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松竹梅》书序言
个人日记
有一天,挚友赵洪升打电话给我。说明要和徐艳、于淑华三人合著一本集子,把多年工作经验,生活积淀,通过文学方式抒发感怀,以飨亲友和读者。首先我表示了赞许和支持!接着他说出给我打电话的目的,他们的意思想让我为此书当主编,并为此书作序。我感到很为难、压力很大,我认为当主编作序都是文学界有名望的大家所为,而我区区俗人怎能担此重任呢?百般谢绝无用,无奈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因为我和三人都是要好朋友,而且我们同是业余文学爱好者。用他们的话说,责无旁贷了。
为此书命名也颇费周折,经几个人研究叫《岁寒三友松竹梅》吧?倒也贴切,三个朋友都是东北人,东北漫长的冬季与寒冷密切相关。但是称“岁寒”,这里也有大地春回,阳光灿烂的大好时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恰当。经悉心商榷,一个响亮、温馨的名字油然而生,《岁月 松竹梅》,大家都拍手称快!三个朋友著书,书名“松竹梅”,自然每人担当的角色就很清楚了。
从气质、形象和她的职业,我们称徐雁为梅。中学语文教师,秋之韵文学社讲师。酷爱文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校园文学”的活跃分子。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北国草诗社”,做过学院举办的“雏雕诗社”的编委、广播室的编辑,校报编辑兼记者,组织学友参与报纸杂志投稿,成为校园中的文学骨干。毕业后,在哈市的一所中学任教。二十六年的教学生涯硕果累累。在教学中,她不但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深入学生中间, 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情疏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学习文学、爱好文学、专研文学、传承文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2012年被推举参加了国家级的教学骨干培训,同我国各地区的教育专家、学者、名师一起探究、交流,并把所得经验像种子一样的播种在了龙江大地。同时撰写了《让思考在教学中灵动》等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刊物上。2010 年参加网络文学社“秋之韵”之后,成为学社的“诗词”和“现代汉语语法”的授课讲师。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祖国文苑瑰宝“诗词”讲解得出神入化。 她以隽秀的文笔、澎湃的激情,从事文学创作。书写出篇篇佳作。成为“世界作家协会二龙山总部”副主席。
“松竹梅”三友中, 她是迎风傲雪盛开的“梅花”。她的作品亦如梅花绽放,给人以清纯、高洁、阳光、香郁的感受;她的作品蘸墨激情饱满,书写对生活的真诚、感悟、热爱、歌颂;她的作品让人感到蓬勃向上的激情和真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记录了她的爱与憎的心路历程。《今天,我这样过》、《曾经的祈祷,昨夜实现》、《今天,我来看妈妈》等文章,写出了女儿思念母亲和“子欲孝而亲不在”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孝女心、亲人痛的情愫跃然纸上,读后让人感动深深、引起强烈的共鸣。而她的《亲亲我的宝贝》、《儿子,妈妈想你》、《写给千里之外的儿子》、《儿子,赠你一双健翅》等文章,用慈爱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与期望。《难以逃脱的无奈》、《早课感怀》书写了她对教育事业的忠贞与热爱;《亲爱的孩子,你别哭》又彰显了她与学生那种心贴心的情感。读着这些从心底流淌出的情感汇成的文字,让你感受着母爱和师爱的慈祥与伟大。游记是她散文的主旋律,每一篇游记都描绘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友情的珍重、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梅花香自苦寒来”她孜孜不倦的学习积累,她诲人不倦的积极工作,所以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她是报春的红梅,正在和她的学生姹紫嫣红的百花,妆点着时代的文化春天。一首小诗送她“一树寒苞傲雪飞,娉婷玉立绽华菲。凝姿引领群芳艳,笑靥浓香报晓晖”。
