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天堂山田园吃住娱乐一条龙休闲去处开发建设投资十五亿多。

个人日记

  天堂山,位于莱州市区东南方三公里处,正南与“神仙洞”所在的寒同山相对峙,威武高速公路在北、西两面为其立起屏障,其山势向东是颇具盛名的居仙岭,紧连着居仙岭的是道教圣地庵儿涧。天堂山山前是文峰路街道田家村,此山属于这个村管辖。
    天堂山不高,峰顶海拔不足百米。天堂山也不大,占地面积还不足半平方公里。按说此等小丘是算不上山的,应该称其为“埠”或“岭”才合适。然而,由于金、元时期一些修道人的推崇和许多造神故事的传播,使这座不是山的“山”不仅有了“伸手够着天”的高度,更有了“天生的一对狮子”、“十里阴城”及“石志温选穴居仙岭”等传说故事。这些有“实物”佐证的故事深入人心,一代一代的当地人不断地美化传说,迁徙外地特别是“闯关东”的莱州人也津津乐道的大加渲染,以至清朝的乾隆皇帝听到这些故事后,都急着要来看看这座天堂山。
    天堂山原来无名,金、元之前,居住在“山”前的田家村人因其在村北,称其为“北岭”。据道书《随山路》卷二载,金、元时期,全真道随山派第二代掌门人石志温到寒同山讲道,他在“山阴姑洞”前俯瞰“天堂山”,因叹其美景有感而发,吟诗一首《山阴洞北忘》,曰:洞前北俯瞰,烟云绕孤山,林影若凌霄,琼楼见玉栏,百神护宫阙,两兽守闱前,美哉天堂景,目醉心悠然。从诗的落款“岁在庚寅”看,此诗作于蒙古孛儿贝斤窝阔台三年(1230年),距今已有七百八十多年了。
    除《山阴洞北望》这首诗外,石掌门还为守护“天宫”大门的“两兽”写了十六字的赞美诗《赞石兽》,曰:天地造就,精妙丽质,混合玄元,灵光透体。《赞石兽》诗传于民间,周边百姓开始认不准这对石兽是何物。十年后,受女道家麻达姑点化,人们不仅明确了这座“岭”名叫天堂山,还知道了这对石兽是雌、雄两狮子。后来,作为全真道随山派掌门人的石志温在此地为自己选穴建墓,更助推了这些舆论的传播。
    如果说随山派掌门人石志温的诗中,坝田家村北岭(诗中称孤山)指为天堂山的说法 较虚,而女道家麻达姑的说法就十分明确了。据《随山录》载,蒙古乃马真后称制二年(癸卯、1243年)初秋,麻达姑在寒同山山阴洞讲道,闲来观景有感,吟《赞天堂山》诗,曰:山阴洞前天堂山,祥云动处露玄元,四时雷电顺意至,香风甘露润苑环。双狮护法生瑞气,祛灾除殃佑吉愿,更有琼芝堪采掇,乞福不须求神仙。从此,田家村北岭便有了天堂山这个名字,天生的一对石狮子也在百姓中传开了。
    自从田家村的北岭有了天堂山的名字后,山势向东南岭的岭坡便顺理成章的被百姓叫成“居仙岭”,居仙岭下向东有条山涧,因随山派掌门人石志温在涧旁建了一座庵堂(今可见遗址),此涧也有了“庵儿涧”这个名字。
    庵儿涧的庵堂外有一小水池,因水质甘冽又有解痉祛邪的功效,被百姓传为庵中供奉的道教祖师老子所赐,故称其为“老子泉”。老子泉流淌数百年,四时不枯,干旱不竭,当地百姓至今受益。
    金泰和三年(1203)2月6日,全真道随山派的创立者、辅化明德真人刘长生羽化,其弟子石志温接继为本派掌门人。石志温不负仙师嘱托,广收门徒,大建宫观,努力开拓随山派道业。
    蒙古成吉思汗元年(1206)到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的五十余年间,是全真道随山派在莱州一地的鼎盛时期。据《随山录》记载,随山派在石志温任掌门期间,不仅在天堂山上建起玉皇殿(今有一直可寻),在居仙岭下的庵儿涧边建了修道庵,还在田家村中间建起一座天齐庙。这座天齐庙北有天堂山,南对寒同山的山阴姑洞,东有庵儿涧修到俺,西有十里阴城(至今未找到城门)。据田家村一些老人讲,当初这座庙建的十分气派,正殿主神塑造得很高大,配祀的十殿阎王还是用铜或铁铸成的。天齐庙的遗址至今可见,若有专业人士到此考察挖掘,传说中的十里阴城或许还能再显人间。
