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敬爱堂殷氏源纪(安徽.粗茶居主人)

个人日记

安徽太湖敬爱堂殷氏源纪

——安徽太湖殷氏溯盘庚为祖继英布遗脉
 
粗茶居主人
(2012年11月13日)
 

   殷书寿2015年2月25日编辑按语:老家安徽太湖县敬爱堂正在续修第九届《殷氏宗谱》,当为一浩大工程,不得不慎。又因是“三堂四股”合修,不得不慎之又慎。尤其对源流派系,不可莫衷一是。因殷氏得姓历史悠久,又多次遭受封建王朝排挤打压,多次被逼改姓易姓,居地郡望屡徙不定,而致源流派系错综复杂,造成续谱联宗诸多困难。粗茶居主人,即安徽岳西县响肠镇退休教师柯万英先生,是岳西县志办研究姓氏文化的成员之一。他的《殷氏文化》一文,我已恭读多时,认同其中多数观点。现据自己孤陋寡闻,重命标题,稍作点注,以楷体字加以区别,发表于兹,以期贤达参与研究,共承续修第九届《殷氏宗谱》大业。纣类词,均改为帝辛。统计类数字,均改为阿拉伯数字。

 

一、黄帝血统,殷契后代

 殷姓是殷商王室的后代。《世本》记载:“周武王克纣(注:即中华殷商王朝末代帝王帝辛。纣,《史记》注“善曰纣”,为周朝诋毁殷朝之语,致其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政治需要,纵容政客和御用文人刻意恶名叠加,以讹传讹,贻误历时数千年,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殷”字最早出现于3300年前的盘庚之时。《姓纂》记述:“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汝南。”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纣,距今3100年(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商周断代史研究成果,帝辛失国于公元前1046年殷历二月初五甲子日,距今3061年殷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列104位。岳西县现有殷氏1300余人。

 太湖县殷氏“敬爱堂”《殷氏宗志》注:即第八届家谱,因当时社会原因,未能收录齐全,而以“宗志”谦称“老谱源流序”曰:“我殷肇兴,始于天命玄鸟降生,司徒邑于商,成大业于汤,自盘庚迁殷后,以都为氏,孔子曰: ‘夫丘也,殷人也,殷之后有宋存焉。’” 该序称,商、汤、子、姬、殷、孔、宋等姓都出自殷姓。殷姓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秦国左丞相大夫殷国谅为始祖,秦汉时的九江王、淮南王英布是其孙。

 在父系家长制的宗族中,同祖先者必同姓,如神农氏宗族姓姜,轩辕氏宗族姓姬,陶唐氏宗族姓伊祁,周宗族姓姬,殷宗族姓子(子姓至今有无存者,未见资料)注:子姓至今仍然有存
    
殷氏老谱记载,殷氏始祖名契,是黄帝的玄孙,称殷契;血缘关系为:黄帝—玄嚣—蟜极—高辛(帝喾)—殷契。

    殷契是殷氏的得姓始祖,契曾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封地在商(商丘)。殷契的母亲名简狄,是有娀氏之女,帝喾的次妃。当年春分那天,简狄同姊妹们到玄池洗澡时 ,吃下了大雁蛋,后怀孕生下了契注:简狄食玄鸟之卵生契。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命其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 契后14代依次为: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

 契传了14代到汤时,商族己发展为一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汤名“履”,又称;成汤、商汤、武汤、天乙、天一汤。史载汤仁慈宽厚,有勇有谋,有韬略,善纳谏。他任用伊尹为相,在伊尹的辅佐下,商国人心安定,轻赋薄敛,布德施惠,吊死问疾,发展生产,百姓亲附,政令流通,国力日强,诸侯归附。其时,夏朝在“桀”的统治下,朝政腐败,民怨沸腾。公元前1751年,商汤起兵讨伐夏桀,成功地建立了商王朝。“商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商朝建都于亳(河南商丘)。自殷墟(安阳市)甲骨文被发现后,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商代才是中国历史的真正开始”。盘庚是商代第9世、第19位王。殷商王朝建立后,因水患、内乱等原因,都城迁移过8次。公元前1300年盘庚继位,把都城从奄(曲阜)迁到北蒙(河南安阳),改国号为殷;史称殷都、殷商、殷。因此,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盘庚迁都后,政局稳定,疆域不断扩大。殷氏在河南立国建都、繁衍兴盛,因此以河南 “汝南郡” 为郡望。

