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河老街
个人日记
月河老街 月河的名字,如南湖一样,是嘉兴又一个诗意的象征。城南有南湖,城北有月河,月河是运河的一条支流,因“其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河抱城流,街因河活,月河街区以平行的“三河三街”为基本格调,“京运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平行,又在北丽桥附近相汇,其空间布局极具特色;“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三街由于紧邻运河和府城,而成为繁华的商贸地带。 中基路是街区“鱼骨状”巷弄构架的躯干,也是整个月河街区繁荣兴盛的灵魂。民国时期,中基路就是嘉兴繁荣的商业区,曾有商铺、作坊数百家,民房稠密,巷道交织似网,沿街还有多处跨街楼、石库门和江南府城独有的拱形砖砌沿街河廊棚,尽显江南水乡的精秀。有名望的当铺、茶馆、洋货店、商校、农具制造店随处可见,当时著名的“高公升”酱园等老字号商店都在这条街上。 漫步在重新开街的中基路,“江南旧城宛在,昔日繁华依然”。老字号“高公升”酱园与昌大当铺,斑驳的外墙似乎诉说着它们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百年老店“陆稿荐”的酱鸭店已转型成酒楼,外卖窗口刚出炉的酱鸭淳香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邹大仙”、“小小月河楼”、“一乐园”、“外婆桥”这些享誉嘉兴的酒楼是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各种风味小吃,特色纷呈而令人眼花瞭乱:有嘉兴桐乡的"姑嫂饼",嘉兴新丈的"椒盐桂花月饼",有嘉兴平湖的"糟蛋",嘉兴"真真老老粽子"......走过“古今斋”糕点店,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香味,我买了些雪饼,随行的儿子像一只小馋猫似的边走边吃起来。 馆内左是绘有江南灶画的民间土灶头,看到这大灶,特别亲切,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西塘老屋中的土灶头,回味起那灶头烧饭后铁锅里留下的金黄香脆的锅巴,还有那灶膛里煨出的外焦里热、香甜扑鼻的山山芋......如今,人居都市,再也看不到灶膛中跳跃的火苗,嗅不到干燥的柴火燃烧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和缕缕清香了!现在,江南灶头、灶头画,作为一种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独特种类,已进入最新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录。 走出体验馆,抬头看到斜对面一扇古韵淳浓的石窠门,门案上黑底金字:"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九个大字。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千百年来,嘉禾之民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包粽子、吃粽子,留在每一个嘉兴人的儿时记忆中,小小粽子,亦是维系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纽带。在馆内,游客既可以观看包粽子的演示、品尝地道的嘉兴粽子,还可以了解粽子文化渊源,粽子传人的故事以及“真真老老——嘉兴粽子”的发展史。 在月河街区,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小街弄和小石桥。除中基路,还有坛弄、秀水兜街、蒲鞋弄(便民街)、小猪廊下、荷月弄、渡弄、月河埭、殿基湾、琵琶弄、任家弄、严家弄、外月河、洗帚汇等,一个个名字令人怦然心动。三孔大拱桥荷花堤桥,还有太平桥、清河桥、张家桥、便民桥等许多小石桥,一座座桥都有故事。 蒲鞋弄是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弄之一,蒲鞋弄又名便民街,因街上曾经有很多蒲鞋店,蒲鞋弄自然就叫出名了。蒲鞋弄所制的蒲鞋,有一种冬季专用的蒲鞋,制法是采摘夏季开的芦花,待晒干后,搓成花绳,再嵌于鞋底,外加船形鞋帮,厚实大方,防寒保暖,尤为舒服。因比他处上乘,且价格不贵,因而受到小商贩、店员的青睐。据记载,到民国,该弄的蒲鞋业不再兴盛,被其他店铺挤得只剩几家,代替的多是应时所需的豆腐、酱酒、铜匠、烟纸、漆匠等手工作坊店。世居月河,操织蒲鞋为业的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谈及蒲鞋生意,总叹自己生不逢时,卖蒲鞋再多也赚不到铜钿。在他居住的一开间屋里,房头曾贴有一纸,上面写的字颇有意思。左右写:“样样东西要,脸无;事事都要做,好无。”上下分别写:“上帝知道;倒霉地方。”这或许是蒲鞋弄最后一代蒲鞋人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蒲鞋弄成了集古玩、字画、奇石、等艺术品的一条街。可别小瞧这条小巷,嘉兴收藏界“江南七怪”全部蜗居在此,比如蒲鞋弄11号一家叫“红色收藏小宁波”的店铺,店里最大的看点就是琳琅满目的毛主席像章,据说吸引了国内很多红色收藏家找上门,楼上则是文人雅士们的一个小沙龙。