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原创日志
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黑山弯,地里干活的老人、妇女三三两两往村里走来,犹如倦鸟归巢,疲惫不堪。村子里,青烟袅绕,女人们开始做晚饭。在滚烫的地上躺了一天的那些懒狗,也开始在村里溜达,似乎想寻得一根骨头,美餐一顿。一只大母鸡,身后跟着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咯咯咯地叫着,在一棵老枯树桩周围转来转去。
老枯树桩上,静静地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头上的花顶帕包不住花白的头发,脸庞被夕阳照得与古铜一般,密密麻麻的皱纹,像极了她身下的枯树桩皮。已经扁了的鼻子下面,嘴巴凹进去,微微张着,看样子已经没有了牙齿。她穿着一件洗得快发白的蓝色纯棉布衣裤,脚上穿着黑色布鞋,鞋面绣着花朵。老人浑浊无神的双眼不时地望着入村的路口。没人知道她在这儿坐了多久。
龚大妈,日头都要落山了,咋个还坐在这枯树桩上看谷口,眼睛会看坏的。儿子要来,自会来。快起来,回家去吧。邻家大婶边说边弯腰拉起坐在枯树桩上的老人。夕阳下佝偻着的背影,一步一颤地走远了。那只老母鸡,领着那群小鸡,走在她前面。远远地听到她唤鸡的声音,咕-咕-咕--
站在邻家大婶旁边的妇女说,她大婶,你说怪不怪?龚大妈咋个就不会享福呢?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她去她不去。女儿嫁进城里,请她去住她也不去,偏生守在这破旧的老屋子里。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种地、养猪,过辛苦日子。这,这都图个啥呀?养儿不就是防老么?
邻家大婶摇了摇头,转过头来附和道,谁说不是呢?她是有福不享。一到节假日,就坐在这枯树桩上,守着,望着,可惜都是猴子捞月啊,也不见她儿子来过几次!
龚大妈赶着她的老母鸡。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鸡尾随鸡妈妈,欢快地扑棱着翅膀,却只能用脚,在村道上小跑着。看着,看着,龚大妈笑了。只有在自己家里,才是过日子,在儿女那儿,就如蹲监狱。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摸。儿媳说,好好坐着休息就行。可她连电视都看不懂,实在难熬啊!好不容易等到孙子放学回来,想与他说说话,可儿媳逼着孩子做作业,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全家人不能大声喧哗,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哎呀,老天,在儿子家住一天真不容易,度日如年。哪像在自己家里,随自己心意,想走就走,要躺就躺;想大声吆喝就放开嗓门。天亮起床,然后到自己地里活动活动,累了饿了回家,自己随意吃完,就去喂喂猪,喂喂鸡,天黑了,就睡觉。这样一来,嘿,这身板骨,还挺硬朗的。儿子答应过她,逢年过节周末,会领着儿媳、孙子回来。
黑山弯的夏季,阴雨绵绵,泥滑路烂,端午节这天也如此。龚大妈从早就开始忙起,她把泡好长芽的乳白色蚕豆洗净,用清水泡着。然后来到鸡圈,喃喃自语,养你们千时,用你们一顿。今天他们要回来,你们就派上用场了。说完伸手进去,这只抓抓,那只掂掂,就如挑选宝贝似的,终于拽出一只来。这只壮,她笑了,就这只。
午后,一只老黑狗在龚大妈家门口晃来晃去的,两只懒猫在屋檐上躺着,似乎都是冲着屋子里炖着的那只土鸡来的。
哎哟喂,大妈,你家煮啥呀?香喷喷的。邻居大婶挑水路过,大声嚷道。
他婶,端午节,火上炖了一只土鸡。儿子要回来呢!