 殷商王朝历经16世,30位王: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盘庚为王时,国都遭遇水灾,遂迁都于“殷”(迁都前国号“商”,迁都后为“殷”)。后经11王: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太丁(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即殷纣王。

 少年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文武兼具,深得帝乙欢心;帝乙崩,帝辛继位,即纣王。即位后的纣王,在叔父师箕子、少师比干等人的劝谏下,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四海宾服。当时江淮间的夷人,常常侵略殷朝边疆。帝辛八年九月,御驾亲征。帝辛的大军旌旗蔽天,戈戟耀日,第三天就到达攸地(今安徽桐城)。帝辛大军在攸侯军队的前导下开赴前线,夷方闻风丧胆,仓皇远遁。次年正月,王师回到沫都(河南淇县)。

 东征胜利后,帝辛改沫都为朝歌,并不断向东夷出兵。由于战争的胜利,成百万的战俘变成了殷国的奴隶。帝辛在这种“中兴气象”下,变得骄傲起来,再也听不进比干等人的谏言,生活上也贪图享乐起来。后来西岐的诸侯国“周”日益强盛,周武王向殷发起了进攻。双方交战时,殷朝的战俘们临阵倒戈,帝辛退到鹿台(国家银库)自焚而死。公元前11世纪殷朝灭亡。史籍中关于帝辛的总体评价不好,但是,著名学者郭沫若站在历史的角度说:“我来洹水忆殷辛,统一中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

 帝辛(纣王)的同母弟兄还有微子启、微仲衍。殷已亡,微子启为避祸,带上祭器(国家的象征物),请求宽待黎民,延嗣续殷。殷朝亡国后,后代因怀念故国,遂以“殷”为姓。

二、微子国宋,汝南郡望

 周武王称王建周后,大封诸侯,“胙之土而命之氏” “分邑、立宗”而治。他将姬、姜、子(殷)等大姓宗族,分成许多新宗族,并封予土地、人口、珍宝,赐以新氏;对诸侯也封大夫,授土、授民、命氏,授封者均是贵族。周武王封帝辛之子武庚为诸候,以延续殷宗族的血统,后因武庚同管叔、蔡叔复辟败而被杀。武庚被杀后,改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诸侯,赐以“殷氏”, 以奉成汤之祀,续殷宗族脉。微子启、微仲衍及多数殷商后裔都以原国名为姓,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殷姓至今已4000余年。

 微子启谨记前车之鉴,在宋国施行仁政。 春秋中期,宋襄公欲兴霸业未成。 战国时期,宋国迁都彭城(今徐州)。公元前355年宋恒侯之子剔成废恒侯自立,实行改革,国力渐强。后来,剔成弟弟子偃将哥哥驱逐到齐国,自称宋王侯。子偃曾打败过齐、楚、魏三国联军。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再次联合,灭掉宋国,三国分解宋国的土地。子偃被杀。宋国自微子启开国,共传32王,历754年。

 殷姓发祥于中原黄河流域,大多繁衍于河南。秦末时,殷姓主要集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注:今属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因功封于汝南,后又移居陈郡长平注:今属河南西华县;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一个大家族。

 秦汉三国时,殷氏分迁于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四川等地,见诸史册的名人有:会稽假守殷通,琅琊博士殷崇,雁门人殷谟,弘农功曹殷肃、东海人殷嘉,左冯翊殷周、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殷姓形成两大郡望:汝南郡,治所在平舆(属河南);长平郡,治所在陈县(今淮阳)。