被誉为竹的是于淑华,共和国同龄人,她是一位起步较早的文学爱好者。她的人生之路坎坎坷坷,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就像是坚韧不拔,破土而出的青竹。以她的信念和坚强对待生活和工作,以她的忠爱和执着对待学习和创作。业大中文系毕业后,与学友组建了“寸草文学社”,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她曾多次在《北方文学》、《小说林》、《青年文学家》及《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她的报告文学曾在《中国消费者杂志》、《黑龙江史志》等刊物上发表。两篇报告文学和散文《百年老站》被拍成电视片在市、区电视台播放。十余篇获奖作品被编入《编织彩虹的人们》、《风雨百年》等文集之中。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参与了两部志书的编撰工作。参与编写《富拉尔基区工商行政管理志》,参与《齐齐哈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富拉尔基分局1985—1995年年鉴》的编撰工作。退休后,到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为她的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的历史之门。随笔《富区第一楼》、《嫩江大桥的变迁》、《百年老站》等十几篇写“家乡的古迹”的作品,具有真实的史料性。她参与了《富拉尔基区志1986—2005》第二部志书的编撰和2006年—2013年五部年鉴的编撰工作。几十年来,她曾在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篇。并多次在省、市各级文学大赛中获奖。她曾为鹤城文坛有影响力的“新星”作者。
即将要出版的这部文集,收录了部分小说、散文,这些作品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也凝聚了笔耕的点点滴滴。她的小说《邻里轶事》、《来,为咱们女人干杯!》、《姑爷爷的故事》,都把着眼点放在了人物身上,以写出人物的悲喜、人物的忧乐、人物的甘苦为目的。特别是《邻里轶事》,这篇小说在她的创作里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小说是在《青年文学家》杂志上的重点栏目“新星”中推出的,可见编者对这篇小说的重视。她的小说《K线人生》、《弥留之际》、《足球 . 县长》,随笔《爸爸,我多想在梦中见到您》、《浓浓的亲情》、《姐姐,我遥远的思念》读后,感触最深的就是作品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心海深处情感。这些人物及其情感让人们知道了作者对他们是如何地熟悉,又如何地了解他们的心理、他们的需求。深信,只有建立在对人物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在文学创作中把人物写活。
如果把她比作“竹”,是基于她对生活、工作、文学创作的态度。她的文苑“翠竹园”中郁郁葱葱。一首小诗不足以概况她的人生,却表达了对她崇敬。“枝亮苍穹节自高,虚心坚韧志云霄。风摇倩影何潇洒,青翠根根气宇豪”。
赵洪升,秋之韵文学社副社长。身形高高大大,年近花甲,性格粗犷豪放,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东北汉子。如果把他比作“松”,他具有松树挺拔的外形,坚韧与刚毅的个性。是一位热情、慷慨的真正男子汉。他酷爱文学,加入秋之韵文学社后,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他的谦虚和热情赢得了社友的拥护和爱戴。2012年国庆节,秋之韵文学社把聚会地点定在丹东,他以东道主的身份为社友们在酒店安排了两桌珍馐美味的海鲜大餐。同时嘘寒问暖,关心大家的衣食住行,让这些从祖国各地、天南地北奔赴丹城、很多都不相识的社友们,感到了真挚的友情、亲人的关爱,有了到家的感觉。最令人感动的是,在2013年《秋之韵文集》第三部出版印刷中,出现了资金缺口,他义不容辞慷慨解囊,捐出1万元资助这项秋之韵文学社的重要工程,致使文集顺利出版。他的义举对文学社的凝聚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赵洪生在人生道路上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在部队接受过各种锻炼,有着高山峻岭上苍松钢铁般的毅志。各项工作中,他以优异的成绩、出类拔萃的骄人业绩,多次被评为先进。酷爱文学的他,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单位,他始终笔耕勤奋。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与新闻报道,发表在内部刊物和市、区各级报刊上,成为事业圈内著名的作者,辽宁省诗词论坛学会会员,现代诗文版主。
他在散文,《凝望永恒》中写到:“人的一生会走很多路,平坦的,泥泞的,顺畅的,坎坷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人会成为你的故事”。他写道:“人生是一棵树,长满青翠葱茏的枝叶,而支撑这棵树根系的,是爱心。而这爱心,却是一个人灵魂散发出来的清香,一种境界,一种温暖,一种瑰丽无瑕的美,使所有的人听到花开的声音。一个高尚的灵魂,留下一份伟大的爱,跳动在一个责任的心里、流淌在爱的血管里,回报也是一份无限的温暖。对亲情、家庭,朋友和事业也都会不断地延伸、扩大、循环,…”文如其人,他处事有担当,有襟怀,有涵养,有识见。所以,他不管在那工作都被人们称道。他的那篇《给别人以宽容 给自己以信心 定能有所成就 》和《回忆从失败中成长的我 》一文,写出了从部队回到地方工作的坎坷历程。当时,他在业务不熟、人脉不通、业绩平平的困境中,向领导请辞。他幸运,遇上了一位知人善任的伯乐。公司领导的鼓励,激发了他钻研业务的决心,经过勤奋和努力,自学到大专生三年学业的技术。一年后,在科里成为承揽业务数额的第一名,工程额达数百万。他成功了!他的事业、他的仕途之路,在他坚强、坚韧、勤奋、睿智、豪爽的奋斗中铺开了辉煌大道。他也逐步晋升为“丹东市勘探设计院的副院长”、“建筑工程总指挥”。丹东市发展建设的蓝图上留下了“锦江山公园”、“虎山长城”、“美丽的大鹿岛”工程的历史性坐标。