当蚕豆芽也煮熟时,龚大妈把提锅放在火塘边,紧紧挨着那一锅土鸡。这样就温着了,她自言自语说着,慢慢站起来。她从门后钉子上取下花顶帕,往头上一绾,走了出来。抬头看看,这破老天,就知道下雨,下个不停。她折回来,从旮旯里找出一把黑伞。
当龚大妈再次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她随手关了门,孤零零、气呼呼地来到鸡圈旁。她抓了几把苞谷面,舀了些清水,搅了搅,倒入鸡食槽里。看着那几只已经长大的鸡,与老母鸡一起争先恐后地啄食,她的眼泪终于滚落出来,顺着脸上的沟壑肆意流淌。喵喵,几声猫叫,她的身旁,多了两只老灰猫。她摸了摸它们,去锅里舀出几块鸡肉,喂给它们。
第二天中午,龚大妈喊来几个小娃娃,像往常一样要给他们讲故事。
见龚大妈不开口说话,只是看着他们出神,小娃娃们说,奶奶,是不是又要像上一次过节时那样?她笑了,脸上的皱纹成了一朵菊花。是的,你们去锅里每人舀一碗鸡肉吃,吃完了,奶奶就开始讲故事。当小娃娃们舔嘴抹舌围过来时,她一脸的满足,瘪瘪的嘴巴张开了。虽然里面没有一颗牙齿,但却有动人的故事飘出来,小娃娃们都这样想。
六月间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正在齐腰的地里给苞谷地锄草的龚大妈,见刚才还晴朗的天,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不免嘟囔道,这破天,又要下了。她急忙挎上背篓,手拿锄头,分开茂密的苞谷杆,往外走去。还未等她走出包谷地,大滴大滴的雨点子,噼啪噼啪地打在苞谷叶子上,也打在她的身上。
龚大妈的儿子接到邻家大婶的电话,从城里赶来时,已经是第二日的晌午。你妈妈去苞谷地里锄草,碰上下大雨,路上特别湿滑,不小心跌倒了,扭着了腰。村里那个老中医已经给她敷上了草药,还留下三副药,叮嘱要一日三次熬给她吃。
儿子守了她十多天,直到她把中药服完才进城去上班。
可以走路的龚大妈,一点也不开心,脸上布满了愁云。邻家大嫂安慰她,你有这么好的儿子,他对你好,陪你时没有闲着。见龚大妈不说话,只是叹气,邻家大嫂又说了起来。你呀,真的是不会享福。这几天儿子到处找人,才把你家的地承包给别人家种。听村里的人议论,他给老村长说了好多话,好像是感动了他,才同意把你家的两头猪,一窝鸡买下。现在你年纪大了,不要你做啥事,就休息吧。听说你儿子给你很多钱,想吃啥就买啥,想要啥就买啥,你还愁什么呢?
黑山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几乎就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前村一个老人私下埋汰她,像她这情况,还愁啥呢?不像他,他的孩子在外打工,从未带过钱回来。只有靠自己脸朝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摆弄那一亩三分地,才填饱肚子的。
龚大妈没有了土地,整天无所事事,冷火秋烟地坐在屋里火塘边的小床上打瞌睡。她偶尔抬起浑浊的双眼,望着被儿子拆除了的鸡圈那儿,一只老灰猫萎靡不振地蜷缩着,就如死去一般,似乎要去另一个世界,去见前些日子死了的与它朝夕相处的那只猫。
不准再养猪养鸡,如果再养,我就不想回来。儿子临走时说的话,又在她耳边响起。儿子承诺她,经常回来看她。她告诉儿子,工作忙,孙子学习忙,不必经常来,只要一年中那些重要的日子回来看看就行。儿子答应她了。
有一天,她躺在火塘边小床上,梦见死去多年的老伴,老伴见她满眼凄凉的泪水,就问她,儿子对她这样好,要知足。她告诉老伴,她一点也不快乐,儿子嫌她老了不中用了,把家里的地租给了别人,把猪圈鸡圈拆除了。以前有地种有牲口养,她觉得自己还有用,所以身体硬朗;现在,啥也没啦,她也就无用啦。她告诉老伴,她要来找他了,叫他带她去那儿。老伴听了这话,冷笑,你还不到七十岁,说着,突然跑过来推了她一把。她一下子醒来,想起梦境,不禁呜呜呜地哭泣了起来。那只老灰猫,就像赶热闹似的,也喵喵地叫个不停。
金秋十月,大地一片金黄。龚大妈看到邻家大婶家屋檐上挂满了黄生生的苞谷,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大门口堆着金灿灿的大南瓜,一个比一个大。她那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无神的眼眸,似乎闪过一抹亮光,很快,又消失不见。
由于她成天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村里的人基本上快忘了她。以前,人们总发现,她要么在地里忙着,要么与那几头猪喃喃细语,不知在嘀咕啥,要么在村里赶着几只鸡,嘴里咕咕咕叫着,眼睛里闪着亮光。
这天,昏睡了一上午的她,挣扎着起来,翻出她最喜欢的一件藏青色衣服穿上,布做的纽扣,开口在腋下。她扣好衣服,梳了梳花白干燥的头发,出门后拉上门口子,没有上锁。她弯着腰,头上顶着花顶帕,缓缓走着,毫无声息。身后跟着的那只老灰猫,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叫。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啄食。
龚大妈走了好半天,来到村口,费劲地坐在老枯树桩上。
老灰猫躲在她的身影下,逃避着阳光。
邻家大婶去地里摘南瓜,看见龚大妈,很不解。今天不是节日啊,她怎么又来这儿等儿子呢?
