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正的驴友

收藏别人的


      常言道: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从事户外运动的驴子也是鱼龙混杂,有口碑极高的老驴,也有刚刚出道的新驴。那么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呢?首先应该正直。“德才兼备”这个词在用在一个人身上可以算得上是对这人相当高的评价了,而汉语的词汇又是非常讲究的,“德”字放在“才”字前面表明一个人有才能还远远不够,在此之上的要有“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广义上的人品。

       在一些网站上不时看到一些参加户外运动的人在聚会时声称自己进入户外圈的理由时把可以跟美眉共住一个帐篷,并借机泡美眉什么的说得理直气壮,并将那些或真或假的事大肆渲染,有些时候这样说的人是在故意开玩笑以活跃餐桌气氛,而有些人说的还真是心中所想,如果真是那样,这种人的人品是值得考虑的。心术不正的人与自然不谐,也为户外运动所不容。其次需要互相尊重。作为驴友都想去那些有着最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地方,谁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个踏入泸沽湖、第一个走进香格里拉的人。当一个自认为来自文明世界的人走入那些带着原始美的地方时,那里的一切都需要我们的尊重。那无边的未曾污染的美景需要你细心的呵护,而那些带着土著色彩的风土人情你要么全身心地溶入其中要么不加打扰地远远欣赏,那种拿着相机带着一脸不屑走入其中的人最多只能算是猎奇的游客,不是真正的户外人。

      曾看过报道说,有人在苗寨看完当地的葬礼之后又在后半夜偷偷跑去把死者身上绣工精美的葬衣扒下来,想到那件从一个死人身上拔下来的黑底彩边的衣服挂在家里的墙上,这个人就不觉得心里堵得慌?

      在自然面前,无论你怎么伪装也比不上最诚实的行为。那些夸自己如何如何牛却连大本营都上不了还吹嘘自己首登哪座山的人除了为人所不齿,基本上没什么值得说的。

      常见网上发起登山活动招募队员,当要求队员有相应攀登经验时,有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有过N座雪山经验,去了之后才发现他连冰爪都不会穿,更别说结组保护了,这样的人是对他人的不诚实,更多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诚实。最终的后果是可能给整个队伍带来灾难,也将会失去全队除他而外的所有人的信任。与他人结伴,需要的是信任,甚至于有人说选同伴比选老婆还重要。这里不仅有你对他人的信任,也有你如何赢得队友的信任。试想,在户外会有各种意外情况,有些时候甚至危及生命,你不信任的人如何互助?别人不信任你又怎么会去救你?

       前几年看过一则报道,北京市一个女性驴友报名参加毛乌素沙漠探险活动,这个探险队带了两台GPS定位仪,不能不说设备先进。然而,令人悲哀的是,这个女旅友把自己托付给了一群人品极差的人。正个旅途中,她自己背负着八十多斤物品奔走于炎热的沙漠,没有一个人去帮助她,走在对伍的最后面,此时她可能后悔了,懊悔自己的不慎重。她最终因为脱水而抱憾终身地留在了那片陌生的荒漠里。

      记住,别把高深莫测的表情与作派带到户外,你不开放自己的心胸,而是带着一颗狭隘的心如何与自然相融?如何有值得自己一生回忆的精彩故事?走在路上,开放的心态让会你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感悟。

      如果是为了破坏自然而走入户外还不如呆在家里。“除了脚印,我们什么也不留下”可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那是你在体能极度消耗的情况下仍然记得把所有的垃圾背下山,那是你在路边看到别人扔的垃圾时记得随手捡起来。有许多人一次次地深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那是为保护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而特别划定的区域,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中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进入,甚至进行科学研究都要事先向管理机构提交申请,经过批准后才能进入。那里有的是未经污染的生物基因库,有些是极其脆弱的植物生长圈,任何人为的闯入都会给那里造成伤害。在深深的丛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沿途丢弃的塑料包装袋、矿泉水瓶,这些东西除了不能降解会永留此处外还会因为带有异地的病菌给野生动物带来灭顶之灾。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在号称“世界第三极”的珠峰地区,每年在此活动的登山者和游客每天每人排泄的数升尿液足可以改变当地的环境。别以为这是耸人听闻的故事,当一个塑料瓶扔入大海,你知道它在海水中需要多少年才会降解吗?答案是:永远不会。

