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盗墓的奇技淫巧
手机日志
定陵地下玄宫全景
陵园内临时搭起的木板房中烟雾弥漫,议论纷纷,考古人员围在一起,提出一个个假设,又一个个在科学的分析中予以否定。谜团连着谜团,在大家的心里滚动翻腾,使发掘者心力交瘁。远处传来一声鸡啼,天就要亮了。
原理已经弄清,就要设法挪开石条,开启大门。工作队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终于从有关明末崇祯帝入葬的记载中,找到了大门洞开的“钥匙”。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队拿下居庸关,直抵北京城下。
崇祯皇帝把衣服挂在树上,将冠摘下,散开头发,披在脸上,在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而亡。
10月5日上午,发掘队人员进入地宫,准备用自制“拐钉钥匙”开启石门。考古大师夏鼐因事未来现场,由赵其昌和老考古学家白万玉指挥行动。
地宫的石门虽深埋地下,但气势之磅礴、形态之巍峨、艺术之精湛,丝毫不比紫禁城的巨大城门逊色。
隧道券内依然黑暗潮湿,气味熏人。尽管发掘人员已有一些了解,但面对这幽深的地宫和巨大的石门,心还是噗噗直跳。
“石条我拿稳,你们开门吧。”赵其昌两手攥紧“钥匙”一端,对白万玉说。
刘精义推开众人,拉着白万玉来到门框一侧,把手电光对准上方,惊恐地说:“你看。”
“啊!”白万玉大吃一惊。门框上端,确有一排形同宝剑的东西悬挂着。雾气缭绕,灯光暗淡,看不清真实面目。为了做到万无一失,白万玉和赵其昌商定,先撤出墓道,待点燃汽灯后再行察看。
一盏汽灯照亮了地宫墓道,这是一间长方形大厅,全部用石条砌成,没有横梁和立柱,完全采用中国建筑所特有的起券形式,整座大殿显得格外宽大辉煌。考古者把这段建筑称为“前殿”。
石门的制作,不仅工整细致,而且十分精巧。通高3.3米、宽1.7米的巨大石门开关极为容易。
盗墓贼留下的盗洞
选择了盗墓这一特殊的职业,就必须要练就不同于常人的特殊功夫,否则,便不叫盗墓,应该叫找死。
那么盗墓贼的特殊本领何在,如何能找到墓葬所在位置,并进入墓穴盗取宝物呢?按照历史流传资料和盗墓者亲身所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以判断墓葬的级别年代等粗略信息,有古墓的地方由于自然的地质——五花土在埋葬过程中遭到破坏,庄稼的长势一般会比周围地区要差一些。
(2)从史书、地方文献、民间传说中寻觅古墓的踪迹。史书与文献需有文化者才能查看,一般的盗墓贼主要靠民间传说得到线索,然后到现场勘察后,根据经验做出判断。
原始盗墓贼使用工具与方式示意图
民国之后开始用洛阳铲等工具凿土取样,通过土质和地下带出的残物,如陶片、木片、铜、金等金属碎片,判断墓葬的确切位置、规模、陪葬品放置情况,以便有的放矢。
盗墓贼在陵墓地宫隧道深处被暗伏的轮机飞箭击中,落入地网中想像图。
位于苏州的虎丘剑池,据传为吴王阖闾之秘闻墓葬,池下暗藏3000柄利剑。汉代赵晔《吴越春秋》曰:“(吴王)阖庐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冢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
有的墓主将古代的塞门刀车用于墓葬中作为防盗暗器。
现保存的盗墓贼遗骸。
墓中出土的吊石铁索。
此为考古人员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向外起吊塞闭墓道石之场景,所谓墓中的铁索吊石,其技术基本和此图原理相同。
从墓顶炸开洞穴并进入墓室的满城汉墓发掘场景。
实际上,就盗墓工具本身来说,古今变化并不大。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也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古代盗墓者更多地是凭经验和技巧去完成作业。但有几种工具在盗墓时要带上的,否则盗掘起来不利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仲尼这句话对盗墓来者说,亦然。
提起盗墓工具,不少读者可能会想起“洛阳铲”。实际上,“洛阳铲”仅是在洛阳、开封、西安一带这些黄土地上使用较多的盗墓工具,而且发明时间也较晚,并非通用型盗墓利器。如果是山区,洛阳铲很难发挥作用。
图:2006年,江苏镇江市黄梅镇中塘边村仅次于古墓群上的油菜田出现百余个盗洞口。张凌发摄
“洛阳铲”,顾名思义,洛阳一带盗墓者使用的铁铲子。实际上,现代盗墓者(包括考古学家)仍在使用的“洛阳铲”历史并不长,不过百十来年历史。
“洛阳铲”到底是不是李鸭子发明的,目前并没有人能直接证明,有可能是以讹传讹。但不论发明者是谁,洛阳铲的贡献还是蛮大的,甚至为官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使用。
洛阳铲最显著功能在探穴和掘洞上,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取土,取土用普通铁锹更为方便。
在古代,盗墓者探测墓穴的工具是铁锥。铁锥,可长可短,比洛阳铲的实际作用还要大,而且可以在各种较为复杂的地理条件下使用。但需要盗墓者拥有丰富的盗掘经验,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江北四省》中有这样的说法,“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铁锥如何使用?王士性在文章中说得很清楚了,“铁锥入而嗅之”。
古人的墓穴挖得都很深,一般不会少于10米,甚至挖到地下水层。始皇帝赢政的秦陵便葬得很深。《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其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有学者推测深在500米以上,最保守的也认为深及50米。
如战国时期贵族大墓多陪葬有大量的青铜器,长期的锈蚀氧化,附近的土质就会发生变化。这种痕迹,盗墓行话称作“铜路”。根据“铜路”的变化,就很容易找出青铜器埋藏的地点。
镢、凿、锹、铲、斧、镐、镦、镞、锥、镰、锄、刀、竹签、竹筐、木杠、粗麻绳·····这些人类常用的生产、生活类工具,都可能盗墓者的作案工具。
问题是,看你怎么用?如同屠夫宰猪、疱丁解牛,还要看你会不会用。
“广川王发冢”的故事被多部言奇作品记述,曾有多座春秋战国时的古墓让刘去给盗掘了,其中有一座是魏襄王的。
这些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情报是古人盗墓的方法和工具:“穿凿”、“刀斫”、“锯截”。从中可以看出,刘去的手下至少使用了铁凿、钢刀和锯子等工具。
现代考古人员在发掘古墓时喜欢使用“大揭顶”的方式,就是把墓从上到下完全挖开,这实际是一种破坏式考古,被非议多多。2007年初发掘的安徽六安王陵一号汉墓,就是这种手法。
“大揭顶”后,六安王的内棺上圆形大盗洞,赫然出现。这个盗洞的形成非“洛阳铲”一类工具可为,应该是一把利斧。
图:上为北宋永昭陵北侧陵台全貌,上面盗洞;下为永昭陵陵台南侧盗洞盗洞特写,洞直径2米,深10余米,为典型的关中式盗洞。
有时需要外面负责望风和接应的人用绳索升降。如果地面上的人有贪心,斩断绳索,下面的盗墓同伙就成了殉葬,很难再爬上来。盗墓者被同伙害死在盗洞中的现象,考古中时常可以发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