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渭源【文字转摘】

自创小集

 
是渭源的转下去,让世界了我们渭源。红沟的一定要看哦,渭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文化之轴”。
既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河与情感之河,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地理之河与文化之河。它发源于渭源境内的鸟鼠山系,渭源境内长50公里。它从甘肃省渭源县出发,横越中国的中心地带800多公里,造就了关中平原,继而汇入黄河,造就了华中、华北平原。自大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华夏文明史就以渭河为轴线翻转辐射,成就了周、秦、汉、唐盛世文明。渭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众多、历史遗址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显要区域,是三秦人民的“母亲河”和关中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清源河源头:一枕清流可入梦  小时候学过一个成语:“泾渭分明。”长大后知晓了在中国诸多县名中有两个独具特色:渭源、泾源,和别的县名不同,它们有着最直接的指向:渭河源头、泾河源头,它们很容易让人产生去实地探访的冲动。8月28日,我就在去往渭源的路上。  在渭源,记者看到一份当地的水文资料显示:渭源县河流均属于黄河流域,境内分渭河、洮河两大水系。全县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其中渭河水系1207.7平方公里,洮河水系857.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8.5%和41.5%。其中渭河在渭源的主要支流有锹峪河、唐家河和清源河,其中清源河径流量2400万立方米,唐家河405万立方米,锹峪河径流量1080万立方米,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清源河在渭源境内向渭河提供了最大的水量补给。  于是记者的第一个考察方向选在了清源河的源头地区。  我们从县城出发,沿西南方向去往五竹镇的方向。出五竹镇不远,我们的采访车拐向了一条已筑好路基还未铺设沥青路面的乡间公路。我注意到,一条清澈透亮的小河蜿蜒而来。这就是清源河,它穿过渭源县城,流经五竹和清源两个乡镇后,在清源镇下集村汇入渭河,主河道长28公里。记者一行人在五竹镇石头沟村红峡社附近停下车,轻装上路,前往当地人说的红沟。  沟口先有大片的山花和水草在沟头晕染出五彩缤纷的地毯,再往里走,峭拔幽暗的松林里光影的变幻让人如在梦境之中,而周围的群山也一改斧劈刀削的硬度,在林草的装扮下变得柔美起来。清源河也从一条潺湲的小河变成了跌宕跳脱的溪涧。  红色的浆果、苍翠的苔藓;翻飞的蝴蝶、在草丛中急掠而出的花翎子鸟, 红沟尽情展示着它的生态之美。  远远地,记者看到在这条山沟的两公里处,溪涧已经隐没在路边茂盛的灌木林里,本已崎岖的山路在那里陡然中断了。  正前方的几处山峦像画家的笔锋一转,换了风格,它们远看黑幽幽的像是从地底升起的,带有一种狰狞的变相。  我们在右侧山峰的崖壁上看到了署名为“左宗棠”的四个苍劲、气力十足的大字:大禹导渭。  走到近处,几处跌水从石壁上喷涌而下,有种白丝绸般的质感,抬头往上看,山崖之间的一线天空,悬着一轮烈日让人不敢逼视,而周围的山势相并,像是被利刃所伤。  相传大禹带曾经杀死蚩尤的应龙下到渭水源头鸟鼠山,看到此地绝壁千仞,高耸入云,山上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人民。有一位叫伯益的人,他能懂各种鸟兽的性情和语言,帮助大禹赶走了禽兽。大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画出治水路线,由应龙甩尾在前面开路,开出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从此,渭源地区的洪水终于被大禹治理平息了。在渭源县城现在矗立着一座“大禹导渭”的大型石雕,也是为纪念这位治水英雄。  而红沟所在的是五竹林场,它地处渭源县南部,有林地3.3万亩,活立木蓄积20万立方米,是渭源、漳县、陇西、临洮四县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甘肃中部主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两位皇帝君临:秦始皇西巡,隋炀帝赋诗  与“大禹导渭”的传说不同的是,历史上有两位真真切切的皇帝来过渭河的源头。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北地两郡。  当时的陇西郡治在狄道(今临洮)。要到狄道,就得经过首阳,穿越鸟鼠山系的关山。  按史书记载,始皇帝来到渭水源头是农历八月,比我们来的季节稍晚,我们眼前的浓碧山水在那时色彩更加丰富瑰丽。  鸟鼠山系的关山,分水两流,东流渭水,西入洮河。沿东西两水沟谷劈开一条通道,连襄武、羱道,西达狄道,这条通道翻越关山,成为边陲要塞。战国时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长城,就沿着这条通道,依山蜿蜒起伏。秦始皇登上山顶,被这雄威壮观的山形地貌所吸引,信马逐猎。  秦始皇和他的文臣武将在这里住宿一夜,第二天翻越关山,沿滥水北去了狄道。  统一天下的嬴某人走了,而另一位好大喜功、却要断送天下的杨广同志像是约好般次第而来。  据《隋书》载,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为经营西域而西巡河西。  当年三月,他由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出萧关,渡陇山,经天水,过陇西,于四月初六至渭源。炀帝自长安出发,行程千里,渭源是第一个休整之地。在此历七日之久(四月初六至十二),围猎搜奇,撰文赋诗,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隋炀帝和乾隆皇帝一生最喜品诗题句,此行他在鸟鼠山的“品字泉”旁自拟了一联让从臣看:“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游过禹庙,炀帝纵马登山,扬鞭指点鸟鼠山景。他不由想起了在此地隐居过的青牛道士封衡。仙人已去,遗踪犹存。于是凑着前两句诗,续写眼前景致:“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风归花叶散,日举雾烟收。”  