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个人日记
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穷则思变,置于死地而后生。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课改校长还要铭记这样一句话: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
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课改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只有科学才能符合人性,只要符合人性就会魅力无穷;心里想通了,行动就会自觉与主动。课改不但解放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千万不要把解放理解成学生不学或者少学,更不能理解成教师特别清闲。解放的实质是心灵的解放,是行动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由“要我教”变成“我要教”,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课改提倡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强调教为学服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现象。这样,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所以说,课改不但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教师。
课改就是构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科学规律、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狂欢,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与幸福。
课改为了学生发展而改,课改也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而改。那种认为课改为了学生成长而牺牲教师幸福和利益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如果为了增加工资而去改革,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只有通过改革让教师找到幸福感,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改革才能成功。
课改应该树立怎样的观念,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教育立场的突破,由原来的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转变成为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观念的突破,由原来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三是教育模式的突破,由原来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
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
一是通过视觉冲击转变观念。组织教师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是改变教师观念的有效途径,有许多教师去了课改名校参观之后都成为本地区本学校的课改中坚力量。
二是通过现状分析转变观念。如果认真分析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我们教育的许多行为都违背了学生的天性,离开了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厌学,让教师失去了职业幸福感。
三是通过典型示范转变观念。选择那些思想上成熟的学校、班级,先进行科学有效的试点,让那些热心课改、观念转变快的人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正确途径,然后带动大多数的教师去学习去体验。
四是通过评价引导转变观念。用评价做杠杆制约和牵动全局,评价体系变了就会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变化,教师的观念就会逐渐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发生转变。
教师不适应新课改怎么办?
教师不适应新课改,这就好比只会在泥泞路上开拖拉机,而对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奥迪却充满恐慌。面对这样的恐慌,一部分人以学习的姿态去迎接挑战,而让另一部分人埋怨变革甚至抵制和破坏,但高速公路和奥迪汽车一定不会因这部分人而消失。
不要执着于传统教学了,更不要执迷于传统的教学经验了。一个忽视学生存在,巍然屹立于讲台而滔滔不绝的老师,哪怕其“学养”多高,也只能是“前清”的武状元,该被淘汰了!
真正的课改人不要畏惧变革,也不要害怕我们两手空空,不懂不要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反思——实践——总结,能力就在这里!
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反动。
不在“做中学”,不在“学中长”,什么时候都不适应。
年龄大的教师排斥课改怎么办?
课改对体力、精力的要求是比常规教学更高了,年龄大的教师的确会面临实际困难。对此可以从思想观念、课堂技术、工作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引领。
思想观念方面,一定让老教师切实树立教育和教学一切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服务的观点,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才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因此,老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放手就是放生,就是放飞孩子的梦想。
思想观念转变了,如果没有课堂技术支撑,老教师很容易穿新鞋走老路,拾起说教的习惯,像以前那样讲个喋喋不休,甚至会以倚老卖老的姿态和学生抢位。这就需要在反复强化观念的同时,加强课堂技术的培训,在导学案编制、小组长培养、组际分工与对抗、学科思维培养等方面研讨引领,提高实效。
要从其他方面切实关心这部分教师,安排工作时,尽量让他们的精力不被或者少被非直接教学任务占用。
如何判定学校的课改进程?
每到一所学校,可以要求听一节课,转(每个班都看)一节课,座谈采访两节课。听课听的是“点”,转课看的是“面”,点面结合,再和师生一座谈,学校的课改情况便了然于胸。比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未课改者根本没有小组概念,也不知该展示什么、如何展示;课改成熟的学校在小组文化与评价体制上均有建树,学生也养成了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习惯。
窥“展示”一斑可知“课改”全貌,同样,听老师们谈课改的困惑也可推知他的课堂改革的进程。比如未课改的学校老师往往说,座位面对面,学生容易说话,管理难度加大……课改成熟的学校老师一般谈,大展示与小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如何把握,捆绑式评价与个性激励如何协调兼顾……改而未成的学校老师愿意探讨,导学案如何编制,小组长的作用如何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如何安排……而课改榜样学校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程度、学习的探究深度、生成的质量高度。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课改进程可以找两个参照,一个是每节课“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另一个是小组合作的效率与学生自主的程度。前者,可以把“师讲生记”模式判为零分,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作为满分,中间状态就看它是向哪个方向靠拢。后者,合作的效率可以从潜能生的表现来判断,即以潜能生的学习成果评判他的对子的帮扶功效;而自主程度看学生会不会给自己布置作业,会不会筛选出自己不会的难题再寻求合作。
课改搞得好的学校,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注重校园文化,利用环境育人;学生能言善辩有主见,思维活跃会创新;课堂精彩纷呈,会学乐学,生成不断;教师把问题当课题,视职业为事业,有幸福成就感;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教师走下讲台,淡化权威,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最后一条,师生都感到一种解放,教师不用再高压严逼,学生反而会主动求索。
课改后成绩下降怎么办?
