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资中筠

个人日记

      中国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所以,笔者常说中华民族早熟、早慧。


  一般欧洲史家把15世纪中叶算做欧洲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那时开始出现与中古告别的文艺复兴、宗教改良以及各种新思潮,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供资源。中国的近代史始于19世纪中叶,从那时起,极端封闭的社会被打开了一个口子,从此以夏化夷的途径逆转,西学开始东渐。所以,中国的近代比西欧晚了四百年。以发展道路论,至少从明朝开始,中国与西欧就拉开了差距。这种分法不是主观随意,或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根据文明发展的客观标准。


  一源于古代的传统
  中国古代产生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正因为如此,中国人际关系之道和政治文化十分发达,而自然科学、市场经济和工业化难以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是独立自由的。孔子周游列国,游说君主采纳他的意见,一国不行,就到他国,困厄、饥饿均在所不辞,到处碰壁,吾道不行则宁可乘桴浮于海,也绝不妥协。他要求见用的,首先是自己的主张而不一定是本人,所以绝不放弃自己的学说来迎合在位者。乡愿被夫子斥为德之贼也。孟子的言论就更加鲜明,与谈话是教训的口吻,一副帝王师的架势,是后来的所艳羡、向往而再也做不到的。孟子表达了当时儒家治国的最高理想,现在经常引用的君轻民贵之类的话,虽然不能附会为现代民主原则和民本思想,但在等级制度正在发展、巩固的时代,提醒在位者重视,已属难能可贵。他以特有的坦率而透彻的风格,提出的理想社会和对君主提出的要求,是专制君主不愿意也做不到的。难怪到了朱元璋那里,他感到难以忍受,就大力删《孟子》,几乎把今天看来闪光之处全部删掉[1],甚至一度下令取消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

  一般都把春秋战国相提并论,实际上到战国后期,司马迁所推崇的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度已经大减,变得功利和实用,以《战国策》为代表,一批舌辩之士用舌头混饭吃。他们只能是谋士而不是帝王师。所以总是准备几套方案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选择,其目标是助王称霸,而不再是促王行仁义。他们讲究的是,而不是。从道德层面看,也不再坚持原则和人格独立。自此以后,中国的读书人日益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经典著作也仅仅被当作治国的工具。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如果秦皇朝得以巩固,也许可能正式以法家治国,但是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树立自己的道统。到汉武帝从董仲舒独尊儒家之后,在道统上儒家学说统治了两千年。董仲舒的原意可能是想用儒学对皇帝有所约束,但是儒家所主张的以德治国、行仁义、内圣外王那一套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外儒内法,并杂以黄老之术。如毛泽东从柳宗元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只是柳着重的是肯定郡县反对封建(分封宗室)制,而毛着重的是肯定专政否定仁政。不过对读书人来说,还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无论是伦理道德还是治国的理想,都是从孔孟书中汲取资源。而他们唯一的出路是从政,特别是隋唐行科举之后,更是如唐太宗所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

  这样的历史轨迹造成的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的特点:

  一、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其依据的现实条件是学而优则仕。能有资格忧国的,大小都做过官。即使暂时不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还是有官职,而不是庶人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有一定的,不是草根百姓。尽管皇朝是一家的天下,在朝的大臣还是视同己有,因为舍此无以安身立命。

  二、重名节,讲骨气。士林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判断标准。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训是赖以立身的道德准则,从而铸就了读书人的骨气,历经朝代更迭而不变。他们自认为是儒家道统的承续者和维护者。顾炎武在明朝败亡之际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意把天下国家分开,他明确说国家(指朝廷)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没有责任的。那是因为朝代更迭他无能为力,只能努力维护作为精神支柱的道德体系。当然这里匹夫实际上只能是,不可能包括引车卖浆者流。

  在政治思想上尽管定于儒家一尊,但对孔孟之道的传承和解释权在硕学大儒而不在皇帝。不论皇帝如何雄才大略,从没有过君师合一,更没有汉武帝思想唐太宗理论之说。一旦入朝,成为大夫,潜意识的还是继承了为帝王师的想法,以致君尧舜为己任,还是努力企图用道统来影响和规范皇帝。他们心目中有明君昏君的评判标准,历代官史也尊崇直臣,蔑视佞臣,不少当红的宠臣位高权重,却为同僚士林所不齿。文天祥在殉难前想到的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不是宋太祖或其他什么皇帝的训诫。鲠直之士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因为自以为真理在握,有这份自信。所以,尽管有杀头、灭族的危险,面折廷争、冒死直谏之士代代不绝。另外,君臣都重视身后名,对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很在乎。这一点也是坚持原则的动力之一。

