中折射出生活中的小浪花,以意境魅力感染读者,这才是可行之道。
按理,这是作者选自己最好作品参赛,极具代表性,那么,其17500首作品就可想而知了。曾子读《易》之“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明白要“吾日三省乎吾身”,笔者以为,首先,诗词联创作不可模式化,否则,创作者走入死胡同而不能自拔。李清照一首《声声慢》叠词运用空前绝后,若她首首词都去迷恋叠词造句,就不是我们所知晓的李清照了。其二,夏永奇词中生造词语(叠词)已经烂不可收,既不符合词语规范,也没有适应读者的审美需求,这与台湾六十年代现代派作者生造语词毫无二致。创作个性的体现,创新意识的萌发,创作风格的形成,都必须有活水源头,脚踏实地进行写作。创作上十快九马虎,靠数量取胜决不是正途。
韩愈说“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深感被人骂也是一条成名途径。笔者仅以此语与之共勉,若可拂云翳于衽席,有何虑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