不知过了多久,午阳成了夕阳,落日的余辉透过变灰了的乌云,如同在鸡窝里才下出来的蛋,斑斑点点,整个天空原本层次分明的一块块火烧云,散乱无章了起来,颜色由通红逐渐变淡。曾经灼热的阳光,此刻,却成了一种可以用肉眼直视的虚弱模样,已经感受到它不可挽回的落往西山的悲凉势头。
看着最后的一抹红光从谷口那儿消失不见了,龚大妈的眼神也随之暗了下来。今天的日子很重要啊,望眼欲穿的人快要来了吧。突然,谷口那儿似乎出现了几个熟悉的人影,她眼睛明亮了起来,是儿子一家!妈,儿子大叫着朝她奔来。她笑了,她自己都感觉得出来是最美的笑容,她觉得自己身如轻燕,向儿子他们飞去……
从地里回来的几个村民,远远看到枯树桩,只觉得有些怪,仿佛枯树桩长高了似的。直到走到了跟前,才发现枯树桩上安静地坐着一个人,脸上手上布满了皱纹,颜色与枯树桩一模一样,面朝前方,似乎在望着通向村子里的路口。
人们喊了几声不见回应,上前一看,已没有了气息。老枯树脚下的老灰猫,也早已僵硬了。
龚大妈走了,这天是她的生日,刚好七十周岁。
附:1、文友悦悦对《望》(优秀级)作品赏析地址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39034.html
2、文友雪千寻对《望》(精品级)作品赏析地址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41309.html
(桃源小说作业《望》第27期)
老枯树桩上,静静地坐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头上的花顶帕包不住花白的头发,脸庞被夕阳照得与古铜一般,密密麻麻的皱纹,像极了她身下的枯树桩皮。已经扁了的鼻子下面,嘴巴凹进去,微微张着,看样子已经没有了牙齿。她穿着一件洗得快发白的蓝色纯棉布衣裤,脚上穿着黑色布鞋,鞋面绣着花朵。老人浑浊无神的双眼不时地望着入村的路口。没人知道她在这儿坐了多久。
龚大妈,日头都要落山了,咋个还坐在这枯树桩上看谷口,眼睛会看坏的。儿子要来,自会来。快起来,回家去吧。邻家大婶边说边弯腰拉起坐在枯树桩上的老人。夕阳下佝偻着的背影,一步一颤地走远了。那只老母鸡,领着那群小鸡,走在她前面。远远地听到她唤鸡的声音,咕-咕-咕--
站在邻家大婶旁边的妇女说,她大婶,你说怪不怪?龚大妈咋个就不会享福呢?儿子在城里工作,接她去她不去。女儿嫁进城里,请她去住她也不去,偏生守在这破旧的老屋子里。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种地、养猪,过辛苦日子。这,这都图个啥呀?养儿不就是防老么?
邻家大婶摇了摇头,转过头来附和道,谁说不是呢?她是有福不享。一到节假日,就坐在这枯树桩上,守着,望着,可惜都是猴子捞月啊,也不见她儿子来过几次!
