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干的故事——昆仑、青藏高原行之八

个人日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写的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边塞诗。诗道出了边关军人的豪情与悲壮!

我国边境线漫长,仅西北和西南的昆仑、青藏高原一带就有2000多公里。古往今来,在祖国的边疆,常年戍守着边塞的卫士,他们头枕着边关明月,身披着风霜雨雪,深深的乡愁挥之不去,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致死不改。一名戍边战士,就是边界线上的中国形象,就是一座撼不动的界碑!

我受邀到陪我上青藏的女士家里作客。她丈夫原是昆仑青藏线上某兵站的副教导员,后转业到格尔木市交通部门工作。他正好那天也在家。这位曾经的兵哥哥个子高大,约50来岁,嘴唇有些发乌,皮肤显得黝黑粗燥。腿脚好象有些不方便,但仍不失军人的英武。其夫人介绍:这位曾经的副教导员因为在昆仑山上干了近八年,现在一身的高原病:心脏,肺部和四肢关节都有问题儿子现在又是现役的高原兵,真是献了自身献子孙啊!
   夫妇俩说我和他们只隔了一个湖——洞庭湖,他老家在湖北,我们是半个老乡,待我格外的热情!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采风的好机会。

在他们家不但看到了他们收藏的《昆仑》《解放军画报》等杂志和他的相册。更是给我讲了不少边塞与军人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震憾人的灵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不过,听来的故事就是故事,其真实程度我难能考究。
    
第一个故事是:在1962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中,一支被我军打散的印度军队,晕头转向,慌不择路的逃命,结果闯进了我国边境内。几天几夜溃逃,饥饿难捱之时,突然在山谷里见到了一个古老的小村庄,于是想去找食物。村中寨老如天降神兵,立即招呼着全寨人杀鸡宰羊,予以贵宾级款待。而这帮窜来的散兵在酒足饭饱之余,却别出心裁,竟要这座寨子升起一面他们的旗子。寨老一听便觉得不妥,就委婉地告诉他们:祖宗三百年来口口相传,子孙牢记,这座山外有一个大清帝国。大清朝庭曾派官员来到这里,宣抚我们为大清国的黎民。此后不知有多少代过去了,虽说朝廷再也没有委派任何命官来巡疆抚民,可是应承了门户的事,不能说反悔就能反悔的。如果升起你们的旗子,我们就失信于大清皇廷了。宁让人负我,我却不负人!我们等朝廷哪天派人来了,和他们好好商量一下,看看人家能不能答应让我们改换门庭,不过他们好久好久也不来……那个印军头目一听这话,觉得这帮山民极仁义,此招行不通。只好带着那帮残兵败将赶路去了。     

不久,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勘探队进山搞勘探,发现并走进了这个从未被任何地图标示过的村落。在当地山民看来,这群来自“共和国”的人,尽管与传说中的大清国接收官员少了头盔上的顶戴花翎、脑袋上也少了那根粗大的辫子,其面孔长相却和老祖宗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口传完全吻合。于是,这支勘探队便受到了村庄异乎寻常的最高礼遇。领队的年轻少尉被当做“朝廷命官”,被簇拥着安顿下榻到村庄最大的石屋;身边还预备了几个从村庄里特意挑选出来侍寝的俊美姑娘。酒足饭饱之后。寨老们按照祖制冼手跪拜,当着少尉的面虔诚地展开一捆捆羊皮纸,宣念了村庄几辈子记下来的收入支出、以及应给朝廷缴纳的肥羊和美女数目。之后洗耳恭听地等待少尉的“宣抚”。当少尉说共和国已经不再须美女、肥羊纳贡,这里的一切完全属于村庄自己时,却换来他们一脸的惊愕!
    