三、英布封王,叱咤江淮

 太湖县《殷氏宗志》《老序》称:“自秦左丞大夫国谅公宦游英六,越三世而生淮南王布,佐赤符定天下。汉帝奇其英武,祖籍于英六,遂赐姓英。淮南王次子势公,英父王九江,奠基饶郡,遗爱所在,不忍离归,遂世居鄱阳。国除之后仍复姓殷。”

 《殷氏宗志》又载:秦汉时,殷剔成之孙殷厚昌,任秦朝海口户部官员;殷厚昌之子尊忠,任汉朝前军统帅。殷尊忠之子黥布封九江王。英布生子:英用、英势。

 史料记载:英布姓,战国时英国人的后代,以国为姓。他曾违犯秦律,受过刑,脸上剌了字,所以又称黥布 英布在骊山服苦役时,结交了刑徒中的许多英雄豪杰,后来就带着这些人起义,到英山县的英山尖(鹰山砦)扎寨造反今湖北英山县与安徽岳西县交界的鹞落坪山脊,尚有英布当年修筑的楚长城、烽火台及关口遗址(现已修复数公里)。

 黥布是六安州人,老家在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一说武穴市)。古时六安州包括今天的六安市和湖北英山、蕲春一带。英布起兵于浔阳,与潘阳令吴芮相呼应,并做了吴芮的女婿。英布、吴芮先依附于项羽,他的队伍无往而不胜,活埋章邯20万大军,巧夺函谷关,攻入咸阳,袭杀义帝,因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后来英布不服从项羽调遣,项羽对英布不满。

    汉三年,萧何说服英布归降了刘邦,大败楚军于垓下英布本姓殷,“英”为刘邦所赐;刘邦统一天下后,封英布为淮南王,都于六,统九江、庐江、衡山、豫章诸郡。后来刘邦杀戮功臣韩信、彭越等,并令英布吃彭越的人肉汤。汉十一年,英布被迫造反。

 关于英布之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他与刘邦交锋,亡于战场。同时,刘邦也因受了他一箭而不久身亡。第二种,英布与刘邦大小数十战,九江失守,逃到江夏投靠岳父吴芮,时吴芮外出,其子吴臣(一说是侄子)将英布诱杀于乡间,献其头于刘邦。吴芮是唯一没有被刘邦诛杀的外姓王。

 关于英布的坟茔,有三种说法:
      
一种,吴芮回衙,得知英布被吴臣害死,遂将其无头尸入殓,亲自送到英山县,将其尸体葬在英山尖王家界的“金盆架” (一说是英山县鸡鸣尖),并将其盔、剑同葬。吴芮自己就在英布墓旁盖了一座小庙,削发为僧,念经拜佛,直至老死。(另有资料说吴芮夫妇40岁无疾而终。)《英山县简志》摘录该县《周氏宗谱》说:“成公(周氏先祖)原为汉淮南王英布部将,布死后,公随退驻英山,遂家焉。”又载:“据查英布墓已于1968年被王家界大队掘毁,出土宝剑等文物,亦被毁弃。”据此说,当年是周成偷偷地将英布的无头尸运到了英山县。英山县因有英布墓地而得名。

 第二种说法,英布墓在其故乡六安古城西北(今六安市人民路尽头);当年,刘邦在六安验看了吴臣送上的英布首级后,就地掩埋,与他的祖父英继尧(史料称其嗜酒如命)埋在一起。

 第三种,英布在江西鄱阳乡间被诱杀后,有人在鄱阳设了一座空墓,位于今鄱阳县谢家滩乡大严村。今天,这里居住有200来户英姓子孙。据《英氏宗谱》称:这是英布次子国势的后裔。英氏后裔对这个墓的说法是:“英布死时,头入龙潭,身葬异乡。”由此可知,这是一座纪念性的空墓。

