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却不得好报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日记






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却不得好报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南怀瑾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说,你要晓得一个人,虽然做了很多的好事,结果不得好报,什么理由呢?


  你不要责怪人家,只问自己。当然最难的是自己的面孔,虽然做了好事,可是那个脸色,那个态度,太难看,令人受不了,这个地方要反求诸貌,所以外貌也很重要。


  结论是“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要自己本身正派,不是讲这个身体,是说本身要站得正,天下当然就归之。


  因此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靠他力,不是靠上帝、佛、菩萨,是靠自己“自求多福”,这是破除一切迷信的真言。


  人,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你感觉这个社会对你不适合,哪个朋友与你处不好,都是自己的原因。





  所以先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不要怨社会、怨朋友,要严格检讨自己,找出原因,这就是“自求多福”。如果自己不先反省,而先怨社会、怨朋友,又有什么用?反而会“自求其祸”了。


  所以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这几句话是重点,要特别注意。


  这是千古以来儒家谈修养、佛家讲修行最重要的中心。他说行仁道的人和射箭一样,拉弓射箭的人起码先要把自己的姿势端正好,然后才把箭射出去。


  可是当一箭发出去以后,不能射中红心的话,对于比你射得好的人,绝对不可以产生怨恨,要自己反省为什么不能胜过别人,自己好胜、好强,并不算错,但是不能因别人胜过自己就怨恨别人,而要反求诸已。


  做任何学问,也都是如此。孟子一再强调反求诸已,是儒家修养学问的中心,也是佛家修行的要点。


  一切都反转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检讨自己;不是要求别人,更不是要求环境。





  这一点,也就是仁术的道理。如果知道善行是好的,明知道而做不到,那就要在起心动念以及日用平常之间多加检点。


  修养不够的话,就会有时慈悲,有时不慈悲。譬如有的人看见乞丐动了慈悲心,要拿钱给他,最初拿十块钱出来,想想太多了,于是换成五块钱,在丢给他时,心里已经有了讨厌的味道。


  也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前面七八次或许都能答应他,但是到第九次感到有点烦了,第十次就根本不理他了。这也要自己好好反省,究竟一开始就不应该轻易许诺呢?


  还是应该有始有终地持续下去?又如有人自己财力并不十分充裕,但是看到孤儿可怜就想收养他。


  但是有人则认为不要自讨苦吃,不必直接收养,可以给没有孩子而喜爱孩子的家庭去收养,假手有充足能力的人去做,就更彻底、更妥当了。这是“术”的问题,是方法的问题,这也就是仁术的道理了。





  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点很重要,也很难。


  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


  这样处世作人,对长官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


  相反的,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候,往往是对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


  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们反身而诚,责备人家要以宽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严格检点。


  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


  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没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现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对于坏的一面,由于不懂因果循环的定律,只知道埋怨运气不好,埋怨老天爷不保佑,埋怨上帝不灵验,埋怨菩萨不加被,几炷香都白烧了。


  殊不知人生过程中的现象,如果检讨、反省起来,我们明天有什么事发生,从自己今天做的事情就会知道,用不着神通。





  自己身体的情形,对不对劲,是否会病倒,自己心里都会有数,有感受的。可惜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微明”。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微明”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


  老子曰:“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古人为什么对“道”看得那么重、那么珍贵?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为什么不说要求得就可以得,要免罪就可以免?许多年轻同学所谓求道的,都犯这两重错误,以有所求之心求清净无为之果,这是背道而驰。


  如果有求就有得的,那是邪道,而道是要自己心中一无所求,清净无为到极点,因为道就在清净无为中。


  所以佛家的《金刚经》教人无所求,无所住,就是这个道理。如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样,求财就得财,要命就得命吗?


  人家不一定把命给你。尤其是道,认为财与命还是“有为法”,不是无为之道。


  换一句话说,道不是向外面求来的啊!是一个人自己内在本来的,道是要从自己里头找出来的,如想向外求就错了。


  所以佛家常讲“外道”,什么叫做“外道”呢?佛家、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认为与自己不同的宗教叫做“外道”,认为你的理论与我不同,你就是“外道”、“魔道”。





  由佛法看来只觉得这是好笑的。佛家所说的“外道”,是指向心外去求法的就是“外道”。


  因为“道”就在你自己那里。比如基督教就讲“上帝就在你的心中”,为什么不相信自己?道无所不在啊!处处皆在,充满在这个宇宙之间,你反而拼命去求,这不是道了,不是上帝的至道。


  同样的道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到达的方法不同,如果有两个真理的话,那就不是真理。


  所以,佛家说“不二法门”,真理没有两样,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你不要被骗了。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言语、文化不同,思想方式不同,表达方式自然就不同。


  真理是没有不同的,可是一般搞宗教哲学的,用不同的形态、习惯去解释那个没有形相的真理,那不是自己变成魔鬼了吗?那是背道而驰。所以,“道”不可以求得,不是向外求的,个个有道,你自己悟去。


  “有罪以免邪”,一般人求道都是要求菩萨保佑我,上帝保佑我,把我的罪免掉,那上帝与菩萨不就是贪污吗?


  求他就免罪,不求他就降罪,做人也不可以这样,更不要说是上帝、是菩萨了!


  你想想看,有罪想免,如何可以免?“反求诸己”,要你自己内心的反省,道在你那里,你要免自己的罪,自己真忏悔,真反省,把罪恶反省忏悔干净。


  自己真正的站起来,建立自己完美的人格,建立“善人之宝”,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不是外来菩萨、上帝的力量给你免掉的。外来的力量高兴给你免就免,不高兴给你免就不免,那成什么话!那就是魔的行为了。





  所以老子的道理很清楚告诉我们,“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道”之所以可贵,因为它无偏私,也不稀奇;就因为不稀奇,所以可贵。


  “道”就在你那里,为什么你找不到呢?就因为在你自己那里,所以你找不到了。


  等于我们眼睛在自己脸上,你能够看到自己的眼睛吗?你看镜子看到的,那只不过是镜子里的幻影啊!不是你真实的眼睛。


  因此学佛修道的人,是回转来在自己这里找,把“这个”找出来,“那个”就容易了,这就是要自己求证。


  所以一个学佛修道的人非常“自私”,为什么?因为随时要照顾自己,随时要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有一点没有解决,而认为自己对了,那是自欺之谈。


  生老病死一切都要解决,学佛是要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学佛的人?


  一辈子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人,就是修行人。所谓自觉者,自己随时找出自己的错误,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