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不远,只是多年未亲近
个人日记
前些天在网上买了5本书,这本《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是最后翻开的。尽管是小开本的普及版,但捧在手里,仍然是沉甸甸的。阅读之后,我真正感受到的,则是凝结在每一幅照片上的沉甸甸的人文思考和历史情怀。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也算阅读过一些摄影的书籍、报刊杂志,也知道一些摄影家的名字和作品,但刘香成的名字我还是很陌生。若不是网页上介绍有黄永玉、陈丹青以及前《明镜》周刊北京分社社长蒂奇亚诺?坦尚尼等人为本书作序,我这次一定会与这本好书失之交臂,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书缘吧。
有一种人,一旦交往就会感觉到到他人格的魅力。有一种书,一旦捧读就会手不释卷。这本画册于我就是这样。先说这些照片吧,亲切温润而耐人寻味,摄影语言朴素平实又细腻可人。全书157张黑白照片,从1976年毛泽东逝世到1983年《邓小平文选》发行,刘香成用纯熟、独特的摄影语言和客观、惜笔的文字解说,为人们呈现了一段社会变革中的原生态图景。这些照片,当年无疑都是具有新闻性的,很多刊发在境外的报刊上,而如今结集成书在中国发行,就成了我们回顾历史和解读生活最生动的线索。著名画家、作家、诗人黄永玉在为刘香成手书的序言中这样评价他的照片:“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显然,这些照片的生动与“自在”不是凭空而来的,这与他独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刘香成1951年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在大陆,1960年回到香港读书,1970年赴美留学主修政治科学,大学最后一年选修摄影课,毕业后追随他的老师著名摄影师基恩·米利,在美国《生活》杂志做实习生,后来成了美国《时代》杂志常驻北京的第一位外籍摄影记者。英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这样评价刘香成的照片:“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该书第一幅跨页的照片,长焦镜头压缩了公园里的一角,清晨的侧光下,紧凑的三个人似乎在交流,他们左臂上都戴着黑纱,左边的两人一背一侧,似乎充满迷茫,正期待右边的老汉给出某种答案,老汉面向镜头,打拳的动作十分有力,表情似乎胸有成竹,扬起的左手掌食指与中指间还夹着一枝烟卷。照片的文字写道:“1976年10月,一名广州工人正在人民广场练武术。”在不动声色中,摄影师传达出这样一种观点:伟人去世了,但生活还在继续。
1976到1983年,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阶段。书中照片描绘的生活很多都是我所熟悉的,阅读中不时触发我的回忆。比如76、78的跨页照片,是1980年北京四季青公社农民正在把大白菜装车要运往城里。当年住在郊区的时候,我和家人每年入冬前也要上生产队的菜地里买白菜,借手推车拉回家。晚上一棵棵码成圆堆盖上油毡纸防霜冻,早上一棵棵摆开晾晒成了我和妹妹的家庭作业。
画册的每一幅照片都有着精彩的细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208页邓小平会见“红色资本家”哈默的一张合影,大家已经按队形站好等待拍照,不知画面左边发生了什么吸引了小平同志的注意力,他身体和头部都保持着庄重,眼睛却用力向那边斜视了一下,这个瞬间被刘香成的快门捕捉到了。这张照片在某些人眼中就是一张废片,绝不会出现在我们报纸的版面上,但用著名评论家的话说,“对这个人的描述胜过千言万语”。仔细端详这张剪裁精准、妙趣幽然的照片,不觉莞尔。
这本书内容的编排十分独到,简约而不简单,结构上体现出独运匠心。画册中对时间的叙述是分别用影印的刊发重大事件的人民日报头版来完成的,照片的编排也不是单纯地以时间顺序,而是以政治、经济、衣食住行、文化、风俗、意识形态等大致分为专题,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切入。不可或缺的是占了28个页码的7篇序言,每一篇都既有表象又有深度。将刘香成与布列松相提并论之后,陈丹青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近百年来格外真实而准确的中国影像,其作者,往往是来自域外的人?”
更为独特的是,书中引用了古今中外50条名人名言或名著的片段,巧妙的编排,仿佛是对彼时现实的注解,又仿佛是对历史的反思和概括。比如在1981年拳王阿里参观故宫时挥拳挑战门前金狮子雕像的照片下,引用了美国出版人福布斯1999年说的一段话:“中国作为新的一极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20世纪,美国没能处理好德国和日本的崛起,令美国和世界蒙受损失,对于中国,美国不能重蹈覆辙。”而在1977年拍摄的伤害南京路一家照相馆的照片下,引用了顾城1989年写的一首诗:“陶瓶说,我价值一千把铁锤/铁锤说,我打碎了一百个陶瓶/匠人说,我做了一千把铁锤/伟人说,我杀了一百个匠人/铁锤说,我还打死了一个伟人/陶瓶说,我现在就装着那个伟人的骨灰”。无疑,这些内容都引导着读者展开更深的思考。
昨天不远,只是我们已多年未亲近。




(注:以上照片为书中翻拍,本人无意侵权,仅供网友了解此书。)
本书封面
1976年10月,一名广州工人正在人民广场练武术。
1980年,北京,四季青公社的农民增在把大白菜——中国北方冬天唯一能保存的蔬菜——扔向一辆缓缓移动的卡车。稍后,这些白菜将被大量储存在庭院或屋顶。当时,公社制度正在被有条不紊地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有效而多产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以上照片为书中翻拍,本人无意侵权,仅供网友了解此书。)
文章评论
凡花一墨
并不久远的年代,几近遗忘的昨天。呵呵~
忆花寻
[em]e1000058[/em]
稻麦
"昨天不远,只是我们己多年未亲近"[em]e179[/em]
七月苹果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节奏快了,记得住的也少了,反正不是我生活的年代[em]e120[/em]
晴耕雨读
一本好书,你的解读,更是锦上添花[em]e179[/em]
涓涓清泉
昨天不远,只是我们已多年未亲近。经典之句!现在很少有人怀想曾经。
晴ぁ靜氺蓅罙
时代记忆!映像资料的魅力
易水寒
一本书在一个读者眼里好不好,就看它给了他多少共鸣。恭喜崇老师,在茫茫书海,收获了一本自己的所爱,这很难得的。[em]e112[/em]
夏日清荷
陈丹青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近百年来格外真实而准确的中国影像,其作者,往往是来自域外的人?[em]e179[/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