 央视《科技之光》曾播出《沉睡古墓群》,揭示鄱阳莲山的百余座古墓之谜,称古墓群是英布及随逃的百余名将士的墓穴。并且引用《波阳县志》,称:“淮南王英布墓,在县城北152里,即今肖家岭大岩山龙圹石屋柱间。”据研究者推测,英布被吴臣诱杀后,随其逃往鄱阳的百余名将士就在莲花圹留了下来,为他们尊崇的淮南王“守墓”,并且改姓“英”。

 英布有无后裔,有人称是悬念。当初刘邦命樊哙、曹参、陈平带兵60万,自己御驾亲征九江。同时,暗中派一支人马到六安去捉拿英布的家小。英布的家人在完全不知的情况下有可能被斩尽杀绝。

 但是,英布是吴芮的女婿,在九江的王府里还有妻妾。鄱阳县《英氏宗谱》称:波阳县(注:即鄱阳县)谢家滩乡大严村的英姓子孙,就是英布次子国势的后裔。太湖县《殷氏宗志》称“黥布,官授九江王,生子,长名用,次名势。”“势公,布公次子,由金陵迁鄱阳横港。”《太湖殷氏宗谱》“老谱源流记”称“次子势公,因父王九江,奠基饶郡,遗爱所在,不忍离归,遂世居鄱阳,国除之后,仍复姓殷。”几份宗谱所载内容基本吻合。

 有资料显示,英布妻梅子,在英布死后11年时,死于长沙娘家。英村有《英氏宗谱》,在英氏宗谱中,英布图像题额是“九江王英布”; 《殷氏宗志》也称为“九江王”。英布是汉封淮南王,英氏、殷氏后代都称英布为“九江王”,其原因在于仇视刘邦。(可在互联网百度笔者“楚长城上怀英布”一文)

 英布次子势,由金陵迁居鄱阳湖,后裔徙居横港,裔孙世居鄱阳,汉后恢复殷姓。英势生子殷显,官封六部尚书。鄱阳湖横港殷势至迁湖殷国蕃为60世,其直系世系为:

 势—显—试—元圣—庆一—右三—恩—敬贤—清—元趾—畅—伯济—演—判明—道元—汉—辅—喊(日山)—永星—韬—铭—薰—昌—深源—祥—益—季青—承松—璦茂—朗照—朝润—文达—载启—恒—奉珍—礼容—辑十—伟—诵三—济宏—郭重—心齐—烈—启后—敏学—泰—哲—演—揆—延宣—深配—宗源—坤—珏—智—才九—润—伯敏—杰—国蕃—受三并受甫……

 入汉以后,殷氏发展概况: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河南西华),其后裔缵缨相继,成为长平最大的门阀贵族。另有以博士殷崇为代表的琅琊殷氏,以殷嘉为代表的东海殷氏,以殷谟为代表的雁门殷氏,以殷肃为代表的弘农殷氏,以殷周为代表的左冯翊殷氏。汉后殷姓已播迁到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后世殷氏堂联曰源自商代,望出汝南,反映了殷氏得姓和获得郡望汝南的历史。

 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南迁江苏、四川等地。东晋时期,殷姓为江南望族。东晋时殷裒之孙殷敞移居江南。其后裔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中迅速崛起,涌现了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建武将军殷浩、东阳太守殷仲文、荆州刺史殷仲堪、尚书仆射殷景仁、兖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东宫大学士小说家殷芸、东宫大学士殷钧、光禄大夫殷不害、尚书左丞殷不佞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殷敞始居于丹阳(南京),后裔殷浩一支移居东阳信安(衢州),为东阳祖;殷浩的侄子殷仲堪任荆州,为荆州祖。当时润州(镇江)、歙州(休宁)、豫章(南昌)殷氏也是由陈郡长平迁去的。

四、殷氏典故,耳熟能详 

 荥阳垂誉;洪乔投书。
    
此为殷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晋代人殷裒,官荥阳令,在任上兴学教民,使百姓懂得礼义谦让。下联典指东晋陈郡长平人殷羡,字洪乔,性情耿直而独特,任豫章太守时,京城人托他捎带书信百余封,他走到石头城下,都投到了江水中,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殷洪乔不能为人当送信的邮差!后官至光禄勋。此殷姓宗祠通用联,后成为我国民间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