龚大妈赶着她的老母鸡。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鸡尾随鸡妈妈,欢快地扑棱着翅膀,却只能用脚,在村道上小跑着。看着,看着,龚大妈笑了。只有在自己家里,才是过日子,在儿女那儿,就如蹲监狱。这也不准动,那也不准摸。儿媳说,好好坐着休息就行。可她连电视都看不懂,实在难熬啊!好不容易等到孙子放学回来,想与他说说话,可儿媳逼着孩子做作业,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全家人不能大声喧哗,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哎呀,老天,在儿子家住一天真不容易,度日如年。哪像在自己家里,随自己心意,想走就走,要躺就躺;想大声吆喝就放开嗓门。天亮起床,然后到自己地里活动活动,累了饿了回家,自己随意吃完,就去喂喂猪,喂喂鸡,天黑了,就睡觉。这样一来,嘿,这身板骨,还挺硬朗的。儿子答应过她,逢年过节周末,会领着儿媳、孙子回来。
黑山弯的夏季,阴雨绵绵,泥滑路烂,端午节这天也如此。龚大妈从早就开始忙起,她把泡好长芽的乳白色蚕豆洗净,用清水泡着。然后来到鸡圈,喃喃自语,养你们千时,用你们一顿。今天他们要回来,你们就派上用场了。说完伸手进去,这只抓抓,那只掂掂,就如挑选宝贝似的,终于拽出一只来。这只壮,她笑了,就这只。
午后,一只老黑狗在龚大妈家门口晃来晃去的,两只懒猫在屋檐上躺着,似乎都是冲着屋子里炖着的那只土鸡来的。
哎哟喂,大妈,你家煮啥呀?香喷喷的。邻居大婶挑水路过,大声嚷道。
他婶,端午节,火上炖了一只土鸡。儿子要回来呢!
当蚕豆芽也煮熟时,龚大妈把提锅放在火塘边,紧紧挨着那一锅土鸡。这样就温着了,她自言自语说着,慢慢站起来。她从门后钉子上取下花顶帕,往头上一绾,走了出来。抬头看看,这破老天,就知道下雨,下个不停。她折回来,从旮旯里找出一把黑伞。
当龚大妈再次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她随手关了门,孤零零、气呼呼地来到鸡圈旁。她抓了几把苞谷面,舀了些清水,搅了搅,倒入鸡食槽里。看着那几只已经长大的鸡,与老母鸡一起争先恐后地啄食,她的眼泪终于滚落出来,顺着脸上的沟壑肆意流淌。喵喵,几声猫叫,她的身旁,多了两只老灰猫。她摸了摸它们,去锅里舀出几块鸡肉,喂给它们。
第二天中午,龚大妈喊来几个小娃娃,像往常一样要给他们讲故事。
见龚大妈不开口说话,只是看着他们出神,小娃娃们说,奶奶,是不是又要像上一次过节时那样?她笑了,脸上的皱纹成了一朵菊花。是的,你们去锅里每人舀一碗鸡肉吃,吃完了,奶奶就开始讲故事。当小娃娃们舔嘴抹舌围过来时,她一脸的满足,瘪瘪的嘴巴张开了。虽然里面没有一颗牙齿,但却有动人的故事飘出来,小娃娃们都这样想。
六月间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正在齐腰的地里给苞谷地锄草的龚大妈,见刚才还晴朗的天,突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不免嘟囔道,这破天,又要下了。她急忙挎上背篓,手拿锄头,分开茂密的苞谷杆,往外走去。还未等她走出包谷地,大滴大滴的雨点子,噼啪噼啪地打在苞谷叶子上,也打在她的身上。
龚大妈的儿子接到邻家大婶的电话,从城里赶来时,已经是第二日的晌午。你妈妈去苞谷地里锄草,碰上下大雨,路上特别湿滑,不小心跌倒了,扭着了腰。村里那个老中医已经给她敷上了草药,还留下三副药,叮嘱要一日三次熬给她吃。
儿子守了她十多天,直到她把中药服完才进城去上班。
可以走路的龚大妈,一点也不开心,脸上布满了愁云。邻家大嫂安慰她,你有这么好的儿子,他对你好,陪你时没有闲着。见龚大妈不说话,只是叹气,邻家大嫂又说了起来。你呀,真的是不会享福。这几天儿子到处找人,才把你家的地承包给别人家种。听村里的人议论,他给老村长说了好多话,好像是感动了他,才同意把你家的两头猪,一窝鸡买下。现在你年纪大了,不要你做啥事,就休息吧。听说你儿子给你很多钱,想吃啥就买啥,想要啥就买啥,你还愁什么呢?