炀帝在此地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围猎。炀帝召集了一些野老村民、围猎壮士,来恭承皇筵。他询问了鸟鼠山的风土人情、掌故传说,以及封衡后人的情况。炀帝兴奋之余,又出示自己的诗作,令群臣赓和,相为品评。  隋大业五年(609年)四月十二,隋炀帝一行离开渭源也向狄道而去。  秦始皇、隋炀帝两位大人物君临渭源,除了渭源在当时政治、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渭源山水的灵秀也是分不开的。 鼠山村:暮色中,新升的月亮像一片薄冰  渭源县在兰州的旅游推介会上,对于渭河的源头定义为:“渭河发源于渭源西南部的鸟鼠山系,渭源境内长50公里。”百度百科里的词条也有一句话:“从渭水发源地域的意义上来说,鸟鼠山还包括了渭水三源的其他山峰。”但在采访中,我产生了相当的困惑,从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中,它指向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具体说就是清源镇的鼠山村。  鸟鼠山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自从《山海经》有了“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的说法之后,后世许多地理学著作都说渭河发源于现渭源县城西的鸟鼠山龙王沟水(即禹河)。  8月29日下午,去往鼠山村的红胶泥道路上,到处都是深可没膝的车辙,采访车在上面辗转而行,像是在跳舞。  有人说得好:“水是这座山的永恒主题,‘鸟鼠同穴’ 是这座山跳跃的生机。孕育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母体,该是一幅古树参天、苍翠幽深、撩人心醉的画廊。”  车行驶了近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鼠山村所在的具象的
村民的指引下,从山顶沿一条山坳下行,我们没有找见地表上的溪流,但小路两边的林木和野草越来越繁密,脚下的土壤也变得有些泥泞,山风拂过,草叶鸣响,像极了流水的声音,它是在呼唤什么呢?  苍茫的暮霭中,一座实心的碑亭赫然在目,镌刻其上的顾颉刚先生在1938年即兴口占的联语隐约可见:“疑问鼠山名,试为答案岐千古;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盂。”  石碑左右两侧分别是禹王庙和渭河龙王庙。我们要寻找的禹王庙就静静地矗立在那儿,殿宇斑驳脱色,院中杂草滋生,有点孤寂清冷的意思。  按地方志记载,禹王庙侧有三泉,呈倒“品”字形,故称“品字泉”,近处的一眼泉上有盖,我和王纲搬开泉盖,只见三四米的深处摇曳着一泓水光。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西征经过此地,以马鞭探此泉的深浅,不慎马鞭掉入泉中,霎时不见,当他回到长安时,那根马鞭竟出现在长安城的护城河里,因此名为“遗鞭泉”。  还有两处泉眼,一处每逢夏日干旱欲雨时就出现白雾,名为“吐云泉”,另一处常有鲤鱼腾跃,叫作“鱼跃泉”,在昏黄的天光下,我们没有找到所在。  数年干旱,无洪灾之患,禹王庙村民自然光顾少了,院内青草蔓延,在周围立着的残碑上,而一旁新修的渭河龙王庙色彩光鲜,香火不断,人们期盼的是龙王能多降甘霖滋润百姓。  多降甘霖也好,“品字泉”会早日恢复元气,期待它涌出的水流日夜不息的景象早日到来。  回返县城的路上,月亮升起,薄冰般清凉。它的光辉垂照着群岭之上的层叠的梯田和散落的村舍,像垂照进一本还没有掩上的史书。灞陵桥:渭河文化的最诗意表达  在唐诗宋词中,“灞陵折柳”这个典故被诗人们无数次的运用,如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如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连女诗人鱼玄机也有《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据说这是古代长安风俗,当时长安的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  在渭源,有一句霸气十足的宣传语:“灞陵翘首诚招八方来宾,渭水举浪奏响开发号角。”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西安某地的口号,其实它高高地书写在海拔2000多米的渭源县。  灞陵、灞桥和我现在站在其上的灞陵桥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来源于明代大将徐达对汉唐之风的倾慕和追思,乃大将军徐达追击元将李思齐时所建,徐达说“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为桥取名为灞陵桥桥,并亲自题字,从此灞陵桥被人们称作“渭河第一桥”。  渭河既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定西、天水人民的母亲河。灞陵桥上有一幅匾额“绾毂秦陇”的意思是说渭水将甘肃和陕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站在源头,并不妨碍你思索一条河流具有的终极意义:从滴水山泉开始,一路不拒溪流,逐渐壮阔,千万次挣脱高原与山脉的夹击,滋养两岸,孕育文明。  在800多公里的渭河流域,自大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华夏文明史就以渭河为轴线翻转辐射,成就了周秦汉唐盛世文明。它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栖息地,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氏就生活在渭河边上,而后的炎帝、黄帝部落也均起源于渭河流域。自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9世纪末,渭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把周、秦、汉、唐推向了历史巅峰,主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程逾两千年。  时光回转,这份沉淀和变迁已成典故。渭水之畔的太公垂钓,钓出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老子李耳出函谷关后,“骑牛西去”是沿渭河西行到陇西,成陇西李氏文化祖脉;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看似势如破竹,却在渭河边上,被西凉马超打得割须弃袍。。。。怪不得有识之士预言:如果充分挖掘、持续开发,渭河的历史文化可以震惊世界。
 