真是天高皇帝远啊!这个故事让我对“边陲”这个字词有了沉重的、刻骨铭心的理解。 

第二个故事是:“三十里营房”的来历。在新藏线上,从皮山县赛图拉镇前行三十里,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在这里有一个中华民国的边防军曾经设过卡哨的旧址。那哨卡:一卡守三谷,选址极为合理。哨卡是用石头垒的屋子,人们谓之“三十里营房”。而今,历经风雪沧桑,早已物是人非。但哨卡的石质残垣却还矗在那儿。悲惨的就最后的哨所人,全被活活地困死在那座石头搭盖的房子里。因为在新疆和平解放时,官僚们忙着的是逃亡?还是起义?压根就忘记了山上的守卡人急需物资给养的事情。在莽莽昆仑大雪封山之后,柴草和粮食已无法运进,他们也无法撤回。山外热热闹闹地改朝换代,山中饥馑难捱地固守边卡。这座戍边的哨卡成了这批守卡人的坟茔……直到第二年五月,人民解放军的接管分队上来才发现,这些人已经被风干成几具木乃伊!
    
这些死去的无名士兵不可能、最终也确实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追认和表彰。当然,更谈不上让他们的亲属去领受什么烈士抚恤。可是,谁又能就此断言,这些民国军人,不曾是戍边的中国边防军人?那么,他们算不算为国为民捐躯的华夏烈士?至少,他们是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爱着昆仑这座圣山、爱着自己献身的祖国、思念着遥远故土上守候他归来的父母亲人的……
    
听完这个被历史风干了的故事,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隐隐地感到自己心脏在不住地战栗。

军人,这个名词究竟应当做怎样的诠释啊!
    
回家后,我查了一下关于“赛图拉”的历史资料。“赛图拉”,维语意思殉教者,其名源于平台上的一座古墓。赛图拉哨卡:曾是中华民国国防部队住防的,是当时国家最西边的,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其最早历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后,清朝政府便在此设了卡。1928年设立了赛图拉边防局,不久又成立了边卡队,人数增至200人。1937年民国政府,继续在此设卡。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十团一个加强连进驻赛图拉。

 一个多世纪以来,守在这里的一代代中国军人远离家人,与世隔绝,用青春的流失和生命的折损以镇慑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有一个想法,脚下的这块土地不能改变了主人。
   
 四周的山坡就埋有不少永不腐烂的守防者。登上山坳掘地一尺便能见到木乃伊。曾有多少人为守防殉身?没有英名,没有记载,没有坟穴墓碑。但他们始终没有丢掉喀喇昆仑,没有失去中国西部边境的天然屏障。他们是无愧为中华民族的铁血卫士!

图片 

(昆仑、青藏高原行之系列篇待续)




文章评论

久久

两个故事看完,心里沉甸甸的,可赞的一批批边防军人,我们不能忘记。

我心飞翔

向守卫边疆的战士们致敬。祖国亲人不会忘记你们的。

海香

先占个板凳!有空再来拜读![em]e163[/em][em]e178[/em]

秀出班行

昆仑雪莲一枝冰中绽放, 青藏雄鹰双翼勇击长空。 [em]e179[/em] 尽赏大姐游记一篇!

乐天

向历代守卫边疆中华民族卫士致敬![em]e163[/em] [em]e179[/em]

海航

惭愧!以前没怎么认真看大姐的异域游记,最近仔细读了几篇大姐的昆仑西藏行,觉得写得真好!值得写,也值得一读。

竹林妙音

这些铁血卫士、无名英雄已经化作昆仑山脉,万古长存!

文灬卿

一句问候,真情永在;一声叮咛,无限感慨;一份思念,永不间断;一缕期盼,永远相连;一份友情,久久牵挂;一份祝福,送朋友身边!文卿祝愿朋友永远康乐!

边防卫士及在艰苦环境工作的同胞最不该被遗忘、被忽视。

坦然

沉甸甸的故事,沉甸甸的心情,向守防国门的铁血卫士致敬

笑靥金

青山埋中骨,捍卫中华魂!军人自古就意味着奉献,姐姐写出了一部悲壮的史诗!

若耶溪水

谁说壮士死无名?遗体风吹日晒中,有幸后人能造访,莲荷追祭殉国公。[em]e179[/em] [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