      曾见到那些为了扎营时让自己舒服点而破坏那些脆弱的高山草甸的人们,他们毫不留情地用铲子将它们连根铲掉,直到把地修平。一晚的宿营之后,他们没有看到阳光下那刺眼的光秃秃的一块土地,他们不知道要在这块地上再重新生长出那密密的草甸有多不易!植物在那样严苛的环境里生长极其缓慢,你的几铲子也许从此就会让那里从此寸草不生。

驴友从来不缺少激情,那种背包走天涯的冲动如果缺少激情就如同空穴来风一样让人无法想象,但想要拥有足够的理智却不容易。常见到背着小书包带着满脑子的浪漫想法而准备上雪山的,也常见到相互之间连面都没见过就商量着一起去探险的,而为了登顶将所有体能全部耗尽,而没有体力下山或是距峰顶没有多远而不顾天气迅速转坏,舍命都要上的也大有人在。狂热地热爱户外无所谓对错,但如果缺乏理智地走入户外却是错误的。人在大自然面前真是渺小是可以,与其说征服自然还不如说是征服自己:征服自己那些狂妄自大的想法,征服自己那些狭隘自私的念头,因此而不断地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使自己更能笑对人生。这个时候,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个理智的话题——涉及到自己的正确认识。

      从事户外运动除了安全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安全,安全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在户外,太多的人忽视安全,太多的人凭感觉而不是凭知识与丰富的户外经验进行相应的活动,于是每年的大假时有事故发生,而好多是可以避免的。总之,一次完美的户外活动必须要求参加的人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可太多的人太在乎自己,于是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是应下来了却不去做,于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世上虽然没有绝对的平等,但应该有平等的心态。任何人走入户外与他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欠了你就该帮你,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看过一部美国电影,一个登山队员为了拯救别人割断了自己的绳索。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在遇到类似的险境时都有勇气割断自己胸前的绳索,那么至少有勇气做到平等地看待他人的相助。最后还要提醒那些女性驴友们,别以为在户外男人帮助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你首先要学会的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自己也是对整个队伍的支持。《出游计划、结伴出游、相约同伴,把您的活动时间、地点、行程、要求一定要写清楚!。出游必须做到的。。。

       时下流行的驴友活动通常由一些户外俱乐部和网络论坛组织,他们借助网络发出“英雄帖”招募驴友,而驴友之间往往并不认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加入驴友行列,视户外探险为时尚旅游,甚至专以无人区和待开发区域探险为乐,穿越森林,攀爬绝壁,甚至步行进藏。资深驴友戴政从1993年开始参与登山、探险、徒步等户外探险活动。他关注到一个现象,近两年来,户外探险队中新驴比例越来越高,且以年轻女性居多。他们多数都没有经过起码的户外生存能力训练,缺乏必需的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又对溯溪鞋、快干衫等专业户外装备一无所知,只是为了追求好玩和刺激,这使户外探险慢慢演变成冒险游戏。