黑山弯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几乎就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前村一个老人私下埋汰她,像她这情况,还愁啥呢?不像他,他的孩子在外打工,从未带过钱回来。只有靠自己脸朝黄土背朝天,早出晚归摆弄那一亩三分地,才填饱肚子的。
龚大妈没有了土地,整天无所事事,冷火秋烟地坐在屋里火塘边的小床上打瞌睡。她偶尔抬起浑浊的双眼,望着被儿子拆除了的鸡圈那儿,一只老灰猫萎靡不振地蜷缩着,就如死去一般,似乎要去另一个世界,去见前些日子死了的与它朝夕相处的那只猫。
不准再养猪养鸡,如果再养,我就不想回来。儿子临走时说的话,又在她耳边响起。儿子承诺她,经常回来看她。她告诉儿子,工作忙,孙子学习忙,不必经常来,只要一年中那些重要的日子回来看看就行。儿子答应她了。
有一天,她躺在火塘边小床上,梦见死去多年的老伴,老伴见她满眼凄凉的泪水,就问她,儿子对她这样好,要知足。她告诉老伴,她一点也不快乐,儿子嫌她老了不中用了,把家里的地租给了别人,把猪圈鸡圈拆除了。以前有地种有牲口养,她觉得自己还有用,所以身体硬朗;现在,啥也没啦,她也就无用啦。她告诉老伴,她要来找他了,叫他带她去那儿。老伴听了这话,冷笑,你还不到七十岁,说着,突然跑过来推了她一把。她一下子醒来,想起梦境,不禁呜呜呜地哭泣了起来。那只老灰猫,就像赶热闹似的,也喵喵地叫个不停。
金秋十月,大地一片金黄。龚大妈看到邻家大婶家屋檐上挂满了黄生生的苞谷,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大门口堆着金灿灿的大南瓜,一个比一个大。她那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无神的眼眸,似乎闪过一抹亮光,很快,又消失不见。
由于她成天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村里的人基本上快忘了她。以前,人们总发现,她要么在地里忙着,要么与那几头猪喃喃细语,不知在嘀咕啥,要么在村里赶着几只鸡,嘴里咕咕咕叫着,眼睛里闪着亮光。
这天,昏睡了一上午的她,挣扎着起来,翻出她最喜欢的一件藏青色衣服穿上,布做的纽扣,开口在腋下。她扣好衣服,梳了梳花白干燥的头发,出门后拉上门口子,没有上锁。她弯着腰,头上顶着花顶帕,缓缓走着,毫无声息。身后跟着的那只老灰猫,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叫。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啄食。
龚大妈走了好半天,来到村口,费劲地坐在老枯树桩上。
老灰猫躲在她的身影下,逃避着阳光。
邻家大婶去地里摘南瓜,看见龚大妈,很不解。今天不是节日啊,她怎么又来这儿等儿子呢?
不知过了多久,午阳成了夕阳,落日的余辉透过变灰了的乌云,如同在鸡窝里才下出来的蛋,斑斑点点,整个天空原本层次分明的一块块火烧云,散乱无章了起来,颜色由通红逐渐变淡。曾经灼热的阳光,此刻,却成了一种可以用肉眼直视的虚弱模样,已经感受到它不可挽回的落往西山的悲凉势头。
看着最后的一抹红光从谷口那儿消失不见了,龚大妈的眼神也随之暗了下来。今天的日子很重要啊,望眼欲穿的人快要来了吧。突然,谷口那儿似乎出现了几个熟悉的人影,她眼睛明亮了起来,是儿子一家!妈,儿子大叫着朝她奔来。她笑了,她自己都感觉得出来是最美的笑容,她觉得自己身如轻燕,向儿子他们飞去……
从地里回来的几个村民,远远看到枯树桩,只觉得有些怪,仿佛枯树桩长高了似的。直到走到了跟前,才发现枯树桩上安静地坐着一个人,脸上手上布满了皱纹,颜色与枯树桩一模一样,面朝前方,似乎在望着通向村子里的路口。
人们喊了几声不见回应,上前一看,已没有了气息。老枯树脚下的老灰猫,也早已僵硬了。
龚大妈走了,这天是她的生日,刚好七十周岁。
附:1、文友悦悦对《望》(优秀级)作品赏析地址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39034.html
2、文友雪千寻对《望》(精品级)作品赏析地址链接:
http://www.vsread.com/article-541309.html
(桃源小说作业《望》第27期)
文章评论
静如画
沙发
叶子
板凳
行走江湖的牛
心酸,难过!
