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鸡血田黄石(转)

手机日志

    图片

    昌化田黄石是昌化石之新秀,昌化田黄石“无根而璞”,通灵透亮,温润细洁,其中昌化田黄鸡血石更是兼备田黄石和鸡血石两者丽质,故称为“宝中之宝”,“帝后之缘”。 据史料记载,昌化田黄石的个别发现始于清代,上海历史博物馆曾征集到清光绪书画家张辛篆刻的昌化田黄石章。80年代以后,随着昌化田黄石的陆续发现和福建等地商人的频繁采购,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它的真实面目和价值。90年代后期形成了较大的采挖规模。其间,平溪,玉山,半岭等村均有石农在康山岭北坡,南坡先后采得昌化田黄石,由于昌化田黄石和昌化鸡血石一样名贵,因为迅速掀起了一股“掘黄热”。与此同时,一些埋藏在泥沙下已形成田黄质地的鸡血石和够不上田黄质地的冻石,彩石亦大量产出。至今,采挖的范围已经上连昌化石矿洞,下至水田,湿地,溪涧。由此昌化田黄石开始闻名于大江南北。

    一,主要成分

   昌化田黄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地开石, 含微量明矾石。 而昌化田黄表面形成的皮与肌理的矿物成分相同, 主要为地开石。皮和肌理结构不同,皮色中的地开石是不规则板状紧密堆积在一起,而肌理中的地开石为发育较好的片状, 局部可见六边形断面的自行到半自行的晶体; 昌化田黄外皮的铁离子含量要比肌理的铁离子含量高。

图片 

     二,地理条件

   昌化田黄石主要产于浙西大峡谷源头海拔1230米的玉岩山,隶属于浙江省临安市管辖。临安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区位条件优越,东达杭州,南抵宁波,北进上海,西至黄山等大中城市均可朝发夕归。矿区中心位置为东经118度55分,北纬30度15分,地形与华夏式构造线有深刻的关系,属天目山系。地处中山浅谷区,四周群山环抱,峻岭绵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斯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3.6摄氏度。年降水量为1700毫米,无霜期为206天,较临安市其他地区,雨量较多,无霜期偏短。
   
昌化田黄石矿床主要位于蚱蜢盘脚,康山岭,红硐岩和纤岭北坡岩下的山湾湿地,水田,小溪中,西起仰天荡,向东经过里坦,冷水湾,红硐湾,纤岭湾一带。东西长达2000米,上下宽200米左右。矿石自上而下而大致分布于三类地域:第一类是水田,这主要是在红硐湾下方;第二类是小溪和湿地,这主要是在康山岭下方;第三类是山坡,这主要在山体上部开采的矿洞与岩脚的小坡。

图片 

     三,形成原因

   昌化石部分原生矿脉受地壳变迁的作用出露地表,崩解成岩块,散落于低洼的山泥,湿地, 溪涧,水田,淹没于泥沙层中。深者达数米,浅者不足米,极少数又重新被筛滤至地表。这些单独成块的矿石,因经历泥沙和水分漫长岁月的化学作用及一定距离的搬运,得到水分的滋润,分化磨蚀,使矿石的棱角和易碎裂的部分磨砺,撞落,形成少裂纹的浑圆块体,并逐渐小型化;经过不同地质环境的再次培育后,矿石内质提高了纯正,滋润的程度,外表新生了稀密,厚薄,粗细,色泽不一的石皮。昌化田黄石和昌化田黄鸡血石主要产于康山岭北坡下部的冷水湾湿地,溪涧,水田的泥沙层中,“无根而璞”,“无脉可寻”。这里地势更低洼,含腐殖酸的泥沙层和水分更充裕,使其经受了时间更长,更充分的浸渍,滋养和里程更长的滚动以后,矿石内质更为细腻,温润,石皮更柔腻光亮,块体更浑圆,小型,而且部分形成了萝卜纹和格路。

图片 

     四,对比鉴别

   寿山石特指福建省福州市寿山村周围山脉中的一种岩石,是酸性火山岩交代蚀变的产物,其质地细腻,色彩艳丽,能达到雕琢工艺品的要求。在珠宝市场上,寿山石根据其产状大致分为3类,即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它们在质地和价值方面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田坑石优于水坑石,水坑石优于山坑石。田黄石就是属于田坑石的一种。在田黄石史上,寿山田黄石历尽了几百年的统治地位,然而,昌化田黄石的出现使寿山田黄石的“石帝”地位受到冲击,而两者究竟有何区别,本章将对此进行详述。