        “驴子”不是想当就当的。真正的“驴子”要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驴圈”里还有各种规则,如“三不借、三不问、三不准”等。例如,“三不借”中重要的一条是“水不借”。户外活动中的水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老驴”都会根据路程来控制自己水壶的水量,永远不让自己的水壶断水。而“新驴”缺少经验,有的敢不带水壶就上路,有的上路没多久就猛灌水,有的干脆自己的喝完了就向别人讨水喝。戴政说,“驴圈”内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一支队伍中的“新驴”比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否则在遇险时就会救援能力不足。考虑到安全因素,有经验的“老驴”通常都不会参加这类“新驴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走上坡路,尽量让脚后跟吃劲,脚后跟自然就在人的重心上,于是身体的重量就能分配在大小腿乃至腰上,这比用脚前掌爬山要省1/3左右的劲。用脚前掌爬山,等于让小腿累死而让大腿闲死。坡路上常会突出块石头、石埂之类,要用脚跟踏之。若坡路较平,也尽量全脚掌着地。走上坡路的第二个窍门是让每一次迈步换腿时,都须将支撑腿伸直,让关节嘎噔一下,这样腿的承重就能分散给腰肌一部分,不要嫌直一下腿麻烦,它能让人每走一步都有0.3秒的单腿休息。谁要是仅用脚前掌不让膝盖绷直一下地爬坡,就等于故意磨练意志。   

    2、可用可不用手帮助时就应该用手。用手能减轻双腿的重负。爬山时双手多半是在闲着,早已养精蓄锐,稍微能用上手时,就该前肢着地而用力。为啥四肢腿的动物就比人擅爬山?因为它们平均分配了力量。估计动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觉得奇怪,这是一种杂技的姿式呀。爬山时,只要坡度超过45度,就手脚并用,省劲有效,也没什么不雅,还算返朴呢。
 
   
    3、爬坡时可以有点外八字。外八字式迈步便于让脚跟吃重,也减少脚面与小腿的角度而肌腱舒服。我发现老乡负重上山(送粪担水等)就有些外八字,虽不走得特快,但不停歇,每迈一步膝关节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顿。 
   
    4、爬坡时可用手掌压在大腿下部助力。这样一是让手臂和腿形成一个力矩而将臂力转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压摁有助大腿肌肉的紧凑而得以发力。当摁压着一只腿提迈另一腿时,会觉得像摁压着一块石头一样而能借上力。 
   
    5、爬坡时可大口喘气,喘得夸张一些也没关系,吸进的气越多越好,能加强肺和心脏的功能,进而全身肌肉中的细胞更能充分地工作。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仿佛上至喉咙下至丹田。山里的空气杂质少,干净的氧气在身子里循环就等于内部洗澡呀。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前,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省得喝一口冷风噎着。 
   
    6、爬坡时拄棍也能减轻腿力。两只腿的爬不过四只腿的,但人拄上棍等于三只腿,胜于两腿。短棍(手至地的距离)为好,手能撑住它,让那棍杖像腿一样吃力。长棍也行,仿佛撑篙,不过移起来比短棍费些胳膊的劲。 
   
    7、爬坡时适当地仰着头。这样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坡似乎不那么陡了。用错觉骗一骗自己就算藐视困难吧。 
   
    8、爬山时最好穿硬底高腰皮鞋。硬鞋底不怕山石硌脚,走在石头上也能全脚舒展,踢蹭到石头也痛不着脚趾。高鞋腰有护踝作用,使脚与小腿更柔韧地连在一起。休闲鞋不宜爬山,其鞋底几乎像你脚掌一样轻,硌鞋即硌脚,不小心踢了块石头就像石头砸了脚趾。   

    9、觉得热就脱一层衣服。因为热消耗体力,并且汗湿了衣服被风一吹极易着凉,即便在北方冬季有时也能热得穿衬衣爬山,即便夏天在风口处也要穿紧了衣服。不要怕脱了穿、穿了脱的麻烦,舒适的皮肤感觉会减少爬山时的烦躁和紧张。 
   
    10、爬野山时须备上手套。野山快到山顶时往往路极窄或没路,全是荆丛时要用手去扒开丛枝,手套可避免手被刺技刮伤,并且遇陡坡手脚并用时,那手套就等于是鞋呀。越是夏天越要备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荆棘丛)比冬天的密多了。 
   