当前社会、校长、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存在把课改与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许多地区要么干脆大张旗鼓地搞应试教育,顽固地拒绝课改,要么打着课改的旗号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成绩的概念。成绩就是学生视为命根子的那个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还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课改并不否定提高成绩。课改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原来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现实也告诉我们,那些真正搞课改的学校,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还收获了能力和素质。那些把课改同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的改革意愿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课改校长还要铭记这样一句话: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
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课改就是让教育回归本真,只有科学才能符合人性,只要符合人性就会魅力无穷;心里想通了,行动就会自觉与主动。课改不但解放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教师。千万不要把解放理解成学生不学或者少学,更不能理解成教师特别清闲。解放的实质是心灵的解放,是行动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由“要我教”变成“我要教”,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课改提倡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强调教为学服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现象。这样,教学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所以说,课改不但成就学生,同时也成就教师。
课改就是构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科学规律、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新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狂欢,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与幸福。
课改为了学生发展而改,课改也为教师的成长与幸福而改。那种认为课改为了学生成长而牺牲教师幸福和利益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如果为了增加工资而去改革,改革永远不可能成功,只有通过改革让教师找到幸福感,让教师实现自身价值,改革才能成功。
课改应该树立怎样的观念,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教育立场的突破,由原来的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转变成为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观念的突破,由原来的以师为本、以教为本、以知识为本转变成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素质为本。三是教育模式的突破,由原来教师的“一言堂”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
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
一是通过视觉冲击转变观念。组织教师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是改变教师观念的有效途径,有许多教师去了课改名校参观之后都成为本地区本学校的课改中坚力量。
二是通过现状分析转变观念。如果认真分析教育现状,不难发现,我们教育的许多行为都违背了学生的天性,离开了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厌学,让教师失去了职业幸福感。
三是通过典型示范转变观念。选择那些思想上成熟的学校、班级,先进行科学有效的试点,让那些热心课改、观念转变快的人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的正确途径,然后带动大多数的教师去学习去体验。
四是通过评价引导转变观念。用评价做杠杆制约和牵动全局,评价体系变了就会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变化,教师的观念就会逐渐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发生转变。
教师不适应新课改怎么办?
教师不适应新课改,这就好比只会在泥泞路上开拖拉机,而对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奥迪却充满恐慌。面对这样的恐慌,一部分人以学习的姿态去迎接挑战,而让另一部分人埋怨变革甚至抵制和破坏,但高速公路和奥迪汽车一定不会因这部分人而消失。
不要执着于传统教学了,更不要执迷于传统的教学经验了。一个忽视学生存在,巍然屹立于讲台而滔滔不绝的老师,哪怕其“学养”多高,也只能是“前清”的武状元,该被淘汰了!
真正的课改人不要畏惧变革,也不要害怕我们两手空空,不懂不要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反思——实践——总结,能力就在这里!
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反动。
不在“做中学”,不在“学中长”,什么时候都不适应。
年龄大的教师排斥课改怎么办?
课改对体力、精力的要求是比常规教学更高了,年龄大的教师的确会面临实际困难。对此可以从思想观念、课堂技术、工作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引领。
思想观念方面,一定让老教师切实树立教育和教学一切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求服务的观点,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才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因此,老教师必须学会放手,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放手就是放生,就是放飞孩子的梦想。
思想观念转变了,如果没有课堂技术支撑,老教师很容易穿新鞋走老路,拾起说教的习惯,像以前那样讲个喋喋不休,甚至会以倚老卖老的姿态和学生抢位。这就需要在反复强化观念的同时,加强课堂技术的培训,在导学案编制、小组长培养、组际分工与对抗、学科思维培养等方面研讨引领,提高实效。
要从其他方面切实关心这部分教师,安排工作时,尽量让他们的精力不被或者少被非直接教学任务占用。
如何判定学校的课改进程?
每到一所学校,可以要求听一节课,转(每个班都看)一节课,座谈采访两节课。听课听的是“点”,转课看的是“面”,点面结合,再和师生一座谈,学校的课改情况便了然于胸。比如,课堂展示这一环节,未课改者根本没有小组概念,也不知该展示什么、如何展示;课改成熟的学校在小组文化与评价体制上均有建树,学生也养成了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习惯。
窥“展示”一斑可知“课改”全貌,同样,听老师们谈课改的困惑也可推知他的课堂改革的进程。比如未课改的学校老师往往说,座位面对面,学生容易说话,管理难度加大……课改成熟的学校老师一般谈,大展示与小展示的内容与形式如何把握,捆绑式评价与个性激励如何协调兼顾……改而未成的学校老师愿意探讨,导学案如何编制,小组长的作用如何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如何安排……而课改榜样学校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程度、学习的探究深度、生成的质量高度。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课改进程可以找两个参照,一个是每节课“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另一个是小组合作的效率与学生自主的程度。前者,可以把“师讲生记”模式判为零分,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作为满分,中间状态就看它是向哪个方向靠拢。后者,合作的效率可以从潜能生的表现来判断,即以潜能生的学习成果评判他的对子的帮扶功效;而自主程度看学生会不会给自己布置作业,会不会筛选出自己不会的难题再寻求合作。
课改搞得好的学校,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注重校园文化,利用环境育人;学生能言善辩有主见,思维活跃会创新;课堂精彩纷呈,会学乐学,生成不断;教师把问题当课题,视职业为事业,有幸福成就感;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教师走下讲台,淡化权威,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最后一条,师生都感到一种解放,教师不用再高压严逼,学生反而会主动求索。
课改后成绩下降怎么办?
当前社会、校长、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存在把课改与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许多地区要么干脆大张旗鼓地搞应试教育,顽固地拒绝课改,要么打着课改的旗号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成绩的概念。成绩就是学生视为命根子的那个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还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课改并不否定提高成绩。课改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原来教师满堂灌的学习方式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现实也告诉我们,那些真正搞课改的学校,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是大幅度提升,同时学生还收获了能力和素质。那些把课改同提高成绩对立起来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课改向纵深发展。
文章评论
风采依然
不错可以参考推荐!
天马行空
@{uin:3269914785,nick:将暮未暮,who:1} 疯狂点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