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专访《金融让谁富有》作者

个人日记

华尔街:一个充斥着欺骗的肮脏市场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专访《金融让谁富有》作者陈思进

文/李晓辉(《经济参考报》主编)

(http://jjckb.xinhuanet.com/yw/2010-04/27/content_218815.htm)

 

眼前这位中年男子,没有华尔街精英人士惯有的灼灼逼人气势,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些许淡定;也没有华尔街典型标志:西装、领带、锃亮皮鞋外加趾高气扬的神情,代之以藏蓝色夹克衫,外加一顶已不时尚的鸭舌帽;额头几道浅显的皱纹,诠释出曾经的沧桑。

 

这位曾任瑞士信贷证券投资部助理副总裁、美国银行证券公司副总裁,目前定居加拿大多伦多,任某国际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的先生,便是本次《经济参考报》的采访对象,即将于6月上市新书《金融让谁富有?》的作者陈思进。

 

采访陈思进少了格式化的问答,多了似与兄长谈天说地的随意。我们的聊天就从他如何走进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开始。

 

想进华尔街先要懂规矩

 

1994年,陈思进获取了纽约皇后学院电脑硕士学位,与所有青年学子一样,做梦都想在华尔街谋到一个职位,踌躇满志的他开始了与猎头公司的接触。

 

一天一位自称布朗的人约陈思进面谈,任何机会都不能放过的他,立刻穿好西装戴上领带,拎着公文包搭上地铁,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布朗处。

 

一见面,布朗就用奇怪的眼神将陈思进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进而对他的西装面料、皮鞋、袜子缩口的长短、领带的花式,进行了一通品头论足。尽管难堪,但陈思进终于明白,要想把自己 “卖”个好价钱,包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是华尔街的游戏规则,当一个人还未开口说话,还没有机会展示才华,就只能根据外表,来判断其是否懂得行规。

 

于是,陈思进将其仅有的2000美元拿出来,花了1700美元置办了一身“行头”。懂得了规矩,入行便也顺理成章,陈思进进入了与高盛、美林、雷曼兄弟齐名的投资银行———银行家信托风险管理部,做风险控制模型。

 

3分钟,阴阳两界

 

“3分钟,让我逃脱了死神的魔爪。”事隔9年,陈思进谈起当时的情景,仍是历历在目,眼神中没有了惊恐,更多的是感悟。

 

2001年9月11日,这个震惊世界的日子。陈思进仍像往常一样8点15分准时走进位于世贸一号楼80层的办公室,照例冲了一杯咖啡,打开电脑查看E—m ail。突然,整个楼在晃,“地震”是他的第一感觉。

 

“当时飞机撞进大楼,86层朝上燃烧起来,85层以上的人当时就全完了。”由于飞机的强烈撞击,所在楼层的8个出口大门都无法打开,大厦管理员用了15分钟,才将一个门打开,大约三四百人,井然有序地从这扇生命之门鱼贯而出。

 

“当时没有人惊慌。”陈思进非常庆幸。向下的有两个楼梯,身强力壮的主动走较远的那一个,近的让给上了年岁的人及妇女。“向下撤离的过程所有人都很有秩序,基本是走着,走到一层用了一个半小时。”

 

刚出大厦,陈思进便看到旁边的二号楼已经倒下,此时警察让大家快跑离开,他当即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玩命地奔跑,不到3分钟,身后大楼就像冰雕融化般软塌下去,四五十米高的烟尘像海浪一样向他卷去。3分钟,他挣脱了死神之手,而一些年岁大、来不及跑的,本已一只脚迈到了阳界,却被死神活生生地拽了回去。

 

9·11之前,陈思进的美国梦想,就是买大房子,买好车,赚许许多多钱。“9·11让我改变了这些想法,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梦想。”生与死的经历让他的追求变得平淡。

 

“我也被‘他们’当工具使用?”

 

转眼间,陈思进在华尔街打拼了10个年头。2004年,从最低层做起,直至华尔街著名投行副总裁。随着职位不断地提升,陈思进接触的业务也越来越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骗人勾当也越来越多。他困惑了,总是不断追问自己,“这就是我梦想的地方吗?这就是我追求的目标吗?”。

 

陈思进所在公司曾经接了一位英国皇室成员的大单。这名皇家成员是著名的慈善家,她在非洲有几个慈善基金,专门用来帮助一些非洲国家建立学校、医院,不断扩大她的慈善事业。陈思进的公司所做的就是帮助这位慈善家通过掉期交易,来免缴政府高昂的税额。

 

公司接到任务后,会计师、律师和分析师全被发动起来,帮皇室人员设计、计算、分析和研究,为她度身定做了一项十年计划的合约———股权收益掉期合同。

 