    11、关于山上的小路。没小路的山,走起来费时费力,爬山时找路就像找导师一样。以下几种情况必有小路:架过山梁的电线下必有查线员留下的路;过光缆的地方亦是;你若去的方向有堰田、炭窑或小名胜(塔、泉、碑、坟)等必有小路可通。一般来说,小路因山制宜,往往不直通你要去的方向,它可能绕半座山,甚至有时反方向而迂回。 
   
    12、小路不会忽然消失。一旦忽然消失,多半是你走错了,原道回返一段,仔细查检小路是在哪拐了弯。不要硬走,就算你直接攀登钻荆爬上了顶峰,却失去了爬山时的聪明锻炼。有时小路会有同样宽窄的分支岔口,也许这是暂分叉而不远后合并,也许真是分道口。此时须根据山判断,甚至捡一条试走几百米。 
   
    13、找老乡打听山路要不厌其烦。与前一个第几个岔口往哪拐弯,那有啥标志,与前一个岔口差几里,比如在第几个岔口或啥位置能看见目标、最后一个岔口距山顶有多长时间的路,等等,越细越好,并记牢。最好再多问一两个老乡以丰富或校正信息。   
    14、上山前一定要找到北并认准。一般从小村能看到要登的山顶,看看二者连线与北的角度,明确前进时的方向感。行进时也要时时找一找北,拐弯时要大概估计转了多少角度。在山里,人的方向感觉常会出错,有时楞会发现太阳在“北面”,不过太阳不会错,不愿相信也要相信它。   

    15、下山迷路时就往下顺沟走。顺小山沟下坡能到大山沟,大山沟必有路通人家,也许回不到你的出发点,但不致出危险,尤其天黑或大雾时,顺沟走下坡路最为保险。 
   
    16、下陡坡时用屁股蹭着走不寒碜。一般下陡坡时宜侧身走,重心略靠后,稳住一脚再移一脚。背着身往下倒走,视野不好,且过慢。不妨仰面坐着走,即用屁股蹭着走,两手也撑着移动,安全而快捷,稍费裤子。 
   
    17、下小坡时小跑两步最有效率。下小坡时,小步紧,即步伐小而步频高,甚至可小跑几步,因为把劲用来“刹车”是浪费,并且脚也顶得慌。

          短途穿越 

  这里所说的短途穿越,是指周末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周边进行的一两天的穿越活动。这类户外活动引起的急性损伤,一目了然并且立竿见影,如脚底神经刺痛,肌腱痛小腿肌肉痛,运动腹痛等等。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这是因为体质不好或者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户外活动导致的后果。只要马上停止活动休养生息,而后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户外运动强度就无恙。 

  即便是短途穿越,若长期不在意活动中我们身体所发出的警告信号慢性损伤就会不请自来,让我们痛不欲生。我们身边有些猛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吹嘘自己如何在三小时内完成别人整天才能走完的线路,就我的经验,这种朋友玩户外超不过三年,一是争强斗狠的人任何时候都会不缺少,“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二是三年后恐怕他自己就走不动了,膝盖严重劳损。 

  膝关节是人体构造最复杂的关节,由股、胫、髌,腓骨构成,其周围的肌肉,肌腱,内外侧副韧带,前后十字韧带以及内外侧半月板,共同维持它的稳定性。如果你在户外太过活蹦乱跳,尤其在下山时跑得飞快,那么膝关节关节面就会因撞击而造成软骨破裂,或者半月板破裂。除关节软骨破裂,半月板破裂外,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有髌股关节疼、髌腱炎,髌胫束症候群及滑囊炎等等——这些名词记不住没关系,你只要问问自己膝盖是否感到过疼痛就行。 

  自我诊断 

  摸一摸膝盖前面凸起的地方,通常我们称它为“膝盖头”,这就是膝关节最重要的组成——髌骨。以此为中心,上面痛,通常是四头肌腱炎;下面痛,通常是髌腱炎;外侧痛,通常是髂胫带疼;四周一起痛,通常是髌股关节疼或髌胫束症候群;里面痛,通常是滑囊炎。 

