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葬礼★视频与图片(珍贵,收藏级)

同乐日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起,这座肃穆而明朗的方形建筑已在天安门广场矗立了27个春秋。也许,很多的人都想知道:毛泽东纪念堂为什么建成方形?为什么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南?正门为什么朝北?为什么要在纪念堂北门到瞻仰厢之间安排一段较长的过厅和走道?……
选址:非天安门广场莫属 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国哀思如潮。9月中旬,已有意向要为毛主席建一座庄严的纪念堂,用来保存遗体,供人们瞻仰遗容。按照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建筑师,美术工作者、工人技师等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他们日夜紧张工作,初步选了几个地点,有选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空地的,有选景山公园的,也有选八宝山的…… 粉碎了“四人帮”后,中央立即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10月下旬,选址工作进一步深入,选址设计组通过开座谈会、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请各界、各阶层人员提意义、建议。当时从政治意义、客观条件等方面的考虑,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的意见自然地占了上风。 1976年11月初,华国锋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审查了选址方案,肯定了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以南的选址方案。 下边的问题是:纪念堂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南的什么位置最为适宜?当时提出3类方案,通过比较,纪念堂的位置只有在纪念碑和正阳门的中间最为适宜。今天的纪念堂,距纪念碑正阳门各70米。 总体规划:精心而周到 纪念堂为什么要设计成正方形呢?据了解,这是为了让人从广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看得比较完整。 当时,规划设计人员经过方案比较和视线分析,确定纪念堂的面宽为75米,这个尺度的确定,考虑到纪念堂在纪念碑和正阳门之间,在广场上看过去,最长视距为700米,最小水平视角在6度以上,从广场的任何一处瞻望纪念堂,都是清晰相宜的。 纪念堂的高度也是经过视线分析而确定的。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考虑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金水桥畔看纪念堂时,应当望不到正阳门城楼,避免在纪念堂上面重叠着一个大屋顶的剪影,这就要求纪念堂的高度要恰如其分,既能够遮挡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过高,同纪念碑保持一定比例。经测算,纪念堂高度定为33.6米,纪念堂建成后,其南面有5条路交汇,形成交通路口。当时曾考虑拆除纪念堂南边的箭楼和正阳门城楼,设置地上立体交叉广场桥。但立体交叉广场桥位高,人流频繁,车辆多,并俯视纪念堂,气氛不够严肃。后来,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建立交桥的打算就不了了之了。今天,纪念堂附近修了几条过街通道,都是地下的,这恐怕是考虑了“不能俯视”的缘故。 我们今天见到的毛主席纪念堂,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确定正门向北有两个原因:一是遵照毛主席确定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为正面的指示,使纪念堂与纪念碑朝向一致;二是使纪念堂面向广场集合时的主要人群。现在看来,这一规划思想是明智的。
外观设计:千呼万唤始出来 纪念堂的设计工作是与选址工作同时展开的,即1976年9月中旬。由于大家心情十分悲痛,提出的方案都过于沉重、肃穆。方案大多是陵墓形式,以实体为主,墙上基本不开窗,往往无柱廊:即使有柱廊,也是采用短而粗的柱墩。 10月初,党中央提出要“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激励他们的革命斗志。”这样,纪念堂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更为明确了,即毛主席纪念堂既要肃穆,又须明朗。 随着选址工作的深入,纪念堂设在天安门广场已成定局。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具体环境,大家都倾向于柱廊式方案,认为这种方案容易做到“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又易与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相协调。 设计人员很快就柱廊式的处理手法达成一致:采取周圈列柱手法,它比起列柱两端或中间嵌以实墙的手法更为完整、庄重。 台基是1层好,2层好,还是3层好呢?多数设计人员认为采用多层台基较好,这是我国传统的纪念性建筑常用的手法,考虑到便于群众瞻仰,以两层台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基为宜。有的方案提出采用红花岗石作台基,上为汉白玉栏杆,以此来表示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根据这些意见,设计组做了3个总结方案。这3个方案台基基本一样,屋顶也均为重檐,只是柱子、华板、屋顶的细节稍有变化。1976年11月初,有关领导同志审查了这3个方案,指出“现在的3种建筑式样基本上可以,与人民大会堂等建筑比较协调,要求作进一步修改,再报中央审定。” 设计组多次召开工人、干部、设计人员三结合会议,并逐个征求各省市代表的意见。按照领导同志指示,设计组拿出了综合方案,即两层红台基;正方形抹小角柱子;黄梳璃瓦的退跨重檐柱子。最后,当时的最高决策层批准了综合方案。 细节安排:无微不至 当时,中央领导指示纪念堂设计方案要“方便群众瞻仰”。为了贯彻这一思想,设计人员特地在入口至瞻仰厅之间安排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过厅和走道,为的是让刚刚从阳光下进入室内的人们对厅内光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在细节处理上独具匠心,也说明他们付出的心血。 为了突出从北大厅到瞻仰厅的入口,南墙上的两樘大门选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作,色泽和纹理都很醒目,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为了体现“毛主席永远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思想,无论在建筑尺度上,或在室内环境的安排上,设计者们都竭力设计成类似一间日常生活的卧室。他们选用泰山产的磨光黑色花岗石作为水晶棺的基座,寓意“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纪念堂外围廊柱为白色,为了衬托白色柱子,设计者们特意选用带黑点、微露红色的山东浮山花岗石,而墙面则用粗磨光做法,使两者在质感上有所区别。 庭院绿化分内外两环,设计人员安排得外屋密内层疏,目的在于使纪念堂与四周其它建筑有所分隔,但又便于从庭院外面看到纪念堂。所有这些细节安排,都倾注着设计者对领袖的爱,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

图片如果您喜欢这篇日志图片别忘记转载分享给更多的人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