即使你对古玩没什么研究,也可在这条清幽的小弄中闲走一遭,只是看看小路两边那沧桑古朴的艺术品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星期天上午这里还会有玉器古玩集市,淘宝的、闲逛的人群会把原本不宽敞的路段塞得水泄不通,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真能捡个“漏”呢。 诗意的画面,浪漫的情景,思绪不由自主地游离到那个曾经轰动了月河的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九二七年,已故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迎娶了嘉兴姑娘于佩文。于佩文十八岁,昵称小巧宝,典型的江南美女,细皮白肉,鹅蛋脸,丹凤眼。月河的一个小业主家庭,曾在学校里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格律,善填词,写得一手好书法。经人引荐后,袁克文儒雅的外表和彬彬有礼的举止,给于佩文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之后,两人相谈甚欢,这其中有不少内容是袁克文在测试于佩文的才情。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小他十九岁的女子,才华出众,对答如流,袁克文在暗暗吃惊之余,不得已使出最后的招数,拿出笔墨纸砚,请于佩文写几个字。于佩文毫不含糊,当场取一支笔,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袁克文欣赏不已,他几乎不假思索地题下了:“愿结巧连环,多恨易消,早成眷族;安求无价宝,有情难得,同是天涯。”俊秀的文字里,巧妙地嵌进了小巧宝的昵称和袁克文的心迹。之后,袁克文便沉醉在于佩文的美貌和才情里,写下了不少诗词相赠。一个春天的上午,袁克文带了烟酒、滋补品等礼物,专程坐火车从上海来到嘉兴月河,向于佩文的父母提亲。一九二七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在这个江南最美的季节,他终于从月河娶走了他钟情的小巧宝。 清代名医朱仙槎,半生居住月河街。曾在月河创办嘉兴育婴堂,晚年悬壶月河最乐亭。朱仙槎是清嘉庆到宣统年间嘉兴唯一一名孝廉方正,一生行医,乐善好施,致力于公益事业。最乐亭是朱仙槎在花甲之年经历连丧两子的悲痛后,以筑亭聚友,吟诗论词,化解悲伤。朱仙槎筑最乐亭有三乐之说:济贫之乐,应(助)人之乐,聚友之乐。如今,最乐亭早已不存,唯有一种乐善好施的精神,常留月河。 文化老人吴藕汀(1913-2008),因避丁丑劫曾住此三年,也与月河结缘。吴藕汀先生喜填词,好拍曲,旁及金石篆刻,学识渊雅,才艺越人。著有《烟雨楼史话》、《嘉兴三百年艺林志》、《药窗词》、《画牛阁词》、《词名索引》、《词调名辞典》、《戏文内外》、《药窗诗话》等。
徜徉在古人走过的路上,用细缓的步履,巡视有着灵魂的旧宅。那些刻满历史年轮的古巷小弄、白墙黑瓦、长长的步廊、窄窄的石桥、凹凸的青石路、散发出木香的小店,以及二楼雕花窗口垂下的吊兰,都唤起我曾经的记忆。
那时北丽桥边“陆稿荐”的酱鸭与红烧肉,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路过店门口,总是要回头再看看玻璃窗口内那诱人的酱鸭,真是垂涎欲滴啊!自己吃素信佛、荤腥不沾的外婆却会在发薪水这天,买回来这些用纸包着的熟食,让我解馋。 北丽桥下中记基路口的复兴汤圆店的汤圆,我特别爱吃,记得有一次,我将服务员刚端上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肉馅汤圆,急不可待的往嘴里送,烫得我吐不出咽不下,囫囵吞入后,心口一阵烧痛,赶忙喝了口冷水才止住疼。据说当时的吃汤圆,最终付钱是靠数碗的数量,因此有心黑的食客,吃完汤圆就将碗偷偷地投入旁边的河内。但想来这只是传闻而已,不会有什么人做这种缺德之事。 如今的坛弄与西塘的塘东街一样,也已成为了酒吧一条街,白天静逸无人,入夜却是灯红酒绿,沿河一溜的酒吧荧光灯映射在河面上,波光荡漾,人声喧嚣。酒吧内外恍若两个世界。
月河老街——城市中的江南水乡,高楼中的明清古巷,你远离大江湖泊的喧嚣,远离百舸争流的浪潮,而在这闹中取静的一隅静静流淌、生生不息,朝朝夕夕、年年日日,给予着月河人安宁、悠闲与富足。 站在荷月桥桥头,眺望着古老的运河,想象着1700多年前,运河两岸曾经是灯火万家,一片繁华的商业景象,想象着在这条并不宽阔的河上,曾经百舸争流,商女吟唱,官舫贾船穿梭不绝。而今,我沉醉于这静溢之美中,这份古朴的气息让我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
文章评论
太白山
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观赏性一体,文美人更美[em]e163[/em][em]e183[/em]
黑哥
黑哥的第一感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久而久之,就会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思想品质。
狂风暴雨
回味无穷,哈…
湘君
只有对月河老街的人文历史文化有深厚积淀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美文。佩服!
雪潮人
《题于佩文》月河古渡口,帝子喜泛舟。昔日衔泥燕,化凤飞枝头。[em]e179[/em]
文心
身临月河老街,赏景色优美;心游《月河老街》,品历史人文。私语喃喃,行云流水,恰恰讲解,恰恰注释,恰恰导读,恰恰指引,给眼前展开了一副立体画卷,既有丰富色彩又有深沉底蕴……[em]e160[/em][em]e16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