  解决方案 

  以上的症状基本可以通过休息和治疗得到缓解直至痊愈,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当暂时停止户外活动两三个星期。 

  简单说,如果你不知道该做什么就什么也别做,躺在沙发上做睡佛状。此外,金鸡独立、丹凤朝阳、童子拜观音的姿势对康复也有帮助。不过,要记得开始动作之前,先和家里人打好招呼,免得他们以为你走火入魔。如果认为这种姿势难度太大,做一些轻微的拉伸和压腿活动也是不错的,如我们经常做的前弓步和侧压腿,实在不行盘腿打座或冰敷也有些效果。 

  药物方面,服用阿斯匹林和布洛芬会有所帮助,每次650mg阿司匹林或400mg布洛芬,每天服用三次,多一点少一点都没有关系,以家里人不会误认为你在磕药为宜。 

  相比之下,若你走路无妨,但在做某个动作时会感到膝关节突然剧痛,那就需要到医院看看医生了。因为很有可能是膝关节破裂碎片落入关节腔内,使关节无法正常工作而引发的疼痛。  总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你时时记着自己不是个有“钱”人,那点点底子经不起蚀耗,立志不做强驴、猛驴、超级驴,估计成长为一个拥有健康的成熟老驴就不是太大问题。 

  长距离穿越 

  和我们每个周末都可以出去瞎晃荡的短距离穿越不同,超过三天以上的长距离的远征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如果不是以此为业,活动频繁的爱好者一年也不过两三次,不频繁的两三年可能有一次。这样的活动很多细小的事情,倘使不注意就会演变成巨大的伤害。 

  脚上打水泡的事情人人都遭遇过,无性命之忧,痛起来却颇难受,有时候前路漫漫还得快马加鞭——如果有人不怕痛,那是因为还没有痛到让人怕。像一些小问题而导致*烦的情况并不鲜见,在长距离的穿越中我见过背包磨破了腰身,衣领磨破了脖子,眼镜磨破了耳朵以及内裤磨破了大腿等等事情。总体上讲,不合适的装备是导致这种结果的最大原因,其次是行程安排不合理以及不科学的运动姿势。 

  解决方案 

  长距离穿越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运动本身,还需要食品后勤、医疗卫生、通讯联络乃至安全器材方面的保障。连续作战、过度疲劳、强度太高是导致长距离穿越中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对远征来说,正常情况下负重不应该超过自身体重的1/3,每天行走的时间应该在六小时左右为宜。过度运动除了会导致磨损和擦伤,还有可能导致黑指甲(指甲中的血泡)、足弓疼痛、肌肉酸痛、关节劳损以及肌腱挫伤等问题。更可能因为过度疲劳而导致体力衰竭,进而增加中暑、失温等意外事故发生概率,或者直接诱发心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的疾病或紊乱,严重的情况下就会丢了性命。我们假期都不长,而户外也没有必要把人人都搞成马拉松运动员,量力而行是首选之道。 

  高海拔攀登 

  一说起高海拔当然就得提起高山病,在医学上被分为高山反应,高山水肿,高山昏迷,高山高血压,高山红细胞增多症、高山心脏病、慢性高山适应不全混合型等七型。通常被人们泛称为“高原反应”的是最轻微的一种,高原反应跟运不运动关系不大,一旦上到这个3048米以上的高度,75%的人不管动不动都会难受,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胃口欠佳、恶心、呕吐,疲倦、虚弱、眩晕及睡眠困难。有时和受凉感冒时相似,所以不少人以为自己患上感冒或水土不服,但其实是患上急性高山症。 