 陈朝末年,陈郡长平后裔殷不害长子殷僧首随父及庾信等,出使北齐被扣为人质,定居于长安,后移居雍州(凤翔县)。殷不害之孙殷开山为唐朝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封建时代有避讳的法规,犯讳不改为大罪。宋代,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封为宣祖),殷姓改为汤姓、商姓、戴姓等。例如陈州西华汤悦,本姓殷,名崇义,是唐末文士殷文圭的儿子,曾任南唐宰相,入宋后先改名商崇义,后因名字里字又犯太宗赵光义讳,于是将姓与名全改而为汤悦,是秋浦(今贵池)汤氏之祖。宋代殷姓避讳改姓对殷姓一族影响很大,但普通百姓中仍有未改姓的。宋南渡以后,北方殷姓有的恢复了本姓,如华亭人殷澄仍保留本姓。宋亡后,多数殷氏恢复了本姓。

 《殷氏宗志》载:宋朝,另一支殷氏祖先从河南徙居豫章,与先来殷氏合居于此(太湖县殷信七即此支后裔)。宋元交替之际,因为金兵、蒙古人南侵,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年,百姓四处逃难。豫章殷氏分迁于皖、赣、豫、鄂、闽、湘、鲁、燕、陕、冀、粤、晋、甘各省,徽州、安庆各县皆有殷氏分布。

 当代,太湖县小池人殷国华先生研究殷氏文化,称:“宋元交替之际,有爱山公由汝南迁徙于江西鄱阳之蛇山,至曾孙衍,十二公由蛇山而复迁于豫章双钟,卜居酉阳长岭。”元末,殷爱山后裔殷信七,与同辈殷国蕃之子受三、受甫,由江西鄱阳瓦屑坝迁居安徽太湖县。

 殷信七始居于太湖县城大西门,生二子:荣三(名受荣,号华轩)、荣八(后裔失传)。殷荣三娶妻四房,生育七子,后裔分居于太湖县之天华、寺前、辛家冲、新仓、花园、刘羊、小池、岔路、七里山(殷岭)等地。

 殷国蕃为殷势六十世孙,世居鄱阳湖瓦屑坝横港山板桥社。殷国蕃之子受三、受甫迁居太湖县北乡七里山蔡家畈殷国蕃以上五代世系为:才九(贡元)—润—伯敏(县令)—杰(庠生)—国蕃(庠生)—受三、受甫

五、由鄱迁皖,兴于太岳

 清朝乾隆十二年,太湖县殷氏创修敬爱堂《殷氏宗谱》,其“创修序”称:“吾宗支始于豫章者,一析派于饶,再析派于鄱,更析派于横港,今且析派于江南之熙湖。溯厥源流,近承烟祀,则第以受三、受甫两祖为两支之始焉。”

 元朝末年,因连年战乱,安庆一带人口稀少,农田荒芜,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荒凉景象。洪武元年(1368,鄱阳湖瓦屑坝横港山板桥社殷国蕃(生子:殷受三、殷受甫),由鄱阳湖瓦屑坝迁出,经长江之皖口顺流而上,抵皖河,转长河,直达太湖县城。后裔以殷受三、殷受甫为迁湖始祖分修宗谱。太湖殷国蕃后裔至今传二十五25代(注:包括迁陕太湖敬爱堂殷氏,应为27代,陕西已至“诗书延世泽,礼义......”之派),600余年,除远迁外地者,太湖、岳西两县尚有4000余人注:陕西商洛市2014年殷氏6369人,其中多数是安徽太湖敬爱堂殷氏

