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上)》
户外旅游
◆五台山·普寿寺
2008年(佛历二五五二年)某月某日
五台山,普寿寺讲堂院。
普寿寺复建于1991年,是今天全国最大的尼众佛学院,尼众最多时近1200人。
每日早课近千尼众的集体诵经是普寿寺的绝响。
拜经,通常是一字一拜或一句一拜。
汶川地震后,普寿寺每日早课为罹难者超度,持续百日。
◆五台山·二唐寺(佛光寺、南禅寺)
20世纪初,曾有日本学者声称:要看唐代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或京都去。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功业,在它兴盛的本土上,真的一点荧光都不复存在了吗?最先揭开这个谜底的是两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
1937年6月底,梁思成夫妇一行四人,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从北京来到了五台山豆村镇,进入佛光山。当走进寺内,看到雄踞在上的东大殿时,所有人都被它的气势震撼了。高高在上的东大殿,像一位年迈的王者,手拄着千年古松,俯瞰全寺,颇有压倒一切的气势。梁思成曾评价这位王者,它是一座很雄伟的建筑物,有着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和深远的出檐,的确它雄壮翻飞的斗拱和翼出深远的檐角,看上去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但是这个庙宇是什么年代建造的还有待考证。梁思成来之前,曾对佛光寺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了解。
公元478年,魏孝文帝路经佛光山时,偶遇佛光显现,于是建了佛堂三间作为供养。佛光寺就此得名,也开始了辉煌却又坎坷的生命。随着在此得道的净土祖师昙鸾、无名禅师和解脱禅师等高僧的声名远播,佛光寺曾一度成为五台山名重一时的大刹,当时来往五台山的僧人大多云集于此。
也许是命不该绝,经历北周武帝和唐武宗两次来佛后,寺毁僧散,后由隐藏寺中多年的愿诚和尚,在佛法再兴之际,经过四处辗转募资,公元856年,找到长安一位女施主布施,佛光寺才在原址得以重建。如果眼前这座寺庙就是那时留存至今的,那底层院落的伽蓝殿、香风光雨楼的清代特征,又如何解释呢?看过东大殿后,几位专家只能初肯确定年代久于寺内其它建筑,却无法确定它的真实年龄。
进入殿内,首先吸引他们的是佛坛上的塑像,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听看寺的老和尚说,这尊若有所思的供养菩萨,甚至还在当地流传下了一个侍女思凡的传说。这些塑像的风格大多与敦煌石窟中的塑像同出一范,不像唐代以后的风格,这让几位专家非常欢喜,真相好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也许正是佛家所说的缘分,在几天考察后,向来患远视症的林徽因,突然有如神助般地在梁柱上发现了“女弟子宁公遇”这个破译历史密码的重要名字。与殿前佛顶陀罗尼幢上的文字对照起来,证明了公元856年,愿诚法师到长安找到了这位乐善好施的女施主,正是宁公遇。
千余年的风云变故,全然被南侧的祖师塔看在了眼里。这颇具印度韵味的古塔,似乎也正在讲述着古往今来的中印交流和历史变迁。梁思成和林徽因如获至宝,把东大殿所有的内容,都研究记录了下来。它雕塑精湛、墨迹珍稀、壁画细腻、建筑古老,无一不是世间的瑰宝。全国共有90尊唐代泥塑,这座大殿的佛坛上就有35尊,可见其珍贵,而因为劳苦功高,出资建寺的宁公遇和主持建寺的愿诚法师也在角落里有了一席之地。
珍贵的唐代拱眼壁画用笔淳古,在那个“吴带当风”的年代,同样透着《天王送子图》的气息。委婉沉着的唐人墨宝,明宣德五年的500罗汉像,当然还有梁思成夫妇最感兴趣的这栋建筑本身。
大殿的建筑方法和殿顶的方格设计与日本奈良的法隆寺极其相似,这不仅让人联想到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和当时一些日本高僧朝拜五台山的故事,更让那些不怀好意的妄言不攻自破。
虽然不比东大殿那样珍贵,但文殊殿却是国内保存稀有的金建殿堂和现存寺庙中最大的配殿。近似“人”字形的柁架,也同样是建筑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殿内7尊金代塑像和明弘治年间的壁画也非常精美。远离了台内的香熏和熙攘,佛光寺给人更多的是一份隔世的宁静,到过佛光寺的人都会不时冒出和林徽因一样的冲动——我真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林徽因这位女弟子,永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大德女仕于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然而佛光寺东大殿还不是最早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一样是在五台山的台外,五台县白乡的李家庄村又发现了南禅寺正殿。寺内大殿的内梁下,只记载了重修的年代,唐德宗建中三年,也就是782年,比佛光寺东大殿建造早了75年,是亚洲版图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是由当地村民为到五台山弘传南宗禅的僧人所建,故名南禅,也正因为它出身贫农,才注定了和那些香客旺盛的大寺院不同的命运,经历了历史上数次灭法和战乱,南禅寺都得以幸免于难。
虽是唐朝衰败时期不起眼的民间小庙,但它稳健壮美的外形,现在看起来依然显有唐代大气磅礴的气度。那些不怀好意的外国学者,若得知出自唐代村民之手的建筑,都可以屹立1200多年不倒,心里又会做何想法。
就是这样一个不燃香火少来客的小庙,殿内却藏有17尊珍贵的唐塑佛像和70幅精美的唐代砖雕。可以说,殿内每一件雕塑作品都代表了唐塑艺术的精髓,都是弥足珍贵的国宝。
寺内其它配殿和僧房共30余间,虽都是明清补修的建筑,但与正殿整体格调一致,形成了一个优雅的红墙小院。站在院中,还依稀可以感受到来自大唐王朝的呼吸和心跳。
南禅寺,以其“寒门出贵子”的独特经历,幸运地保存至今。与佛光寺共同成为了五台山历史久远的佐证,也为全人类研究佛教艺术和古代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宝藏。难怪已故的赵朴初先生,在浏览了五台山后,也为南禅寺和佛光寺颇为感叹,“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