  最要命的事是,高山病的出现并无百分之百的规律,体质好的人未必就轻,体质差的人也未必就重,哪怕同一个人不同的状况下症状也不尽相同。总体上讲,视乎上升速度、高度及个人体质乃至心情有关。缓慢上升慢慢适应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常急性高山症在24~48小时内便会好转,如果进一步恶化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可能是肺水肿,也可能是脑水肿,还可能是血管栓塞甚至心力衰竭等等。总之,任何人患上急性高山症都不应继续上攀,这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有不少血的教训。若处理得不好,或轻视急性高山症而勉强上攀,便会引发更严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病。有记载因为攀登高山而毙命的倒霉鬼是1891年一位在法国Chamonix村的医生,在勃朗峰4359米的ValLotHut死亡,原因就是患上急性高山症而不肯下山,最后发展成高山脑水肿而致命——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种倒霉鬼还屡见不鲜,不怕死和自己找死是两回事情,面对雪山,希望朋友们都有好的心态。 

  解决方案 

  除了思想上的重视,“主动适应”也是预防高山病的重要手段,比如说适量活动,别一有不适就躺下来,勿激动、多喝水、免油腻、勤加衣、晚睡觉,注意通风、远离烟酒,必要的时候适量吸氧等等。一旦反应严重,《垂直极限》里面的那种特效药可是还没发明出来,地塞米松只能帮助你排出体内的水分而缓解水肿症状。对严重的高山病最好的方法是把病人塞到高压氧舱里——一个像蚕蛹一样的大塑胶袋子——加压,直到面色红润容光焕发。不过那个破袋子远不如布袋和尚的乾坤袋便宜,一般地方不太可能有。所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赶快卷睡袋走人,走得越低越好,如果下山之后症状还不能减轻,那就得赶快去医院。

野营生活——初级攻略

周末,带上你的帐篷和睡袋,跋山涉水,远离喧嚣,走近自然和野趣。 

生活资料的准备 

因为生活地点的改变,除了日常用品之外,出外还要准备其它的物品。这些物品可分为个人用与团体用两种用途,尽量将必需品的范围缩小,制成露营表以利于作为准备用品的依据。 

个人准备之物品 

搬运用具:背囊、副囊、背包。 

食器类:饭盒、锅子、水桶、筷子、杯子、盘子、碗、汤匙、*子。 

衣类:帽子、外套、内衣、裤子、袜子、鞋、手套、雨具。 

寝具类:睡袋、气垫、毛毯、睡衣。 

日用品:洗脸用具、笔记用具、卫生纸、手帕、生理用品、自用药品。 

其它:相机、手电筒、刀子、地图、保险单、身份证件等。 

团体准备之物品 

野营用具:帐篷及其附件、绳子、铲子、铁丝、钳子、起子、剪刀、锯子。 

炊事、容器类:大锅、罐子、水壶、水桶、刀、竹篮、开罐器、火柴、抹布、报纸。 

光热用具:蜡烛、手电筒、头灯

文具类:放映器、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麦克风、卷尺、钟表、地图、文具、日志、采集用具、指南针、海拔仪、共用照明灯具。 

急救用品:整肠剂、解毒剂、镇痛剂、感冒药、消毒水、冷热敷用剂、醒洒剂、绷带、三角巾、纱巾。 


扎营技巧 

▲近水:扎营休息必须选择*近水源地,如选择*近溪流、湖潭、河流边。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或是溪流边,一旦下暴雨或上游水库放水、山洪暴发等,就有生命危险。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 

▲背风:在野外扎营应当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有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向。背风不仅是考虑露营,更适用于用火。 

▲远崖: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危险。 

▲近村:营地*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禾、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更为重要。近村也是近路,方便队伍的行动、转移。 

▲背阴: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是应该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天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热太闷。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是很容易招至雷击。 


步行的原则 

户外旅行主要*的就是双脚,用自己的双脚步行平路、登攀山岭、过桥涉水等等。虽说步行是孩提时代的课程,但在我们户外活动中同样有不少东西需要学习。 

首先起步宜缓。往往外出旅行先要乘一段汽车,才下车步行,如果是长途乘车,下车起步登山时一定要缓慢一些,以使自己的身体逐步适应运动状况。否则会出现心慌、头晕及无力等问题。 

