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全解!【国学经典】
学习资料
《鬼谷子》捭阖第一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原文繁体】
|
|
鬼谷子》反应第二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原文繁体】 |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
《鬼谷子》内楗第三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原文繁体】 君 臣 上 下 之 事 . 有 遠 而 親 . 近 而 疏 . 就 之 不 用 . 去 之反 求 . 日 進 前 而 不 御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 事 皆 有 內 揵 . 素結 本 始 . 或 結 以 道 德 . 或 結 以 黨 友 . 或 結 以 財 貨 . 或 結以 釆 色 . 用 其 意 . 欲 入 則 入 . 欲 出 則 出 . 欲 親 則 親 . 欲疏 則 疏 . 欲 就 則 就 . 欲 去 則 去 . 欲 求 則 求 . 欲 思 則 思 .若 蚨 母 之 從 其 子 也 . 出 無 間 . 入 無 眹 . 獨 往 獨 來 . 莫 之能 止 . 內 者 、 進 說 辭 . 揵 者 、 揵 所 謀 也 . 故 遠 而 親 者 .有 陰 德 也 . 近 而 疏 者 . 志 不 合 也 . 陰 德 、 謂 陰 私 相 德 也. 就 而 不 用 者 . 策 不 得 也 . 去 而 反 求 者 . 事 中 來 也 . 日進 前 而 不 御 者 . 施 不 合 也 . 遙 聞 聲 而 相 思 者 . 合 於 謀 .待 決 事 也 . 故 曰 不 見 其 類 而 為 之 者 . 見 逆 . 不 得 其 情 而說 之 者 . 見 非 . 得 其 情 . 乃 制 其 術 . 此 用 可 出 可 入 . 可揵 可 開 . 故 聖 人 立 事 . 以 此 先 知 . 而 揵 萬 物 . 由 夫 道 德仁 義 . 禮 樂 計 謀 . 先 取 詩 書 . 混 說 損 益 . 議 去 論 就 . 欲合 者 用 內 . 欲 去 者 用 外 . 外 內 者 . 必 明 道 數 . 揣 策 來 事. 見 疑 訣 之 . 策 無 失 計 . 立 功 建 德 . 治 民 入 產 業 . 曰 揵而 內 合 . 上 暗 不 治 . 下 亂 不 寤 . 揵 而 反 之 . 內 自 得 而 外不 留 . 說 而 飛 之 . 若 命 自 來 . 己 迎 而 御 之 . 若 欲 去 之 .因 危 與 之 . 環 轉 因 化 . 莫 之 所 為 . 退 為 大 儀 . |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
《鬼谷子》内楗第三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原文繁体】 |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
鬼谷子》抵戏第四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原文繁体】 物 有 自 然 . 事 有 合 離 . 有 近 而 不 可 見 . 遠 而 可 知 . 近而 不 可 見 者 . 不 察 其 辭 也 . 遠 而 可 知 者 . 反 往 以 驗 來 也 . 巇 者 、 罅 也. 罅 者 、(山間) 也 .(山間) 者 、 成 大 隙 也 . 巇 始 有 朕 . 可 抵而 塞 . 可 抵 而 卻 . 可 抵 而 息 . 可 抵 而 匿 . 可 抵 而 得 . 此謂 抵 巇 之 理 也 . 事 之 危 也 . 聖 人 知 之 . 獨 保 其 用 . 因 化說 事 . 通 達 計 謀 . 以 識 細 微 . 經 起 秋 毫 之 末 . 揮 之 於 太山 之 本 . 其 施 外 兆 萌 牙 孽 之 謀 . 皆 由 抵 巇 . 抵 巇 隙 為 道術 . 天 下 分 錯 . 上 無 明 主 . 公 侯 無 道 德 . 則 小 人 讒 賊 .賢 人 不 用 . 聖 人 竄 匿 . 貪 利 詐 偽 者 作 . 君 臣 相 惑 . 土 崩瓦 解 . 而 相 伐 射 . 父 子 離 散 . 乖 亂 反 目 . 是 謂 萌 牙 巇 罅. 聖 人 見 萌 牙 巇 罅 . 則 抵 之 以 法 . 世 可 以 治 . 則 抵 而 塞之 . 不 可 治 . 則 抵 而 得 之 . 或 抵 如 此 . 或 抵 如 彼 . 或 抵反 之 . 或 抵 覆 之 . 五 帝 之 政 . 抵 而 塞 之 . 三 王 之 事 . 抵而 得 之 . 諸 侯 相 抵 . 不 可 勝 數 . 當 此 之 時 . 能 抵 為 右 .自 天 地 之 合 離 終 始 . 必 有 巇 隙 . 不 可 不 察 也 . 察 之 以 捭闔 . 能 用 此 道 . 聖 人 也 . 聖 人 者 . 天 地 之 使 也 . 世 無 可抵 . 則 深 隱 而 待 時 . 時 有 可 抵 . 則 為 之 謀 . 可 以 上 合 .可 以 檢 下 . 能 因 能 循 . 為 天 地 守 神 . | 抵戏第四
|
《鬼谷子》飞箝第五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原文繁体】 凡 度 權 量 能 . 所 以 徵 遠 來 近 . 立 勢 而 制 事 . 必 先 察 同異 . 別 是 非 之 語 . 見 內 外 之 辭 . 知 有 無 之 數 . 決 安 危 之 計 . 定 親 疏 之事 . 然 後 乃 權 量 之 . 其 有 隱 括 . 乃 可 徵 . 乃 可 求 . 乃 可 用 . 引 鉤 箝 之辭 . 飛 而 箝 之 . 鉤 箝 之 語 . 其 說 辭 也 . 乍 同 乍 異 . 其 不可 善 者 . 或 先 徵 之 . 而 後 重 累 . 或 先 重 以 累 . 而 後 毀 之. 或 以 重 累 為 毀 . 或 以 毀 為 重 累 . 其 用 或 稱 財 貨 琦 瑋 珠玉 璧 白 釆 色 以 事 之 . 或 量 能 立 勢 以 鉤 之 . 或 伺 候 見 (山間) 而 箝 之 . 其 事 用 抵 巇 . 將 欲 用 之 天 下 . 必 度 權 量 能 . 見天 時 之 盛 衰 . 制 地 形 之 廣 狹 . 岨 嶮 之 難 易 . 人 民 貨 財 之多 少 . 諸 侯 之 交 . 孰 親 孰 疏 . 孰 愛 孰 憎 . 心 意 之 慮 懷 .審 其 意 . 知 其 所 好 惡 . 乃 就 說 其 所 重 . 以 飛 箝 之 辭 . 鉤其 所 好 . 以 箝 求 之 . 用 之 於 人 . 則 量 智 能 . 權 材 力 . 料氣 勢 . 為 之 樞 機 . 以 迎 之 隨 之 . 以 箝 和 之 . 以 意 宜 之 .此 飛 箝 之 綴 也 . 用 於 人 則 空 往 而 實 來 . 綴 而 不 失 . 以 究 其 辭 . 可 箝 而從 . 可 箝 而 橫 . 可 引 而 東 . 可 引 而 西 . 可 引 而 南 . 可 引 而 北 . 可 引 而反 . 可 引 而 覆 . 雖 覆 能 復 . 不 失 其 度 . |
|
《鬼谷子》忤合第六 | |
原 文 | 译 文 |
【原文简体】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