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上)
名胜古迹
重庆大足区(县),距重庆主城167公里,始建于唐乾元年(758年),因“大丰大足”而得名。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75处,雕像5万余身。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最为著名)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丰碑。重庆菜园坝汽车站有车去大足,当天往返,只去了宝顶山,但已经足够了。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宝顶镇,建造年代为1174—1252年,即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是南宋密宗高僧赵智凤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我国唯一的大型佛教密宗曼荼罗(道场)。宝顶山石刻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小佛湾、倒塔、龙头山、殊始山、黄桷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等,共13处,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大佛湾是一马蹄形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依山势崖形雕刻,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雅谨,整体感强。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
道教雕像,左边一窟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右边一窟是李耳与伏虎山君,两边楹联 “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
“宝顶”二字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下面“福”、“寿”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中间有联曰: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
圆觉洞,深12米,宽9米,高6米,刻像52尊,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洞壁的左右两侧排列着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即圆觉菩萨)。 正前方结跏而坐的佛,中间是法身佛,左边是报身佛,右边是应身佛。在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为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多一尊像背身在中间,以示十二位菩萨轮流问法,处理别致罕见。
窟内造像,菩萨头戴花冠精巧玲珑,大都为镂空雕刻,身挂璎珞细珠,历经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数;身上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般搭在座台上,极富丝绸质感。菩萨端庄典雅,风姿飘逸,目光柔和,微笑浅浅,无不透露出内心的恬静优雅,显示出超凡绝尘的气质,古代艺术家们赋予冰冷的石头鲜活生命力。圆觉洞不是天然洞窟,洞内所有造像与山体浑然一体,是匠师们在坚硬的岩壁上一锤锤凿出来的,巧夺天工,不愧为 “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
圆觉洞外侧伏卧的雄狮。狮子在佛教中起正心、绝邪念作用,也象征佛说法如狮吼,威震四方,令众生豁然开朗。
“牧牛图”石龛,高5.7米,宽29.1米,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打刻。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全龛造像共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忘、禅定、 心月图十二组,形象地表现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 造像取材于现实,采用了山中牧牛的表现形式,顺着山岩的自然弯曲,利用岩间的流水,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牛儿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其别致的民间情调,抒情诗一般的艺术节奏,把人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象之中。
浓郁的乡土气息,往往使人忽略了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以及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情态之中。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左边的牛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造型极为生动。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牛了,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正在趋于淡化。
护法神像,龛高4.3米,宽12.6米,深1.2米,分上下层刻像33尊,上层中部并列护法神像9尊,左右刻6通神像,下层刻鬼卒7尊。
护法神个个身著袍甲,狰狞剽悍,气势高昂,以最忿怒的形象来为众生摧毁魔障。
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中的“兔、羊、猪、犬、猴”等,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六道轮回图,龛高7.8米,宽4.8米,深2.6米,刻人物像90尊,动物24身。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抱轮的蓝面巨人为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 “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从里至外),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六道,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下三道为恶,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即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第四圈是佛教轮回说,许多皮囊裹着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
在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认为“贪”与“爱”之心是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示“贪”,轮盘右下方猴子手抚生殖器,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人世间因为“贪”与“爱”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六道轮回图左下方,有幅生动的猫捉老鼠图,一只小老鼠被猫追赶,慌乱中爬到了竹枝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而猫呢,却也够不着,只能望鼠兴叹......
广大宝楼阁图,龛高7.8米,宽3.7米,深2.5米。造像上横排并坐衣装简朴的三人,宝髻、金髻、金刚髻,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等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图下面横刻 “宝顶山”三个字,署衔为杜孝严,当时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华严三圣像,龛高8.2米,宽15.5米,深2.05米,刻像119尊,三圣像高达7米。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
华严三圣左边,有舍利塔和毗卢庵,舍利塔是一座中国式实心木质楼阁,阁内是著名的千手观音。 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但这里的千手观音,却真真实实拥有1007只手,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
释迦涅槃圣迹图,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刻像37尊,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长达31米,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他在河对岸和弟子们久久相望,不忍离去,在他站过的地方留下一双大脚印。
孔雀明王经变相,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刻像37尊。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端坐在孔雀背负的莲台之上,面容慈祥。孔雀明王呈一面四臂之相,右边第一手执莲花,第二手持俱缘果,左边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执孔雀尾。莲花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
文章评论