         

                                   于丹告诉你何为乡土之情
于丹表示,渭源具有最淳朴的民风,向渭水之源致敬、向乡土致敬。乡土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它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更需要亲近乡土,回归乡土,因为乡土是我们的根和命脉。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不少建设成果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生活在钢筋水泥世界的不少中华子孙后代,也不明白粮食、泥土等等自然规律。”于丹说到:“因此,现代人应在走向国际舞台时,更加坚守、传承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骄傲,铭记黄皮肤血液中价值默契,留住乡土。”

  于丹认为,今天的中国,特别是一些大都市,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也正在失去自己的乡土。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过:我们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房子,但也正在失去越来越多的家园。费老先生几十年前说的话现在正在成为现实,人们房子越来越多了,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商品房,不一而足。但是家园还在吗?家园是能够让人心安顿的地方,是有美景,有美食,听到美好的乡音,有和悦美丽的乡情的地方。现在的大城市里,随着经济水准不断地提升,大家越来越焦急,越来越烦恼,人人的脸上都写着一副毫不掩饰的不耐烦,人跟人之间的火气越来越大,人越来越觉得除了挣钱这一件事情以外,别的都不是生趣与生机。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是一步一步回到中国人的乡土,寻找我们的乡音,一点一点地唤醒自己的母语。

  于丹说:“家教和门风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要认为有专业学校,有思想政治课,养不教父之过,其实家人的作用,永远是专业学校不能替代的。” “我们常常在问,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母亲?不要认为母亲在外面建功立业,给孩子挣钱上了贵族学校就是好妈妈。门风这件事情跟当妈的很有关系。”于丹说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他妈能有多少学问,她是知道善恶是非的,所以她能为这个民族培养出圣人。”现在社会上文凭高的妈妈越来越多,但懂家风的妈妈越来越少。所以怎么样能养好孩子,不光是给他吃多少,让他考多少级的钢琴、多少级的芭蕾。门风正,这个人一辈子才受用。”


   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永丰村




家乡的野果  野草莓和梅子,沙棘子


文章评论

梦蝶

一个字,美[em]e102[/em][em]e102[/em][em]e102[/em]

魅力 幽兰雪

@{uin:1475642164,nick:扬帆远航} [em]e112[/em][em]e128[/em]家乡美如画

蓝天

是的,风景这边独好![em]e179[/em]

雪儿

[em]e179[/em][em]e179[/em]

唐老亚

太美了!下次去我也好好逛逛。 [em]e328077[/em] [em]e328077[/em]

魅力 幽兰雪

[url=http://b18.photo.store.qq.com/psb?/V13tSdaC31WxI6/ApBk3DU.oPYwSUQLfq2JZ*16OhilsM7BJ7G2VurH47M!/b/YYnVxgoyrwAAYsrszAp0rwAA&ampbo=ngL2AQAAAAABA08!][img,100,74]http://b18.photo.store.qq.com/psb?/V13tSdaC31WxI6/ApBk3DU.oPYwSUQLfq2JZ*16OhilsM7BJ7G2VurH47M!/b/YYnVxgoyrwAAYsrszAp0rwAA&ampbo=ngL2AQAAAAABA08![/img][/url] 天井峡农家乐

魅力 幽兰雪

@{uin:1149394010,nick:随风} [em]e181[/em][em]e181[/em][em]e7263[/em][em]e7263[/em]

魅力 幽兰雪

@{uin:1149394010,nick:随风} [em]e181[/em][em]e181[/em][em]e7263[/em][em]e7263[/em]

时髦老爸

好美啊这么久没看到你的信息了!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