图片 

    成因对比

   高天均、张智亮等认为寿山石矿是该区燕山晚期火山热液与围岩交代或热液充填的产物。由于人气降水与地下水上升的气水溶液深循环,为寿山石成矿提供了热水源和矿源之条件。而田黄石的生成,可追溯到数百万年的第三纪末期,因为地壳运动和自然风化,寿山溪上方高山矿脉的部分矿石滚入溪涧,长期经受溪水冲刷滚动,磨圆了棱角,形成了卵形的田黄石坯胎,后为沙土覆盖。矿石埋藏于田中,日深月久,表皮所含的Fe2O3受水分、温度诸因素影响,逐渐酸化,自身渲染改变了原貌,形成特有的特征。
   
昌化石部分原生矿脉受地壳变迁的作用出露地表,崩解成岩块,散落于低洼的山泥、湿地、溪涧、水田,淹没于泥沙层中,因经历泥沙、水分漫长岁月的化学作用和一定距离的搬运,得到水分滋润,分化磨蚀,使矿石的棱角和易碎裂的部分磨砺、撞落,形成少裂纹的浑圆块体,并逐渐小型化;经不同地质环境的再次培育后,矿石内质提高了纯正、滋润的程度。
   
寿山田黄石与昌化出黄石的形成环境相似,两者皆是由原生矿脉滚入低洼的水田、湿地、溪涧等掩埋在泥沙层中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地壳运动、分化作用等形成的。不同点在于寿山田黄石主要产于水田之中,而昌化田黄石产于梯田之中。

    构造对比
   
寿山田黄石主要呈致密块状构造、网纹构造及隐晶质结构、细粒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寿山田黄冻在扫描电镜下主要呈团粒状结构,个别部位结晶度稍高一些,可以看到。田黄中地开石呈发育较好的片状,局部可见六边形断面的自形到半自形的晶体。

   昌化田黄石主要呈块状、斑状和脉状构造,以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出现,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主要呈现不定型、假六方片状或板状,鳞片火小为0.2-5mm,厚度为0.05-2mm。部分矿石中可见高岭石族矿物自形程度比较高,且对边平行,对角相等。

   对比两者的结构构造基本相似,主要以致密块状构造为主,伴有脉状构造;均以显微隐晶质结构、显微粒状结构和鳞片变晶结构出现;在电子显微镜下田黄石均呈现不定型、假六方片状或板状,但是昌化田黄冻石有别于寿山田黄冻中的团粒状结构而呈现假六方片状或板状。

  我国印石文化博大精深,昌化印石文化同样渊源流长。昌化石从开采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0多个年头。大家都知道,鸡血石属于昌化石中的精华,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宝玉石品种之一,数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石中皇后”。

图片

  在昌化石中,只要见有“鸡血”,不论何种质地都可以称为鸡血石。根据史书记载和实物考证,昌化石最早在明代开始作为雕刻材料和印章,从此鸡血石和鸡血石章扬名海外。直到清朝乾隆时期,石雕界有了“鸡血、田黄石中之王”之说,称田黄石为“印帝”、鸡血石为“印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昌化鸡血石资源由于过度的开采开始走向枯竭,这使得昌化石文化开始出现遗缺。就在这个时候,以前那些没有“血”的昌化石也受到重视起来,市场就出现了昌化石的后起之秀——昌化田黄。昌化田黄同样“无根而璞”,通灵微透,温润细洁,具备了田黄石的“六德”。尤其是那些带血的田石,俗称就是鸡血田黄石,它兼备田黄石和鸡血石两者丽质,故称为“宝中宝”印石,有“一石双宝”的价值,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品种。由此,昌化鸡血田黄石开始闻名于大江南北,干脆名字前面连“昌化”都不带了,直接就叫鸡血田黄石。

   最近几年,鸡血田黄石认可度更是在迅速增加,市场持续走高,价格也是一路上涨。品质好的鸡血田黄石价格则已超越鸡血石本身,直逼寿山田黄石。

图片 

   笔者最近收藏到一枚大小适中(288克)、石材方正、色泽艳丽、金皮全血的鸡血田黄,堪称鸡血田黄的顶级佳作。通过透光照射,在光线的指引下磨开外表的金色田皮,整个血面流淌而来,摄人心魄。磨开面的血色在半透明状的底子上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变化,犹如天空流动的火烧云。血流的动感和外表金色皮壳的静感融合得浑然一体,让人拍案叫绝。血色更是鲜红娇艳,灿若彩虹,透若琉璃,纹理排布自然流动,极具美感,如此精美的一枚印型鸡血田黄石,实在是一方可遇而不可求之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