红梅
占位,向山哥学习!
飘逸的云
[em]e160[/em]
红梅
山哥是桃源老大,总是第一个交作业!佩服!
不灵liao
两代人,代沟吗?还是城乡差别的存在?还是我们的生存观念不同?多些理解,多些体谅,就能双安。
红梅
可怜的老人,读完心里酸酸的,两代人有隔膜,儿子不去好好与母亲沟通,只以为老人吃好,穿好,睡好就是幸福。却不知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为重要,老人来到城里,干什么都不自由,老人不习惯,不舒服。老人觉得回到农村才是自己真正的家。老人需要儿子和儿媳还有孙子的理解与体谅,老人一生与土地相伴,与这块故土难分难舍,而儿子与儿媳不理解母亲,总以忙为借口,不肯回家看望母亲。母亲老了,母亲的心都在儿子,孙子身上,但这最普通的相见都很艰难。老人走了,永远走了。永远守望着儿子的方向,感人的小说,让人泪眼模糊。欣赏佳作,山哥,为你叫好!赞!
悦悦(丹雅,拒聊)
刀哥小说《望》,揭示了农村留守老人龚大妈心酸的守望生活。老人家最终坐在村口老枯树桩上,顶着满头白发,张着浑浊无神的眼睛,望着儿子回来的方向无声无息,孤独地故去了!怎不令人心酸而潸然泪下!人们会问,老人有儿有女,为什么会这样孤寂地走了呢?这是个现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农村无儿女的老人可以去敬老院靠国家全权供养,而有儿女的老人,却不符合敬老院进驻条件,老了,老伴在还好,若其中一个先走了,另一个就只能独自一人孤寂无奈地生活,直到自己一个人孤单地走完一生。龚大妈就是她/他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样,给政府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让农村留守老人能安享晚年,快乐无忧地度过一生!
萍水相逢
一份期待,一份守望,龚大妈坐在枯树桩上盼望着儿子,孙子,儿媳回家与她团聚,最终是一份失落,怪谁呢?谁也不能怪,这独守老人也是无奈的选择,儿子们有自己的家,工作不能陪伴父母,也充满了无奈,首先是守望最终成为失望,龚大妈孤寂忧郁地离开这个世界,这给社会敲醒一警钟,怎样安置老人,让这个群体快乐地度过晚年,更让儿孙们知道什么才是孝道,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唠嗑唠嗑,这也许才是老人们一个幸福的愿望。
含香
看完刀哥的新作望,含香泪如雨下,这又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感人大作。文中的龚大妈有儿有女,并且儿女事业有成,儿女们也算孝顺,愿意接老人同住,经济也较为宽裕,肯拿钱去供养老人,按常理说龚大妈应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是忙碌的儿女只懂得照顾母亲能否吃饱穿暖,不让老人身体受累,却忽视了老人的精神取暖,把老人接到城里,对于久居乡下的母亲肯定是有诸多不适应,对失去老伴的母亲来讲,本身精神上就较为孤寂,环境的改变更让老人不适应,没有了那些熟悉的乡邻可交往,儿女又没有时间来陪伴母亲谈心,老人生活在城里诸事都不习惯,百般不适应,等于是在受煎熬,所以含香对她重新搬回乡下,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法是非常理解的,可同时她又渴望子女能时常探望她,儿子承诺节假日常回来看望老人家,母亲和子女也能做到相互理解的,这本还算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局,可惜一件偶发的摔倒事件再次打乱了龚大妈的正常生活,儿子请假无微不至的照顾了母亲十多天后,不再允许母亲下地干活。其一,我想这肯定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其二他也担心母亲年老多病,做事太多累着身体,就自作主张的把龚大妈的地与牲畜都处理了,并且给予了母亲足够用的金钱,他妥善处理好一切后,非常放心的走了,他以为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关怀与照顾,可他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去考虑母亲的处境,没有老伴,也没有了自己已习惯做的事情可做,老人感觉更加孤独与无聊,心灵不再充实,也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寂寞中母亲一天天变得更加苍老,也更加渴望儿女的陪伴,就算不是节日,也痴痴的站在村头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但她的奢望一次次破灭,最终她在失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米
