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之 老 兵(五)

个人日记

           秋收时节到了。
   白天大部分人在田里。一些人收割稻谷并装车运送回场院;另一些人则把收完稻谷的稻田翻晒,准备种麦;还有些人(主要是妇女和老年男社员)在场院里脱粒、扬场(注释1),准备往公社粮站发送的公粮和统购粮(注释2)。这两项国家任务的完成是有时限的,所以,场院里夜以继日,夜间灯火通明,脱粒、扬场照常进行,而且增加人员,歇人不歇马,脱粒机一刻不停,人员轮班上阵,一直干到午夜。加班者记半天工分。
    知青们劳累了一天,晚上都早早休息了,只有程荃为了多挣半天工分,坚持天天去场院加夜班。
    脱粒用的机器结构比较简单,都是农村自造的。场院上共有三台,其中两台是公社农技站的产品,一台是邻村小作坊的仿制品,价格比公社农技站的便宜40%,但是这台机器出毛病也多,几乎每晚都要停机维修。因为结构简单,维修也不难,村里的电工兼机修工三弄两弄就又能工作了。
    这天,邻村造的那台机器又出毛病了,村里的电工鼓捣了半天也没鼓捣好,在场院上领班干活的副大队长打发人去邻村叫师傅来修,两个村子相隔一里多,邻村的师傅很快就到了,几下就鼓捣好了,场院上又忙碌起来。这时,轻易不出毛病的农机站的一台机器出毛病了。邻村的师傅还没走,正在和他的一个亲戚说话,副大队长请他帮着看看。他看了看,说:“固定皮带轮的销子断了,我们采用的是另一种固定方式,没有这种销子,还真没办法,只有等明天到公社农技站请他们来修了。”
    副大队长马上派人去叫赵洪源。程荃问旁边的大柱子(农村学校都放农忙假,教师们也来参加劳动挣工分,程荃为了说话方便特意和他在一台机器上)“叫赵洪源来干什么?”“你忘了他在四野的修械所干过技术工人了,那里应该什么机器都有,至少比咱公社农技站强得多。他对机械的使用和维修都不外行,甭说咱村的电工比不了他,就是到公社农技站也是高手。大队原来想让他干电工兼机修工,他嫌不自由,不干,反正他也不缺那几个工分。但是真遇到难题还是得请他来解决,不过他回回得额外提条件,不提条件就不是赵洪源了。这回副大队长不亲自上门请恐怕来不了。”“公社农技站能解决,请他们来解决不就完了吗?”“不行,那样这台机器今晚就得停工,而且明天他们能不能来到还是未知数,即使来了你得管吃管喝伺候着,伺候得不好,你那机器就修不好。麻烦事多着呢,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请那帮大爷。”果然,去请的社员自己回来了。副大队长只好自己去。时间不长副大队长用自行车带着赵洪源来了,场院上社员一片起哄:“到底是洪源叔啊,还得专车接送呢!”赵洪源得意地扬扬手。他走到那台机器跟前仔细看了看,然后招呼副大队长到一边说话。“他和大队长说什么呢?”程荃问。“八成是在讲条件,反正不是要钱就是要粮,再不就是让大队给他解决别的问题。他得现得利才行。”两人在一边比比划划说了会儿话,又回到机器跟前,看来达成了协议。赵洪源让电工把皮带轮子卸下来,他拿着皮带轮子让大队长用自行车带上他走了。“他们去哪?”“去他家,他家里工具挺全像个小车间,台钳什么的都有,大部分是复原时带回来的,也有的是从集市上的五金市淘回来的旧货。一般的活不在话下。”
    大约一个小时,大队长带着赵洪源回来了,电工把皮带轮装上用赵洪源新加工的销子固定住,一推电闸,机器飞转,场院上又忙碌起来。
    又是一个雨天,程荃买了盒烟去找赵洪源聊天。他正坐在方桌前就着干咸鱼喝酒,见程荃进来忙招呼:“爷们,坐下,今天下雨你也挣不了工分了,咱爷俩喝喝。”程荃掏出香烟给他点上,自己也点了一支,然后接过他递过来的小酒杯,自己满上一杯,两人先干了一个。程荃夹了一块咸鱼放进嘴里,味道不错就是太咸。
    三杯过后程荃问道:
   “洪源叔,你当兵时是机枪手,当时用的什么机枪?”
   “zb26你知道吗?”
   “zb26是什么?机枪的型号?”
   “捷克式轻机枪知道吗?”
   “知道啊,zb26是它的型号?”
   “对了,我们机枪手都称呼它zb26,外人才叫它捷克式轻机枪”
