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内蒙古诗人付志勇》4

个人日记

一脉荷香润春风

                     ——付志勇诗歌印象

  文:张文彪 

    说起来,志勇和我已经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大约是1999年的时候,我在盟报社周末版当编辑,其时有志勇的诗稿常常寄来,我感觉他的诗写得非常好,不断的选用发表。有一天下午,我电话约他过来,想和他谈一谈诗歌中我认为存在的问题。志勇很爽快的就过来了。其时志勇也就二十多岁,很阳光,很温和,很率真。我们之间进行了很融洽的交流。其实,我对诗歌的写作与认知是浮浅的,并不及志勇专业,只是我当时是站在编辑与读者的角度,提出一些坦率的意见与建议,为的是便于报纸的发表。当时我也并不知道,志勇是一位早慧的诗人,从十四岁就开始发表作品,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志勇写作的天赋很高。他的作品和他的笑容一样,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时光如梭,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志勇在诗坛上渐成气候,接连出了两本诗集,一本散文集,现在筹备出版第三本诗集。在诗坛已经是声名鹊起,成为有影响有实力的青年诗人。这样斐然的成绩,实在令人欣慰与羡慕。他清新明快,典雅温润的诗歌往往让人不由得与汪国真相比,会让人想起我给了你一片绿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样的佳句来。尤其是他的情诗,仿佛一脉荷香滋润了春风,滋润了春雨,滋润了青年男女的怀春之心,在情感的表达上既一目了然了爱的浓情蜜意,又蕴藏着意象上的含蓄与婉约,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与肯定,赢得了情诗王子的美誉。
   “
穿过秋霜穿过寒冬,你一定就在前面那片春风里这样的句子很有穿透力,很能打动心灵深处柔软的情愫。在我看来,那位在水一方的娇媚女子,涉水而来,走过了苍苍的蒹葭,穿越了凛凛的寒冬,站在了融融的春风里等待拥抱的苦尽甘来,爱让生命的泉水唱出了叮咚的欢歌,爱让生命的火焰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用一句话,一首诗,让情感的波澜开放出雪白的浪花,这就是志勇爱情诗的巧妙之处。
   “
亲爱的,请你一定在窗口手拈一片月光,轻轻地,轻轻地为我摇晃,照亮我一个人行走的远方,照亮通向你家门前的小巷。《为你而醉》 
    
月光下的赴约,匆匆而焦虑,用宁静的月夜反衬渴望的强烈,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别有洞天。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口,你却装饰了我的梦”,这是相思的无望之甜美,“在窗口拈一片月光为我摇晃”,这是等待的希望之光。而那幽深的小巷,不再是雨中的丁香花,雨伞下的窈窕淑女,那是邂逅的惊诧之美。如今在小巷中等待的是翠袖围香,绛绡笼雪的相聚之美,异曲同工,尽在细细品味之中,犹如琼浆入喉,有一股暖流化入心头的香醇之妙。
    在爱情诗的写作上,志勇有一种纯美的意境,有一片清亮的阳光,有一份生与俱来的怜香惜玉。在他钟爱的诗歌世界里,他耕耘的是姹紫嫣红的花圃,采撷的是五彩缤纷的美丽,享受的是沁人肺腑的馨香,在精神审美的层面,达到了超凡脱俗的优雅。我相信这满院的月色一定是爱我的”“月光在院子里流动,就像相思在我的心里流动。在空积如水的月色里最能勾逗起爱恋的情怀。古人就有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渴望。而今日的诗人里也有菊的芳香,在月光下流淌的情怀。这种一样的感受,不同的表达,传承的却是文明血脉中眷眷深情的叶茂根深。
    就我对诗歌阅读观察而言,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的新诗首先应该吸收古典诗歌的精髓,这是诗歌的根,然后借鉴和学习外国诗歌的一些技巧和表达方式。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诗歌界有许多人不想,不愿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一味的信口开河,一直努力把审美变为审丑,以为这是一种创新,有很少一部分诗歌在探索的旗帜下写一些意淫的哲理,还有的反复看也不知道是说什么。我能认识他写得汉字,读不懂他写得汉语”,这使得我不由得想起了梁实秋对新诗歌的评论:“我们写新诗,用的是中国的文字,旧诗的技巧是一份必不可少的文学遗产,同时新诗是一个突然生出的东西,无依无靠,无迹可循,外国诗正是一个借境。我认为,这个评论放到志勇诗上是恰当的。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古典学的元素,也有外国诗歌的表达技巧,在文字表达上显得轻盈灵巧,意境创造上阔朗清爽。让读者在品读的时候,有一种俏丽油然而生,有一种柔风扑面而来,有一种共鸣的和声一起颤动,特别是情诗已经形成纯真的欢快,典雅的热烈,温润的惆怅的风格,正是这种风格,让他的诗歌有了众多的读者。如果我们愿意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新诗是不是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够重新赢得大众认同的理论概念。假如,鱼是诗的内涵,水是诗的载体,那么,水的透明度就非常关键,水浑了,看不到鱼,犹如语言含混不清,读不懂诗。水清澈了,一览无余,内涵又失去了思考的含蓄。我们在这个中间,各自找一下透明的”,是不是可以兼容呢?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愿与诗界的文友做一个交流。  

自《为你写诗》之后,今年志勇又写出不少佳作,我在《巴彦淖尔日报》上看到了不少,同时他从网上传了过来,我也认真做了一番研读。我感觉,志勇的诗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阅读面的广博,增加了一份厚重,思考多了一份深邃。人和玉米一样,只要肯吸收阳光雨露,成熟是看得见的。玉米成熟了,籽实就有了金子一般的光泽。人成熟了,思想就会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我注意到,过去志勇的诗多追求唯美,在广度、高度与气度上没有去开掘。如今,他已经开始突破自己所沉浸的游园之域,把理性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顿悟》一诗,不愧为精品佳作。日月隐于宇宙,万物融于尘土,岁月的苍茫呵,把人世间多少欢乐与忧伤埋葬。”“一朵花的开放,也预示着一朵花的灭亡,一万顷花的海洋,也许一眨眼就是一万顷的洪荒。以‘这一切终将归于寂静’开始,解读人世间的纷幻万象,有一种禅的味道,佛的了悟,这正是顿悟的博大之处。不过作者放大之后,没有消极,而是笔锋一转收拢回来,要‘珍惜屋顶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使诗的品质得到提高,产生了活力与温暖。收放自如,从容宁静,体现作者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向上。在《幸与不幸》一诗中,作者对人的贪婪索取表现出无奈的憎恶。羊有一坡青草就够了,鸟有一片天空就够了,鱼有一洼水域就够了,而我们人总是没有够,一个皇帝贪婪了,等待他的将是政息人亡,一个官员贪婪了,等待他的将是身陷囹圄,一个百姓贪婪了,等待他的必将是一无所有。这样哲理的思考,正是诗人攀登的开始。
    
在志勇的怀乡诗作中,诗人回望故乡的作品也可圈可点,值得赏析。我依然是乡下长出的那株小草”“总是刷不掉我身上的黄土”,这样的比喻,精确而富有情趣。爱它淡蓝色的火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