 殷国蕃(居江西鄱阳)之子:殷受三、殷受甫兄弟同时迁居安徽太湖县七里山发展。殷受三娶赵氏,生子道兴、道隆。殷道兴配李氏生子念溟、念常,二人均葬于芹河西岸。殷道隆配周氏,生子可终、可寿。殷受三安葬于蔡畈殷氏宗祠后飞凤形地,赵氏葬于蛇形地。殷受甫配蔡氏,生子道富、道全、道保,殷受甫夫妇合葬于太湖县北法华寺后,其后裔徙居大造山。

 太湖县敬爱堂殷氏现主要居住地有安徽省安庆市8县,以太湖、岳西、桐城3县最多.清朝时,众多“维”字辈远迁外省,主要有陕西省商洛市的商南县、洛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商州区,安康市的平利县、安康县、汉阴县、旬阳县,汉中市的留坝县,宝鸡市的凤县、眉县,西安市的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长安县,渭南市的华县,咸阳市的乾县,铜川市的耀县等地:河南省南阳市的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三门峡市的鲁山县、卢氏县等地;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等地;湖广有:麻城、广济、嘉鱼、罗田、黄梅、应天等地,江西省贵溪、湖口、星子、德化、都昌、安仁、彭县、靖安等地,浙江省临安、建德、桐庐等地。

 明朝末年,太湖敬爱堂殷氏十一世殷尚钦,由七里山蔡畈, 迁至岳西县前河黄岭(当时属太湖县)定居。殷尚钦是殷受三后裔,其直系世系为:受三—道兴—念溟—可敬—伯洪—子仁—仲玺—绍梧—讳总—之全—尚钦—正新、正彰。

 殷尚钦,字明臣,号景庭,葬于芹河西岸;配吕氏,生子二(正新、正彰),葬于黄岭老屋后骑龙形。殷正新,字茂先,号陶泉,葬于芹河西岸;配吕氏(葬于徐家沟),生子八:呈台、呈基、呈德、呈阅、呈简、呈林、呈麒、呈易。

 殷尚钦后裔多集居于岳西县店前镇前河村(900人),另分布于太湖县牛镇刘河村(70人)、岳西县冶溪镇司麓村(殷呈基后裔140人)、店前街边(殷呈德后裔140人)、店前镇银河村(殷呈阅后裔130人)、白帽(15人)等地。

 乾隆年间,清政府发出“迁海令”,强迫“南民北迁”,岳西殷氏族人部分迁居陕西省商南县、河南省卢氏县、内乡县,及浙江等地。

 雍正七年,殷受三裔孙于太湖县北乡蔡家畈始祖受三公坟茔凤山之南,建造殷氏宗祠,名“敬爱堂”。该祠1995年因火灾受损,2005年初族人集资修葺一新。今殷氏宗祠外观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内部雕栏画栋,其字画匾额对,典雅工整。五年前,殷氏宗祠悬挂有迪胄强邦匾额的神堂香案底下生长出一棵淡红色灵芝,被族人视为祥瑞之物,至今茁壮。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曾对此做过专题报道。(百度汤泉乡蔡畈村迪胄强邦等字,可上网查阅)

 殷氏宗祠有柱联三副,现摘录一副于后,此联自豪地宣示殷朝创造的甲骨文、青铜器,是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骄傲:

 甲骨启文明 煌煌史册光华夏
    青铜兴社稷 鼎鼎功业盛炎黄

 太(湖)岳(西)敬爱堂殷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著名人物有:清朝内阁章京殷赍丞,字良弼,举人出身,清末甲辰科特试取内阁中书,曾经亲手抱着3岁小皇帝溥仪登基。传说后来袁世凯从他手里将溥仪接去,并暗中将其弄哭。还有清朝武进士殷元培;国子监典簿、中宪大夫殷先拔;书画家殷云楼;民国时期有殷翠和女士,曾出任国际调判员、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殷良弼后裔殷乔芳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特级摄影师;殷乔芬为高级工程师;殷贯西博士为珠海电子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殷义博士为美国泰为集团工程师;殷旭东为解放军某部正团级干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报社总编辑。