   “这种枪怎么样,好用吗?”
   “这种枪好啊,非常好用。结构简单,不容易出故障,射击精度高,枪管更换简便,无需工具几秒钟就更换完毕。而且使用普通步枪子弹,来源不愁。那时国军轻机枪大部分都是zb26。这种机枪除了捷克原厂产的,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也仿造了不少。不过中国仿造的精度不行,枪不行,子弹精度也不行,机枪手没事就得忙着‘合膛’。这是行话你可能听不懂,就是逐发子弹试膛,看看配合间隙如何,太紧太松的都不能用。特别是战斗间隙那得两三个士兵帮着找子弹,就是拿着机枪手合过膛的子弹,比照着从弹药箱里找子弹,士兵找出来的子弹还得经机枪手逐发合膛。然后再一一压进弹匣。麻烦着呢!即使这样也比日本的歪把子机枪强得多。歪把子机枪也使用步枪子弹,为了方便装填三八大盖的子弹,它不使用弹匣而是设计了一种特殊的固定弹仓,三八大盖子弹五发一夹,直接压进弹仓,能装二十发,而且无需停止射击就可装弹。但这种装弹方式如果不熟练非常容易卡弹,新兵学会这种装弹方式得好几天,使用熟练了得半个月。zb26就简单得多,新兵有半天就能学会使用,一两天就挺熟练了。而歪把子机枪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换枪管,枪管打热了就得停下来冷却,最多打二百发子弹就得停,造成长时间的射击停顿,只好两挺机枪轮流射击。日本鬼子最怕国军的zb26。如果五十米左右两挺zb26,日本鬼子就不敢冲锋。我们的师长余程万长官就说过‘日本造飞机和军舰的设计师是天才,他们的军舰和飞机都是都是世界一流;而造枪械的设计师是蠢才,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都设计得特别笨拙’。后来日本人也采用了捷克式机枪的长处,设计了一种99式机枪,枪管可以换,也采用弹匣装弹,不过来到中国批量装备部队已经是1942年以后了”
     “除了zb26,你还使用过哪些机枪?”
     “印度兰伽整训,部队全部换美式装备,包括机枪。用过两种美式机枪,一种是勃朗宁M1918A2轻机枪,是美军的班用自动武器,具有zb26轻便好用的特点,可以端着冲锋扫射,但枪管更换不如zb26方便,换一个枪管得好几分钟还得借助工具,弹匣只能装二十发,射击的连续性差。后来又使用过勃朗宁M1919A6机枪,它采用弹带给弹方式,必须有一名副手负责供弹,射击连续性好,可以不停歇连续射击几百发,就是较笨重,进攻时不便携带。另外,我在韩复渠那里当兵时,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副射手,那个机枪厉害,只要有足够的弹药和冷却水,冲锋的敌军上来多少撂倒多少,是那个年代用于防守的最好的步兵武器。刚编到57师时还用过一种德国MG34机枪,是一战以后德国设计的一种代替马克沁的新式机枪,兼有轻重机枪的特点,能长时间连续射击,又比马克沁轻便得多,可以携带冲锋。是那时蒋介石请的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带来的。后来这种枪被更便捷好用的MG42取代,蒋介石向德国要过MG42,因为德国和日本是盟友,被拒绝了。”
    “你就是因为使用过多种机枪,四野修械所才把你留下的?”
    “是啊。每使用一种新枪械,都得会拆装,会简单的维修。每种枪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用的枪多了,学会的机械知识就多了。那时解放军的修械所也是白手起家,缺少技术人员,就从俘虏中找,技术人员不光有国军俘虏,还有日本俘虏。有一个火炮专家就是日本人,很多收集来的旧炮、坏炮都经他手修复了。我在那里跟他们学了很多本事。比起那时接触的机器,咱村的那点机器太简单了,手到擒来。”
    “那天你修机器,一些社员在下边胡喳喳,说赵洪源又得敲大队的竹杠。你那天给大队长提要求了?”