  在学术层面,由于有一定的独立性,较少受皇权的干扰,即使在注六经中也还能形成不同的学派,特别在唐中叶以后,书院兴起,至北宋蔚为大观。无论在朝在野,学者和书院对道统的传承和丰富起了很大作用,甚至还能发展出疑孔、非孔之学。另外还有一条隐逸之路,在邦无道或自己想远离帝力时,还可以归隐田园,保持一定的精神独立,并创作出无比丰富的、灿烂瑰丽的文学艺术珍宝。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千古名言,深入人心,不论是否能做到,却无形中形成一种精神上的向往。

  三、与以上二者并行的还有另一种传统,我称之为颂圣文化。就是把爱国与忠君合二为一,而且忠君是绝对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见用则皇恩浩荡感知遇之恩,万死不辞;获罪则不论如何冤屈,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此语出自韩愈《幽拘操》。韩愈是最正统的儒家道统维护者,也应算是直言敢谏之士,明知皇帝好佛,偏要上《论佛骨表》,遭贬黜在所不辞,肯将衰朽惜残年!他以同样的忠诚作《幽拘操》,想象当年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的心情,写出了这句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周文王代表了儒家所向往的最理想的天子,他坐牢时也有《歌》传下来,注家有不同解释,此处不论。可韩愈觉得他应该抱这样的态度。这种发自内心的绝对服从,其伦理的依据就是儒家的三纲,现实的基础则是人身依附。因为在那种制度下,读书人除了报效朝廷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用其学。冒死直谏,犯颜上书,都是出于忠心,就事论事,绝不是反对皇帝本人。无论哪朝哪代多么开明的皇帝都不会容忍对本人公开的否定,连腹诽也是罪。为人臣者基本上自觉遵守这一条,因而天王永远圣明的颂圣文化流毒久远。

  二西学东渐以后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以鸦片战争为契机,古老的农耕文明遭遇了上升的工业文明,无法再照老路对入侵者在文化上加以融化。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

  这一探索持续百年。由于面临的问题与以前完全不同,亡国不再是朝代更迭,而是与灭种联系起来,那时所谓灭种,不是真的如希特勒对犹太人那种种族灭绝,而是指整个华夏文明的存续问题。所以读书人的危机感特别强烈,探索也空前活跃。在精神上,传统因素还是起一定的作用。上述忧国忧民的担当与骨气和勇气,在新的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容,驱使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在谭嗣同、秋瑾等烈士乃至早年共产党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精神。不过他们不是为维护原来的道统,而是力图打破它,朝廷和国家已不是一回事,而是为救国必须推翻朝廷,至少要彻底改造之。这种威武不能屈的骨气,与从西方引进的人格独立、思想自由以及社会良知可以相通,并相互加强。

  他们告别的是上述第三点——颂圣文化。这是新文化的精髓。从严复的开启民智”[2]到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五四一代人为德先生、赛先生的呐喊,都是企图唤起民众摆脱在颂圣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奴性与愚昧。那种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是传统的,而所承载的观念和思想是新的,从外面引进的。这是一场持续的启蒙。如果说,中国曾经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精华相结合的时期,那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经历了百年的新文化运动(广义的),现代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事业初具规模,同时出现至少两代在思想上和学识上堪称贯通中西的知识分子。即使在抗日战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文化教育没有停顿,还在继续发展,新旧结合的的精神没有出现断层。甚而可以说,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中优秀的部分与新的思潮相结合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

  现在常为人们所称道的西南联大那些人和事可以为代表,当然不止西南联大,还有中研院以及其他高等院校和学人都有可歌可泣的表现。那时政府也是专制,也有高压,甚至还有暗杀,但是总体上,知识精英还是保持了气节和一种价值共识。张奚若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国民参政会上发言被蒋介石打断,就拂袖而去,下次开会可以退回差旅费,拒绝参加;马寅初公开揭露孔祥熙,把他骂下台;直到1947年已是内战方酣之时,傅斯年公开发表文章《这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半个月后宋子文就被撤职。1940年冯友兰受西南联大教授委员会的委托给当时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写的那封信,最集中体现了这种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结合。那件事起因是教育部下达指令,要审核大学的课程和实行统一考试,受到全体教授的抵制,委托冯先生起草回绝函。信是典雅的古文,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语气,内容是据理批驳教育部的指令文件,通篇贯穿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掷地有声。信中特别指出,如果按此规定办理,大学将等同于教育部高教司的一个科,大学教授在学生心目中将不如科员,受到轻视。结果教育部的指令就此被顶回,学校保持了独立。这里讲的是一种精神。至于个人在多事之秋各自信奉不同的学说,在国家分裂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另一回事。

