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王·后》武丁·妇好
个人日记
《殷商王·后》惊情3000年 融合音乐文学和戏剧
北京晨报
2012-03-26 10:13
一部以南音和梨园戏相交融,讲述三千年前商王武丁与王后妇好爱情故事的舞台剧《殷商王·后》,即将由台湾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舞团于3月下旬和5月18日至19日先后在台北和北京国家大剧院做两地首演。这部舞台剧让一段三千年前的爱情故事在三千年后展现在世人面前。故事充满传奇,但如何以舞台剧呈现3000年遗韵,所借助的载体和创意更值得关注。北京晨报
2012-03-26 10:13
故事来自殷墟甲骨文
由台北南管名家陈美娥创办的汉唐乐府成立于1983年,近30年来致力于重建南管古乐于中国音乐史学术定位,并培训音乐演奏演唱及演艺人才,为日益式微、薪传不易的南管界注入新鲜活力。这部《殷商王·后》是几年前应河南安阳邀约,为现存两岸博物馆的商王夫妻做一次3000年后的“破镜重圆”。对于《殷商王·后》的故事,陈美娥介绍说,完全来自台北故宫典藏的商王武丁墓甲骨文和河南安阳博物馆的妇好墓出土文物。
在武丁墓甲骨文中,妇好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又武功盖世、征战沙场,死时年仅33岁。武丁在位期间征战频仍,妇好多次担任统帅出征,战功彪炳。此外,妇好还担任祭司,主持国家祭典。武丁在讨伐荆楚时陷入苦战,身怀六甲的妇好不顾占卜中不利于自己的预言,依然出征,最终大获全胜,而自己却因此死于难产。妇好过世后,武丁把她葬在宫殿区,每天都可陪伴她,这也正是妇好墓未被盗掘的原因。
把各种“古老”结合
早在创建汉唐乐府之初,陈美娥就开始从学术层面深入探讨南音。“我花了10年时间做田野调查,发现南管应该放在中国音乐史范畴探讨,至于梨园歌舞戏,它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一个剧种,可以上溯到唐玄宗时代得到大发展的梨园教坊,宋元以来中国各种地方戏剧的发展都与梨园教坊渊源至深。而南音,正是中国传统戏剧中音乐的先声。”在陈美娥的汉唐乐府中,泉州傀儡戏、台湾布袋戏和道教法曲也是其中的脉络之一。傀儡戏和布袋戏的曲牌全部运用南音曲牌,而道教法曲,全部传承了南音曲牌。这表明中国传统音乐还在民间,无论世俗音乐还是庙堂雅乐,都还是以南音为载体存在着。
1996年,陈美娥在彻底搞清楚南音脉络之后开始转型,把南管保存下来的大曲和梨园歌舞戏的科步重新结合转化,形成了今天汉唐乐府的南管乐舞戏风格。陈美娥认为,南音不仅可以上溯到汉唐,更可以上溯到《诗经》时代,因为用南音来唱《诗经》的四言诗,远比其他方言顺畅贴合得多。为此,《殷商王·后》在创作上,把中国最古老的音乐、最古老的文学和最古老的戏剧结合在了一起,陈美娥觉得融合的效果堪称天衣无缝。
叶锦添设计三幕大戏
早在叶锦添成为世界著名设计师之前,陈美娥的汉唐乐府就向他邀约创作,叶锦添也成为汉唐乐府多年来最重要的设计师。此次的《殷商王·后》剧场版与太庙的露天版不完全相同。在太庙版中,叶锦添追求八卦造型舞台、三面观众,营造宏大神秘的氛围,而剧院版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以营造占卜场面的气氛。全剧的服装和道具无论在纹饰图案还是造型上都有据可考,把古老的神话和最早的汉字都真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第三幕的战争场面,陈美娥还带领舞蹈演员专程到嵩山少林寺,向武僧学古老的拳术和兵器,并将这些武术套路转化为舞蹈。
有趣的是,汉唐乐府南管古典乐舞团的9位舞者并非戏曲表演出身,全是从芭蕾和现代舞转行而来。陈美娥有一个观点,中国传统戏曲由于是从男扮女装开始,所以女角的表演要求含胸也成为一种审美,但唐代梨园戏的女角恰恰要求挺胸拔背,在这方面,芭蕾和现代舞有着天然的优势。
记者手记
一场表演,一堂文化课
在今天的舞台剧创作中,很少会看到像陈美娥这样的艺术追求者,以研究、考据为第一目标,其次才是创作,最后才是市场。陈美娥早年也是媒体同行,只因为一次听众点播要听南音,而她竟然不知南音为何物,为此,她苦学钻研,竟然成就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南音学者和实践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学者无数,传承人无数,但以学者身份实践传承,且名扬海内外的,实在是屈指可数。而更能够有胆量把中国三千年来的遗产串联成剧,且胆敢直接面对年轻人,赢得他们的喜爱,的确是凤毛麟角,陈美娥是耶。
陈美娥说,她的汉唐乐府的初衷是要带给观众文化教育的意义,“观众不单单是来看一场娱乐表演,而是上一堂古老的中国文化课。看后会有所感、有心得,得到启迪,而且能够伴随一生……”
文章评论
紫丁香8-29勿聊勿群勿加友
附上音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