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否定与虚幻治愈

个人日记

 

                                                                                                                                    (一)内在否定源

对于心理学的最初痴迷来源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以及荣格的心理分析,关于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的探讨,关于集体无意识以及文化图腾的阐述,神秘的色彩激发了无限的好奇心,随后接触了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实验,惊讶于人的变化盲视,一窥延迟满足从幼年期开始就对个体产生的行为影响,甚至于让人愕然的监狱模拟实验发现。然而真正开始接触所谓的心理科学之后,在主流心理学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环境中,让管中窥豹的门外汉消除了对心理学神秘色彩的模糊认知,同时也降低了好奇心。

变化盲视实验:主要针对路人对开展关于人们对即使环境的警觉程度,具体为,一个演员向路人迎面走来,然后向他问路,当路人向演员指示方向的时候,有两个人拿着一扇大木门从演员和路人中间经过,在几秒内完全阻挡他们的视线,在那段时间内,本来的演员替换成另外一个身高、体格,甚至衣着、发型都不一样的演员,但是超过一半的被试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

延迟满足实验:主要测试学前儿童抗拒及时满足诱惑能力,具体为,将一群4岁的孩子分别带入一个房间,事先在他们面前的碟子里放上一块棉花糖,研究员将孩子带入房间后告诉他们,要么把棉花糖吃掉,要么等15分钟后研究员回来,然后获得两块棉花糖,大部分孩子说他们会等,实验中他们有各种行为表现,等候时间越久的孩子采用了较多的意志控制策略,或扭过头不看,或双手捂着眼睛,后续的追踪发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获得人生的成功。

监狱模拟实验:主要研究社会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具体为,建立一个模拟监狱,选择24名大学生(无犯罪记录其身心健康),并随机分配去扮演狱警和囚犯,然后使用隐蔽的摄像头观察囚犯(24小时留在监狱)和狱警(8小时轮班)的行为,原本打算持续两周的实验不得不中止,狱警出现了虐待行为甚至进行心理折磨,随着时间的推移,假狱警对假囚犯的攻击升级。环境有可能让你成为天使也有可能使你成为魔鬼,某种社会环境让你走上通往天堂的路,某种环境引你走向地狱之门。)

在神经认知的逻辑体系下,人的认知和行为划归到了脑区和神经,借助先进的仪器,我们了解到表现负性情绪诸如焦虑、抑郁时,杏仁核会被激活,在进行决策判断时,前额叶的脑波会显著呈XX波形,抛却社会环境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赤裸裸的原因理性探究。而相关领域研究中日益复杂的研究方法让人也让人脑细胞死亡无数,从简单主效应到交互效应,从中介调节到有中介的调节和有调节的中介,简单的相关变成复杂的相关,然后出现了各种蜘蛛网状的模型,用一大堆理论逻辑加以推到和论证,数据驱动下,我们忘了最初验证这些因素的原因以及意义所在。迫于形势,做实验的孩子苦逼着脑成像,做相关的孩子无计与追踪统计与恢弘的模型,不知道过程中我们多少次对自己产生了质疑,甚至怀疑当初的如何下的决定。

毕设做完以后,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付出几个月的劳动成果,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是为什么这么做,做完之后的有什么样的意义,却不清不楚,在前期构想和结果谈论时想用一箩筐的东西去做诠释,却发现那么难以整合,甚至觉得他们本身并无多大的内在联系。对于“AB相关,BC相关,BDC之间有着某种缓冲作用,因此,存在这种可能性,即A通过B作用于C的内在机制,于是数据结果验证他们确实存在以上推断关系”的这种逻辑思路本身就不足够认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应该从简单处着手,为什么要加入那么多复杂的可能性?人本身不就是对不确定性有着本源性的恐惧么,我们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寻找某种确切的解释或者说某种真理么,那么为什么去构建似是而非又复杂的庞然大物呢?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的审稿意见,除了觉得自己是“孺子不可教”的学渣之外,还深深地怀疑当初论文选题,特别是变量的选取。相关研究的尴尬就是,对于某种事物的影响千千万,为什么使用了A而不是B,你有什么样的理论依据。如果你解释的通,那么至少度上的认可,如果解释不通,那么最后也只能自我否定啦。很不幸的成为了后者,于是内心出现一个小人在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指摘和批判,无法狡辩,于是乎灰溜溜地认了。