    “我的房子漏水,墙皮也掉了,我让大队给我修房子。大队长答应忙完了秋就给我拾掇。我提要求一般没有不答应的,我也不会提他们做不到的要求。那些社员懂什么,让他们一说好像我赵洪源多么自私,如果他们有我赵洪源的本事还不定提什么条件呢!现在这个社会谁不自私,都自私,谁也不会无偿地给集体付出,少分给谁粮食也不干。我干的活别人干不了,我多提点要求是应该的。我记得‘四清’工作队的队长讲课时说,马克思说过:复杂的劳动相当于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的简单劳动。我能干的活一般人干不了,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复杂劳动,多提点要求多给点报酬是理所当然,也符合马克思理论呢!我听说城里那些工程师、教授的工资顶好多个工人的工资呢。这才符合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农村人根本不懂这个,给他们说也是他妈个X的对牛弹琴。”
    晚上,程荃到小学校和大柱子讨论赵洪源说的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理论。大柱子说:“他说的这个理论我好像也从哪本书上看到过,不过我总觉得那是将来发达了以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事,离今天太远。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这么低,社员人均物质分配这么少,他本身的生活水平已经在普通社员之上了,就够大家嫉妒了,再讲那些理论、再提那些要求就更脱离群众了。而且反过来说,一般农民能干的一些活他不是也干不了吗?”大柱子的话听起来蛮有道理,其实经不起分析。这也许就是那个年代农民的普遍认识水平吧。     
   程荃倒是满赞成赵洪源的说法,他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理论,高中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就讲到过,确实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话。程荃住的学院大院里那些大教授、名教授们工资都是工人的七八倍甚至十数倍,让他们去干那种简单劳动他们不如工人、农民,但他们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程荃在这个村子插队七年多,和赵洪源的友谊一直保持且日益深厚。他除了教给了程荃如何弄鱼,还教会了钓青蛙、打乌鸦、扣麻雀等。让程荃不仅解决了蛋白质的问题,还增加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使难熬的插队生活(从插队第二年起就陆续有知青通过招工、上学、当兵等离开农村,对剩下的知青,特别是戴着“可教子女”帽子,屡屡被政审卡下来的知青就不仅是难熬,更是精神折磨)不那么难熬。
   在程荃看来,他比一般农民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人性:他的所谓“自私”让一般社员讨厌,而他在某些特定场合所表现出的正义和勇气让村子里的能人(比如革委会主任、大柱子等)也不能不钦佩。而他最让程荃感兴趣的是他远超过一般农民的见识和技能。和他聊天对程荃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不仅能从中学到知识,还常常能得到思想启迪。他的种种技能,特别是解决生活中难题的能力,让程荃体会到他丰富的阅历和复杂人生的积淀。
    和他的交往及谈话,程荃都做了认真地记录,原本只是当做学习笔记,回城以后翻出来看,才感觉是很好的文学题材,不过一直忙于谋生长期搁置一边。终于有了时间了,这才拿出来,放到《百味人生》中,奉献给各位网友,或是小说,或是故事,或是纪实,随大家理解吧!