    在天堂山的这些道教活动场所中,庵儿涧修道庵的名声最高,不仅周边的百姓和修炼的道人常有誉言,连《掖县志》和一些邑地志书中对其也有赞美诗文。可能是这里土肥水美、景色迷人的缘故,从金元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七百多年间,这座庵中一直有修炼的道人居住。一九五零年,因受社会大气候影响,住在庵儿涧最后的三位道士才自愿还俗:年长的傅志北落籍田家村务农;一位名叫韩长乐的在城东洼子村落户;还有位小道士被田家村民田百万收养,改名田维尚,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出色的军医。
    天堂山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当地代代流传、妇幼皆知的,莫过于“乾隆也要来天唐山的故事”。据考证,乾隆皇上并未来天堂山。然而,这个“未来”比他“真来”还有说头。从故事中乾隆皇帝“未来”的原因上,可悟出这是在借帝王之名渲染天堂山。这个故事说到今天,竟流传了三百多年。
这里简述这个故事;
    说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出巡,驻跸曲阜城府时在大街游玩,听一个卖粉子的人在吹嘘莱州天堂山“伸手够着天”、“天生的一对石狮子”如何高大及“十里阴城”等等,立刻动了要到莱州游天堂山的念头。
    随乾隆皇上出巡的大臣刘墉(字崇如,绰号刘罗锅)是山东诸城人,入仕前到胶东游玩时曾去过天堂山。他知道皇上和自己一样,是误信了对天堂山的吹嘘和渲染之词。可是,要劝阻皇上不去天堂山,称自己“误信”尚可,说皇上“误信”却要犯欺君大罪。而要顺着皇上的意思去天堂山,当皇上得知上当受骗之后,轻则寻理山杀地方官泄愤,重则会用增加税赋的办法以出发当地百姓,因此,刘墉要想法阻止皇上有天堂山。
    刘墉先以微服出宫、无人保驾为由劝说皇上,见他听不进去,只好顺着其“误信”之言,编着话劝阻,他说:“臣以前就听说过莱州的天堂山,为什么未敢介绍让皇上去游玩呢?一是臣听说天堂山太高,山顶寒气太重。所以,当地才有“不裹三层毡,莫登天堂山”的俗话。皇上您想,您若裹身上三层毡衣,休说行走笨重,也有损帝王形象啊。另外,臣经仔细打听,说“天生一对石狮子”实际是露在土坡外的两块大石头,被道家写诗美化成石狮子。可谓是“听景有景”,不值得万岁您莅临观望啊。其二、臣听说天堂山下的“十里阴城”在数丈深的地下,至今未找到城门在何处。万岁去了看不到必感失落,而要投巨资去寻这座城门,只怕一时间也难以找到。万岁出游日久、要耽误朝政啊。其三、天堂山下的九里沟,是去此山的必经之路。臣听说这九里路上荒草没径,毒虫遍地,还常有瘴气侵入。万岁涉足蛮荒之地,臣着实担心啊。
    在刘墉的劝说下,乾隆皇上未来天堂山。但是,随着这个“刘罗锅巧劝皇上”故事的传播,不仅使天堂山“伸手够着天”和“天生一对石狮子”的神话越传越火,连“九里沟”和“十里阴城”也有了“实处”。
    由田家村向西南有条通“上王家村”不足三华里的小路,其中有一段名叫“九里沟”,传为这就是当年刘墉所说的“九里沟”。这个名字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直到今天,这段不长的路还叫“九里沟”。
    据考证,田家村南还真有条“九里沟”,这条沟在寒同山的北麓,所谓的“九里”,是指沟内的山水流到掖城外南阳河的距离。编故事的人吧“九里沟”用到通天堂山的路上,可谓用心良苦啊。
    至于说天堂山下有“十里阴城”的事,这可是个大可探讨的话题。俗话说“山有山根,洼有洼心”,天堂山前得田家村北、东、南三面环山,村子的位置是由山根,也是洼心。这个村下面的土地,是上古以来三面山麓上的水流冲下的泥土汇积而成的。从今天田家两个自然村之间和村后的沟头上可以看出,其村下的土层最少有二十米深,沟头上的土深竟有三十多米(此指沟头上土层的高度)。从村民们挖的水井和窨井看,地下少说还有十余米的土层。试想,在这么深的土层内,挖掘打造一个洞式的工程并不是枉言。当年修造庙宇殿堂的人若把工夫用在挖掘土,打造一处阴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十里阴城到底有没有?这事谁也说不清。如今说是传说故事可以,说找不到城门也可以,但从天堂山和田家村内及村周围的道教遗址看,这里当年不仅是繁华的道教活动场所,也可说是一出发展道教文化的圣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