                                                                                                                                    (二)寻求治愈

不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对宏观人生和世界思考而又无法驾驭的人,他们注定在自己的混乱的逻辑体系里迷茫地做毫无意义的探索,最后否定个人存在价值;一种是自知却不自制的人,无法将自己的可行目标进行合理化管理,最后无法完成预定目标。显然,两者的叠加者注定生命无处立足,注定会在生命过程中对自我的存在持着不可化解的完全否定,并乐此不彼于内心的痛苦挣扎。

当陷入内心痛苦时,源自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开启了自我保护功能,或寄情于感觉寻求类的肉体刺激,或缩回龟壳寻求哲学或文学治愈,不同特征的个体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不管是沉迷于酒精、流连于欢乐场,还是轻装旅行,甚至去阅读一本书,其共同的意义在于:通过他们来维持内心的暂时平衡,象征性地诠释自己的生存状态。而寻求哲学或文学治愈之力的个体,其症状与失眠并无二致,对生命存在与人生意义的探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思考,不是将自己内心状态投射到关于人与世界框架中并反观自身,而是将来源于内在的自我意识和真实的自我完全分离开来,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强力孤独感支撑自己的存在。于是告诉自己,真实的世界是充满痛苦的且无法避免,痛苦是人生的本质,快乐才是偶然的存在状态,即使现在没有痛苦,我们始终是生活在痛苦之中,只是有人知觉了,有人没有知觉。

叔本华消极的人生哲学主导者大脑的各大神经回路,反省自身的人生信念成了不可破碎的丰碑,因此在自我世界里捕获着意志控制感,以求内心的平静。如斯更解释了在凛冽的寒冬里抱着一本书,寻找一个了无人烟的空间不知所以然地阅读,并且完全接纳蚀骨的凉意从脚尖一直蔓延到膝盖的肉体折磨。在不自知的自我概念里甚至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承受并且在承受这样的苦痛。然而人类不可能止于用全部的生命意志去承受苦难,自我保存的本能促使他们去探寻其他可能性,人生哲学的探讨并没有终止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采取意志控制忍受生命之苦。尼采的强权意志和超人哲学,批判理性对人的束缚,追寻人生自由,呼吁生命本能和欲望的最大发挥,而经过二战洗礼的萨特们,认为世界给人的是无尽的苦闷与失望,人生是痛苦的,但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知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有选择的自由。

于是,受挫的内心寻求自我调节,用另一种方式寻找生命的慰藉,半信半疑地用力撑着“不能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的保护伞,在风雨里行走。在虚拟里寻找力量,建立起架空的自信心,虽自知其在现实中会不断往复的坍塌,但仍旧抱着幻想,不是说,历史本身就是曲折发展的么,螺旋地发展趋势总是曲折的,但会一路向前。