  讲新文化还应包括另一个群体,就是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的一批实业家和他们成就的事业。从张謇到卢作孚到陈光甫,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来。后来他们被归入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不同于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家的一般企业家,因为他们身上也承载了中国传统加外来先进文化,办实业和金融带有浓厚的救国目的。近年来从国外引进并自21世纪开始时兴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之说,其实在那个时候的企业界是普遍默认的一种价值观。为富不仁见利忘义背信弃义都是为业界所不齿,一旦犯此恶行,难以在本行业立足。特别是在日寇压境时,不少人毁家纾难,不当汉奸是区别良莠的底线。现在儒商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某些新富所追求的装饰。而在那个时期,不少企业家、金融家本身就是读书人,他们的传承与修养以及本身的优点与弱点同士林是相通的,而且以他们的经济实力支持了许多文化教育事业。这里不谈他们对民族经济所作的贡献,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应该也是启蒙的一部分。

  这一百年启蒙并非持续不断,而是常为内忧外患所打乱。当时的环境是列强环伺,内政混乱,启蒙和反帝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启蒙需要向西方学习,反帝的对象则是西方列强,从这里引发出难以化解的矛盾。所谓救亡压倒启蒙之说,似还不够准确。最初启蒙就是为了救亡,毋宁说是日本侵略打断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最后是革命压倒了启蒙。

  三 1949年以后的政教合一与颂圣文化的新发展
  建国六十年来,军事成就最大:新政权刚建立十五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最紧;经济建设走了大弯路,以至于到1976年濒于崩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赖走向市场经济和向外开放之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现在已经到了拐点,可持续性发生问题;政治改革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这种破坏是渐进的、逐步加剧、逐步扩大范围,到文革达于全面摧毁。

  以中国的传统而言,这六十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为什么这么快就达成舆论一律,多少硕学大儒否定自己积几十年学而思、思而学之所得,放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什么程度上是被迫,什么程度上是自愿?这种情况是怎样形成的?试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探讨:
  (一)客观形势
  中国再一次出现大变局,产生了史无前例的政教合一的体制。政治领袖与思想导师合为一体。中国读书人失去了代表道统的身份,成为依附于某张皮的。这是最根本的变化。如果说新政权废黜百家,独尊马克思主义(加引号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那么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不在学院,而在中南海。不但朕即国家而且朕即真理。过去天下士子考科举,需要熟读经书,而不是当朝皇帝的御笔批示。今之政治学习需要熟读的不是马恩经典著作,而是领袖言论。导师也说要建立新文化。若全盘马克思主义化果真能做到,那就是全盘西化。这当然不可能,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结合?一种外来思想需要嫁接到本土的思想资源上,结果不是嫁接到经过百年启蒙的已经初步建立以民主和科学为目标的新文化上,而是越过两千年嫁接到了秦始皇那里,自称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其实与马克思的学说关联甚少,而是斯大林加秦始皇。这里面多的是历代帝王的统治术加现代集权,少的是以民主宪政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学。这是在执政之后,在取得政权之前是嫁接到陈胜吴广李自成,文革期间则是二者的奇异结合。

  以此为标准,进行全体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把对是非的判断权全部收缴上去,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愚民政策臻于极致,读书人失去独立思考的权利,逐渐成为习惯,也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信。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建立在自反而缩的基础上的,就是坚信自己是正确、有理的,如果这点自信没有了,无所坚守,自然再难谈什么骨气和浩然之气。于是士林共识没有了,一人一旦获罪,在亲友、同事中得不到同情和支持,在精神上也彻底孤立,这是最可怕的境地,犹如天主教的革出教门。过去中国的皇权体系,政、教相对说来是分离的,现在反而把对信仰的操控与政权合一起来,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论是大倒退。

