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论集《守望花开》序
个人日记
(文/戚人)
说起来近乎荒诞,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三个年头,参加高考并选择师范学校时,我是不知道师范竟为何物的。好在开宗明义的开学典礼上,被明确告知师范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时,我并没有太过的心理失衡。
不只没有心理失衡,甚而还有点暗自窃喜,因为读书十几个年头,对外边世界的精彩知之还少,一时也还想不起有哪个行当更适合自己。随遇而安的心理下,觉得仍能书卷相伴的教书职业蛮好,于是师范的几年过得安然而快意。
师范临毕业的实习,是在一个名叫黄花塬的城区小学,城里孩子的天真烂漫,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衷心拥戴,使装了满脑子教育信念的我,在初尝成功的喜悦中热情勃发,毕业后分配到一邻村小学时,更满足得如云开日出。
乡村校的条件是艰苦的,可初出茅庐锐气足,一切的艰难便不足挂齿。一人包教毕业班,教语文能让学生上心,教数学能将芜杂的内容很快整捋出条理,感受着学生眼里的倾慕,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一直教上去的心思也有了。
教上去的愿望,在四年后取得一个进修机会后变成了现实,两年的带薪离职学习后,长了学历并登上初中讲台,我自信满满地专教起语文。总觉得,作为语文老师不光要会教课,也应善读书能写作,于是坚持了已有的读写修行。
除了学我小学老师的样儿,给学生写点下水作文,还坚持订阅了山西省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讯》,那是一个品味不俗的教学期刊,阅读之下给我颇多启迪,学校阶段性工作交流中,用心写的稿子能在评选中露头,没少拿学校的小奖。
可惜那时还没有电脑、优盘之类的文字处理和存储工具,这些交流材料上交之后,也就不知遗落学校何处的角落。若干年后,曾有老师提及他们整理档案时见过我们当年的笔墨。我知道时过境迁,那只能作为徒增厚度堆作的陈迹。
真正有了教育文字积累的意识,对我而言,是在96年后季调另一所塬区初中之后。那时主管部门倡导课题研究,担当着教导职责的我承担一项课题,为的评审及结题需要,用心写感悟并请打印部打印,于是有了我最早的论文积累。
2003年,有了一个参与高中语文教师选拔的机会并侥幸入围,我在“教上去”的梦想之路上又前行了一步。站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讲台,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学生,也面对全新的同行,唯恐有负信赖,强化学习就是必然选择。
每班70多名学生,每篇老长的课文,如何长课短教,如何确保教学效果,我在研读课文的自我学习上先下功夫。高中课文中不乏典范名篇,其中的厚重之作,在心神交会的赏读中,给了我感悟的灵性,也成了我教育随笔的素材。
记得,那时学校并不排拒电子备课,而我也有了自家电脑,学其他老师的样,我总是在每学期开学前选用网络资源,细心地整合修改,早早备好了全册的教案。学校下发的备课本,就成了我教学过程中写每课一悟随笔的簿本。
不久之后,教育行里推崇写教学反思,可对反思应该怎么写大家都还不甚了解。当有人为凑够每课必有的几小行反思而煞费苦心,深感苦不堪言时,我的自创“反思”成为学校推介的一个样式,殊不知那与纯正的反思相去还远。
现在想起,内心里就很庆幸那时学校的宽松。其实只要老师们有一种自觉,而学校也能给予老师适度自主的空间,一种持之以恒的投入就能产生意义。我的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就让我积攒起了教课之外对我真有意义的副产品。
教育既是知识技能传递过程,也是思想碰撞、心灵启迪的过程,积聚思想情感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比知识储备次要。当有机会承担学校校报校刊编办任务,一种本能使我能关注并思考一些教育问题,并寻求适宜角度表达。
编办每期50多个页面的校刊,需要足够的稿件资源做保障,想要每期刊物有个聚力凝神的刊首语,于是我用心搜罗周边文友好稿,翻阅教育报刊把握教育动态,也尽力站在应有高度拟写聚力刊首,也就有了些还算阳光的文字。
还在只是个忠实读者时,就颇为欣赏原《灵台教育》“乡村教师”等专访栏目的视角和特稿,2010年元月有幸进编辑部后,我循着原编辑创出的路子,在用心组稿编办好各基本栏目同时,在采写这类稿子上下功夫做了一定工作。
从站讲台的一线教师,到准教师的二线教育刊物编辑,从不自觉的教育随笔写作,到使命必须的教育专访和时评写稿,日积月累之间我有了40多万字的文字。出于一种需要,我将其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挑选,合成了这一本集子。
“教坛悟道”收教学论文及文学社讲稿;“课题研究”收课题研讨论文;“佳篇解读”收课文研读感悟随笔;“教育励志”收校刊及局刊刊首语;“教师专访”收乡村教师专访;“人文报道”收优秀学生专访;“行走笔记”收游记若干。
这共7辑的文字,基本可对应如上所述成文背景,可反映我教育之旅行走的历程。它们就是我守望教育之梦的产物,多的已在校刊、《灵台教育》及有关教育刊物发表,我将书名拟为《守望花开》,愿它能寄托我期盼桃李芬芳的心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