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庐山真面目

个人日记


图片初识庐山真面目

 

对于庐山的印象最初来自于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那时我认为庐山只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观,再没有其它著名的景致了。后来读了毛泽东的《登庐山》一诗后,才加深了对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雄伟壮丽气势的感知。品味了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富含哲理的名句后,对庐山便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真正要体味到庐山的真面目,还是亲身游历一番后,的确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真切感受。

双千年十月初,我应中国南昌,暨中国首届“庐山杯”文学艺术金秋笔会组委会的邀请,终于登上了中国著名的文化政治名山——庐山。

庐山年均160多天都是烟雨蒙蒙的独特奇观,190多天是云飘雾绕变幻莫测的妙景,很少能碰上云开雾散,艳阳高照的晴朗景致。

104日参加南昌金秋笔会的随行团队,刚走出南昌市区,太阳就开始挣脱薄云的缠绕,渐渐露出羞红的笑脸,让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豁朗起来。豪华舒畅的旅游客车奔驰在辽阔无边,绿树遍野的赣江平原上。当我透过车窗玻璃正全神浏览九江沿线的浩渺景致,不觉间便到了星子县内的庐山脚下。在丽日高照的茫茫阔野中,一座连绵起伏,飞峙而来的峻秀奇山挺立在面前。参天的古柏遮盖着阴湿的沃土,苍劲的松树挺立在坚韧的石崖旁。古藤、阔叶、针叶相间的茂密树木各尽其所地装扮着这座神奇山体的脊梁。翠绿的小草似姑娘的纤手轻柔地爱抚着山脉每一寸肌肤经络,随之而来的一种神秘感便激荡着我的心境。

要登上天下所有名山都离不开沿山盘旋而上的路径,庐山也不例外。豪华的旅游大巴正吃力地在林荫山道上盘旋着,我隔着玻璃窗全神浏览着庐山难得的晴天丽日景象。一道道鱼脊梁一样的陡峭山峰,侧躺在庐山的阔野里,有几处偶尔裸露出嶙峋的岩石,挺拔的松树很得体地钻出石缝,用苍翠的绿荫恰到好处地遮挡着山岩的冷峻。
图片

不到两个小时,我们终于跃上了庐山峰顶。我顿时被眼前峰峦叠翠、林荫树密、高峡平湖、山色倒影、外险内秀的景致所折服。特别是青山绿水中显露出来的阁楼亭台,别墅的顶部全是朱红色的色调,和这山环水绕的自然美景相映成趣,衬托得非常协调美观。我曾游历过几座名山,庐山不愧是天下名山胜景中最为独特的一座美妙仙境。怪不得古今文化、书画、宗教名人,都游览过庐山后有感而发,吟咏出了赞叹庐山的壮美诗篇。自从朱元璋、蒋介石、毛泽东等帝王领袖去过一次后,都念念不忘的多次登临。

1926年初冬,蒋介石从九江沿“好汉坡第一次登上庐山著名景区“牯岭”。二十多年的战乱中,蒋总统先后共18次登上这座“清凉世界”的名胜宝地——庐山,并主持召开了11次重要会议。从此,庐山作为中外驰名的文化名山,宗教名山的同时,又被冠上了政治名山的桂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能武不擅文的天子,在鄱阳湖被陈友谅战败后,逃上庐山避身竹影寺中。尔后诗兴大发,写下了《庐山诗》中“路遥西北三千里,势压东南百万州。” 的豪放诗句。

毛泽东主席三次登临庐山,前后居住了135个日日夜夜。1959629日清晨第一次登上庐山,下榻在和他生死交锋了几十年的对手,蒋介石和妇人宋美龄当年曾经避暑住过的“美庐”别墅。在这处物是人非的别墅里,毛泽东面对风云突变的大千世界心潮澎湃,感概万千,奋笔疾书,以胜利者的姿态,当晚写下了《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壮丽诗篇。1959年在庐山剧院,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场骤风暴雨式的会议上,彭德怀元帅被列为右倾路线的典型代表人物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现在官场里普遍存在的一个怪圈,新任领导一般不进前任的办公室,车也要必须更换。看来毛泽东不记前仇,包容万物的宽广心胸,该让那些换房更车的官员从中受到一点启示了。

1961年毛泽东第二次登上庐山,因会议接待的需要,他住进新修建在芦林湖畔的“芦林一号别墅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命脉,在庐山作出了震惊世界的重大政治决策。闲暇之余畅游芦林湖中,或奋笔疾书,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墨宝诗句,为庐山的政治文化增添了最为亮丽的色彩。

最后一次登上庐山是1970年,也是他老人家77岁高龄的时候,亲自主持召开了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政治气氛异常紧张,真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云突变气势。不过毛泽东主席以他伟人家的战略胸怀,镇定自若的神态,以其强硬的政治手腕彻底挫败了林彪反党集团的阴谋。

庐山美丽的自然景色,孕育了千百年来庐山悠久的山水文化。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打造的话,那么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从东晋诗人谢灵运,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朱熹、胡适、郭沫若等1500多名文学巨匠都登临庐山,以文人特有的豪迈激情,留下了描写庐山的诗篇共4000多首。从而为庐山的山水诗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陶渊明,辞官后隐居庐山,在茅舍菊篱、荷锄劳作的田园风光里饮酒赋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描写了他恬淡娴静的生活情趣,开创了我国田园诗风的先河。诗仙李白五次游历庐山,留下了歌咏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等20多首壮美的诗篇。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正当感叹“长恨春归无觅处”的时日,却在庐山香炉峰下结舍草堂,寻觅到了“归去”的“春天”。在九江任职的三年里,经常游览庐山,吟诗50余首。当他又要告别草堂花径到异地去做官时,又十分留恋地写下“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庐山五老峰下,复兴创立了位居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画院,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

作为世界级名山的庐山,从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就在庐山修建了东林寺,开创了中国化佛教的先河。正当佛教在庐山蓬勃兴盛的时候,南朝明道陆修静也在庐山开辟了道场,庐山的道教也由此而迅速发展。由此,庐山开始了佛道共存,竞相发展的局面。历史上庐山共修建寺庙达360所,道观200余处。随着1858年九江被强行开辟为通商口岸后,便为英、俄、法等外国传教士打开了方便之门。每到夏季,那些外国传教士们蜂拥登上庐山,以租地为营,展开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风格各异的宗教活动,使自然静谧的庐山蒙上了神秘的宗教魅力。

古今文人墨客对庐山的抒怀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把庐山的山水景观融山水文化为一体的自然美点缀得更加灵秀。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登临庐山,主持召开的重要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让庐山的壮美蒙上了一层浓厚神秘的政治色彩。“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奇特性,使庐山变成神灵的伊甸园,宗教的荟萃地。

文化营造庐山,政治名扬庐山,宗教崇尚庐山。集三冠为一体的庐山风貌,任凭星移斗转,其渊源流长的文化底蕴,风云突变的政治色彩,神秘独特的宗教魅力会光照千秋,万世长存,令世人敬仰。
图片

 

 

 

宕昌县扶贫办

杨建栋

2010126日定稿

 

 

 

文章评论

太阳雨

[em]e179[/em][ft=,2,]厉害!学习了。[/ft]

★漫步云端★

[ft=,2,]主人博学多才,一篇游记给人感受到的不光是庐山的山水景观,还包涵了人文地理,历史伟人!真的才认识了庐山的真面目![/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