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随笔

                                                                                                                                                     
                                                                                                                              、              文:今夜月

     
        家住江南小城,夏天最高温度达四十多度,冬天最低气温接近零下十度,绝对温差五十度。必须历经的两个极端,极暖极凉,有点像人生,行走两端,享受或是承受。
       冬至起九,三九四九,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好不容易捱到立春,以为天气终于要变暖了,可一下子又跌到了零下几度,然后又雨雪绵绵,这湿冷的感觉有点绵里藏针的味道,气温不是很低,人体感觉却是凉彻透,骨子里也侵入寒意,加再多的衣服依旧是冷。这样的黄昏,无言,点一盏灯,写两行字,翻几页书,听一曲歌,想想那些旧时光里的片段,如老照片里泛出的微黄,让心微温。
       尤记初学写字时,爱在家里墙上涂鸦,母亲会责怪,我便一脸不开心地在一边扯着衣角闷声不响,父亲过来把着我的手:这个“国”字囡囡两边两竖写得不够长,先加长,再封口,母亲无奈地说:怎么一大一小一个样子啊?父亲一边对我扮鬼脸,一边对母亲说:囡囡喜欢就好,你看她不是在学写字吗?墙花了有什么关系,我以后再刷一遍不就白了吗?!正式学写字了,母亲会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督促我,不喜欢坐太久的我写着写着不经意地扭几下,凳子和人就都歪了,父亲见了就会过来抱起我,扶正凳子,说:人坐正了,字才写得正。到了冬天,别人家都会用炭火炉子暖脚,我因为身体弱,那炉子的烟味直冲而上,一薰就咳嗽,这时候父亲会拿出个草囤,那是外公用干净的稻草编成的,带着秋天里稻子收获时熟悉的香味,草囤不大,放得下一张小毯子和我一双脚,父亲让我把脚放进草囤里,再泡个热水袋放在旁边,盖上小毯子,脚就一阵一阵地暖。儿时的很多细节都忘记了,这几处却一直在心里,或许是内心里恋着这份暖。
       喜欢一家定制旗袍的店铺,店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女子,熟悉她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叫她玫瑰。有时间的时候我喜欢去她店里看看, 她的母亲和外婆都会做旗袍,在她的店里可以看到一些老照片,有些是从老杂志上剪下来的,几十年前穿着旗袍的女子在照片里定格,穿越时光美丽着。 我去的时候,玫瑰会放下手里的事情和我聊,没年龄隔阂,她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味道,要想做成一袭合适的旗袍是需要了解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爱恶冷暖。我知道从一块面料到一袭旗袍,同样的料子同样的款式,穿在不同人的身上却会有不同的感觉,就像染布时,同样的颜料,同样的配方,只因不同的温度,就会染出完全不一样的色彩。穿旗袍也是如此,自身内心温度的不同,便会将旗袍穿出不同的冷暖来。张爱玲是个把旗袍穿得微凉的人,绸缎料子,黑色的镶边,亮缎绲条,很华丽,尽管脸上是略微的笑,终究无法让人感觉温暖,仿佛她的身后有着一个很大的空洞,苍凉无尽。而宋庆龄一袭纯黑的丝绒旗袍,没有太多的修饰,表情平和,仍掩不住那通身散发出来的暖意。人生亦如这般,须先暖起内心,心暖了,纵然历经再多的雨雪风霜,我自温暖如旧。
       儿时看过外婆的一张照片,外婆很珍惜地放在一个匣子里,泛黄的照片里是外婆年青时的模样,一袭布旗袍,依稀能看出是酱紫色的,外婆说:那时哪来彩色的相片,都是黑白的,是洗出来后,再由照相馆的师傅着色的。那时还说这裙子真好看!外婆笑了,说那是旗袍,阴丹士林布做的,那年代可流行了。长大后才知道阴丹士林是英文Indanthren的音译,是一种染料的名称,因为用这种染料染了布,渐渐地就成了布的名儿。不知道为什么,那张照片给了我抹不去的记忆,旗袍让原本齐整的外婆有了那样的优雅与和暖,从此爱上了旗袍,并想着有一天必定要穿着旗袍,做一个温婉如玉的女子。
        有一种做旗袍的面料,也是暖暖的感觉,那叫香云纱,美丽的名字,初次听到的时候想到的居然是《红楼梦》里提及过的软烟罗:----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想过很久这软烟罗到底会是种什么样的料子?那时的西纱窗,便该是糊着那样的纱罗的窗子,若有女子于那样的窗下娥眉淡扫,朱唇轻点,透过这样的如烟似雾的簿纱,定会增几分妩媚吧。软烟罗到底是没见过,而香云纱却曾实实在在地握在手里的,那种光泽似珍珠般温润,又似另一层肌肤般和顺。每年四月春暖花开时,两广浙江一带就可以制香云纱了,选上好的真丝面料,用天然薯茛制成的染料,通过反复的煮练--浸汁--清洗--晾晒,就是将真丝用锅煮透,入薯茛汁浸泡,然后过水清洗,再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摊平晒干。接下去就是一道异于平常染色的方法“过泥”,将前面处理过的面料,均匀地涂上就地挖取的河泥再晾晒,成品便有了大地一样凝重深沉的颜色,接着就是最让人感觉神秘的一道工序“摊雾”,也许是因为白天吸收了太多日光的炽热,如果就此完工,成品料子摸上去会有些发硬,所以一定要在太阳落山后草地上雾气开始笼罩,月已在东边斜斜地升起时,白天晒干的面料被再一次摊开在草地上,静静地吸收着雾气与夜色的阴柔,只四十分钟,那料子就变得柔滑起来。白天过于热烈,夜晚又似乎太寒凉,日与夜的揉和才是恰到好处的暖,不凉不热,无可挑剔。
        看过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 电影里白墙黑瓦的水乡,雨季里的蚕事,沟渠潺潺的流水,田间水洼里的鸭子,檐下的雨滴声,水边的野蔷薇,路边的芦花,柴禾垛,都是自幼留在记忆里的场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电影男主人公井河在十年后回到村里,见到了初恋暖儿,十年,暖儿从美丽少女到跛子到嫁给哑巴成了六岁女孩的母亲。整部电影里都是透着凉意的,伴着那让心沉沉浮浮的音乐,现实残酷,人生微凉,仿佛黑暗里一声长长的叹息。没有看过莫言原著,知道电影总会掺入导演和演员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不敢揣测更多,但知道莫言的作品总是让人性祼露,将现实剥脱得只剩下现实,电影多少还有些感性的,那不停出现的秋千架,快乐亦或忧伤,都伴着吱哑声。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将电影起名为《暖》?只是因为女主人公的名字是暖儿?还是在内心里有着某种期待?于是在电影的结尾,湿漉的世界里,在微凉的意境里漾出了些许的暖意,井河的爱是现实的,暖儿的爱是有期许的,哑巴的爱是简单透明的。那些选择,那些承受都是有来处的,等待是值得的。
         暖,是身体的感觉,更是内心的感受,是心底里泛起的无与伦比的欢喜与愉悦。人都有趋于温暖的本能,于是暖成了最能抓住人心的感觉,无法放弃的依恋。记得有首歌的歌词:两个人的寒冷加在一起就是微温。。。。两个人的微温加在一起不再寒冷。一直相信相依总比孤单要温暖,所以即便买手套,也会选择那种不分指的,至少有四根手指可以挤在一起,感受彼此的微温。心若寒冷了,相信在某一天某一处会有另一颗心与你相偎取暖,越千山万水,走风霜雨雪。
         打开窗,看到一轮月清高皎洁,悬在夜空里,相比暗夜少了些幽冷,原来即便是月也有它的温度的。
        我是个怕冷的人,所以在这样的寒夜也怀想着温暖,白天看到 院里的海棠已长满了骨朵儿,风信子已探出了花穗子,蔷薇抽出了嫩芽,无需太久,便会春花如海,暖阳如酥,暖,已不远了。 