                后                         记

     程荃回城后一直保持着和赵洪源的联系。七七年农村开始联产承包,赵洪源开了一个机械加工作坊,专修各种农业机械。雇了几个年轻人当学徒。几年下来,有了一定规模,也添置了各种中小型机床,能生产一些简单的机械了,就请了一个重机厂退休的车间主任当厂长,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问题,自己专门联系业务。
    他大姐若干年前收养了一个丢弃的女婴,这时已经十二岁,很懂事乖巧的一个女孩。就把她过继给了弟弟,哑巴女人喜欢得不得了。八十年代末,赵洪源做主把他工厂的一个聪明能干肯学上进的技术工人招为养老女婿,准备自己老了就由他们小两口继承这份家业。结婚时赵洪源给程荃打了电话,程荃备了一份礼金和两瓶茅台,去参加了婚礼。很不错的小伙子,精明内敛,礼貌周全,看来赵洪源眼光不错。
    赵洪源特意安排程荃和自己坐在一起,他说:“我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力不从心了,这个孩子不错,能靠得住,过几年这个厂子就交给他们小两口了。你婶这辈子跟着我倒是没缺吃穿,但没享受到女人应有的快乐,也委屈她了。我想趁还能走得动,带着她先回趟四川老家,给她爹妈扫扫墓。她哥自从和我在成都分手后一直没有消息,也到家乡去打听打听找一找。然后到处走走看看。我也想到我打过仗的那些地方,看看有些什么变化。”
    此后程荃和赵洪源又见过一次面:九十年代中期赵洪源得了胃癌,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住院及找主刀的专家都是程荃联系的。术后恢复得不错,几年过去都很好,常去钓钓鱼,有空就到工厂看看。2002年秋,程荃正在国外,收到他女婿的电子邮件,说赵洪源几天前突然胃大出血,送到医院就不行了。遵他的遗嘱和父母葬在一起,就在黄河边的赵家祖茔。程荃回国后专程到赵洪源的墓上祭奠了这位曾经的忘年交----一个有着丰富人生的老兵。
 
   (全文完)

注释1:扬场:稻谷脱粒后,夹杂着泥沙、碎稻草,需通过有技能的老农用簸萁将脱粒的稻谷呈抛物线扬向远处空中,利用重力原理分离泥沙、稻谷和碎稻草。也有专门的扬场机,道理和用簸萁扬场一样,就是效率更高。
注释2:公粮和统购粮:公粮就是农业税,自古以来皇粮国税就是指的这种公粮。统购粮是在粮食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口粮及工业、国防等用粮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收购政策。农村每年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粮食按国家定价卖给国家。改革开放后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卖粮成了问题,粮食统购政策随之取消。 

           







文章评论

湘人老斐

从美学角度上观察,歪把子比捷克式差远啦,特别是那个枪托,什么玩意!

天天

老兵(一)到(五)从头看,昨天看到今天,呵呵!老兵赵宏源是个很饱满、很接地气的人物,程群荃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写出来,也让我着实开眼界。社会动荡变迁,很多人的经历真是莫大的财富。文章情节描写细致,场景画面感很强,语言用词朴实地道,哈哈!人物刻画的挺神呐!在他的生活范围和内容里,几乎无所不能,思维很超前,更可贵的是思路清晰,观点朴实而透彻。这或许是文章高于生活的缘故吧!你的小说很有意思,我7,8岁就随父母到农村,还算熟悉农村,知情的生活更是了解,尽管地域不同,但还是觉得很亲切。不过,确实没遇上过像赵宏源这样的人物。农村里很多是狭隘的、自私的、没有文化的、愚昧的,但也不乏淳朴、老实、厚道的。我的身边也有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现实的知足,而且特别大度,还一个就是不愿意提起战争。毛主席好像说过,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这话老人家自然有他的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国家的脊梁是像赵宏源这样千千万万的有智慧的百姓,他们仍辱负重,他们忍气吞声,他们坚韧不拔,是他们撑起了这个被那些堂堂的大伟人、大英雄搞得不安宁、甚至摇摇欲坠的大中华。在此,向千千万万的赵宏源,向他们,向我们的父辈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缅怀。

天天

您的《百味人生》很接地气,同时也有认识高度,真实感人,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状态和想法。有启发,有正能量,也让我们更加多一些了解国家、时代和那个年代的人们。向您道一声辛苦了。保重!加油!顺祝全家安好!小孙女健康成长。[em]e183[/em]

南希

五集的老兵故事讲完了,赵洪源的军事作战经验丰富,他的技术用在了修理一般的农用机械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了,给村里人带来了方便。认识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充满正能量。 我16岁来济南上学,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一些农活的名字耳熟能详, 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一些。7年的知青生活是程荃人生中的丰富经历,人生中的大好时光有几个7年?把磨难当成一种动力,与父老乡亲和睦相处,与老兵、大柱子接下深厚友谊。字里行间表露出程荃是一个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的善良之辈,是一篇记录知青时代艰苦生活的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