翻开他的即将出版的文集,一篇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告白着他的心扉。他的生活与写作中,常常是:一杯清馨的茶、一支优雅的曲、一段宁静的时间、一种纯净的思绪。指尖跳跃在键盘上,流淌出满载情感、友谊、哲理的诗词、文章。他外表粗犷豪放,内心却细致缜密。如果你不了解他的个性,绝对不能把这些细腻的文章和他联系在一起。这使我想到了“松”,粗糙挺拔的外表,内心有着细密的年轮与纹理,这就是我对赵洪升的理解。赠洪生小诗一首,与之共勉。“虬枝铁干傲山巅,雾障霜欺视若闲。 磐石嶙峋根错铸,峥嵘苍翠碧云端”。
我为三位朋友文集写序,有幸先睹为快。读了他们的作品,受益匪浅,学到很多作人和做学问的道理。但是也诚惶诚恐,深怕有误朋友们的重托。序言到此搁笔,权且算与朋友们共勉吧!文集是多年的创作积累,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步。祝愿他们三人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写出更好的作品歌颂祖国、歌颂时代、歌颂家乡!是为序。
主编段喜林,网名:雁鸣声声。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返聘为富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市诗词协会会员,富区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秋之韵文学社主编。是诗集《紅岸吟坛十一家》的作者之一。主编、出版《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1986——2005年志》书、《2006年——2013年五部年鉴》,和《梦筑夕阳》、《夕阳迎晨曦》、《秋之韵文集》一、二、三、四、部等文学书籍。
后记
自古以来,人们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三位秋之韵文学社的社友:砺剑(赵洪升)、南飞雁(徐雁)、烛火(于淑华),把这部三人合著的文集命名为《岁月 松竹梅》亦有“岁寒三友”之意。
鸭绿江、松花江、嫩江,三江之水哺育了三江儿女,结下三江情缘。三位好友年龄不同、地域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重情重义。秋之韵里相识,秋之韵里相聚,时间不算长,情谊却深厚。社友情、文友意、日志连知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文集如同纽带,将三位好友连在一起,真正成为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迎风傲雪的岁寒之友。
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用心血书写出来的文字。无论是发表在报纸、杂志上还是QQ日志里,都是岁月的积累、情感的积淀、激情的迸发、心路历程的记录。捧读这些文章,就走进了彼此的心灵,与你共同经历风雨也和你一起沐浴阳光。用文字记录生活,倾诉心言、抒发情感,才有了一路的脚印一串一串。拾起这些记忆编进文集,《岁月 松竹梅》就摆在了面前。
由于相识时间短暂,相聚的机会很少,三位作者居然没有一张合影,南飞雁用百倍的热忱、高超的技艺制作合成了三人合照,弥补了这项的空白,使文集更完美。岁寒三友中,每个人都为文集的出版做着努力,贡献着一份力量,虽然很微薄,但也尽到了心意。
这部文集中,南飞雁和砺剑都有诗词歌赋和散文,而烛火只有随笔与小说。整部文集虽算不上百花盛开,但也各有特色。我们自知文章中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的缺欠,但是我们还是坦坦荡荡把不完美的自己交给了朋友。因为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在朋友面前我们也无需遮遮掩掩。
世上最美的是真诚,世界最真诚的是理解。我们的不足能在朋友的理解中得到鼓励,我们亦心满意足了。一词一律一诗新,马运迎来文集春。松竹梅端凝赋律,著书世间涤霾尘。含情友谊频频顾,蕴意成思漫漫匀。三友岁寒歌不尽,此中韵味最纯真。
与文学相伴,人生更多姿多彩,与朋友相伴,我们的路会更长更宽。文学、朋友——永远的真爱!
我们与文学相伴,人生更多姿多彩,我们与朋友相伴,我们的路会更宽更长。文学、朋友——我们永远的真爱!
感谢秋之韵文学社的领导、老师和朋友们对我们这部书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深深致谢!
岁寒三友 松竹梅
2014.4.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