 

文章评论

小草根子

好感动!好感动!因为你心中有春意,暖自然熏香着花的美!

梅花三弄

心暖了,再冷的天亦会感觉出春天的暖

祥云

静静的阅读文字,让我觉得,暖,很多时候也是善良的人们对于善的一种期许……

祥云

您看,春天来了,暖还会远吗?……

雪原

非是月儿怀旧,记忆里还可寻到暖意,现实中便尽是些带着修饰的冷瑟了。。。

风摆柳

作者以一字《暖》作为主打色彩,以父爱为骨架,探寻暖的深邃,“人坐正了,字才能写正!”是父亲淳淳教导也是一个人内心中最暖的品格,“字如人,人如字”!前文以亲情为暖的底蕴,后文突然笔锋一转,将读者视线和思维带入久远的美丽,文面以旗袍代替人生最暖便是最美,借着旗袍之美,让记忆之暖在外婆身上继续闪光,“暖是身体的感觉,更是内心的感觉!”一部老电影让人进入如梦初醒的感觉,原来,暖是如此的让人在意,生或死都无法自拔对暖的追求,原来温暖才是人生最真实的幸福。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一种人生最基本的幸福追求,追求彼此之间给与的真诚、无私、充满情质般的关怀和支持!温暖如春,你是文亦是!

风摆柳

我在老家,此刻陪着妈妈烤火拉着家常,品读你的温暖!感谢美文如阳光扑面而来,也感谢你记得我交给你的任务,[em]e160[/em][em]e160[/em]

品味人生

暖是祥和安定、是淡定坦然 谢谢你的美文,细腻的文笔直触心灵!

天涯客

时光已去,儿时的那份感觉依然温暖。电影的凄凉最后能感觉出暖意,也是心灵向往着温暖的缘故吧。春寒的凄冷在一般人笔下会是凄冷,孤独,寂寞的感觉,月却能感觉出一种温暖,那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吧。

沧海明月

在这大雪纷纷的春日里,想念那些温馨感人的过往:母亲的嗔怪、父亲机敏的解围,还有外婆珍藏版旗袍照。。。历史泛黄但温暖人心。无论天涯海角、置身何地,惟有心暖,才是真的暖了。顺便提醒一句,下次不开心的时候,不要再闷声不吭的扯那衣角了,快乐了双手,浪费了布料,哈哈,楼主冬/春安!

一杯茶

每每看妹妹的文章,就像坐在电影院里,一幅幅画面就会展现在眼前,今天又多了一份收获:从头暖到了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