文章评论

水乡的木马

我对主流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直都是持双手赞成态度,无论是实验还是问卷的数据。其原因有两点:1.人本来就不应该带主观色彩去分析自己的心理。所以从理论上说,要真正研究清楚自身的心理,必须依照完全客观的东西。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要真正做到完全客观的证明人所看到的、所思考的对不对,这个不应该是由人本身来判断的,而是某种有着人的智慧,另外一个实体或者生物去判断的。因为如果人以自己带有情绪的心理去研究自己的心理,必然陷入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的地步,所判定的东西必然是和真理有差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认为自闭症是种病,但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是种病,那是因为我们觉得自闭的人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无法为其服务。从根本来说,人对自身心理的判断是为了有利于自己。那么这样永远都不可能客观。所以所谓的寻求真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真理”,这个是首先要了解清楚的。如果不是,应该勇敢的承认不是。我认为即使是实验范式,也没法达到这个程度的思考,但是至少,他提供了一个“去个人情绪化”的研究模式,至少做出了“不会因为人类自己的动机影响对自己心理的判断”的努力。2.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科要生存,要么你能创造出一种范式,让所有人都信服,要么就老老实实的遵从主流研究范式。那么既然心理学到现在为止都还在这两者之间动摇不定,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没有能力创造一种范式让别人信服,那么至少你要遵循一种让大家都信服的研究方法。并非是说这种方法就一定是对的(见1我的观点,对不对这个问题人自身永远都想不清楚),而是作为最现实的角度,就是你要生存的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这么复杂,而不简单一点"。这个问题非常的有代表性。关于这个观点可以举一个生活的例子。许多情绪敏感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我要想这么多,为什么我不能简单一点?”殊不知仅仅过一段时间,这样的人就会回到复杂的想法之中。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人生的问题,都是遵循简单--复杂--简单的路径的。第一阶段的简单,那是白痴和天真的状态,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会很简单;第三阶段的简单,那才是云淡风轻,有厚重沉淀的简单。许多的人尝试到复杂的痛苦,想回到简单,但是其犯的愚蠢的错误,都是企图回到第一阶段的简单,而非进步到第三阶段的简单。经过那么多事情,一个人已经获得了那么多的外界刺激,怎么可能还能回到第一阶段那种空空如也的简单中,所谓的忘掉,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唯一能做的便是更进一步的进化。但是如果没有复杂和系统的思考,怎么可能能进化到第三阶段?你如果不经历痛苦复杂的思考,认真定位你人生要什么,不要什么,哪些东西该要,哪些东西该放弃,理不顺这些东西,不细化这些东西,怎么可能轻松,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真正要保留什么,那又怎么能做到第三阶段的简单。对于研究也是如此,我们所知道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完全理清楚,所以当然只有去理清楚,自欺欺人的企图回到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当然,也许我们不研究心理学,那时候就很简单,问题在于,现在已经启动了100多年了,我们回不去了,所以直接通过复杂来达到第三阶段的“简单”。

水乡的木马

不能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对命运的态度。这也是我一直遵守的原则。这里只谈我个人观点。第一,我认为这是有效的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方式。但是很多人没有去反思过为什么这种乐观的态度会被自己认为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事实上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但是大多数人的认为就是对的么?你不过是因为从众而去相信了这是“对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如我上面回复)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东西不过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已。人类的价值标准是如此的脆弱和具有自我服务性,既然你现在知道了这些的本质是自我服务的,为什么你不能为自己自我服务,用自己自我服务的标准来判定这是对不对的呢?想清楚这个问题,所谓的自欺欺人明显就是一种可笑的言论。如果我“自欺欺人”,换来的是我实实在在的快乐感,和对整个世界另外一个角度的思考,那谁又能说,这种方式不是有效的呢?第二,我认为这是有效率的方式。我们的人生都很短暂,永远把希望寄托在改变外界身上,不仅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即使真的实现了,我们真正能享受到的东西也是极其有限的。既然如此,不如改变一个模式,去想想我们如何自己能创造快乐。真正能决定一个东西收获的,永远不是绝对的付出量,而是效率。第三,我觉得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必要把自我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这种高深的哲学问题,绝对不是人能想的清楚的,既然我已经非常知道这是不在我能力范围以内的,那么我就不会再去庸人自扰。典型的人一思考,上帝都要发笑的问题。上帝说人是我创造的,只有我才知道每个人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的意义是什么。既然如此,我只用建立个人意义就可以了。反正几十年后我肯定要灰飞烟灭,甚至都等不了那么久,我再不把时光投入到真正要投入的地方,那才是真的没有意义。

′小蟲大人、

放哥这是…好高深的见解!这样长串的出现在评论中.令我震撼了![em]e179[/em][em]e179[/em]@{uin:1667753363,nick:水乡的木马,who:1}

大哉心者

哎呀妈,楼主和沙发都可以开辩论会了

**

完全看不懂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