[em]e160[/em]
诗忆
[ft=,3,宋体][/ft]《望》,细腻的笔触如一细细的银针,深深地扎到了人心。龚大妈,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母亲,孤单的她,不愿在儿子为她创设的幸福中享受,而是选择在老家独守,她时常坐在入村的路口,用那双浑浊无神的双眼望着远方,她期盼着儿子在某一天某一刻会突然归来,而路过的每一个身影,都成了龚大妈眼中的希望。山人对故事情节的描述很是生动细腻,让人读着,读着,眼中就出现了画面感,令人感动。 《望》的故事情节触人泪点,龚大妈的那一望,像一尊雕像,站成定格,白发在寒风中飘扬着,她的那一望,望得人心生痛,望得人直想流泪,也望得人心中有了一种强烈地撼动。 故事中,儿子拆了猪圈,将自家的地承包给别人家种,他用自己的“孝行”,来想让母亲在家安享晚年,其实,这位儿子并不真正了解母亲的身心需求,一生勤劳朴实的母亲怎能闲得住啊,那些田、那些鸡猫狗猪都是老人家精神的寄托。 [ft=,3,宋体][/ft]
含香
读完此文,心痛的感觉一直停留在心间,做为中年人我们工作是很忙碌,长辈们内心深处也是理解与体谅我们的。可是我们不能只顾父母能吃饱穿暖,要多去感受与倾听他们的心愿,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给长辈们一些建议,但不能剥夺他们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要让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快乐自由的去生活。就算工作再忙碌,我们可不可以调整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在不是节假日时偶尔也去探望一下父母呢?哪怕只是呆几个小时,偶尔给老人一两次意外惊喜也好,或者多给长辈们打一些电话,偶尔给老人买些暖心的礼物托人带回家,而不是只顾塞钱给老人,老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他们对金钱没有强烈的渴望,只渴望温暖需要陪伴与宠爱。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何等悲痛的憾事?还有文中的龚大妈有儿有女,女儿和儿子也可以商量与想办法呀,你忙时我去探望,我忙时你去尽孝,总之时时让母亲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我看过刀哥的一篇文章陪父母过年,当时就是刀嫂与家里的其他亲人都过年要加班,刀哥就克服一切困难,一人代表所有亲人去陪父母去过年了,这就是在想办法满足长辈的心愿,老人不仅有吃穿的需要,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我们也要时时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在精神上给予温暖。所有的理由都不能做为借口,也许我们是没空,但只要多动心思肯想办法,老人一定能感受到我们浓浓的爱意与关怀,不会再感到孤寂与寒心。刀哥的新作望再一次提示与警醒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中年人,一定要花心思去了解老人,一定要抽时间去陪伴老人,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老人和子女们生活幸福吗?如果辛苦抚养我们长大的长辈在郁闷与孤苦中离去,就算事业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遗憾与伤痛。希望子女们能够多与长辈谈心,不仅要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也要学会去倾听长辈的心声,更要摆正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赢得工作家庭双赢的局面,让自己的人生不留伤痛与遗憾。
诗忆
[ft=,3,宋体][/ft]深藏饱满强烈的感情,是山人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望》,文字精练,重内涵,重力度,素朴的文字,宛如音符般地从作者的指尖滑落成一曲感人的歌,使得读者在欣赏中,去感动,去回味。读这样的佳作,不仅是视觉和精神的享受,而且还能让人在阅读中心生出许多的联想…… [ft=,3,宋体][/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