“这份合同实在太漂亮了,在华尔街堪称史无前例。”陈思进所负责的部分原本一个月的工作量,由于公司催得紧,陈思进带了两个电脑工程师日夜奋战,一个星期完成了任务。在这笔掉期交易中,皇室成员10年内将“合法”地逃税五千万美元,而陈思进所在公司将落袋一千万美元。

 

“因为股权收益掉期不是证券,完全不受任何监管,也不必向任何人披露,包括税务局。所以严格说来,这笔交易的确合法。但是合理吗?就因为她是富人,出得起一千万美元的佣金?”陈思进疑惑了。

 

岱璠,来自斯里兰卡,曾经是陈思进的手下,麻省理工电脑系的高才生。有一家牛奶公司出巨资,请岱璠的公司做出“强力买入”的评估。岱璠不愿意违背良心,无论上司怎样逼他,硬是不写“买入”报告。结局当然是下岗走人!

 

马利欧,多伦多人,意大利后裔,是陈思进在银行家信托的老同事。已在华尔街干了10来年,专做各种怪异的衍生证券。马利欧曾说,只要能卖,他能把老大妈包装成18岁的大姑娘,卖个好价钱。他还神秘地向陈思进吹嘘,次债的概念就是他发明的。

 

一个个骗局,一次次操纵,陈思进开始思考:“我就被‘他们’当工具使用?那么当‘他们’欺骗投资者的时候,我也与‘他们’为伍吗?”

 

“从绞肉机中死里逃生”

 

一个周末的下午,陈思进陪妻子在曼哈顿逛书店,一本书名《华尔街的肉:我从绞肉机中死里逃生》,让他久久不能放下。作者安迪·凯斯勒和他背景相似,也是电脑软件出身,因为这个背景,他进华尔街担任了半导体行业的分析师。

 

书中的一段话触动了陈思进早已不平静的心:在华尔街,“无论你做哪种工作,我可以向你保证,它什么意义也没有!你只不过是一个小齿轮、小卒、小兵……就是华尔街的一块肉。在华尔街每一个人都只是一块肉,‘他们’从我们身上榨取脂肪,熬炸后被拿来当作保持市场润滑、有效率的机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每一个人也都随时可以被取代。一旦你的油被榨干……”

 

就是这本《华尔街的肉》,以及陈思进在华尔街的所见所闻,最终让他毅然离开华尔街,并决定写一本揭露华尔街真相的书籍———《金融让谁富有?》

 

“金融化”给谁带来了财富?

 

至今仍在畅销书榜上的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金融的逻辑》一书,其主题就是要使财富“金融化”,其逻辑就是现实世界里的美国,“金融化”的程度最高,因而最富裕;现实世界里的中国,“金融化”的程度不够高,因而就不太富裕。

 

“‘金融化’被夸大到可以替代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并生成社会财富的所有环节一说,是非常可笑的。”陈思进非常不认同陈志武的观点。

 

虽然现实中的美国依靠“金融化”无边界地进行扩张,造就了巴菲特、索罗斯等金融巨鳄,使整个美国“富裕”得史无前例,说到底是华尔街站在金融金字塔的最上端,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造就的,其他国家根本无法复制。

 

陈思进归纳了陈志武在书中给中国的“逻辑性”建议:鉴于中国“金融化”得很不够,因而要加大“金融化”的力度,不仅要扩大依托于大自然和人类本身财富的“金融化”,更要将层次上升到华尔街开创的“金融创新”的市场中,制造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来富裕中国;中国不必害怕,更不要在乎金融危机,中国最终能成为美国的比肩者或超越者!例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只占中国GDP的13%左右,而美国已超过了100%,中国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扩大这类贷款,基于这类贷款“创新”金融产品。

 

“他的这种论调,与华尔街缔造 的 经 济 模 式 — ——只靠呼吸便可‘创造社会财富’这一纸壳子般华丽的金融体系一脉相承。”华尔街不惜一切代价所推动的这种金融体系,更是一种垄断的权力体系。当人们对金钱作为中介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时,那些握有权柄的人就越来越乐于创造金钱,并滥用这种权力来决定谁能得到金钱。

 

“《金融让谁富有?》这本书就是层层揭开美国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霸权’是如何在‘金融化’下架构及运作,又怎样饕餮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果实。”陈思进坚定地说。

 

后记:“陈先生的字里行间贯穿着浓浓的爱国情绪。”这是《金融让谁富有?》一书的责任编辑郑薇的突出感受,也是我采访后留下的深刻印象。华尔街高管们动辄上千万、上亿美元的佣金;公司破产、拿着政府救济,年底红利照发不误;投行、信用评级机构联合造假……《金融让谁富有?》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毋庸置疑金融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度金融化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如何发展金融市场?如何监管金融市场?需要相关部门认真思考。

图片卓越网《金融让谁富有》 当当网《金融让谁富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