 店前镇前河村殷氏有一良好传统,除夕黄昏全族老幼集中到中心堂屋祭祖;晚餐后,成年人再到堂屋集会。那时,值年的人家已经在摆好酒席,席上陈设有水果、佳肴、烟酒、茶水、点心。在明亮的烛光中,大家随意地吃着喝着,一边向老人祝寿,一边相互敬酒祝福,叙旧话新。酒过三巡,年长者指示一位年轻人宣读一份文采斐然的献词;然后年尊辈长的老者对优秀的年轻人进行鼓励,对有孝行的后辈进行嘉奖,对全族人提出美好的愿望。最后对行为有亏者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受批评者,则低首摄心,唯唯诺诺,聆听教诲。次日新年初一,全族人同时集中到公共广场“出方”(也称出行)、放礼炮、鞭炮,有生子生女、考取学校的人家则放万鞭。出方后,全体集中到一位长者家中拜年、饮酒、吃饭。如此以来,殷氏家族敦睦孝敬之风历久不衰。

 清乾隆十二年,殷呈简创修了太湖县殷氏宗谱,至今修谱八次。历届太湖县殷氏宗(族)谱撰修情况如下:

 第一届乾隆十二年;第二届乾隆四十九年;第三届嘉庆十四年;第四届道光十九年;第五届同治十一年;第六届光绪三十年;第七届民国二十八年(1939),第八届1990。现正筹划纂修第九届宗谱。

 敬爱堂《殷氏宗谱》载殷氏派:

受道念可伯,
子仲绍讳之。
 
尚正呈维士
光大绵先绪。
诗书延世泽,
礼义振家声

积德生贤哲,
培才佐治平。
昌明文启运

安定武崇勋。
科学开新宇,
鸿猷展远程。

  敬爱堂殷氏主要集居地太湖县汤泉乡金鹰村(为蔡畈、殷岭二村合并)。蔡畈是一个山灵水秀之地,满目青松翠竹,山中祥云缭绕,来访者无不认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殷岭殷家久负盛名,其族群文化底蕴深厚,崇尚历史文化,重视保护古宅,学习古典诗词,注重毛笔书法,保护传统风俗。

 蔡畈村,一个山区行政村,竟然有诗社,古代建造的赛诗台,至今保存完好,以殷氏宗祠为代表的古建筑群,青转黛瓦,鳞次栉比。那里能吟诗作对者不下数十,写得一手好毛笔的人很多。2011年,太湖县在蔡畈村举行农民书法大赛,中央电视台派人录制了专题节目。今天的蔡畈还保留有打鼓书、舞龙灯、扎篾、绣花、踩高跷、划旱船等传统艺术。每到年节,各种节目竞相亮相。

 蔡畈既是文化之乡,也是礼仪之邦。不管走到哪家,老殷家人都热情地招呼着:“坐一会哟,请到我家喝碗茶。

 补充资料:桐城殷氏是元末自徽州婺源迁来,始居凤仪坊(北大街附近),后分迁至老人仓、七里涂、挂车山、挂车河。桐城殷氏祠堂名“世裕堂” ,其嘉靖十年(1805年)活字版《殷氏宗谱》六卷现藏于北师大图书馆。桐城殷氏曾与太湖殷氏联修宗谱,其派系与太湖相同。
                                             
殷书勤、殷江林审阅



文章评论

最后的士人

这是网上的一篇文章,吃的不是大雁蛋,是吞玄鸟。即燕子。

翠竹山人

老兄新年好!《安徽太湖敬爱堂殷氏源纪——安徽太湖殷氏溯盘庚为祖继英布遗脉》文后落款为“敬爱堂”岳西殷书勤(校长)、殷江林(财政局)二人,我认识他们,但没电话。现已委托岳西诗学叔代为联系并了解“粗茶居主人”,待后告知。

看见幸福

史记上记载,英布可能是皋陶后裔!与家谱上有出入。我虽愿意相信自己祖宗的话,但还有点发蒙。所以一直不敢邀宗亲,亲临六安英布墓地去祭拜[em]e117[/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