其二大步健行。所谓大步健行就是在平路及登缓坡时尽量用大步,即比平常的步幅大些,这是科学的步行方法,因为这样在等距离里减少了双脚的摆动,其用功就相对减少而达到节省体力的作用,开始是有些不习惯,坚持就会适应。 

其 三精力集中。朋友们一同外出旅行,总喜欢在旅行中嬉戏,别忘了,说话及唱歌等不仅消耗体能,同时还会分散注意力,甚至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路段,如过桥、上下 坡时,连眼睛都不能分散注意,如果一边下坡还同时陶醉在自然美景中,不出事才怪。因此,欣赏景色、交流问题、小娱乐等都必须在休息停步时进行。

其 四抵抗疲劳。当步行达到一定的路程时,人们就会出现双腿及身体的疲劳现象,以至会出现停步不前的打算,其实,这是到了体力的临界点,坚持下去,过了这个临 界点,肌体就适应了大运动量的步行活动,疲劳感就会渐渐变弱。当然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不能到了极限疲劳才休息。 

最后是注意保持距离。一个队伍在行进中必须保持一个商定的间距,一般在2~3米,前后人员都要相互照应,并且不应拉开距离,要保证队伍的整体性、安全性。 


方向的辨别 

你可以在林中找一棵树桩,根据它的年轮来识别方向,因为其年轮总是南面的宽而北面的窄;你可以观察一棵独立的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 

你可以根据蚂蚁的洞穴来识别方向。因为妈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苍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如 果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则可以根据星辰来识别方向:先找到天上的北斗星,沿着其“勺柄”,找到第六与第七颗星,根据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数学原理,将这两颗星 连接成一条直线,并在这条连线的延长线上找到比较明亮的一颗北极星,从“勺柄”到较明亮的那颗北极星,正好指示着从南到北的方向。 

如果是在冬天,由于日照的原因,积雪难以融化的部位总是朝向北面的。 

除上述方法之处,你还可以利用手表来辨识方向: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数对准太阳,表盘上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比如上午8时,除以2商数为4,将表盘上的4对准太阳,12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了。如果是下午,应按规定24小时计时法计算。 

如何使用指南针 

要确定自己在地面上的位置,必须首先找到北方(即地图的上方),然后转动身体使人和地图均朝向北方,或者旋转地图朝向前进的方向。这样你才能将指南针设置在地图上。 

1、要确定从A点(你的位置)到B点(你的目的地)的方向,首先应使方向箭头从A点指向B点。沿指南针的边缘测量AB线的距离,并参照地图的比例。 

2、旋转中央刻度盘使南北线与地图的网格线重合。指北箭头(红色)现在指向地图的北面。这就确定了方向(AB线和磁北之间的角)。 

3、旋转地图使指北箭头与磁北重合,如指针所示。指南针上的旅行方向将指向你设置的方向。 

4、现在,你可以拿起指南针按照旅行方向箭头前进。保持指南针处于水平位置,并使刻度盘上的指北(红色)箭头与磁盘上的北方重合。 

巧睡睡袋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35°)睡袋在一般低温下(-5°)也会感到冷,那么怎样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减低,注意下面几点会帮助你睡得更暖些。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保持睡袋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份主要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份。保温棉在受潮后会粘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的变暖时间。使用睡袋及睡袋套。 

睡袋的种类很多,但在选择睡袋时和选择其它户外用品一样,并不是最贵的最先进的就是你应选择的,只有最适合你的,能和你从事的户外运动相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应急措施 

被 毒蛇咬伤:在野外如被毒蛇咬伤,患者会出现出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几小时内就会死亡。这时要迅速用布条、绳索、腰带等将伤口上部扎紧,以防止 蛇毒扩散,然后用消过毒的刀在伤口处划开一个长1厘米、深0.5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将毒液吸出。如口腔粘膜没有损伤,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 担心中毒。 