  做到这一点,端赖持续不断的对全体知识界贯穿始终的思想改造运动。最初首当其冲的是最高级的知识精英,即大学教授和科学院的高级研究人员。他们之中被认为有历史问题的,在之前的镇反运动中已经遭难,知名的如雷海宗、叶企荪等。1950年,燕京大学一位美籍教授回国,学生为之送行,送了一块春风化雨的匾,受到上面严厉批评,燕大的党支部做深刻检讨。借此,清华、燕京等与外国关系较多的大学展开了肃清帝国主义思想影响的运动。抗美援朝开始后,发展为反对亲美、崇美、恐美的运动。大规模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从1952年开始。各大学学识渊博、平时备受尊崇的教授们在大会小会交代历史、检查思想,批判和否定自己半生的著述。越是学术成就大、地位高的,越难过关。下面坐的多为自己的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帮助老师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反动性。紧接着三反五反、文艺界批判电影《武训传》、反胡风、批判红楼梦研究,等等,再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阳谋,精神领域无一幸免。许多教授的自我批判被选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今天看来,其自贬、自虐的程度惨不忍睹。刊登出来的是知名人士,实际上大小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写过无数此类今天令自己汗颜的思想检查(笔者当然不例外)。从此独立人格荡然无存,不但是非标准,连审美标准也不再有自主权。

  主要批判的内容,恰好就是支撑读书人精神的上述第二点传统——重气节。具体批判的重点为:清高(自以为不问政治,政治要来问你)、骨气(有阶级性,反对剥削阶级宣扬的反动骨气,对人民必须折腰)以及旧道德(家庭伦理、朋友信义等都以阶级划线,反对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乃至鼓励投(革命之)机(转变越快越好,不必怕落投机之嫌)。

  另一条主线是追随苏联。第一次令高等院校元气大伤的改组,就是依照苏联模式,那一次的调整特点是高度实用主义,重工科、抑文科,甚至理科(纯自然科学)也服从于工科需要,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干脆取消。从此大学失去自主权,中西的通识教育传统都被扬弃,只生产听话、出活的工匠,再无独立思想可言。在自然科学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联大肆宣扬李森科、米丘林时,中国生物学界亦步亦趋批判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压制一切不同意见,不少知名科学家放弃科学真理加入批判队伍,而以谈家桢、胡先骕为代表的坚持科学良心的科学家遭同行的公开批判。但是苏共二十大前后,李森科在苏联失宠,于是中国科学界也奉命开始转向。当时的科学院院长竺可桢代表有关方面向他们道歉[3]。仅此一例,已可见即使在重实证的自然科学界,政治已经压倒科学真理,多数知名科学家也屈服于高压之下了。以后顺应政治斗争需要,科学泰斗公开发表文章肯定亩产万斤,原子物理学家发表文章论证大气中核试验的放射微尘于生物无害,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恩威并施,或者领导层间或有较为开明的,最后都被压倒。1956年周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报告,在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前提下,表示尊重和团结知识分子,随后一批高知被发展入党。紧接着一场阳谋,知识分子又遭大规模洗劫。不少刚入党的又变成右派,开除出党,有的还来不及转正,就划归敌人了。在大饥荒尾声的1962年,陈毅副总理作著名的为知识分子脱(资产阶级)帽讲话,使知识界又升起沐浴皇恩的希望,奔走相告,额手称庆。但是紧接着就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等于否定了这次讲话,此后阶级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卒至打入臭老九,相当于元朝的九儒、十丐

  早在1958年,领袖已经为一穷二白踌躇满志。者,全民皆被剥夺,私营工商企业完全消灭,农民失去土地,再无人有恒产;者,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百年的文化革新都被洗刷一空,五色斑斓的瑰丽画面变成一张白纸,供一人在上面狂书乱画。到文革开始,连十七年的教育都被否定,中小学教员都被认为是国民党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以至于掀起学生羞辱、殴打、肉体摧残直至杀害老师的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高潮。在与一切传统决裂的口号下,一切基于人性的道德伦理荡然无存,善恶是非以政治路线站队划线。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最后,文化教育领域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一个白卷英雄。斯文扫地、文明退向野蛮,除少数清醒者惨遭杀戮外,全民进入蒙昧时期,中华民族文化浩劫于斯为最。

  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导致思想国有化有透彻的论述,他指出:极权主义宣传摧毁一切道德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真理的尊重。在这种社会中,道德中的大部分因素——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弱者和普遍尊重个人等,都将消失[4]。这一论断已经为事实所证明。这是新的道德沦丧的起源。
  (二)知识分子接受改造的主观因素
  当然达到文化专制的前提是武化统治。胜利者挟雷霆万钧、横扫玉宇之势,君临天下,手无寸铁的秀才们不由得不为之慑服。但是简单地把一切归之于高压下的恐惧,完全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导向人格卑下,既不全面,也不公平。深层次的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家国情怀的延续。中国人,特别是其精英,百年来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族屈辱,最大的诉求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这一诉求高于个人荣辱。所以,一句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话,足以使无数男儿热泪盈眶,下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