被昆虫叮咬或蜇伤时:用冰或凉水冷敷后,在伤口处涂抹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用镊子等将刺拔出后再涂抹氨水或牛奶。 

骨折或脱臼时:用夹板固定后再用冰冷敷。从大树或岩石上摔下来伤到脊椎时,将患者放在平坦而坚固的担架上固定,不让身子晃动,然后送往医院。 

外伤出血:在野外备餐时如被刀等利器割伤,可用干净水冲洗,然后用手巾等包住。轻微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一小时过后每隔10分钟左右要松开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 

食物中毒: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除会腹痛、腹泻外,还伴有发烧和衰弱等症状,应多喝些饮料或盐水,也可采取催吐的方法将食物吐出来。 

休息与饮水 

在外旅行途中的休息同样要讲究方法,而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是一个科学的休息原则。 

休息原则:一般应是长短结合,短多长少。长短结合,即短时间的休息同长时间的休息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度。 

短休息:是途中临时的短暂休息,一般时间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装备,站着休息为主。这种休息可以多一些,但时间短。 

长休息:长时间的休息在平路旅行一般2小时一次,一次可在20分钟以内,休息时应卸下所有的负重,先站一会后才能坐下休息,不要马上坐在地上。休息期间,可 以自己或者相互按摩一下腿部(尤其是小腿)、肩部、颈部等部位的肌肉。同时可以活动一下四肢。休息是积极的,而不是躺倒休息。 

饮水原则:人体的新陈代谢离不开水,在运动中由于出汗蒸发,人体的需水量比平常多,及时地补充水分是必要的。但同样要掌握一个度,出现口渴时,应适当地忍耐一 下,不要一渴就喝,每次喝水最多一两口就足够了,不要猛喝,过量的水只会加重心脏的负担。科学的饮水应当是适量到人体基本需求即可。 

水源可以是自带的饮水,如白开水、茶水、运动饮料等,途中一般不要喝啤酒、含糖份多的饮品。暑天可以预备一些消暑饮料,如酸梅汤、橄榄汤、酸角汤等,它们即解渴,又达到消暑作用,但这些饮料的浓度要低一些。 

野外厕所 

我 们到达目的地搭建营地的同时,建一个简易的野外厕所是极为必要的。野外厕所应选择在营地的下风处,地点要比营地稍低一些,并应远离河流(至少二十米以 外)。最好是挖一个宽三十厘米左右、长五十厘米左右、深约半米的长方形土坑,里面放些石块和杉树叶(消除臭味)。三面用塑料布或包装箱围住,固定好,开口 一面应背风。在厕所内准备一些沙土和一把铁锹,另准备一块木板或纸板。便后用一些沙土将排泄物及卫生纸掩埋,并用木板或纸板将便坑盖住,以消除异味保持卫 生。 

另外,在厕所外立一较明显的标志牌,使别人在较远处即可看到厕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当露营结束时,用沙土将便坑掩埋好,并做好标记,告诉其他参加野外活动的人。 

取火知识 

在 户外有可能发生火柴弄湿、打火机丢失等情况而无法生火,无火时会有很多麻烦和危险,故应当学会临场取火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借太阳光聚光点火,聚光可用放大 镜、老花镜、望远镜中的放大镜片,甚至将冰块研磨成放大镜,也可以用手电筒中聚光碗,将易燃的湿火柴、纸屑、木屑、松脂等置放在聚光处,片刻即会点燃易燃 物。如无太阳光就麻烦了,只有试试钻木取火的原始方法。 

提醒:注意保护野外环境 

不要随便在野外丢弃包装袋、矿泉水瓶、果皮等,将所有的垃圾带回家。记住一句话“只带走记忆,仅留下脚步”。

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影像留住风景,以行动保护自然!


文章评论

苏袋袋

蒙着去了好几回了,要好好学习下[em]e140[/em]

飘飘

好长,看完累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